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表风范徐特立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ali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特立是我国近代精神文明的伟大师表。他用他一生的行动撰写了“身教”这本没有字的教科书。
  
  “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传统之一;身教是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主要方式之一;身教是徐特立师表风范的标志。在我国近代教育家中,许多人都曾提倡身教,然而公然著文声称自己是“身教主义者”,徐特立堪称第一人,也是唯一的一位。
  
  “破产读书”自成才
  
  徐特立家贫,早年丧母,只读了三年私塾。过继给伯祖母为孙。继而学过佛家禅宗、中医、卜卦算命和堪舆。19岁任蒙馆塾师。同时开始发奋读书。因为读书需要买书,当时买一部《十三经注疏》就得花十五串钱,他一年教书收入才十四串钱。他说:“那时我家里一年可以收入二十石谷,可供家用,而俸金还不够买书。我算了算,准备读书,必须准备破产;大概十年可以读通,十年间也必破产。”这就是他十年破产读书的计划。
  徐特立开始自学读“八股”,写到第十一篇,高兴之余,又觉得没出路,于是步行八十里路去城里,请教一位名叫陈云峰的举人。陈教他不要读八股,要多读书。半年之后,感到读书还未能入门,就又走八十里去城里请教。这一次陈给他写了一把扇子:“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也。”并告诉他:张之洞的《輶轩语》是读书之门径;《书目问答》是买书之门径。“读此二书,终身受用不尽。”徐特立后来说:“我一生知道读书方法,就得益于这位先生。我读《书经》,读到:‘期三百又六旬又六日成为一年。’注中说是:‘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日之一为一年。一四分日之一’是怎么一回事?我解不下,向一些有学问的先生去问,都回答说不知道,有的回答说:‘好读书不求甚解’。”于是他只能自己去找参考书,可见当时中国科学文化之落后,像徐特立这样勤学好问的人,读书之艰难。
  边教边学,定量有恒。这是徐特立坚持一生的读书经验的总结。因为他一面工作,一面学习,时间有限只能挤时间学习,所以学习必须有恒心,还要有定量,不能贪多。他在1950年《与小学教师谈自学经验》时写道:“我十九岁就教蒙馆,差不多教了四十年书。日中间总是替学生做事;自己读书,要到晚上八九点钟以后,每日只读两三点钟头的书。平日走路,同晚上睡醒了天没有明的时候,就读书。口袋常带一本表解,我的代数、几何、三角,都是走路时看表解学的;心理学、论理学,都是选出中间的术语,抄成小本子,放在口袋中熟读的。我读中国的旧书,总是常在要紧的地方划线,以便记忆和复习,有时候选出要紧的句子用本子抄。”
  就这样半教半学,他读了许多古书、还读了旧的地理、历史和数学,从不懂洋字码,只懂珠算,到自学现代高等数学。10年后,1906年到长沙城里教中学,他就可以同时教国文、地理、历史、数学等课程。
  
  循循善诱育田汉
  
  我国已故著名剧作家田汉是徐特立的得意门生之一。早年田汉家贫,上学住校连蚊帐都买不起,常与同学共睡在一个蚊帐里。徐特立知道后,便立即给他买上蚊帐。田汉好读书,没钱买。徐特立就把自己买书用的“折子”(当时通用的一种折叠式结算凭证,平时只用来记账不付现钱,到结算时才付钱)交给田汉,任其购选自己喜欢的书。
  


