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丑为美 学会欣赏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y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入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审美教育就是美育,凡经过长期美育熏陶的人,会形成一种完美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向。这种完美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向一经形成,就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对人的精神生活发生影响,甚至对人的一生都起作用。
  科技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各方面贯串着审美追求,而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也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更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它与美育有着直接、广泛的联系。语文中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都是进行美育和情感体验的极好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注重对作品正面形象的鉴赏,而忽略了对反面人物形象的品味。其实反面人物形象也是艺术审美的重要内容,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同样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绪体验、情感愉悦和思维快感,理应引起课堂教学重视。
  
  一、文学作品中的反面人物不同干现实生活中的坏人
  
  文学作品中的反面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坏人恶人有着本质的区别。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再现现实生活,艺术地概括生活,而且是作家感悟人生、追求理想的体现和美学理想的结晶。文学作品中如果缺少了反面人物,缺少“丑”,就很难说是真实的生活反映;如果纯自然地表现生活中坏人坏事,一味地表现生活中的“丑”,那也不是真正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审美是文学价值取向的内在规定,文学是以审美的方式把握生活的特点,虽离不开对生活原貌的再现,但体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理解才是文学的基础、底蕴。“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罗丹语)这并不是说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反面人物在本质上已转化为美,而是指作家从正确的审美观点出发,对其进行揭露、嘲讽、否定,激起人们对反面人物的厌恶、憎恨,从而更加热切地向往追求美。这就是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反面人物所具有的美。反面人物是与美相对立的“丑”的文学形象,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扭曲和否定。
  比如《说岳全传》中的秦桧,《李自成》中的吴三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白毛女》中的黄世仁,他们在现实中或为自然丑或为社会丑,但在作品中与美构成了深刻对照,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一些以写反面人物为主的作品,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鲁迅的《阿Q正传》、契诃夫的《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果戈理的《死魂灵》等,作品里的反面人物更是文学作品的主体,其典型性在世界不朽的文学形象中占有重要一席。这是作家在反映现实丑和塑造反面人物形象时,倾注了自己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从而使现实的丑转化为艺术美,使反面人物形象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人们欣赏反面人物形象时,注重的是对它的批判、鞭挞、否定,而不能将反面人物跟现实中的人对号入座。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反面人物形象的类型
  
  综观整个中学语文教材,不少作品在塑造正面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反面形象,使作品更具典型性和社会认识价值。如镇关西、贾雨村、胡屠户、周朴园、鲁四老爷、康大叔、焦母、阿Q、丁举人、菲利普夫妇、别里科夫、葛朗台、奥楚蔑洛夫、夏洛克、泼留希金等人物,通过这些反面人物的言行能认清社会制度的黑暗和腐朽与一切剥削阶级的贪婪和罪恶,提高对社会生活复杂性的识辨力。同时,这些反面人物形象还可反衬正面人物,表现一切美好的事物,使人们在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对抗、斗争和比照中,领略人生的意义。这些反面人物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具有吸引和感染读者的巨大力量。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反面人物形象主要有如下几种典型:
  
  (一)凶恶残暴型
  《白毛女》中的黄世仁、《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镇关西、《药》中的康大叔、《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贾雨村等形象,都是穷凶极恶、草菅人命的恶棍形象。他们或张狂露骨,或刻意伪装。其中最令人过目难忘的是那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衣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的康大叔。康大叔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是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群众的工具。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他以杀人为职业,以卖人血馒头为“专利”,毫不知耻,更不知罪。我们可以从他丑恶的外貌和行动中看出他的野蛮和凶残的本相。
  
  (二)残忍虚伪型
  《雷雨》中的周朴园便是一个阴险残忍、虚伪自私的反动资本家形象。他包修江桥,故意叫江桥出险,淹死了两千多个工人。为镇压罢工运动,他一面收买工贼,分化瓦解工人队伍,一面又唆使矿警开枪打死了30多个工人。他的私生活也极为自私虚伪,对待侍萍始乱终弃,但又想掩饰其卑鄙的行径,假惺惺地要为侍萍修墓,想从精神上得到自我解脱,可当他得知眼前的鲁妈便是当年的侍萍时,却又声色俱变,凶相毕露。吝啬、贪婪的葛朗台也属于残忍虚伪型。为了钱,他掠夺所有的人,甚至自己的妻女也不能幸免。
  (三)浅薄势利型
  《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是一个粗野自私、浅薄势利的小人。对向自己借盘缠的范进“一口啐在脸上”,“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尖嘴猴腮”、“撒泡尿自己照照”等污言秽语铺天盖地而来,就连其老母也受侮辱。而范进一旦中举,就变骂为捧,“才学又好,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这前倨后恭的浅薄势利表现,把一个嫌贫爱富、浅薄势利的市侩嘴脸已深深地留在每一位读者的心中。类似的势利小人还有菲利普夫妇、奥楚蔑洛夫。
  
