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学分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学生公寓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公寓的文化建设对高校育人所发挥的作用亦日趋明显,但高等学校公寓的文化建设的反省与构建显得尤为迫切,并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为此,笔者在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公寓的特点和现状的基础上,就近几年来高等学校公寓文化建设的实践的成果进行了研究,探索了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公寓文化建设与育人联动机制的新局面。
关键词 高等学校;公寓文化;育人;联动机制
高校学生公寓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道德养成,甚至生活道路的选择都有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也有人把学生公寓称之谓“第二课堂”和“第二家庭”。的确,大学生所处公寓的时间远不少于在教室、图书馆等场所学习的时间,目前,学分制的实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同时也给学生的统一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带来了难度。
寝室群体是以寝室为单位所组成的大学生群体之一,它是介于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的一种小规模的群体,具有持续时间长、个体接触频繁、相互影响大、彼此了解等特点,因而它对个体所起的作用不可小看。因此,重视寝室群体教育,加强公寓文化建设,引导寝室群体健康成长,是学分制下学生工作中的重要的一环。也是实现高等学校公寓文化建设与育人联动的重要举措。
1 高等学校公寓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高等学校周边环境堪忧。高等学校周边环境的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
1.2 学生免疫力差,寝室风气不正。当前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生活习惯难以融入集体生活;精神空虚等等,这些大学生本身的年龄与心理特点致使公寓里不和谐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再者,学生公寓是高密度的学生群,一有“风吹草动”,许多大学生“免疫力”差,很容易产生集群行为,给公寓管理和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3 学生公寓网络的“双刃剑”性质日趋明显。大学生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促进了网络进学生公寓的发展进程。但网络的“双刃剑”性质也日趋明显,一方面它能使学生更广泛、更快捷地获得知识和受到教育,学生思维更加活跃,知识面更加广博;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性和网络信息的快速度,使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更具有随机性,各种有害网络信息也乘机渗透而入,增加了公寓管理和文化建设的难度。
1.4 学生公寓党建工作队伍力量薄弱,组织管理不健全。在学分制下,学生的离散化和流动性大大增强,出现了同班不同学、同楼不同校、同进不同出等现象。实施学分制以后,院系的党建工作很难直接深入到公寓,传统的学生党建教育渠道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再加之学生公寓党建工作队伍力量薄弱,组织管理不健全,更使得学校公寓党建工作面临更大的问题,给公寓文化建设带来了障碍。
1.5 学生公寓思想教育工作与分院思想教育工作缺乏统筹安排。在学校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普遍放在院系、班级,很少考虑到学生公寓的情况,导致公寓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宿管工作联系不够紧密。两项工作的主要对象都是公寓学生,但两者由于主管部门不同、工作侧重点不同,相互之间没有紧密联系。公寓辅导员和宿管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甚少,这样就导致了宿管工作中的空白区。
2 从实践中探索公寓特色文化模式——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浙江大學城市学院一贯重视学生公寓管理和公寓文化建设。不仅把学生公寓视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场所,更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在确保学生公寓安全稳定的基础上,通过与分院的有效联动,推动公寓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
特色1——楼层导师:学生自我管理,全省尚属首创学校公开招募“楼层导师”,负责与新生进行生活、学业上的沟通和交流,指导新生尽快熟悉大学生活。
特色2——特色楼层:深化公寓文化,打造环境育人。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中最广泛、最深刻的内容。在整个学生工作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而公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规范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升学生素养等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特色3——计算机网络管理进公寓。适应信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已经成为高校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如何做好成为了公寓管理中的一大难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对计算机的使用和管理采取了分院和公寓联动的机制。就学生公寓的自我管理组织与分院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组织形成联动,加强对网络使用的检查和监督,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成为培养人才的第三载体发挥积极作用。
特色4——公寓党建:坚持学生为本,发挥党员作用。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发挥他们的先进作用和带头作用,对于广大学生的引导示范作用更有效。公寓是大学生日常活动最集中的场所,关注学生党员的日常行为和表现,就是加强对学生党员在公寓内的思想行为的管理。
目前学院已经分别在10个学生公寓楼建立10个“学生公寓党员之家“;每层设立一个楼层党建工作站,共设立119个党建工作站;每4-6个寝室设立一个党员责任区,共设立505个党员责任区。
特色5——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进公寓。随着学校办学层次、办学规模的增加和学生在经济困难、学业就业、情感处理、社会竞争等方面压力的增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情况不断凸现。为了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实施有效地干预,加强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学生开展心理与行为指导,建立以宿舍主要监测点的学生心理状况监测网络。
3 结论
由此可见,学生公寓文化氛围缺乏是在一定时期内学生公寓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及公寓内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世界和外在行为表现的总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公寓及周围为主要空间,以公寓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各高校特别是历史短暂的高等学校,更应在公寓模式建设上力求达到弘德、育己的效果,共同建设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从而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更完整更大规模的把”党建“文明”、“文化”带进宿舍,使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更加扎实,真正体现出公寓文化育人的特色,实现高校公寓文化建设与育人的联动。
参考文献
[1]夏立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进后勤社会化学生公寓的研究与探索[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4)
[2]陆炳坚。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之我见[J]。高教论坛,2005,(5)