  当年田汉、黄之冈、张怀等同学常写打油诗贴在窗户上作戏。一次写了这样几句:“特立狂涛骇浪中”,“黄竹村中鸡犬喧”,“宝刀血溅首之龙”。许多同学围上来一看,把徐校长和黄、首二位先生的名字编进打油诗里去了,引得大家嘻笑起来。这使黄、首两位先生十分生气,以戏弄先生,不敬师长为由,要求徐校长严加训处。徐特立劝慰二位先生后,不但不加训斥,反而把大家找来商量:如何办好这窗户报。于是田汉等办了《祖鞭报》,曹伯韩等办了《晚钟报》,张怀等办了《晨钟报》。
  一时间“窗户报”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一派“百家争鸣”的气氛。从而使主张取消“窗户报”的黄、首两位先生,也高兴地称赞徐校长办学有方,把学校办活了。
  徐特立发现田汉对戏剧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当欧阳予倩邀春柳社话剧团,在长沙排演现代话剧时,他就带着田汉等爱好戏剧的学生去观看。田汉后来成长为著名戏剧家,与徐校长当年的循循善诱是分不开的。
  
  无微不至教瑾玎
  
  熊瑾玎也是徐特立早年学生中,年龄最大的学生之一。早年跟随徐特立办学,继又追随老师参加革命,师生友谊深厚,非比寻常。在老师七十大寿时,他以《我的师表》为题,在《晋绥日报》著文写道:“徐老自己发愤读书,并喜欢帮助别人读书,有朋友或学生向他请教时,他那怕怎样忙碌,还时常挤出时间为人讲解”,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那是名符其实,不愧“当今一圣人”。“在他老面前受益的人多得很,我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老告诉我怎样研究《说文》;怎样了解目录学;我习字给我讲许多碑帖和给我很好的浏阳丁贡纸;我读诗,则赠我一巨册全唐诗一百二十本;我看《资本论》看不懂,他替我提一纲,立一表,我就领略其大概了。”熊瑾玎在给徐特立的信中,谈到写诗时说:“饮水思源,仍不能不归功于你老之善诱,尤其是以百二十本那么巨册的全唐诗抄见赠,促我不能不去涉及诗词。”在延安,他曾多次与徐特立探讨学习方法。每次老师都搬出许多批改和圈点过的书,提出问题提要钩玄,以便共同讨论,联系到当年徐特立每周上课40节的情景,他十分感慨地说:“这种诲人不倦促人向上的精神,老而弥笃,我真不胜其感激涕零了!”
  
  步行长征两万里
  
  中国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艰难跋涉万水千山,在中国历史上以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伟大的壮举。徐特立是随军长征中年纪最大的一位,时年已近60岁。他是“长征中的医院”里的一员,“医院”包括儿童、妇女、老头、病员、伤员,还有几十个担架,二三十匹马,几十个药箱子。所以行进缓慢,白天行军,若遇飞机轰炸不易隐蔽,只好黑夜行军,如遇山路、天雨、路狭又滑,困难就可想而知了。徐特立回忆说:“在过大渡河前两日,经过‘倮倮’区域,一日行一百四十里,天黑下雨,饲养员不走,自己牵马,用一手拿着缰绳及雨伞,另一手拿着一根竹棍,在路上拔来拔去,作黑暗中的响导。经过悬崖,马不前进,用力拉,我就随着马的前足仆下了。伞呢?跌成两块,马上的被毯鞍子均落在地上……”悬崖下河流湍急,涛声震耳,危在瞬间,四顾无人。在危急关头老人沉着镇静,心想“不必着急,前面没有部队阻我,后面也没有人。我把马鞍上了,捆好被毯和被子,再向前进。足足走了 一百四十里”。宿营时,房子小,不能坐,更没法睡,一直站到天明。“饲养员也赶上来了,替我牵马,走了五里,他不愿走,停止了,没办法,他五十,我六十,他比我更弱,让他吧!”于是把马给饲养员骑,继续前进,赶上了部队。在徐特立看来“夜行军不算什么事,天雨,路滑,黑暗,也是经常的,我们成了习惯,可以抵抗一切。妇女儿童也有同样的抵抗力,并不奇怪,算不得什么事。”
  第一次过雪山,是六月天,过夹金山,“晚上睡在两块石板中间,好像睡在棺材中一样,上面盖上一块蓝布。晚上下雨,蓝布湿了,毯子和衣服还是干的。半夜出发,走到半山上雨雪齐下,披在身上的毛毯全湿了,衣和裤子也全湿了,毫不觉得冷,因为山陡费力多,体温增加。天明已经下到了半山,雪止了,下山也容易了,但湿衣湿毯,感觉寒冷,用跑步前进;到山下时,衣裤完全干了。这一困难渡过后,精神特别愉快”。就这样,在长征中,他的马主要用来驮东西,或给伤员或体弱的同志骑,徐特立主要是走路,他在《六十自传》中写道:“我忘记了我的年纪,在二万五千里行程中,我徒步两万里上下。”
  