  (四)顽固守旧型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便是一个顽固守旧型的典型形象。他教古代语言,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与世隔绝,不与外界接触。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未存在过的东西,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抱着怀疑态度。他老是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不但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别人也装进去,企图挡住社会前进的步伐。《祝福》中的鲁四老爷,也是个顽固守旧的典型,是封建秩序的卫道士。他和别里科夫一样具有自觉维护旧制度的奴性。稍不同的是,前者保守得近乎神经质,后者表现得道貌岸然。
  
  (五)家长专制型
  《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是一个蛮不讲理,极其专制的家长,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专制思想。刘兰芝辛勤劳作合不了她的意、竭尽孝心暖不了她的心。为了维护其家长的威严,她把聪明能干、知书达理的刘兰芝赶出了家门。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一会儿又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遣走兰芝。她是家长,封建家长制给了她无边的权力:她对儿女婚事可以随心所欲,她对儿女命运可以生杀予夺。
  
  (六)残忍贪婪型
  《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便是残忍贪婪型的代表人物。夏洛克成为冷酷、吝啬、残忍、贪婪、狡诈的代名词, 是个贪婪、阴险、凶残的反面形象。他是个资产阶级高利贷者,赚更多钱是他的目的。“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冷酷的他要借机报复,致安东尼奥于死地,好使自己的高利贷行业畅行无阻,从而聚敛更多的财富。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也贪婪成性。有万贯家财,上千个农奴,但他仍然不满足,满脑子都想着搜刮更多的财物。
  
  三、如何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反面人物形象
  
  审美是现代人文精神活动的一个基本形式。它能满足生命向上和心灵审美的需求。文学作品中的反面人物形象在作家的美学思想照耀下,通过夸大、扩张、集中、典型化等艺术加工,转化为艺术美,值得读者欣赏。如果说作品中对美好事物的渲染、描绘和热情歌颂,能够引起人们对美的热爱和憧憬,那么对丑的否定和批判则能激起人们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美,更热切执著地追求美。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准确欣赏作品中反面形象的艺术美呢?
  
  (一)要把优秀的文学作品当作一种艺术来欣赏
  文学作品是作家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来表现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文学作品以其对美的寻求、建构、揭示和表现,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求,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并因此确立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文学作品中人物既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反映,更是作家、艺术家创造的一种艺术意境。艺术真实是在生活真实上的提炼、概括和综合。欣赏时既不能完全把作品直接等同于生活,又不能漠然视之,与生活脱钩。这说明欣赏艺术品,特别是作品中反面人物时,应持有正确的审美态度。《阿Q正传》发表后,就有许多人看后忿忿不平,认为是作家借阿Q在骂自己;而今看了某部作品、电影、相声、小品,自动对号入座者也不乏其人。这种态度会妨碍自己仔细品赏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美。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从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的完美上得到愉悦,从文学作品艺术内容的深邃中感悟人生真谛。
  
