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任务繁重,但就本校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阅读量远远不达标;不少学生很难保证每天阅读一小时,半数学生做不到每日坚持课外阅读;多数学生只是匆匆浏览,没有摘录,极少精读,乃至于过目即忘。并且,年级越高,上述问题越严重。调查还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得到老师或家长指导的不到四分之一。甚至有的学生表示想在课外活动增加阅读愿望,往往被父母替以题海和课本等“正业”冲散。
凡此种种的不足多因“应试”的盲流和一些急功近利的“善念”所致,這是与新课标中:“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理念是相违背的。课外阅读活动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和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乃至性灵的韬养都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体现在学生时代,必也会影响学生的一生,重视课外阅读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基本和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最鲜活的血肉。
针对上述问题,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重点在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量的积累和方法引导。
一、抓课内,促课外
一者,利用课内积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愿望。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时,我先组织了一次“神话故事会”,同学们会前积极准备,会中踊跃发言,精彩纷呈,由于是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内容,所以同学的阅读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不仅阅读,还做了大量的笔记。
二者,充分利用课堂阅读教学的示范功能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阅读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教师可以从文章体裁入手,分类指导,强化学生对这类体裁文章的特点的认识,然后设置具体的阅读任务。如: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是介绍人物的文章,可围绕“我所知道的贝多芬”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对这个人物有初步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再讨论:“《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贝多芬?”让学生对全文进行复述,做书面整理,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明确阅读重点,了解体会到,阅读某些类文章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增强阅读活动的目的性和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再以:“仅是一次访问,我们便为贝多芬不羁与坚毅所折服,那么你想更深入地了解贝多芬吗?”顺势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从而将语文课堂自然延伸到课外。而且,随着学生阅读体验的不断增加,学生自己有了感受,慢慢地自己就会找书读,这样就学会了读书,自主阅读的意识也随之增强了。
二、因才拓展,规范习惯
显然,对学生来说更丰富有益的阅读在课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语文阅读活动,在实际阅读活动中提高查阅、筛选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其操作关键在于:要充分尊重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自主权,要知道如果不能吸引不同程度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课外阅读就不可能长久而广泛地开展下去;同时还要意识到学生的水平高低不同,教师应当给学生提出个别性的建议帮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入门不可太难,以免使整个阅读活动遭受当头棒喝,尤其对初中生来说,词语及句段的积累较少,要遵循从易到难、由感性读物逐步递进为理性读物的规律,当然每个学生积累的情况和接受能力未必一致,老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一般来说,我会对每个学生初中以前的阅读量和状况做一个较全面的调查了解,从而因人而异地提出阅读建议,多以故事性和可读性强的浅显读物引导入门。如,对于阅读积累较贫乏的学生多建议先读《格列佛游记》、《安徒生童话》、《昆虫记》等;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则介绍《城南旧事》、《雾都孤儿》等。循序渐进,让学生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每天定量,长期坚持,则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指日可待矣。
三、读写结合,促成内化
学生的课外阅读形成后,要注意规避阅读成了“纯粹眼睛的劳动”的情形,要让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正所谓:动笔勉思!边读且写,则可自然引导学生对所读内容作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这一点十分重要。
要引导学生坚持记读书笔记、写阅读随笔,巩固阅读成果。遵循“先易后难,先模仿后创造”的原则,可抄原文中精辟美句,直到最终自己组织语言,写故事梗概,探究文章主题,体味作者情感态度,评析精彩语言等。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心得,喜欢的句子和段落拿到班上进行交流,督促他们做到“多读常写勤思考”以巩固阅读效果,教师可适时挑出比较好的读书笔记,做各种形式的公开展示或点评交流。如定期举行读书会、在班级网站中专门建立优秀读书笔记专栏等,从而满足学生的成功欲,使之成为其读书活动深入下去的动力之一。教师还应及时与学生交换意见,使他们认识到笔记对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作用,并随机加以督促,鼓励,使学生树立信心,培养耐心和恒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我相信,只要我们孜孜以求,悉心引导,一定能让我们的孩子们在浩瀚的语文沧海中籍课外阅读之大船,直挂云帆,长风破浪,到达鲜花烂漫的文化圣殿!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
