虚拟情境下的科学“触电”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场强度是高中物理教材中描述“场”这种特殊物质时遇到的第一个物理量,为了表达一个带电体的“场”对另一个带电体的“场”产生作用时的强度,引入了电场强度E这个概念,定义为单位试探电荷受到的电场力,即E=F/q。这是一个典型的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由于“场”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性,也限于中学阶段的实验条件,无法用真实的实验来进行探究性教学活动,只能以虚拟情景为载体进行探究性活动,我用“几何画板”开发了一个虚拟的探究电场属性的情境,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教学目标分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他认为教学目标共有三个领域,分别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这与新课程改革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极为吻合。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我采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倡导的操作性语言来表述,使其能够对目标的达成度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复述电场强度的定义;能准确写出描述电场强度的定义公式;能够准确描述孤立点电荷、等量同种与异种电荷等典型带电体电场线的分布情况;能在具体情境中判断出源电荷、检验电荷与电场强度的关系;能用图示的方法准确画出两个电场强度的矢量合成图;能够通过对电场线的疏密、走向等来具体判断电场的强度与方向。
  过程与方法:熟悉在对电场这样的特殊物质的描述中,引入“试探电荷”的方法,通过比值定义电场强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场”这种特殊物质的了解,理解物理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
  二、虚拟探究情境的开发
  1.“点电荷电场”积件的开发
  
  图1所示的是积件“探究电场强度E”的界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⑴设置了可调节的变量。本积件以虚拟的情境为载体,充分体现“比值方法”定义物理量的思维过程:电场的强弱不能仅用电场力来描述,因为电场力与放入电场的试探电荷的电量和电性有关系,采用单位试探电荷的电场力来描述就解决了问题。因此,积件中设置的可调节变量有:源电荷Q的大小和电性、试探电荷q的大小和电性、两电荷间的距离r。电场力F是运用库仑定律计算得出的,并以矢量的方式展示在界面上。
  ⑵使用说明。为了便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界面中对积件的基本操作做了介绍,主要的功能有:①拖动界面上“q调节点”、“Q调节点”,可以连续改变电荷的带电量。②拖动“试探电荷”点,可以改变试探电荷在电场中的位置,试探电荷受到的电场力的大小、方向可以同步、动态显示。
  ③通过软件提供的“测算”和“计算”菜单,可以进行数据的模拟采集和定量研究。
  2.等量同(异)种电荷电场叠加的积件开发
  
  积件界面如图2所示。⑴可调节的参量:两个源电荷的电量与电性、两个源电荷间的距离。⑵E叠加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拖动源电荷改变两个源电荷间的相对位置,观察界面中场强合成的动态变化图。
  设计意图:本次教学活动中,设计的虚拟情境是探究性活动开展的关键。学生通过虚拟的探究性情境,有基于自身思考、操作的探究性活动。学生要成为整个探究性活动的主体,积件只是辅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一个工具,学生可以在拖、看、算、思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展开深层次的学习活动。
  三、探究活动展示
  本次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小组以2人~3人为宜。教学活动在网络教室中进行,课前印发一张本次探究活动的基本程序的说明,主要参考了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科学探究”活动的7个要素来设计。
  设计意图:只有信息的流动、思想的碰撞,才能共享理解和智慧。预设的静态目标和动态生成目标的有机结合是促进学生学习过程开展的基础。学生提出的疑问、提交的作品等交互方式留下一个个鲜活的思维轨迹,是促进群体达成共识过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探究活动一
  ⑴选定界面中的“r”、“试探电荷q”、“电场力F”的测量值,利用“度量”菜单下的“制表”功能,将三组测量值用列表的方式表示在屏幕上。
  ⑵保持试探电荷的位置不变,用鼠标拖动“q调节点”,可以改变试探电荷q的电量与电性,然后双击表格,可以将同时测得的三组值填入表格中,重复六组后,积件界面显示如图3。
  