  (二)要从对反面人物形象的维妙维肖的刻画中领略艺术美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欣赏反面人物形象一定要揣摩语言,咀嚼品味作品中相关的语言。《雷雨》中的周朴园,作者对他的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堪称一绝,对话描写也独树一帜:“你一你贵姓?”“你姓什么?”“你是谁?”“你、你、你是——”一波四折。精明的周朴园问得拙,聪明的鲁侍萍答得巧,事态则越来越明朗,周朴园的语气也越来越迫切。真相大白后,周朴园的态度、语言似乎陡变,但变而不离其宗。他首先要弄清:“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答案是令他放心的:这完全是邂逅相遇。于是他用30年的“画龙”用心良苦地暂时稳住了侍萍的情绪。周朴园毕竟不是叶公,一旦“真龙”下凡,一逃了之;他老谋深算,伺机出击,力图将30年的积案了断于瞬息间。他的带有“好”字的七段台词,更富有言外之意。这是叶公好龙式的情与爱,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封建资产阶级伪君子的典型。欣赏作家、艺术家杰出的艺术表现技巧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多角度地欣赏优秀文学作品中反面人物
  在一段时期里,我国的小说作品中的人物总是两个极端,正面人物集一切优点于一身,反面人物集一切缺点和罪恶于一身,正面人物永远是气宇轩昂和光彩照人的,反面人物始终是丑陋和卑微的。如果我们用辨证的思维方式欣赏优秀文学作品中反面人物,我们能发现这些反面人物身上也有闪光的地方。如焦母,她确实很可恨,但是,她也很可怜!作为母亲,她真的就冷酷到毫无人性吗?也不是。当儿子向她吐露必死之意时,她第一次流下了浑浊的老泪,虎毒不食子啊。儿子是她唯一的依靠,是她唯一的生存希望咽。她的泪是真诚的,她对儿子的爱也是不容怀疑的。一个寡居的老妇人,却要白发人送黑发人,她也可怜!可是,她爱儿子,她却又害儿子,她的悲剧在于她不知道自己的“爱”其实是“害”!她所处的环境,她所受的教育,她特殊的生活经历,她的个性,都没有教会她理解和尊重,只教会了她独断专行。
  总之,作家在一定的世界观、艺术观及其审美指导下创造出来的反面形象,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生活经历的特殊性来感受、体验、解释和理解作品中反面人物形象,分清审美情感和生活情感,在理解作品表层意蕴的基础上挖掘和把握深层意蕴,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肯定会日有所进的,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周云茜,浙江省温岭市太平高级职业中学)
其他文献
如本文的标题一样,在汉字中间夹杂字母并不鲜见。尤其是近些年来,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中,字母词的运用越来越普遍。然而,字母词并不全是英文词语或英文词语的缩写,还有另外的方式,如汉语拼音或汉语拼音的缩写。字母词运用最全面、最活跃的语言形式是网络语言,可以从中找到所有字母词的形式。  首先是英文词语或英文词语的缩写,包括常规形式和特殊形式:常规形式如Bye-bye、High、NBA、CBA等,这种表达
期刊
在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我们常常指导学生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分析、概括人物性格、品质。这种常规式的人物形象分析法简单、实用。但长期使用学生难免失去兴趣。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如能围绕人物还原,采用联想发生策略,定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所谓人物还原法,是指不直接指导学生分析人物个性、品质,而是通过具体方法引导学生由结论性的人物形象的归纳转向获得这一结论的过程的探讨。  人物还原的具体
期刊
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的几篇小说,有的是短篇小说中的精品,有的是长篇中节选的精彩篇章,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其中多样的人物出场方法,给人物打上了鲜明的性格烙印,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第一印象,令人称道,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环境描写出场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描写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把人物引出场。如《药》中的华老拴就是这样出场的:“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
期刊
四书之一《大学》里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格物”就是探察事物;“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可见古代圣人就非常重视用探究的方法来获得知识和能力。  何谓探究?简言之,就是探索研究。它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突破障碍获得新知的思路历程,既充满困惑,又有发现的愉快,常常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阅读是接受文学信息的一种复杂的
期刊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著名杂文,被选入了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范文。本人在学生时跟老师学过,当老师后也给学生教过,还听同行上公开课公开讲授过。本人非常清楚地记得:从本人当学生时的老师到当学生老师的本人及同行,为学生解释“大宅子”时,均异常一致地将“大宅子”解释为“比作文化遗产”。有据可查的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2000年3月第2版)也
期刊
【摘要】“审美疲劳”一词作为流行语源于2003年底冯小刚执导的贺岁片电影《手机》中的一句台词,迅速成为2004年不少人嘴里时髦的口头禅。结合当前的大众文化语境,从审美过程中的主体、客体及审美品格等方面来解读“审美疲劳”中“审美”的内涵,能够为大众文化批评提供新的视角和有利借鉴。  【关键词】大众文化 审美疲劳 审美 解读    “审美疲劳”一词作为流行语源于2003年底冯小刚执导的贺岁片电影《手机
期刊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中教材的传统篇目《鸿门宴》及同册“读本”上与之配读的课文《乌江自刎》都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片断。“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而久远的魅力。  一般来说,教师在处理《鸿门宴》一文教学时,都是以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由于本文是叙事作品,多数语句一看就懂,理解课文、归纳文言知识点上用不着花很大功夫,探究式的讨论最适
期刊
品读完集聋哑盲于一身的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那种源自内心的震撼再一次聆听到了自己诗意的心灵独语:一个在无法避免的缺陷中坦然生存下去的精神维纳斯;一个在一切都无法假设的前提下提出了自己完美假设的命运挑战者;一个在视觉缺陷的世界里却用诗意的眼光追加人生成功深度的生存探索者。  可以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完全是作者心灵的产品,寻找光明的我们其实是去寻找一个失去视觉光明的人的所有感动
期刊
一、成语运用:理解要“对”    成语运用中有好多题考查的是对成语比喻义的理解。这些成语大都来自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寓言故事或诗词典故。由于时代的变迁及其它原因,我们有时很难从字面上来推测成语的真正含义和用法,所以切不可望文生义、妄加揣度。要勤查词典掌握其正确的含义和用法。  例1 某建筑公司会计程某,为填补贪污挪用公款的亏空,不惜再次把巨额公款投入股市,它的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2005全国
期刊
这次毕业实习,在我们中文系的老师、同级同学和泰安泰山中学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在泰山中学高一(三)班同学们的配合下,特别是由于自己的主观努力,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回想起来,是很有些感受和收获的。  老实说,这次实习一开始,自己就觉得压力很大,甚至隐隐地预感到有过不了这一关的可能。这种预感是有根源的,因为“十年浩劫”致使各人命运突变(而非“渐退”或者“渐进”)后,自己便再没有上过讲台,而且平时也较少在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