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9月的一天,坐镇北平香山指挥解放战争的毛泽东在书桌前踱步沉思,几番忖度之后,猛然拿起毛笔,在那份辗转从香港送来的密件上批示:“要保证玉门的安全”。这个让毛泽东甚为挂怀的“玉门”,就是远在西北的玉门油矿。批示内容很快通过电波传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案头,于是,一野在拿下西北重镇兰州挥师西进之际,迅速派出一支劲旅,在军长黄新廷率领下,直插河西走廊西部,于9月25日进驻玉门油矿。从这一天起,玉门油矿真正回到了人民手中。
玉门油矿宣告解放后,全体职工仅用七天时间就将生产能力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他们生产的各种油品被迅速运到了解放战争我军一线……
回顾玉门的过往,总是让人热血沸腾。怀着对老一辈石油人的崇敬,2021年5月初的一天,我再次来到油城玉门。这里地处祁连山群峰绵延的褶皱地带,在巍峨雄奇的妖魔山下,石油河两岸,钻塔与采油树组成一片钢铁丛林。在北面一侧的山坡上,厂房与炼塔绵延数十里,楼房连着油井,抽油机依然在日夜不停地转动。
这里是诞生中国第一口陆上油井的地方,这里是诞生新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石油工业基地的地方,这里是养育和繁衍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地方。八十多年来,这里一直激荡着整个中华民族石油工业的光荣与梦想。
在油城公园里,耸立着一座长方形的纪念碑,正面的上方,一位面容慈祥的学者面带微笑,炯炯目光注视着向北铺开的城市。他便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先躯、玉门油田的缔造者、著名地质学家孙健初先生。正是他带领勘探队伍,于1938年8月11日发现了中国陆上第一口工业油井——老君庙一号井。1939年3月,国民政府中央通讯社通过电台向全世界发布消息:甘肃玉门老君庙第一口油井出油,日产原油27吨。动荡贫穷的中国,从此甩掉了“无油国”的帽子。这一事件,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被镌刻在了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
当年孙建初走遍了辽甘陕青等多个省份,最终在玉门老君庙钻探出中国第一口油井的消息自玉门传遍神州大地,曾在很长一段时间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抗日战争正酣之时,由于日本的海上封锁,全国抗战前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油荒”,偏距西北一隅的玉门油矿,生产和开发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至1945年,玉门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5.5万吨,占当时全国石油天然气生产总量的97%。玉门炼制的各种油品,一车一车运往抗战前线,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老一辈玉门石油人都知道,抗日战争中后期,打日本鬼子用的就是玉门的油。连战功赫赫的美国“飞虎队”机组战机,用的也是玉门生产的汽油。
作为土生土长的玉门人,这些油田先辈的故事,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每次路过油城公园,我都会来到孙建初纪念碑和铁人王进喜铜像前,默默驻足观瞻。那一刻,仿佛过往的一幕幕画面,又在我眼前浮现。
新中国成立之后,玉门油矿很快恢复了生产。在国家“一五”计划中,玉门油田被列入全国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1957年,玉门油田当年生产原油75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87.8%,为新中国的经濟复苏注入了宝贵的“血液”。与此同时,一个拥有地质勘探、钻井、采油、炼油、机械加工、修配和石油科学研究等众多机构组成的石油工业基地,也在祁连山北麓的茫茫戈壁上迅速崛起。
作为全国最早的石油工业基地,玉门油田生产的热潮从诞生之日起,就一刻也没有停止。铁人王进喜就出生在这里,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代代玉门石油人,一直活跃在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广阔舞台上。
