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婴幼儿早期肠梗阻的临床诊断特点及转诊指征。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肠梗阻患儿56例,对其临床特点及转诊状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56例患儿中,出现腹部隐痛表现患儿45例,阵发性腹痛患儿11例,伴有呕吐患儿39例。在56例患儿中,肠鸣音减弱、消失患儿分别为43例及8例,有气过水声患儿5例。在56例肠梗阻患儿中,转诊5例,其余在院接受治疗51例患儿均身体痊愈。结论:对于早期肠梗阻患儿,需注意加强临床科学诊断,针对无法在院治疗患儿,需及时做转诊处理,以此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关键词】婴幼儿;肠梗阻;诊断;转诊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47-02
肠梗阻即指由任何原因导致的肠道内容物通过存在障碍,属于一种临床上极为常见的急腹症。有部分急性肠梗阻在临床诊断中存在较大困难,病情发展速度极快,致死率较高。现今肠梗阻的平均死亡率为5%~10%,而绞窄性肠梗阻病患的死亡率达到了10%~20%。为了探究婴幼儿早期肠梗阻的临床诊断特点及转诊指征,文章选取了我院2010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肠梗阻患儿,对其展开观察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对象为56例早期肠梗阻患儿,均为我院2010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在56例患儿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范围为2个月~5岁,平均2.7岁。在56例患儿中,出现腹部隐痛表现患儿45例,阵发性腹痛患儿11例,伴有呕吐患儿39例。在56例患儿中,肠鸣音减弱、消失患儿分别为43例及8例,有气过水声患儿5例。
1.2方法
1.2.1 诊断方式
对56例患儿实行X线片及B超检查,观察其早期肠梗阻特点,以此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1.2.2 转诊及治疗方式
在56例患儿中,对病情严重无法在院实行手术治疗的5例患儿,做及时转诊处理。对其余51例病患实行非手术治疗。在非手术治疗中,需注意这么几点。第一,确保患儿禁食禁水,对其胃肠做持续减压处理,尽量减少患儿肠腔内吸收毒素,避免细菌移位。第二,确保患儿胃肠外的营养(TPN)。第三,确保患儿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第四,对患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对其采用静脉注射方式应用地塞米松0.25mg/kg,用药频率为每8~12h。第五,运用生长抑素促使水电解质吸收。第六,对患儿静脉应用普鲁卡因。第七,对患儿应用广谱抗生素+红霉素。
2.结果
2.1 临床特点
在56例患儿中,在X线片检查中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小肠肠腔扩张表现,病患出现积液、积气状况。在56例患儿中,56例患儿B超检查存在明显腹腔积气状况,少量积液及不明显患儿例数分别为5例及51例。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结果:51例患儿在接收保守治疗后,均身体痊愈。在51例患儿中,2~6d痊愈患儿35例;7~10d痊愈患儿10例,10d痊愈患儿6例。
3.讨论
3.1 婴幼儿肠梗阻的病因及诊断
在临床小儿疾病中,早期肠梗阻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急腹症,主要病因为:腹外嵌顿疝或绞窄疝、肠套叠、麻痹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等。相关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完全性肠梗阻多发群体为新生儿[1]。新生儿的肠梗阻的致死率达到了4%~6%,不全性肠梗阻、后天性肠梗阻患儿多死于并发症。虽然有超过90%的肠梗阻具有明确病因,但是不可否认还是存在部分患儿病因不明的状况,如食团性肠梗阻、腹型过敏性紫癜,同时也可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肠梗阻。如果未对此病症做及时科学的处理,则会导致严重后果产生。因此,对于肠梗阻的早发现,早治疗极为重要[2]。
但在婴幼儿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误诊状况。第一,临床医师未明确了解婴幼儿的腹部解剖特点,其腹部外观形状为蛙状,且向两侧的季肋部突出。在腹部膨胀时,患儿的两侧外突减少或是完全消失,在诊触时较不容易直接触压到底。与此同时,由于患儿的大网膜存在短、薄的特点,神经系统发育尚且存在缺陷。婴幼儿的腹部疼痛感不明。第二,婴幼儿病史的准确性不佳,病史多由家长、保姆代诉病史。由于自身对于患儿的生理特点了解不明,对患儿观察不细致,对病史表述缺乏科学准确性,易造成误诊。第三,患儿在接受诊断时,哭闹不止使得腹部检查无法顺利开展,检查结果不准确[3]。肠梗阻的主要临床特点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腹部膨隆。在腹部触诊时能感觉到柔韧感,程度不一,部份可触及到蜡肠样包块。患儿的肠鸣音亢进,且存在金属音,有气过水声。由于婴幼儿年龄因素的影响,无法准确描述疾病特点,且在相关检查操作中配合度不高,临床症状不典型,对及时有效治疗而言,较为不利。因此,在早期对肠梗阻患儿实行辅助检查极为重要。研究结果表明,腹部平片检查是肠梗阻检查的首选基本检查法。但是在腹部平片检查中,无法更为准确的判定梗阻部位、原因及肠管血运状况[4]。而在B超检查中,可对积液性的肠梗阻实行科学准确的诊断,相应的对于积气性疾病诊断存在较大困难。
