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然而在社会主义发展到当前阶段时,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公平问题。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失衡带来了一系列不稳定因素,这些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合理的效率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实现社会公平奠定物质基础。合理的公平可以促进社会稳定,最终为提高效率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效率与公平同等重要。我们要历史地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含义,辩证地看待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科学地分析二者关系失衡的原因,合理协调二者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关键词】和谐社会;效率;公平;协调发展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来,我国经济在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变成“只讲效率不顾公平”的情况。这种情况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且在再次分配中难以控制。社会公平的缺失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笔者认为我们要立足我国目前的国情,重新思考效率与公平的含义,辩证地认识二者关系,科学地协调二者关系。在初次分配中既要注重效率又要注重公平,且再次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保证在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凝聚力,最终为构建和谐
社会奠定基础。
一、我国当前的效率成就与公平问题
1、效率方面的成就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持续增长,我国年均GDP的增长1990年达3.8%,2000年达8.4%,2002年达9.1%,2003年达10.0%,2004年达10.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90年达320美元,2000年达840美元,2001年达900美元,2002年达970美元,2003年达1100美元,2004年达1230美元。”
2、公平问题表现
(1)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承载线0.4,目前多数意见认为我国基尼系数在0.45到0.47之间,“也有研究认为早就超过0.5,成为世界上收入分配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2)地区差距过大
“从1980年到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由50%增加到59%,人均GDP西部与东部由1:1.29扩大到1:2.59,中部与东部由1:1.53扩大到1:2.09,2005年最高收入的省与最低收入的省的差距超过了3倍。”
效率公平关系的失衡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部门矛盾、城乡矛盾、地区矛盾、民族矛盾的产生,引起环境问题、腐败问题、道德问题、信用问题突出。
二、效率与公平关系失衡的原因分析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提出、实践及历史局限性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易使二者关系失衡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其实质就是把效率放在主要位置,把公平放在次要位置。二者位置不平等,容易失衡。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实践使二者关系失衡
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而在实际运作中由于我国市场經济体制不健全,初次分配秩序混乱,造成初次分配收入差距不合理拉大。使“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实践中变成了“只讲效率,不顾公平”,社会公平问题严重。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历史局限性
中共中央针对计划经济强调绝对平均,忽视效率的情况,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明确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党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大,始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正是当时的这一政策,使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获得了大发展。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公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长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造成效率与公平关系失衡。社会公平的缺失,带来了一系列较严重的社会差距问题,并引起许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这些问题充分说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不再符合当前中国发展的现实,已显示其历史局限性。
2、市场经济容易产生效率公平关系失衡
市场强调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调劳动、资金、技术、管理、设备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而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资金、技术等资源相对稀缺”这样就容易造成普通劳动者在分配中处于不公的地位。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引起市场秩序混乱、机会不等。从而带来收入分配混乱等问题,造成社会公平缺失严重。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垄断、特权等非市场因素参与市场分配。钱权交易、偷税漏税、走私造假、延长工时、克扣工资等非法收入都会带来社会公平问题。
3、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易引起效率公平关系失衡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为提高效率,促进共富,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以带动共同富裕。而得益于国家优惠政策富裕起来的这部分人,在带动另一部分人“共同富裕”方面做得很不够。这部分人在经济、医疗、教育等方面又处于优势,从而使没有富裕起来的另一部分人在发展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发达地区越富裕,落后地区越贫困。
4、“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易产生公平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底子很薄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劳动力资源总量大,劳动力资源结构单一,劳动者素质不高。资金、技术、管理、设备等资源相对稀缺。后者对生产的贡献相对较大,从而使普通劳动者在分配中处于弱势。加之市场价格扭曲,分配秩序混乱等原因所造成的同劳不同酬等问题较严重,使普通劳动者在分配中更为不利。这充分说明,此政策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公平问题。
三、合理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
1、通过税收调适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我国目前所出现的一系列与公平缺失有关的社会问题充分说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论已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公平,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合理进行税制改革有利于调节二者关系。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完善财产税,调整营业税等其它税收来控制贫富差距,达到调适二者关系的目的。