刘灿是典型的“油二代”,见到他的时候,如今已是油田作业公司修井二队队长的他,正带着队伍在石油河以西的鸭儿峡采油区修井。玉门油田已经开发了八十多年,随着布井可选区域的缩小,钻井的难度也在逐年加大。在老君庙西河坝两岸被称为“钻井禁区”的地方,前几年担任钻井队长的刘灿带领他的团队,一次次克服困难,攻破难题,硬是实现了年钻井15口的业绩目标,创造了连续10年钻井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零事故,实现了从直井到定向井再到水平井的跨越,他们保持的车载式钻机年钻井纪录,至今无人打破。他们边干边摸索,攻破了地质塌陷所带来的重重关卡,解决了钻井、修井中遇到的多个技术难题,使许多老油井起死回生,为油田节约了大笔资金。他们还在钻井中为技术部门补充了多项地质认知上的缺失,明晰了地层认识,他们探索出的“过套管掏穴”等技术曾荣获国家发明专利。他们这个奋战在一线的团队,也被授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金牌队”、“全国工人先锋号”等多个荣誉称号,刘灿本人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身材魁伟的刘灿,是那种典型的西北汉子,也是典型的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油田一线工人。和老一辈石油工人一样,他们除了苦干,更多的是选择巧干。在采访中他说:“钻井本身就是对复杂地层的征服,油田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哪个地方有油,我们就必须在哪里开钻,这是一个油田钻井工人的天职。”他和他的团队曾完成过一口被工程技术人员比喻为“医生戴着窥视镜进行微血管手术”式的油井。按照钻井设计,要求在数千米之下仅0.8米厚的油层中水平钻进300米,技术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完成这台超高难度的“手术”,他在开钻前千方百计搜集邻井的原始钻井资料,召集工程技术人员比照钻井设计,反复论证每一个细节,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逐一编制应对预案。开钻后,他连续三十多天坚守井场。这口超高难度的“手术”井完井后,竟然奇迹般地实现了自喷投产。这口井也成了整个油田最能代表水平井钻井技术的经典之作。
常年在野外工作生活,磨炼了一批批玉门石油人的意志。2018年,能打硬仗的刘灿被聘任为修井二队队长,从钻井转为修井,他踏上了人生新的征程。他在钻井上几十年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到修井队完全用不上了,他放下身份,每天一上班就上现场,学习修井作业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步骤,不懂就向老师傅求教,有什么好的想法,就与班子成员一起探讨论证。他和工友反复试验,成功探索出“蒸汽加热油管热熔蜡技术”,发明了“清洁作业负压回收装置”,创造性地解决了在油井内就“将抽油杆融蜡解卡”这一关键难题,在新的岗位上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后来,这项技术在全局修井作业中得以推广,成功解决了以往蜡卡井的上修难题。就这样,他又变成了修井行家。 在背靠雪峰的井场上,我们的谈话声被五月的山风吹得七零八落,但我依然能从刘灿和队友们身上,看到那种劳动者的敬业精神和坚毅的性格。在他们内心里,“我为祖国献石油”从来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次次艰苦的创业,是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勇气和寂寞的坚守。刘灿说,“过去,老一代石油人为国家的建设拼命;今天,我们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油。”
老君庙一号井又名“老一井”,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功勋井。今天的它,依然伫立在石油河畔,静静聆听着石油河不息的涛声,安祥地领受着人们的注视与敬仰。它旁边的老君庙,被誉为中国石油的发祥地。站在高处的山坡上,眼前是大地巨大的裂隙,河水切开地面,露出地壳表层的些许秘密。这条源于祁连山深处的河,被人们称为石油河,它的水面上,一年四季漂浮着黑得泛红的油花。老君庙一号井,就在石油河东岸的一处山坡上。当年这口油井是以半人工的方式开挖的,人工洞挖至23米处,黑色的石油便流了出来。接着改为顿钻钻进,钻至115.51米时发现K层,日产原油27吨,由此揭开了老君庙油田开发建设的序幕。油井旁边有当地淘金人盖起的一座小庙,被当地人称为老君庙,老君庙油田因此得名。一座小庙,因此成为中国石油人的朝圣之地。这条巨大的石油河谷,也成了中国石油发展的横断面。河谷两侧耸峙的山崖底部,密集地分布着一个个狭小而阴暗的洞穴,那就是石油工人最早居住的地方,玉门的第一代石油工人,大多在那些洞穴里住过。沿着这些洞穴向上,是整个中国石油发展的路径,它们是越来越新的抽油机,越来越亮的储油罐,玉门石油人也从谷底的洞穴住进了平房、楼房。之后又将生活区从高海拔的祁连山北麓,搬到了绿洲环绕的酒泉市区,建起了玉门油田酒泉基地。