3.2 转诊指征
转诊指征:第一,起病较急,腹痛持续达到4h。第二,患儿先出现腹痛,后出现呕吐、休克、发热状况。第三,患儿腹部出现压痛、肌肉紧张表现或可触及到蜡肠样包块。第四,存在固定腹痛患儿。第五,腹痛伴肠型及肿物患儿[5]。在发现患儿出现以上几点指征,需实行手术治疗且院内缺乏必要条件时,需对患儿实行转诊处理,以此实现早发现,早治疗,促进病患身体的尽快康复痊愈。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在56例患儿中,出现腹部隐痛表现患儿45例,阵发性腹痛患儿11例。由此表明,腹痛、腹胀、呕吐为主要的临床特点。而且51例患儿在接收保守治疗后,均身体痊愈。其中2~6d痊愈患儿35例;7~10d痊愈患儿10例,10d痊愈患儿6例。因此,在婴幼儿肠梗阻的治疗中,保守治疗可获取到较好的效果,且多数患儿可在2~6d得以痊愈。
整体而言,针对早期肠梗阻患儿,需注意加强对其的早期临床准确诊断。在发现患儿出现腹胀、腹痛表现,且腹部平片、B超检查中症状典型时,便可基本诊断其为肠梗阻。应加强注意的是,在临床诊断中,充分考量到婴幼儿患儿的生理实际状况,尽可能地降低误诊、漏诊问题得发生。另外,在肠梗阻的治疗中,保守治疗法的应用通常可帮助获取到较好的效果。针对病情较重病患,需对其实行手术或是转诊处理,以此帮助对患儿病情发展实行有效控制,有效降低病患致死率,全面保障病患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吴祥奎,杨有亮,王晓东等.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疗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8):54.
[2]袁笑,徐阿曼,陈开伟等.术后早期肠梗阻9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12,33(1):43-45.
[3]王廷峰,刘进军,张箭平等.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2,18(3):175-177.
[4]田永成,周雪鸿.小儿黏连性肠梗阻112例治疗体会[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2):190-191.
[5]卢娴,张同华,陈建新等.CT 扫描冠状位重建技术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4,(35):79-80.
【关键词】婴幼儿;肠梗阻;诊断;转诊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47-02
肠梗阻即指由任何原因导致的肠道内容物通过存在障碍,属于一种临床上极为常见的急腹症。有部分急性肠梗阻在临床诊断中存在较大困难,病情发展速度极快,致死率较高。现今肠梗阻的平均死亡率为5%~10%,而绞窄性肠梗阻病患的死亡率达到了10%~20%。为了探究婴幼儿早期肠梗阻的临床诊断特点及转诊指征,文章选取了我院2010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肠梗阻患儿,对其展开观察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对象为56例早期肠梗阻患儿,均为我院2010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在56例患儿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范围为2个月~5岁,平均2.7岁。在56例患儿中,出现腹部隐痛表现患儿45例,阵发性腹痛患儿11例,伴有呕吐患儿39例。在56例患儿中,肠鸣音减弱、消失患儿分别为43例及8例,有气过水声患儿5例。
1.2方法
1.2.1 诊断方式
对56例患儿实行X线片及B超检查,观察其早期肠梗阻特点,以此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1.2.2 转诊及治疗方式
在56例患儿中,对病情严重无法在院实行手术治疗的5例患儿,做及时转诊处理。对其余51例病患实行非手术治疗。在非手术治疗中,需注意这么几点。第一,确保患儿禁食禁水,对其胃肠做持续减压处理,尽量减少患儿肠腔内吸收毒素,避免细菌移位。第二,确保患儿胃肠外的营养(TPN)。第三,确保患儿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第四,对患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对其采用静脉注射方式应用地塞米松0.25mg/kg,用药频率为每8~12h。第五,运用生长抑素促使水电解质吸收。第六,对患儿静脉应用普鲁卡因。第七,对患儿应用广谱抗生素+红霉素。
2.结果
2.1 临床特点