[3]张伟。大学生居住校外公寓对高等德育工作的冲击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2)
[4]周济。抢抓机遇一乘势而上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1)
[5]田燕飞,后勤社会化后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10)
关键词 高等学校;公寓文化;育人;联动机制
高校学生公寓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道德养成,甚至生活道路的选择都有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也有人把学生公寓称之谓“第二课堂”和“第二家庭”。的确,大学生所处公寓的时间远不少于在教室、图书馆等场所学习的时间,目前,学分制的实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同时也给学生的统一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带来了难度。
寝室群体是以寝室为单位所组成的大学生群体之一,它是介于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的一种小规模的群体,具有持续时间长、个体接触频繁、相互影响大、彼此了解等特点,因而它对个体所起的作用不可小看。因此,重视寝室群体教育,加强公寓文化建设,引导寝室群体健康成长,是学分制下学生工作中的重要的一环。也是实现高等学校公寓文化建设与育人联动的重要举措。
1 高等学校公寓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高等学校周边环境堪忧。高等学校周边环境的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
1.2 学生免疫力差,寝室风气不正。当前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生活习惯难以融入集体生活;精神空虚等等,这些大学生本身的年龄与心理特点致使公寓里不和谐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再者,学生公寓是高密度的学生群,一有“风吹草动”,许多大学生“免疫力”差,很容易产生集群行为,给公寓管理和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3 学生公寓网络的“双刃剑”性质日趋明显。大学生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促进了网络进学生公寓的发展进程。但网络的“双刃剑”性质也日趋明显,一方面它能使学生更广泛、更快捷地获得知识和受到教育,学生思维更加活跃,知识面更加广博;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性和网络信息的快速度,使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更具有随机性,各种有害网络信息也乘机渗透而入,增加了公寓管理和文化建设的难度。
1.4 学生公寓党建工作队伍力量薄弱,组织管理不健全。在学分制下,学生的离散化和流动性大大增强,出现了同班不同学、同楼不同校、同进不同出等现象。实施学分制以后,院系的党建工作很难直接深入到公寓,传统的学生党建教育渠道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再加之学生公寓党建工作队伍力量薄弱,组织管理不健全,更使得学校公寓党建工作面临更大的问题,给公寓文化建设带来了障碍。
1.5 学生公寓思想教育工作与分院思想教育工作缺乏统筹安排。在学校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普遍放在院系、班级,很少考虑到学生公寓的情况,导致公寓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宿管工作联系不够紧密。两项工作的主要对象都是公寓学生,但两者由于主管部门不同、工作侧重点不同,相互之间没有紧密联系。公寓辅导员和宿管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甚少,这样就导致了宿管工作中的空白区。
2 从实践中探索公寓特色文化模式——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浙江大學城市学院一贯重视学生公寓管理和公寓文化建设。不仅把学生公寓视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场所,更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在确保学生公寓安全稳定的基础上,通过与分院的有效联动,推动公寓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
特色1——楼层导师:学生自我管理,全省尚属首创学校公开招募“楼层导师”,负责与新生进行生活、学业上的沟通和交流,指导新生尽快熟悉大学生活。
特色2——特色楼层:深化公寓文化,打造环境育人。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中最广泛、最深刻的内容。在整个学生工作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而公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规范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升学生素养等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特色3——计算机网络管理进公寓。适应信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已经成为高校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如何做好成为了公寓管理中的一大难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对计算机的使用和管理采取了分院和公寓联动的机制。就学生公寓的自我管理组织与分院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组织形成联动,加强对网络使用的检查和监督,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成为培养人才的第三载体发挥积极作用。
特色4——公寓党建:坚持学生为本,发挥党员作用。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发挥他们的先进作用和带头作用,对于广大学生的引导示范作用更有效。公寓是大学生日常活动最集中的场所,关注学生党员的日常行为和表现,就是加强对学生党员在公寓内的思想行为的管理。
目前学院已经分别在10个学生公寓楼建立10个“学生公寓党员之家“;每层设立一个楼层党建工作站,共设立119个党建工作站;每4-6个寝室设立一个党员责任区,共设立505个党员责任区。
特色5——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进公寓。随着学校办学层次、办学规模的增加和学生在经济困难、学业就业、情感处理、社会竞争等方面压力的增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情况不断凸现。为了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实施有效地干预,加强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学生开展心理与行为指导,建立以宿舍主要监测点的学生心理状况监测网络。
3 结论
由此可见,学生公寓文化氛围缺乏是在一定时期内学生公寓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及公寓内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世界和外在行为表现的总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公寓及周围为主要空间,以公寓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各高校特别是历史短暂的高等学校,更应在公寓模式建设上力求达到弘德、育己的效果,共同建设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从而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更完整更大规模的把”党建“文明”、“文化”带进宿舍,使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更加扎实,真正体现出公寓文化育人的特色,实现高校公寓文化建设与育人的联动。
参考文献
[1]夏立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进后勤社会化学生公寓的研究与探索[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4)
[2]陆炳坚。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之我见[J]。高教论坛,2005,(5)
[3]张伟。大学生居住校外公寓对高等德育工作的冲击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2)
[4]周济。抢抓机遇一乘势而上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1)
[5]田燕飞,后勤社会化后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