沿着石油河向南,慢慢向祁连山深入,沿途密密麻麻的采油设施在微风的吹拂下有序地作业。这个片区,就是中国最早的采油厂——老君庙油田。坐落在一片山坳中的603岗位,是中国石油“百面红旗单位”,采油行业以摸、碰、蹩、控、调、洗、挤为内容的“七字管井法”就发源于此。这里也是第一批中石油企业精神的教育基地。
1962年,玉门油田抽调大批人员和设备支援国内其他油田建设,自身却陷入产量下降、人员紧缺、设备简陋的困境。采油厂克服困难,掀起了一轮开发大会战,603岗位由此诞生。59个春秋过去了,当年以一套《毛泽东选集》、管井牌、节约袋、小推车、收油桶“五件传家宝”和节约一团棉纱等“十个一”艰苦奋斗精神起家的603岗位,今天依然坚守在采油一线,他们在玉门油田创建出第一口“五好”油井、第一台“五好”设备、第一个“规格化井场”,推动了全油田的岗位标准化建设。自1965年被石油工业部命名为“学习大庆岗位责任制过硬的样板”岗位以来,603岗位一直是闪烁在整个油田的标杆和旗帜。从603岗位走出的员工,个个忠诚事业、技能精湛、堪当重任,他们像种子一样播撒到油田各行各业,在多个岗位绽放出绚丽的花朵。走进603岗位的一张张年轻的新面孔,他们从老一辈手中接过修井工具的同时,也继承了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
36岁的王瑞是603岗位第十八任岗位长,她个头不高,但从她被山风吹得黝黑的面庞上,一眼就能看出她的干练。她说,在我们603岗位,一直传承着这样一句话,“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个采油工人对国家的承诺。
前几年采油厂改革,归并六个注采岗位由603岗位实行一体化管理,岗位定员七人,管理油水井128口。人员减少了一半,工作量却增加了一倍。岗位员工任劳任怨,不等不靠,油水井资料全准率、抽油机“五率”合格率保持在100%,井均产量保持在老君庙油田井均产量的两倍,他们用智慧和行动诠释了603岗位能打硬仗的执行力。在传承“七字管井法”的基础上,他们又摸索出看、听、查、测“四字判断法”,丰富了采油管理技能,实现了油水井全方位、多角度精准管控,使油井免修期延长了10%,油水井利用率达到98%以上,连续59年安全生产无事故,为探索老油田后期高含水精细开发规律提供了宝贵经验。603岗位也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女职工巾帼建功立业标兵岗”,甘肃省“青年文明号”、“青年安全示范岗”等百余项荣誉。
铁人王进喜是新中国成立后玉门油田的第一代石油工人,他不仅是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更是一个为国家分忧、为民族争气的英雄。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一直激励着全国石油工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全国各地油气勘探捷报频传。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玉门油田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科学研究和出经验,出人才,出产品,出技术的“三大”“四出”历史重任。先后支援了克拉玛依、大庆、长庆、胜利、华北、江苏、吐哈等20多个油汽田和上海、兰州、荆门、延长等10多家炼油厂。特别是在大庆、长庆和后来吐哈油田的勘探开发与建设中,玉门更是倾其所有,贡献了自己最精锐的技术力量和最精良的设备。
当时,从玉门油田赶赴东北萨尔图荒原参加石油会战的钻井闯将——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那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朴实话语,已经深深印在了石油工人的脑子里。参加全国石油会战的石油人,更是把这句话当成了战天斗地无往而不胜的法宝。而铁人王进喜在大庆石油会战万人誓师大会上那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壯语,更是让玉门儿女感到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到处都是奔赴各油田参加会战的石油工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玉门人。