在56例患儿中,在X线片检查中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小肠肠腔扩张表现,病患出现积液、积气状况。在56例患儿中,56例患儿B超检查存在明显腹腔积气状况,少量积液及不明显患儿例数分别为5例及51例。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结果:51例患儿在接收保守治疗后,均身体痊愈。在51例患儿中,2~6d痊愈患儿35例;7~10d痊愈患儿10例,10d痊愈患儿6例。
3.讨论
3.1 婴幼儿肠梗阻的病因及诊断
在临床小儿疾病中,早期肠梗阻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急腹症,主要病因为:腹外嵌顿疝或绞窄疝、肠套叠、麻痹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等。相关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完全性肠梗阻多发群体为新生儿[1]。新生儿的肠梗阻的致死率达到了4%~6%,不全性肠梗阻、后天性肠梗阻患儿多死于并发症。虽然有超过90%的肠梗阻具有明确病因,但是不可否认还是存在部分患儿病因不明的状况,如食团性肠梗阻、腹型过敏性紫癜,同时也可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肠梗阻。如果未对此病症做及时科学的处理,则会导致严重后果产生。因此,对于肠梗阻的早发现,早治疗极为重要[2]。
但在婴幼儿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误诊状况。第一,临床医师未明确了解婴幼儿的腹部解剖特点,其腹部外观形状为蛙状,且向两侧的季肋部突出。在腹部膨胀时,患儿的两侧外突减少或是完全消失,在诊触时较不容易直接触压到底。与此同时,由于患儿的大网膜存在短、薄的特点,神经系统发育尚且存在缺陷。婴幼儿的腹部疼痛感不明。第二,婴幼儿病史的准确性不佳,病史多由家长、保姆代诉病史。由于自身对于患儿的生理特点了解不明,对患儿观察不细致,对病史表述缺乏科学准确性,易造成误诊。第三,患儿在接受诊断时,哭闹不止使得腹部检查无法顺利开展,检查结果不准确[3]。肠梗阻的主要临床特点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腹部膨隆。在腹部触诊时能感觉到柔韧感,程度不一,部份可触及到蜡肠样包块。患儿的肠鸣音亢进,且存在金属音,有气过水声。由于婴幼儿年龄因素的影响,无法准确描述疾病特点,且在相关检查操作中配合度不高,临床症状不典型,对及时有效治疗而言,较为不利。因此,在早期对肠梗阻患儿实行辅助检查极为重要。研究结果表明,腹部平片检查是肠梗阻检查的首选基本检查法。但是在腹部平片检查中,无法更为准确的判定梗阻部位、原因及肠管血运状况[4]。而在B超检查中,可对积液性的肠梗阻实行科学准确的诊断,相应的对于积气性疾病诊断存在较大困难。
3.2 转诊指征
转诊指征:第一,起病较急,腹痛持续达到4h。第二,患儿先出现腹痛,后出现呕吐、休克、发热状况。第三,患儿腹部出现压痛、肌肉紧张表现或可触及到蜡肠样包块。第四,存在固定腹痛患儿。第五,腹痛伴肠型及肿物患儿[5]。在发现患儿出现以上几点指征,需实行手术治疗且院内缺乏必要条件时,需对患儿实行转诊处理,以此实现早发现,早治疗,促进病患身体的尽快康复痊愈。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在56例患儿中,出现腹部隐痛表现患儿45例,阵发性腹痛患儿11例。由此表明,腹痛、腹胀、呕吐为主要的临床特点。而且51例患儿在接收保守治疗后,均身体痊愈。其中2~6d痊愈患儿35例;7~10d痊愈患儿10例,10d痊愈患儿6例。因此,在婴幼儿肠梗阻的治疗中,保守治疗可获取到较好的效果,且多数患儿可在2~6d得以痊愈。
整体而言,针对早期肠梗阻患儿,需注意加强对其的早期临床准确诊断。在发现患儿出现腹胀、腹痛表现,且腹部平片、B超检查中症状典型时,便可基本诊断其为肠梗阻。应加强注意的是,在临床诊断中,充分考量到婴幼儿患儿的生理实际状况,尽可能地降低误诊、漏诊问题得发生。另外,在肠梗阻的治疗中,保守治疗法的应用通常可帮助获取到较好的效果。针对病情较重病患,需对其实行手术或是转诊处理,以此帮助对患儿病情发展实行有效控制,有效降低病患致死率,全面保障病患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吴祥奎,杨有亮,王晓东等.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疗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8):54.
[2]袁笑,徐阿曼,陈开伟等.术后早期肠梗阻9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12,33(1):43-45.
[3]王廷峰,刘进军,张箭平等.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2,18(3):175-177.
[4]田永成,周雪鸿.小儿黏连性肠梗阻112例治疗体会[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2):190-191.
[5]卢娴,张同华,陈建新等.CT 扫描冠状位重建技术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4,(3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