  居然三访彭德怀
  
  1959年庐山会议时,徐特立由于正在东北视察工作,请假未出席,也是由于他1956年已上书中央,辞去了一切职务,故也无须出席。这次会上,彭德怀由于上“万言书”,成了“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的首领。
  庐山会议后,彭德怀住进北京吴家花园。徐特立一如既往,情义深重如前,竟登门探望这位“反党集团的头子”。正当“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彭老总,看见徐特立来了,惊喜地迎上来,一眼就看出了老人那极富同情又饱含鼓励的目光,遂即报以爽朗的笑声,握住徐老的手。“我是真老了……”徐特立想说什么,彭德怀似乎早已明白,所以不等老人说下去,他就紧接着说:“你看看我种的菜,长得多好!可以带一些回去。那辣椒,是你最喜欢的,你随便挑……”他们以同自己心思毫不相干的对话,表达了彼此高尚而磊落的心声,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
  
  终身之师“师毛”路
  
  毛泽东是徐特立的学生,作为先生向学生学习,徐特立可谓楷模。
  徐特立六十寿辰时,毛泽东在贺信中,第一句话就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亦即“终身”奉徐特立为师之意。1959年12月9日,徐特立通过《中国青年报》,在给青少年们的回信中说,他只是毛泽东的“一日之师”,“而毛主席则是我终身之师”。毛泽东当年在贺信中,从徐特立在“白色恐怖”下入党谈起,历数了徐特立在各个方面值得他继续学习的师表风范。同样,徐特立亦从受毛泽东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的启发而入党起,说:“自那以后,我总是向毛主席学习。我学习了毛主席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思想作风,学习了毛主席的思想方法,学习毛主席说的改造思想的重要。直到现在,年纪老了(按:时年已82岁),我还常常精读毛主席的文章。”他认为“毛主席的理论是从革命实践中得来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这使徐特立深得毛泽东思想的精华和学习的要领,而终身受益。
  1946年在与张灵光《漫谈》时说:“要学毛主席思想,首先要有尊重事实,有独立思考的头脑,不然什么也学不到”。他认为,学毛泽东思想就是学思想方法。他之所以有上述认识,是他从学习毛泽东的实践中得到的,并为他尔后的实际言行所一再证实了的。
  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出“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一边;9月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又明确提出“向苏联人学习”。这是当时新中国内外政策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许多人认为无疑是完全正确的。然而却引发了“学苏联”的热潮,在教育领域更是“照搬”苏联经验。徐特立却在这种“照搬苏联”的苗头刚刚出现时,于同年12月在《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文化教育》一文中,呼吁要完成毛泽东提出的经济和文化的伟大建设任务,“首先要有步骤地整理、继承自己的文化遗产,发扬先人创造文化的伟大精神。其次要学习苏联,必须有方法有目的的学习苏联”,即“我们学习苏联的建设经验和技术的方法”,“要以毛主席学习马、恩、列、斯的革命方法,使它与中国建设的具体条件相结合。”又补充说:“我们不但要学习苏联,而且,要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遗产”。最后又按他一向有批判地吸收的主张写道:“就是我们祖宗遗留下来的遗产,必须加以彻底的清算才吸收之。这样一来才能真正科学化。”这里“首先”、“其次”、“不但要”、“而且要”、“就是”的鲜明层次,所表现的理念,不能不令我们后辈叹服。1950年9月4日,在教育研究室,关于高等教育政策,他又一次强调说:“苏联的教育可供参考……但不可能把外国的东西整套的搬进中国使用”。
  “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这是徐特立一生治学、教人的“学风”和为人做事处世的准则,然而,他每当提及却总谦称是毛泽东的作风,他是从毛泽东那里学来的。毛泽东论说“实事求是”,主要是在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并指出这“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徐特立则说:“‘实’是客观的物质,‘事’是物质的运动,‘求’是自动自觉的反映,‘是’是辩证的真理。”并强调说:“所以‘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的精髓和骨干,是合乎辩证唯物论的真谛。”在这里,徐特立对“实事求是”的解释,并未照毛泽东的原话,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所体验的认识。不同的是:如果说毛泽东原意只是马列主义的“作风”,那么徐特立却把“实事求是”提到了马列主义的“精髓和骨干”的高度,则是见解独到的。这与30多年后,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这大概也是邓小平当年为《求是》杂志题名的本意吧!
  时至1967年,徐特立对借“文革”之势“打倒”大批中央领导人十分不满。曾多次给毛泽东打电话,均未如愿,他愤慨地向工作人员说,毛泽东也说过“一个好汉要三个帮,红花还要绿叶扶持嘛!”“马克思还有个恩格斯哩!”于是他亲自写信给毛泽东,亦不见回音。可见,坚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是多么不容易。然而徐特立却能始终如一。由此观之,毛泽东说徐特立“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没有说错。他用他的行动证明:“不自以为是”对“实事求是”是多么必要。
  