当时在玉门油矿工作的诗人李季感慨万端,遂写下这样的诗句: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玉门油田先后向全国各大油田培养输送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产业工人10万人,支援各类设备4000多台(套)。在依山而建的油城玉门,道路南高北低,每公里的落差在百米左右,因此这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玉门的路只有上下,玉门人每天都在攀登。是的,80多年来,玉门人找油、采油、炼油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过,他们先后开发了老君庙、鸭儿峡、青西、酒东等六个油田。累计生产的原油,如果载入装载量50吨的大卡车排列起来,可以轻松地绕地球一周。玉门炼油厂从1939年建成至今,生产从没有停止过。 在玉门炼化总厂焦化车间宽敞明亮的控制室里,我们见到了技师文盛。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在炼化总厂焦化车间工作,至今已经走过了32个年头。处理险情他一马当先,日常工作他一丝不苟,整个车间的100多台设备、500多条管线、1000多个阀门的性能和用途,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在班长岗位上,他一干就是25年。他熟练掌握了工艺参数调整、设备故障排除、突发应急处置,他的操作技能和水平无人匹敌。在长期带班过程中,他摸索出了一套“预先班前检查、预先参数调整、预先隐患排除”的“三预先”班组工作法。在班组责任区管理方面,他推行“无油、无水、无汽、无味、无冰”的“现场五无”工作标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作法,却有效促进了装置的安全平稳长周期运行。在炼化设备大检修期间,他们班打造了装置检修的样板工程,并创造了四小时回装11个安全阀的检修纪录。在工作中他仔细研究设备的构造和原理,手绘设计图反复推演,拿出了焦化装置瓦斯脱液流程技改措施。该项技改实施后,不但有效避免了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还每年增效50多万元。他和车间技能专家一道,牵头成立了焦化车间“劳模专家攻关队”,先后提出并组织实施了低负荷条件下防结焦精益管理、焦化炉操作优化、蒸汽雾化污油等技改措施,使装置加工负荷率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累计增效500多万元。
在当班长的25年里,他坚持带徒传技,把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新人,他先后手把手培养出的50多名学徒,已经成为炼化生产一线的业务骨干。他所带领的班组也被炼化总厂命名为“文盛标杆先进班组”,多次获得油田公司和炼化总厂“双文明先进班组”“安全生产先进班组”。
2020年11月24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文盛,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走进人民大会堂的那一刻,他的眼眶湿润了。在我们交谈中,文盛说:“作为一名普通工人,能够站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我感到无比的激动与骄傲。这一崇高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玉门油田全体干部员工。作为新时代工人阶级的一员,我们就是要争做听党话跟黨走的排头兵、建新功立伟业的主力军、本领高能力强的奋斗者、讲团结促和谐的带头人。”
为了玉门油田可持续发展,中石油分两批将陇东地区位于环县、镇原县1860平方公里的矿权区块流转给了玉门油田。油田研究院环江勘探开发研究室党支部书记王建国介绍说,矿权之后,玉门石油人快打快上,三年时间就在陇东高原建成了一个年产20万吨的油田,到“十四五”末将原油年产量提高到40万吨。
能源企业的绿色发展更是大势所趋,在谈到玉门油田可持续发展时,油田公司副总经济师王小华说,玉门油田前几年已经建成光伏发电厂用于生产,制氢生产线今年也已经开始布局,整个玉门油田的发展目标就是按中石油的要求,向社会供应的绿色能源要和企业生产消耗的传统能源形成比例,将来油田自己消费了多少传统能源,就供出多少绿色清洁能源,在生产中逐步减少碳排放,早日实现碳中和。
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80多年来,一代代玉门石油人在祁连山间,在石油河畔,在酒东戈壁,在陇东高原……在祖国需要的任何地方,战严寒斗酷暑,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他们中先后走出20多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他们是普通劳动者,也是民族的精英;是人民的楷模,也是共和国的功臣。他们用敬业实干成就了梦想,也用忠诚奉献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未来。
