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概括而言提出了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理念。所谓个性化阅读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作者所提出的观点和想法或作品所寄予的价值观,进行独特体验的阅读过程。它强调阅读的本质是个性化的,是阅读主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识框架,自主地面对书面符号进行感知、理解、探究,最终获得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感悟和体验进行创造性的阅读。
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个性化阅读是指能够反映学生个性的开放式阅读。也有解释认为,个性化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受注意力、兴趣、经验基础、课文特点、教师指导及拓展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独到见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作品的创造者,阅读即是创造。中小学阅读教学承担着让学生“学会阅读”的任务,因而在作者、作品、读者之间多出了一个教者。但是,不能因此而破坏作者、作品、读者的正常关系。教者不应成为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二传手”或“中介人”,教者是读者的导师,读者应直接面对作品。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这是自主阅读的第一步,是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的先决条件。它强调主体性,关注差异性,确立创新性,重视多元性。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应变教学设计的程序化为活动化,变教学目标的片面性为整体性,变教学过程的封闭性为开放性,变被动应答式教学为主动参与式教学。阅读教学如果缺乏个性化阅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有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唤醒学生,主动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个性化阅读所面临的学习重难点是对阅读对象的理解,首先是体验作者的真实感受和作品中的生活,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结合自己实际理解作品。如在阅读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有的学生感受到了小弗朗士的纯真与善良,他对于勒叔叔的同情;有的学生认识到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惟利是图,他们与于勒的亲疏建立在金钱之上。阅读莫怀戚的《散步》有的学生感受到中年人肩上沉重的使命感,倡议大家要理解自己的父母;有的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谐,觉得要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教学中唤醒学生从不同角度与文本对话、交流,从不同角度读出个性色彩,这是个性化阅读的重要任务。
二、营造和谐阅读氛围,搭建个性化阅读平台
1、创建平等、民主、和谐的人文情境。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合作者。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身体要走下来,走近学生,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贴近学生,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理解,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热情。合作意味着参与,作为参与者,教师应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讨论交流。用爱护与尊重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竭力营造一种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心理情境。罗杰斯指出: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是创造的两个基本条件。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教学中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希望和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使每一个学生无拘无束、无所畏惧,以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实现阅读的个性化。
三、适时引导促进交流,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发现,提高阅读能力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对话是开放的、平等的、合作的、互动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其生成性特别强。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活跃的。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学会倾听,共享不同的阅读体验,调动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要求教师既要善于“导”,组织学生又要要求“活”,因势利导,适时调整教学思路,设置恰当情境,提出合理疑问,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统一起来。
开放灵活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是“众声合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重视学生阅读体验和感悟的差异性、独特性,还应重视学生的对文本意义达成的共识,也就是“共性化”。理解是多元的,但是只有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才有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共性化阅读要针对文本观点进行。我们只有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提倡个性化阅读。比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学生在读到“年老肥胖的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一节时,很多学生都被那伟大的深沉的父爱感动了,但是课堂上却发出了这样的声音“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很显然这样的理解脱离了文本。教师没有责怪学生,而是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联系作者当时的家境变化和作者对父亲的刻画,理解父亲的形象,感悟文章主旨。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理解是多元的,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置文本的应有之义而不顾。提倡多元解读,在对话交流中扭转了偏差、发展完善了认识、走向统一,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四、用心倾听,注重延时评价,激励学生阅读的创新精神
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文学作品,需要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过程中善于提问,自主寻找答案。教师要用心倾听,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同时要给予延时评价。这种延时评价既可以为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又可以给学生留下创造思维的空间。如阅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对文中对藤萝描写的语句特别喜欢,就反复诵读文本,感受藤萝的繁华美丽,感受生命力的顽强。对文章主旨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理解,有学生感受到“生命力的顽强”,又有学生认为“生命历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战胜困难痛苦是一种美丽”,还有人认为“生命是永恒的,每一个人都应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命”……这些回答都是学生在文本的启发下,对于文本思想的创造性认识。
笔者认为,教师要发挥个性,必须要像列宁所说的那样,“必须绝对保证有个人的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必须有思考和幻想的广阔天地”。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教师应充分拥有解读文本的主权。读《孔乙己》,分析孔乙己的命运悲剧,为什么非要说那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从人性的角度思考,那是“国民的劣根性”使然就不行吗?读《我的叔叔于勒》,兄不认弟嫂不认叔的冷酷现实,难道不是生活的辛酸、人生的无奈、人性的自私所导致?为什么偏要理解为那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所造成?审读角度一且被政治指向,审美意识一旦受定势拘囿,教师的个性就容易被扼杀,作品的解读就会偏于一隅,读者的思想就会受禁锢,语文教学也就容易走向死胡同。语文教师必须要主动地打破现实的僵局,冲破笼牢的束缚,实现个性的张扬。解读教材文本,教师要敢解放,善开放,懂释放。选择教学方式,教师要自由,要自信,要发挥自己独有的个性与特长:能书者以书激趣,善读者以读促学;感性者以情动人,理性者以理服人……唯有如此,语文教师的创造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与更大的提高;课堂阅读才能活现灵气,充满生机;语文教学才能开拓出一片色彩斑谰、精彩纷呈的美丽天地。