  在电场中一个确定位置上放置不同的电性和电量的试探电荷时,试探电荷所受的电场力F的大小和方向都会发生变化,在得到图3中的数据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电场力随试探电荷电量大小变化的趋势。之后,要求学生用鼠标拖动“试探电荷”点,观察“试探电荷q”与“电场力F”之间大小变化关系。学生在上述操作和记录的两项活动中得出如下结论:源电荷对试探电荷的电场力随着“试探电荷q”的变大而变大,也就是说电场力会与“试探电荷q”有关系。
  探究活动二
  ⑴调用“几何画板”自带的计算器,逐项计算“电场力F/试探电荷q”的比值,计算结果如图4所示。
  
  ⑵先计算“电场力F/试探电荷q”的比值,再选定界面中的“试探电荷q”、“电场力F”、“F/q”的测量值,利用“度量”菜单下的“制表”功能,将三组测量值用列表的方式表示在屏幕上,如图5所示。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二中用两种方法计算单位试探电荷所受到的电场力,不论哪种方法,都可以看到,“电场力F/试探电荷q”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环节突出表现了将技术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工具的思想,计算机掌握在学生手中,一些活动都是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引导下展开的,结论是学生自己思考的自然产物,不是教师给出的。
  探究活动三
  改变“试探电荷q”的位置,“电场力F/试探电荷q”的比值是一个不同的常数,如图6所示。
  