责任编辑 阎强国
玉门油矿宣告解放后,全体职工仅用七天时间就将生产能力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他们生产的各种油品被迅速运到了解放战争我军一线……
回顾玉门的过往,总是让人热血沸腾。怀着对老一辈石油人的崇敬,2021年5月初的一天,我再次来到油城玉门。这里地处祁连山群峰绵延的褶皱地带,在巍峨雄奇的妖魔山下,石油河两岸,钻塔与采油树组成一片钢铁丛林。在北面一侧的山坡上,厂房与炼塔绵延数十里,楼房连着油井,抽油机依然在日夜不停地转动。
这里是诞生中国第一口陆上油井的地方,这里是诞生新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石油工业基地的地方,这里是养育和繁衍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地方。八十多年来,这里一直激荡着整个中华民族石油工业的光荣与梦想。
在油城公园里,耸立着一座长方形的纪念碑,正面的上方,一位面容慈祥的学者面带微笑,炯炯目光注视着向北铺开的城市。他便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先躯、玉门油田的缔造者、著名地质学家孙健初先生。正是他带领勘探队伍,于1938年8月11日发现了中国陆上第一口工业油井——老君庙一号井。1939年3月,国民政府中央通讯社通过电台向全世界发布消息:甘肃玉门老君庙第一口油井出油,日产原油27吨。动荡贫穷的中国,从此甩掉了“无油国”的帽子。这一事件,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被镌刻在了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
当年孙建初走遍了辽甘陕青等多个省份,最终在玉门老君庙钻探出中国第一口油井的消息自玉门传遍神州大地,曾在很长一段时间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抗日战争正酣之时,由于日本的海上封锁,全国抗战前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油荒”,偏距西北一隅的玉门油矿,生产和开发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至1945年,玉门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5.5万吨,占当时全国石油天然气生产总量的97%。玉门炼制的各种油品,一车一车运往抗战前线,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老一辈玉门石油人都知道,抗日战争中后期,打日本鬼子用的就是玉门的油。连战功赫赫的美国“飞虎队”机组战机,用的也是玉门生产的汽油。
作为土生土长的玉门人,这些油田先辈的故事,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每次路过油城公园,我都会来到孙建初纪念碑和铁人王进喜铜像前,默默驻足观瞻。那一刻,仿佛过往的一幕幕画面,又在我眼前浮现。
新中国成立之后,玉门油矿很快恢复了生产。在国家“一五”计划中,玉门油田被列入全国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1957年,玉门油田当年生产原油75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87.8%,为新中国的经濟复苏注入了宝贵的“血液”。与此同时,一个拥有地质勘探、钻井、采油、炼油、机械加工、修配和石油科学研究等众多机构组成的石油工业基地,也在祁连山北麓的茫茫戈壁上迅速崛起。
作为全国最早的石油工业基地,玉门油田生产的热潮从诞生之日起,就一刻也没有停止。铁人王进喜就出生在这里,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代代玉门石油人,一直活跃在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广阔舞台上。