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个性化阅读是指能够反映学生个性的开放式阅读。也有解释认为,个性化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受注意力、兴趣、经验基础、课文特点、教师指导及拓展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独到见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作品的创造者,阅读即是创造。中小学阅读教学承担着让学生“学会阅读”的任务,因而在作者、作品、读者之间多出了一个教者。但是,不能因此而破坏作者、作品、读者的正常关系。教者不应成为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二传手”或“中介人”,教者是读者的导师,读者应直接面对作品。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这是自主阅读的第一步,是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的先决条件。它强调主体性,关注差异性,确立创新性,重视多元性。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应变教学设计的程序化为活动化,变教学目标的片面性为整体性,变教学过程的封闭性为开放性,变被动应答式教学为主动参与式教学。阅读教学如果缺乏个性化阅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有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唤醒学生,主动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个性化阅读所面临的学习重难点是对阅读对象的理解,首先是体验作者的真实感受和作品中的生活,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结合自己实际理解作品。如在阅读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有的学生感受到了小弗朗士的纯真与善良,他对于勒叔叔的同情;有的学生认识到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惟利是图,他们与于勒的亲疏建立在金钱之上。阅读莫怀戚的《散步》有的学生感受到中年人肩上沉重的使命感,倡议大家要理解自己的父母;有的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谐,觉得要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教学中唤醒学生从不同角度与文本对话、交流,从不同角度读出个性色彩,这是个性化阅读的重要任务。
二、营造和谐阅读氛围,搭建个性化阅读平台
1、创建平等、民主、和谐的人文情境。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合作者。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身体要走下来,走近学生,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贴近学生,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理解,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热情。合作意味着参与,作为参与者,教师应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讨论交流。用爱护与尊重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竭力营造一种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心理情境。罗杰斯指出: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是创造的两个基本条件。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教学中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希望和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使每一个学生无拘无束、无所畏惧,以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实现阅读的个性化。
三、适时引导促进交流,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发现,提高阅读能力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对话是开放的、平等的、合作的、互动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其生成性特别强。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活跃的。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学会倾听,共享不同的阅读体验,调动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要求教师既要善于“导”,组织学生又要要求“活”,因势利导,适时调整教学思路,设置恰当情境,提出合理疑问,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统一起来。
开放灵活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是“众声合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重视学生阅读体验和感悟的差异性、独特性,还应重视学生的对文本意义达成的共识,也就是“共性化”。理解是多元的,但是只有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才有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共性化阅读要针对文本观点进行。我们只有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提倡个性化阅读。比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学生在读到“年老肥胖的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一节时,很多学生都被那伟大的深沉的父爱感动了,但是课堂上却发出了这样的声音“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很显然这样的理解脱离了文本。教师没有责怪学生,而是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联系作者当时的家境变化和作者对父亲的刻画,理解父亲的形象,感悟文章主旨。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理解是多元的,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置文本的应有之义而不顾。提倡多元解读,在对话交流中扭转了偏差、发展完善了认识、走向统一,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四、用心倾听,注重延时评价,激励学生阅读的创新精神
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文学作品,需要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过程中善于提问,自主寻找答案。教师要用心倾听,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同时要给予延时评价。这种延时评价既可以为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又可以给学生留下创造思维的空间。如阅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对文中对藤萝描写的语句特别喜欢,就反复诵读文本,感受藤萝的繁华美丽,感受生命力的顽强。对文章主旨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理解,有学生感受到“生命力的顽强”,又有学生认为“生命历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战胜困难痛苦是一种美丽”,还有人认为“生命是永恒的,每一个人都应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命”……这些回答都是学生在文本的启发下,对于文本思想的创造性认识。
笔者认为,教师要发挥个性,必须要像列宁所说的那样,“必须绝对保证有个人的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必须有思考和幻想的广阔天地”。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教师应充分拥有解读文本的主权。读《孔乙己》,分析孔乙己的命运悲剧,为什么非要说那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从人性的角度思考,那是“国民的劣根性”使然就不行吗?读《我的叔叔于勒》,兄不认弟嫂不认叔的冷酷现实,难道不是生活的辛酸、人生的无奈、人性的自私所导致?为什么偏要理解为那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所造成?审读角度一且被政治指向,审美意识一旦受定势拘囿,教师的个性就容易被扼杀,作品的解读就会偏于一隅,读者的思想就会受禁锢,语文教学也就容易走向死胡同。语文教师必须要主动地打破现实的僵局,冲破笼牢的束缚,实现个性的张扬。解读教材文本,教师要敢解放,善开放,懂释放。选择教学方式,教师要自由,要自信,要发挥自己独有的个性与特长:能书者以书激趣,善读者以读促学;感性者以情动人,理性者以理服人……唯有如此,语文教师的创造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与更大的提高;课堂阅读才能活现灵气,充满生机;语文教学才能开拓出一片色彩斑谰、精彩纷呈的美丽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