2、构建利益协调机制,提供平等就业机会
通过合理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适当控制高收入者的比重,来改变不利于社会和谐的“葫芦型”的社会成员结构,防止两极分化。建立健全各利益主体都能参与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有利于化解矛盾,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来建设社会主义。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强化舆论的监督作用。通过电视、广播、网络、书籍、报刊杂志等媒体加强舆论监督建立和完善发展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律法规,排除垄断、特权等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理顺价格关系,培养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创造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口。
3、加强法制建设
(1)科学立法
无法可依,公平正义就无法维护。而为了有法可依,一味追求法的数量而忽视法的质量,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公平正义同样不能维护。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立法问题不是无法可依,而是立法质量不高”。
(2)公正司法
“公正司法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线,是阻止越轨行为的最后屏障,是法律正义的集中体现”。如果司法不公正,搞这样那样的司法腐败,社会的公平正义就不能维护。
(3)严格执法
严格执法,就是要严格地依据法定内容,按照法定程序,来执行法律。做到“行政效率与依法行政有机结合”。不能因为追求行政效率而不依法行政,最终出现滥用职权、违法行政的行为。
(4)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抵制非正义因素
建立健全包括爱国爱党、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和谐互助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将道德与法律相结合,抵制并打击走私、造假、偷税漏税等违背道德与法律的行为,以保证社会成员在创业、就业、教育等方面拥有良好的道德环境。
4、合理协调工业与农业、东部与中西部的关系
在保持我国工业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加大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大东部对中西部的扶持力度,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以实现各地区协调发展。
5、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在经济总量上已经是世界上排名靠前的经济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经济总量都很小。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终都需要依靠经济来进行解决。因此,我们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发展生产力来壮大经济实力,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障。
四、结束语
效率与公平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两大奠基石,对任何一方的轻视都会导致二者关系的失衡。失衡的结果就是经济的低效率和社会矛盾的出现,这样最终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科学地分析效率公平问题,妥善处理二者关系。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最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厉以宁.经济学的理论问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2]陈多宁.和谐社会的效率与公平[J] .科技信息,2007.
[3]文正邦.公平效率: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矛盾[J]政治与法律,2008(1).
[4]黄兰芳,魏锡华.西方公平与效率理论的发展历程[J] 北方经济,2007(6)
【关键词】和谐社会;效率;公平;协调发展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来,我国经济在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变成“只讲效率不顾公平”的情况。这种情况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且在再次分配中难以控制。社会公平的缺失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笔者认为我们要立足我国目前的国情,重新思考效率与公平的含义,辩证地认识二者关系,科学地协调二者关系。在初次分配中既要注重效率又要注重公平,且再次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保证在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凝聚力,最终为构建和谐
社会奠定基础。
一、我国当前的效率成就与公平问题
1、效率方面的成就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持续增长,我国年均GDP的增长1990年达3.8%,2000年达8.4%,2002年达9.1%,2003年达10.0%,2004年达10.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90年达320美元,2000年达840美元,2001年达900美元,2002年达970美元,2003年达1100美元,2004年达1230美元。”
2、公平问题表现
(1)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承载线0.4,目前多数意见认为我国基尼系数在0.45到0.47之间,“也有研究认为早就超过0.5,成为世界上收入分配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2)地区差距过大
“从1980年到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由50%增加到59%,人均GDP西部与东部由1:1.29扩大到1:2.59,中部与东部由1:1.53扩大到1:2.09,2005年最高收入的省与最低收入的省的差距超过了3倍。”
效率公平关系的失衡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部门矛盾、城乡矛盾、地区矛盾、民族矛盾的产生,引起环境问题、腐败问题、道德问题、信用问题突出。
二、效率与公平关系失衡的原因分析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提出、实践及历史局限性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易使二者关系失衡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其实质就是把效率放在主要位置,把公平放在次要位置。二者位置不平等,容易失衡。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实践使二者关系失衡
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而在实际运作中由于我国市场經济体制不健全,初次分配秩序混乱,造成初次分配收入差距不合理拉大。使“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实践中变成了“只讲效率,不顾公平”,社会公平问题严重。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历史局限性