刘灿是典型的“油二代”,见到他的时候,如今已是油田作业公司修井二队队长的他,正带着队伍在石油河以西的鸭儿峡采油区修井。玉门油田已经开发了八十多年,随着布井可选区域的缩小,钻井的难度也在逐年加大。在老君庙西河坝两岸被称为“钻井禁区”的地方,前几年担任钻井队长的刘灿带领他的团队,一次次克服困难,攻破难题,硬是实现了年钻井15口的业绩目标,创造了连续10年钻井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零事故,实现了从直井到定向井再到水平井的跨越,他们保持的车载式钻机年钻井纪录,至今无人打破。他们边干边摸索,攻破了地质塌陷所带来的重重关卡,解决了钻井、修井中遇到的多个技术难题,使许多老油井起死回生,为油田节约了大笔资金。他们还在钻井中为技术部门补充了多项地质认知上的缺失,明晰了地层认识,他们探索出的“过套管掏穴”等技术曾荣获国家发明专利。他们这个奋战在一线的团队,也被授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金牌队”、“全国工人先锋号”等多个荣誉称号,刘灿本人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身材魁伟的刘灿,是那种典型的西北汉子,也是典型的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油田一线工人。和老一辈石油工人一样,他们除了苦干,更多的是选择巧干。在采访中他说:“钻井本身就是对复杂地层的征服,油田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哪个地方有油,我们就必须在哪里开钻,这是一个油田钻井工人的天职。”他和他的团队曾完成过一口被工程技术人员比喻为“医生戴着窥视镜进行微血管手术”式的油井。按照钻井设计,要求在数千米之下仅0.8米厚的油层中水平钻进300米,技术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完成这台超高难度的“手术”,他在开钻前千方百计搜集邻井的原始钻井资料,召集工程技术人员比照钻井设计,反复论证每一个细节,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逐一编制应对预案。开钻后,他连续三十多天坚守井场。这口超高难度的“手术”井完井后,竟然奇迹般地实现了自喷投产。这口井也成了整个油田最能代表水平井钻井技术的经典之作。
常年在野外工作生活,磨炼了一批批玉门石油人的意志。2018年,能打硬仗的刘灿被聘任为修井二队队长,从钻井转为修井,他踏上了人生新的征程。他在钻井上几十年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到修井队完全用不上了,他放下身份,每天一上班就上现场,学习修井作业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步骤,不懂就向老师傅求教,有什么好的想法,就与班子成员一起探讨论证。他和工友反复试验,成功探索出“蒸汽加热油管热熔蜡技术”,发明了“清洁作业负压回收装置”,创造性地解决了在油井内就“将抽油杆融蜡解卡”这一关键难题,在新的岗位上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后来,这项技术在全局修井作业中得以推广,成功解决了以往蜡卡井的上修难题。就这样,他又变成了修井行家。 在背靠雪峰的井场上,我们的谈话声被五月的山风吹得七零八落,但我依然能从刘灿和队友们身上,看到那种劳动者的敬业精神和坚毅的性格。在他们内心里,“我为祖国献石油”从来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次次艰苦的创业,是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勇气和寂寞的坚守。刘灿说,“过去,老一代石油人为国家的建设拼命;今天,我们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油。”
老君庙一号井又名“老一井”,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功勋井。今天的它,依然伫立在石油河畔,静静聆听着石油河不息的涛声,安祥地领受着人们的注视与敬仰。它旁边的老君庙,被誉为中国石油的发祥地。站在高处的山坡上,眼前是大地巨大的裂隙,河水切开地面,露出地壳表层的些许秘密。这条源于祁连山深处的河,被人们称为石油河,它的水面上,一年四季漂浮着黑得泛红的油花。老君庙一号井,就在石油河东岸的一处山坡上。当年这口油井是以半人工的方式开挖的,人工洞挖至23米处,黑色的石油便流了出来。接着改为顿钻钻进,钻至115.51米时发现K层,日产原油27吨,由此揭开了老君庙油田开发建设的序幕。油井旁边有当地淘金人盖起的一座小庙,被当地人称为老君庙,老君庙油田因此得名。一座小庙,因此成为中国石油人的朝圣之地。这条巨大的石油河谷,也成了中国石油发展的横断面。河谷两侧耸峙的山崖底部,密集地分布着一个个狭小而阴暗的洞穴,那就是石油工人最早居住的地方,玉门的第一代石油工人,大多在那些洞穴里住过。沿着这些洞穴向上,是整个中国石油发展的路径,它们是越来越新的抽油机,越来越亮的储油罐,玉门石油人也从谷底的洞穴住进了平房、楼房。之后又将生活区从高海拔的祁连山北麓,搬到了绿洲环绕的酒泉市区,建起了玉门油田酒泉基地。