  一部无字教科书
  
  “身教”是教育者身体力行,以为受教育者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的力量是无穷的。之所以说其力量无穷在于群众群起仿效之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徐特立早年从教就主张:“教师当自慎其言行而以身作则”,“以身示范,以为儿童之表率,最为重要”。因此他一生总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时时处处力行身教,以致陆定一(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著文说:“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教科书”:“1927年大革命失败,情况非常严重,许多动摇分子纷纷脱离了党,有些投降了敌人。当时,得到消息,说有一个年已五十的湖南老教育家徐特立,却在这个时候加入了党。”“这种消息,该是多么令人兴奋,多么令人增强对中国民主事业与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信心啊!人民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就这样对全党同志上了第一课”,“徐老给我们的教科书,就是他的入党。这本没有字的教科书,比什么教科书都好,也比什么教科书都重要。”
  曾三说:“够学一辈子的”;
  陶承说:“学一百年还不够”;
  作家柯兰说:“没有哪一样不是我们这一辈所应遵循的典范”;
  女作家丁玲著文称徐老是她“平生第一良师”;
  参加过长征的陈靖将军说:湘江战役,红军损失惨重,使得一些领导者和许多指战员情绪十分消沉。当时徐老抖擞精神,振臂高呼慷慨陈词,使指战员们深受鼓舞,顿时人人精神振奋,勇往直前!
  正像朱德在祝徐特立六十寿辰的信中所说:“我所见到你的革命精神与行动,真是可钦佩的,尤其是你的耐劳忍苦,”“更兴奋了红色指战员及一般的同志,就是那些悲观失望,想掉队落伍的人们,想起我们徐老头的样子,也就起来跑了。”这就是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这就是没有字的教科书。这本没有字的教科书的开篇与终结贯穿一生的就是“身教主义”。
其他文献
任何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英雄榜样,如果没有,就会自然造就出来。  张海迪的出现与发现,是20世纪80年代青年进步的需要。  1983年,张海迪28岁。  她严重身残,下肢完全瘫痪。但是,在严酷的现实生活面前,她没有自悲,没有气馁。靠着自己的坚定信念,聪慧和毅力,她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和德语。她随父母下放到农村,虽然不能参加劳动,却当起村里娃娃的教师。她还自读医书,广学医疗知
期刊
尽管张序三将军的军旅生涯的起止都是在陆军,但大部分时间是在海军度过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几十年来,我多半时间在海上工作,遍及我国四大海区。可以这么说,中国所有的岛屿我几乎都上去过。大海与我有缘,她是我的故乡,我这一辈子注定与海分不开。”    紧急情况下,时任副政委的张序三把军舰开回了码头。按律当受处分,但却受到了重用。  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省泰州白马庙乡宣告成立,张爱萍任司
期刊
8岁学习跳舞, 17岁考入中戏,19岁出演张艺谋的电影,21岁凭《卧虎藏龙》一举成名,25岁已成为世界当红影星,在外人看来,她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并且每一次机遇都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章子怡说运气是一时的,不是一世的,仅有幸运,如果不努力也不能获得成功,    坚强、有事业心、聪明、进取、自信、独立,六大特质成就今日章子怡    2007年3月底,“世界因你而美丽·2006影响世界华人盛典”
期刊
多年来,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每年办理的贪污贿赂大要案在本省案件中的比例达85%以上,位居全国最高。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在全国检察机关中是一个品牌式的执法机关,不仅办案质量高,其干部的违法乱纪现象连续5年低于全国检察机关平均案发数。  这一切,都和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学康、原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麦崇楷等贪官绳之以法,还因为独创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检察制度。  这位国内首批任命的二级大检察官,是一位性格谦