凡此种种的不足多因“应试”的盲流和一些急功近利的“善念”所致,這是与新课标中:“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理念是相违背的。课外阅读活动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和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乃至性灵的韬养都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体现在学生时代,必也会影响学生的一生,重视课外阅读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基本和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最鲜活的血肉。
针对上述问题,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重点在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量的积累和方法引导。
一、抓课内,促课外
一者,利用课内积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愿望。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时,我先组织了一次“神话故事会”,同学们会前积极准备,会中踊跃发言,精彩纷呈,由于是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内容,所以同学的阅读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不仅阅读,还做了大量的笔记。
二者,充分利用课堂阅读教学的示范功能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阅读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教师可以从文章体裁入手,分类指导,强化学生对这类体裁文章的特点的认识,然后设置具体的阅读任务。如: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是介绍人物的文章,可围绕“我所知道的贝多芬”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对这个人物有初步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再讨论:“《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贝多芬?”让学生对全文进行复述,做书面整理,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明确阅读重点,了解体会到,阅读某些类文章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增强阅读活动的目的性和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再以:“仅是一次访问,我们便为贝多芬不羁与坚毅所折服,那么你想更深入地了解贝多芬吗?”顺势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从而将语文课堂自然延伸到课外。而且,随着学生阅读体验的不断增加,学生自己有了感受,慢慢地自己就会找书读,这样就学会了读书,自主阅读的意识也随之增强了。
二、因才拓展,规范习惯
显然,对学生来说更丰富有益的阅读在课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语文阅读活动,在实际阅读活动中提高查阅、筛选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其操作关键在于:要充分尊重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自主权,要知道如果不能吸引不同程度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课外阅读就不可能长久而广泛地开展下去;同时还要意识到学生的水平高低不同,教师应当给学生提出个别性的建议帮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入门不可太难,以免使整个阅读活动遭受当头棒喝,尤其对初中生来说,词语及句段的积累较少,要遵循从易到难、由感性读物逐步递进为理性读物的规律,当然每个学生积累的情况和接受能力未必一致,老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一般来说,我会对每个学生初中以前的阅读量和状况做一个较全面的调查了解,从而因人而异地提出阅读建议,多以故事性和可读性强的浅显读物引导入门。如,对于阅读积累较贫乏的学生多建议先读《格列佛游记》、《安徒生童话》、《昆虫记》等;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则介绍《城南旧事》、《雾都孤儿》等。循序渐进,让学生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每天定量,长期坚持,则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指日可待矣。
三、读写结合,促成内化
学生的课外阅读形成后,要注意规避阅读成了“纯粹眼睛的劳动”的情形,要让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正所谓:动笔勉思!边读且写,则可自然引导学生对所读内容作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这一点十分重要。
要引导学生坚持记读书笔记、写阅读随笔,巩固阅读成果。遵循“先易后难,先模仿后创造”的原则,可抄原文中精辟美句,直到最终自己组织语言,写故事梗概,探究文章主题,体味作者情感态度,评析精彩语言等。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心得,喜欢的句子和段落拿到班上进行交流,督促他们做到“多读常写勤思考”以巩固阅读效果,教师可适时挑出比较好的读书笔记,做各种形式的公开展示或点评交流。如定期举行读书会、在班级网站中专门建立优秀读书笔记专栏等,从而满足学生的成功欲,使之成为其读书活动深入下去的动力之一。教师还应及时与学生交换意见,使他们认识到笔记对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作用,并随机加以督促,鼓励,使学生树立信心,培养耐心和恒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我相信,只要我们孜孜以求,悉心引导,一定能让我们的孩子们在浩瀚的语文沧海中籍课外阅读之大船,直挂云帆,长风破浪,到达鲜花烂漫的文化圣殿!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