沿着石油河向南,慢慢向祁连山深入,沿途密密麻麻的采油设施在微风的吹拂下有序地作业。这个片区,就是中国最早的采油厂——老君庙油田。坐落在一片山坳中的603岗位,是中国石油“百面红旗单位”,采油行业以摸、碰、蹩、控、调、洗、挤为内容的“七字管井法”就发源于此。这里也是第一批中石油企业精神的教育基地。
1962年,玉门油田抽调大批人员和设备支援国内其他油田建设,自身却陷入产量下降、人员紧缺、设备简陋的困境。采油厂克服困难,掀起了一轮开发大会战,603岗位由此诞生。59个春秋过去了,当年以一套《毛泽东选集》、管井牌、节约袋、小推车、收油桶“五件传家宝”和节约一团棉纱等“十个一”艰苦奋斗精神起家的603岗位,今天依然坚守在采油一线,他们在玉门油田创建出第一口“五好”油井、第一台“五好”设备、第一个“规格化井场”,推动了全油田的岗位标准化建设。自1965年被石油工业部命名为“学习大庆岗位责任制过硬的样板”岗位以来,603岗位一直是闪烁在整个油田的标杆和旗帜。从603岗位走出的员工,个个忠诚事业、技能精湛、堪当重任,他们像种子一样播撒到油田各行各业,在多个岗位绽放出绚丽的花朵。走进603岗位的一张张年轻的新面孔,他们从老一辈手中接过修井工具的同时,也继承了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
36岁的王瑞是603岗位第十八任岗位长,她个头不高,但从她被山风吹得黝黑的面庞上,一眼就能看出她的干练。她说,在我们603岗位,一直传承着这样一句话,“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个采油工人对国家的承诺。
前几年采油厂改革,归并六个注采岗位由603岗位实行一体化管理,岗位定员七人,管理油水井128口。人员减少了一半,工作量却增加了一倍。岗位员工任劳任怨,不等不靠,油水井资料全准率、抽油机“五率”合格率保持在100%,井均产量保持在老君庙油田井均产量的两倍,他们用智慧和行动诠释了603岗位能打硬仗的执行力。在传承“七字管井法”的基础上,他们又摸索出看、听、查、测“四字判断法”,丰富了采油管理技能,实现了油水井全方位、多角度精准管控,使油井免修期延长了10%,油水井利用率达到98%以上,连续59年安全生产无事故,为探索老油田后期高含水精细开发规律提供了宝贵经验。603岗位也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女职工巾帼建功立业标兵岗”,甘肃省“青年文明号”、“青年安全示范岗”等百余项荣誉。
铁人王进喜是新中国成立后玉门油田的第一代石油工人,他不仅是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更是一个为国家分忧、为民族争气的英雄。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一直激励着全国石油工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全国各地油气勘探捷报频传。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玉门油田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科学研究和出经验,出人才,出产品,出技术的“三大”“四出”历史重任。先后支援了克拉玛依、大庆、长庆、胜利、华北、江苏、吐哈等20多个油汽田和上海、兰州、荆门、延长等10多家炼油厂。特别是在大庆、长庆和后来吐哈油田的勘探开发与建设中,玉门更是倾其所有,贡献了自己最精锐的技术力量和最精良的设备。
当时,从玉门油田赶赴东北萨尔图荒原参加石油会战的钻井闯将——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那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朴实话语,已经深深印在了石油工人的脑子里。参加全国石油会战的石油人,更是把这句话当成了战天斗地无往而不胜的法宝。而铁人王进喜在大庆石油会战万人誓师大会上那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壯语,更是让玉门儿女感到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到处都是奔赴各油田参加会战的石油工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玉门人。当时在玉门油矿工作的诗人李季感慨万端,遂写下这样的诗句: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玉门油田先后向全国各大油田培养输送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产业工人10万人,支援各类设备4000多台(套)。在依山而建的油城玉门,道路南高北低,每公里的落差在百米左右,因此这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玉门的路只有上下,玉门人每天都在攀登。