期刊
胡锦涛同志发出向方永刚学习的号召,使我深受教育和鼓舞,这不仅是对方永刚一个在党的思想理论战线上作出重大贡献的理论工作者的关心,而且表达了党中央对党的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建设一支宏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殷切期望。我与方永刚早就相识,并与他几度合作,对胡锦涛同志的号召更倍感亲切。    与方永刚合作,我感受到他做人的高尚    2001年,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筹划编写一套
期刊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本土文化之集大成者。对于道教文化,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曾说:“中国文化的根砥是道教”。世界著名学者李约瑟先生认为:“对中国古代科技贡献最大的是道教”。它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科技、文学与民俗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同样具有极高价值和重要意义。至今,道教中“道法自然”、“万物为师”、“和谐相处”等思想在国家复兴的进程中仍在发挥积极而重要
期刊
眼前的这位雍容慈祥的长者曾在中国杂技界创造了许多“异想天开”,自1964年参加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至今,已连续8届走进人民大会堂的神圣殿堂。    老代表见证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40多年岁月更迭,夏菊花这位多次出席全国人大会议的老代表掰着指头如数家珍:先后参加了7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6位国家主席、5位国务院总理的选举,多次代表人民投下庄严的一票。看到国家的不断发展、进步,民主进程的
期刊
他早年留学东洋,创造性地解决世界性的污水处理难题,成为日本举足轻重的环保专家如今,他时常奔走于中日之间,将日本的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引进中国。身为海外学子,他始终未忘的是:如何为祖国的发展做得更多?    解决世界性难题的中国留学生    在广西大学土壤化学专业读书时,江鹰的成绩就是全系第一名。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边工作边准备继续出国深造。1988年,他如愿得到东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远赴
期刊
张闾蘅是婉约的,更是率真的,她的身上集中了女性知性的柔美和忘我的坦诚。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个人事业成长的同时,她更不惜将大把时间用来为祖国的发展献计献策,似乎在为她那一直思归未归的伯父弥补些什么。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记者前往她下榻的饭店拜访,聆听她谈及大伯张学良夫妇的幽禁往事。    李宗仁代任总统,立即安排与中共和谈,并发表了八项主张,其中有“释放政治犯”,提出恢复张、杨自由。此时,国,共两党已
期刊
冬日午后,刘建中的办公室因为有电影而显得格外温暖,环顾四周:海报、挂历、奖杯……到处是关于电影的痕迹。“我这一辈子,被电影套牢了。”刘建中话语中透着一种满足。    故事之一:到新影厂当厂长      1992年,时任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的刘建中受命出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新影厂”)厂长。而从调令下发,到刘建中走马上任,却带着几分电影情节的传奇。  1990年全国电影创作会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