中共中央针对计划经济强调绝对平均,忽视效率的情况,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明确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党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大,始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正是当时的这一政策,使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获得了大发展。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公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长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造成效率与公平关系失衡。社会公平的缺失,带来了一系列较严重的社会差距问题,并引起许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这些问题充分说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不再符合当前中国发展的现实,已显示其历史局限性。
2、市场经济容易产生效率公平关系失衡
市场强调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调劳动、资金、技术、管理、设备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而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资金、技术等资源相对稀缺”这样就容易造成普通劳动者在分配中处于不公的地位。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引起市场秩序混乱、机会不等。从而带来收入分配混乱等问题,造成社会公平缺失严重。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垄断、特权等非市场因素参与市场分配。钱权交易、偷税漏税、走私造假、延长工时、克扣工资等非法收入都会带来社会公平问题。
3、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易引起效率公平关系失衡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为提高效率,促进共富,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以带动共同富裕。而得益于国家优惠政策富裕起来的这部分人,在带动另一部分人“共同富裕”方面做得很不够。这部分人在经济、医疗、教育等方面又处于优势,从而使没有富裕起来的另一部分人在发展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发达地区越富裕,落后地区越贫困。
4、“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易产生公平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底子很薄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劳动力资源总量大,劳动力资源结构单一,劳动者素质不高。资金、技术、管理、设备等资源相对稀缺。后者对生产的贡献相对较大,从而使普通劳动者在分配中处于弱势。加之市场价格扭曲,分配秩序混乱等原因所造成的同劳不同酬等问题较严重,使普通劳动者在分配中更为不利。这充分说明,此政策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公平问题。
三、合理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
1、通过税收调适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我国目前所出现的一系列与公平缺失有关的社会问题充分说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论已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公平,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合理进行税制改革有利于调节二者关系。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完善财产税,调整营业税等其它税收来控制贫富差距,达到调适二者关系的目的。
2、构建利益协调机制,提供平等就业机会
通过合理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适当控制高收入者的比重,来改变不利于社会和谐的“葫芦型”的社会成员结构,防止两极分化。建立健全各利益主体都能参与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有利于化解矛盾,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来建设社会主义。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强化舆论的监督作用。通过电视、广播、网络、书籍、报刊杂志等媒体加强舆论监督建立和完善发展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律法规,排除垄断、特权等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理顺价格关系,培养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创造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口。
3、加强法制建设
(1)科学立法
无法可依,公平正义就无法维护。而为了有法可依,一味追求法的数量而忽视法的质量,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公平正义同样不能维护。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立法问题不是无法可依,而是立法质量不高”。
(2)公正司法
“公正司法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线,是阻止越轨行为的最后屏障,是法律正义的集中体现”。如果司法不公正,搞这样那样的司法腐败,社会的公平正义就不能维护。
(3)严格执法
严格执法,就是要严格地依据法定内容,按照法定程序,来执行法律。做到“行政效率与依法行政有机结合”。不能因为追求行政效率而不依法行政,最终出现滥用职权、违法行政的行为。
(4)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抵制非正义因素
建立健全包括爱国爱党、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和谐互助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将道德与法律相结合,抵制并打击走私、造假、偷税漏税等违背道德与法律的行为,以保证社会成员在创业、就业、教育等方面拥有良好的道德环境。
4、合理协调工业与农业、东部与中西部的关系
在保持我国工业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加大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大东部对中西部的扶持力度,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以实现各地区协调发展。
5、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在经济总量上已经是世界上排名靠前的经济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经济总量都很小。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终都需要依靠经济来进行解决。因此,我们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发展生产力来壮大经济实力,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障。
四、结束语
效率与公平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两大奠基石,对任何一方的轻视都会导致二者关系的失衡。失衡的结果就是经济的低效率和社会矛盾的出现,这样最终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科学地分析效率公平问题,妥善处理二者关系。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最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厉以宁.经济学的理论问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2]陈多宁.和谐社会的效率与公平[J] .科技信息,2007.
[3]文正邦.公平效率: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矛盾[J]政治与法律,2008(1).
[4]黄兰芳,魏锡华.西方公平与效率理论的发展历程[J] 北方经济,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