是的,80多年来,玉门人找油、采油、炼油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过,他们先后开发了老君庙、鸭儿峡、青西、酒东等六个油田。累计生产的原油,如果载入装载量50吨的大卡车排列起来,可以轻松地绕地球一周。玉门炼油厂从1939年建成至今,生产从没有停止过。 在玉门炼化总厂焦化车间宽敞明亮的控制室里,我们见到了技师文盛。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在炼化总厂焦化车间工作,至今已经走过了32个年头。处理险情他一马当先,日常工作他一丝不苟,整个车间的100多台设备、500多条管线、1000多个阀门的性能和用途,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在班长岗位上,他一干就是25年。他熟练掌握了工艺参数调整、设备故障排除、突发应急处置,他的操作技能和水平无人匹敌。在长期带班过程中,他摸索出了一套“预先班前检查、预先参数调整、预先隐患排除”的“三预先”班组工作法。在班组责任区管理方面,他推行“无油、无水、无汽、无味、无冰”的“现场五无”工作标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作法,却有效促进了装置的安全平稳长周期运行。在炼化设备大检修期间,他们班打造了装置检修的样板工程,并创造了四小时回装11个安全阀的检修纪录。在工作中他仔细研究设备的构造和原理,手绘设计图反复推演,拿出了焦化装置瓦斯脱液流程技改措施。该项技改实施后,不但有效避免了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还每年增效50多万元。他和车间技能专家一道,牵头成立了焦化车间“劳模专家攻关队”,先后提出并组织实施了低负荷条件下防结焦精益管理、焦化炉操作优化、蒸汽雾化污油等技改措施,使装置加工负荷率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累计增效500多万元。
在当班长的25年里,他坚持带徒传技,把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新人,他先后手把手培养出的50多名学徒,已经成为炼化生产一线的业务骨干。他所带领的班组也被炼化总厂命名为“文盛标杆先进班组”,多次获得油田公司和炼化总厂“双文明先进班组”“安全生产先进班组”。
2020年11月24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文盛,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走进人民大会堂的那一刻,他的眼眶湿润了。在我们交谈中,文盛说:“作为一名普通工人,能够站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我感到无比的激动与骄傲。这一崇高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玉门油田全体干部员工。作为新时代工人阶级的一员,我们就是要争做听党话跟黨走的排头兵、建新功立伟业的主力军、本领高能力强的奋斗者、讲团结促和谐的带头人。”
为了玉门油田可持续发展,中石油分两批将陇东地区位于环县、镇原县1860平方公里的矿权区块流转给了玉门油田。油田研究院环江勘探开发研究室党支部书记王建国介绍说,矿权之后,玉门石油人快打快上,三年时间就在陇东高原建成了一个年产20万吨的油田,到“十四五”末将原油年产量提高到40万吨。
能源企业的绿色发展更是大势所趋,在谈到玉门油田可持续发展时,油田公司副总经济师王小华说,玉门油田前几年已经建成光伏发电厂用于生产,制氢生产线今年也已经开始布局,整个玉门油田的发展目标就是按中石油的要求,向社会供应的绿色能源要和企业生产消耗的传统能源形成比例,将来油田自己消费了多少传统能源,就供出多少绿色清洁能源,在生产中逐步减少碳排放,早日实现碳中和。
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80多年来,一代代玉门石油人在祁连山间,在石油河畔,在酒东戈壁,在陇东高原……在祖国需要的任何地方,战严寒斗酷暑,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他们中先后走出20多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他们是普通劳动者,也是民族的精英;是人民的楷模,也是共和国的功臣。他们用敬业实干成就了梦想,也用忠诚奉献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未来。
责任编辑 阎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