  探究活动四
  改变源电荷的大小,“电场力F/试探电荷q”的比值是一个不同的常数,如图7所示。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三和四让学生独立操作、思考,得出结论。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随时进行交流的空间,我在网络化学习环境中设置了“你问我答”栏目,很好地实现了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探究活动五
  ⑴等量同种电荷连线中垂线上的场强叠加:双击屏幕上的“等量同种电荷连线中垂线上的场强”按钮,再双击“动画演示”按钮,观察合场强的大小变化规律(先变大再变小)。⑵改变两个源电荷间的相对位置,重复⑶中的探究,可以得到合场强的大小变化规律总是先变大再变小。⑶等量异种电荷连线中垂线上的场强叠加:双击屏幕上的“等量异种电荷连线中垂线上的场强”按钮,再双击“动画演示”按钮,观察合场强的大小变化规律,如图8所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次探究活动的一个难点,对于“合场强的大小变化规律总是先变大再变小”这个结论,定性分析只能进行这样的推理:在两个电荷连线的中点,在离两个电荷连线的无穷远电场强度为零,那么这两个点之间按照逻辑推理应该是先变大再变小。这样的纯理性思考不能完全打开学生的认知世界,上述积件运用“几何画板”能直观动态演示合场强变化规律的特点,将“合场强的大小变化规律总是先变大再变小”这个结论直接展示出来,学生可以任意停留在一个位置上观察此时的电场强度大小和方向,也可以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呈现电场强度的整体变化规律。
  四、教学反思
  1.学习活动分表层学习、深层学习和成效性学习,对于物理学科,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是开展深层学习活动的方向。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基于虚拟情境的学习,要注意把构建物理问题时的科学性放在第一位。“几何画板”在构建物理问题的情境时,设计者是通过对问题模型的提炼,运用科学的计算得到的演示效果。学生可以通过预设的参数调节设置,根据需探究问题的步步引导,与情境进行对话,从而获取习得。
  3.本次探究性学习活动以网络化学习环境为依托,突出了网络环境对学习活动的支持,包括实时的人机对话、阶段性探究成果的展示、以文本为载体的探究性资源的提供以及学伴和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持等。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教育局教科室)
其他文献
在农村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中,成本、效率、安全性、先进性、实用性等指标是建网方案中最重要的考量指标。一台普通服务器加Linux操作系统组成一个网关型服务器就可以满足这众多需求。它可提供路由、防火墙、NET功能,还可同时充当web、FTP、电子邮件、数据库、文件共享服务器,满足教学需求的同时为校园网建设减少开支。  农村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目标及需求分析  根据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教基厅C2001]16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由一次小型调查说起  2009年底,笔者进行了一次小型的关于信息技术教师培养模式的网络调查,试图解开我们对以下问题的疑惑:首先,从在职教师的视角,职前教师(实习生)存在哪些问题?其次,目前常见的实习模式效果如何?最后,在职教师认可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是什么?综合调查结果,我们发现职前教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课堂教学能力差。如在教学设计层面,对课程的认识程度不够,对当前
远程教育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设施设备安装到位并正常使用是基础,资源应用是关键,项目管理是保障。为了加强项目管理,重庆市教委制定了若干管理规范的制度和记录表册,各区县建立了相应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对项目学校提出了明确的管理要求,但管理效果仍不尽人意:个别学校管理不规范,各种管理表册的填写存在问题;管理手段单一,效率低,可信度差;难以详细了解学校管理、应用的具体情况,无法对学校的实施情况进行准确的评
《自由落体运动》是人教版中学物理教材中一节经典的匀变速运动规律的应用课,高考中的呈现机会非常高。这一节教学内容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难作定量化的探究活动,一方面自由落体下落的速度比较快,在有限的下落空间里时间不易测出;另一方面,物体下落的高度与时间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课堂上教师一般都是只做自由落体实验的定性演示,或者再借助教材中提供的落体闪光照片进行间接的定量分析活动。  为了能
近日,笔者有幸拜读了本刊第三期刊登的《有效管理方能高效利用》一文,感同身受。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介入,为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的农村中小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进行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高效管理,是当前农村远程教育项目校的主要问题之一。资源管理涉及资源的接收、整理、发布以及保存等诸多问题,这一系列的工作常常使管理教师顾此失彼。那么,应如何高效率地进行资源的管理呢?笔者借此文以国家、河北省两级小学
什么是公开课?从形式上说,公开课指开放的课堂,受众除学生外,还有旁听的教师、家长、领导或专家等。从性质上说,大多数公开课的目的是展示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些公开课旨在示范新的教学理念、成熟的教学模式,还有一些公开课突出研究性,以解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中的关键问题。因而,常见的公开课大致分为比赛课、示范课和研究课。  公开课基于常态课,又高于常态课。首先,授课教师需要选择课题,听课人数多、空间拥挤等给教
《森林聚会》是鲁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地接触除法,孩子们既好奇又对除法抱有一种神秘感。本节课主要是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除法。一幅图呈现的情景是:美丽的大森林里,动物们正在聚会。很多小动物聚在一起,他们正准备将桌子上的竹笋、桃子、萝卜、松果分给大家。狮子大王以“怎样帮熊猫分竹笋”的问题引入平均分的概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共
在PowerPoint课件制作中,适当使用图片可以形象地说明教学内容,图片运用恰当,会让人有“一图胜千言”的感觉。当前PowerPoint课件中主要通过直接插入、粘贴和超链接方式呈现图片,但交互性不够强。特别是教师在使用多张图片时,需要前后翻动,操作不方便,学生在此过程中也容易眼花缭乱,不利于知识的建构。通过VBA控件实现PowerPoint课件中图像的链接交互能很好地避免这一不足。本文以《信息与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几乎都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在校期间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种活动会积累下来大量的资料(如:教师的教学课件、班级活动照片、视频等)。随着电脑及数码产品的普及,这些资料大都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下来。从当前的中小学实际情况来看,班级数字化资料的存储很不科学,有的保存在学校信息中心,有的存储在班主任的电脑里,有的甚至存储在学生或班级的电脑里。这些珍贵的资料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可能会丢失。即
初露端倪的“云计算时代”凸显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新思维:高度专业化的庞大数据中心为用户解除了数据因“脱网”存取而导致的病毒侵害、硬件损坏等安全隐患;移动工作和协同工作能够通过远程共享的网络平台来实现,应用的软件由“云应用”提供,减轻了计算机程序运载负担,能够得到更多、更“高端”的软件;团队工作模式、协商式工作方式、远程协同工作框架、共享式信息交换平台等新型组织结构,带来远程实时交互;低成本、灵活、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