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社会认知特点研究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root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认知和知识的关系非常密切:知识是通过认知活动而获得的,已有的知识又是认知水平发展的标志;知识一经获得,又可以用于以后的认知活动。社会认知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对个体的认知,即对自己和他人的各种行为、心理活动及个性品质的认知;其二是对人与人之间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友谊、意见、冲突等关系的认知;其三是对社团内部或社团之间人们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
  小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观点采择能力、对社会关系的认识、移情能力、印象形成、对权威和社会规则的认知五个方面。
  一、观点采择能力
  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能够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且具有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做出准确推断的能力,也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它也是社会认知的核心和关键。小学生观点采择能力所涉及的内容有以下方面。
  1.对他人知觉经验的推断
  认知领域的最大贡献者J.皮亚杰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做过了该主题的实验。他发现,7岁的儿童仍会拘泥于他们自己的观点,他们不能认识到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立场,而总是把他们自己的观点当作是唯一的一个,直到9~10岁,儿童才能准确地把自己的知觉经验与别人的知觉形象区别开来。后来的研究者对研究材料进行了改进,结果发现儿童对他人知觉经验的推断能力在年龄上有所提前。由此可见,小学阶段是儿童对他人知觉经验形成推断能力的重要时期,而要推动这种能力发展,就要求教育形式要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2.对他人的思想和观念的推理
  皮亚杰认为,年幼儿童是自我中心主义者,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进行观察,直到6~7岁时才能区别自己的观点。近年来有研究者认为,儿童对他人观点和思想的推断能力早在4~5岁时就已初步具备,但他们仍承认小学阶段是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6~10岁是儿童对他人观点的推断能力的快速发展时期,10岁左右的儿童已经能够利用故事信息对他人的观点做出准确推断。
  3.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是分阶段的
  刚出生时,儿童是无法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在幼儿园阶段(3~6岁),儿童还不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观点的差异,总是以自己的观点来代替他人的观点。比如,一个儿童喜欢猫,他就会认为人人都喜欢猫。到了小学低年级阶段(6~8岁),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会有不同的观点,但他们还不能理解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推理上他们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直到小学中高年级(8~12岁),他们才能比较客观地理解他人,克服“自我中心”。
  观点采择能力是个人社会认知的基础,这一能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化。而反过来,学生的社会经验又直接制约这种能力的发展水平。在教育实际中往往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不能理解和体谅他人,缺乏察言观色的基本人际交往技巧,因而无法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情况多出现在独生子女身上——由于受到父母的宠爱,加之在家庭中缺乏和兄弟姐妹相处的经验,他们在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上存在着滞后或障碍。实际上,他们并不是不愿意去理解别人,而是不会理解别人。这样的学生通常是班级中的破坏者,他们不能预见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的后果,因此常常挑起矛盾,出现过激行为。对于这种“自我中心”的学生,传统的说教往往不能奏效,需要通过角色扮演等投射活动来慢慢培养他们的观点采择能力。
  二、对社会关系的认识
  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多,在观点采择能力形成的基础上,小学生逐渐开始认识社会,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社会习俗和群体规范的学习。儿童在幼年时是不会根据群体规范对行为本身进行判断的,他们对某一行为的判断是以行为结果为唯一依据的,而不会去思考其行为方式是否合乎群体规范和社会习俗。例如,对于不小心打碎碗和故意发脾气打碎碗两种行为,低年级学生会不加区别地认为都是“不乖”的表现,他们只依据“打碎碗”这一行为的结果来判断好坏。大约在8~10岁时,儿童完成对社会习俗和群体规范的学习,开始对行为本身是否合乎社会规范进行判断,而不再单以结果论是非。这一转变表明,在中年级时,小学生开始把社会和群体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从这一时期起,小学生逐渐懂得与人合作,并真正投身到社会群体中去。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有些学生并不能够顺利地完成这种发展任务,他们不善于与他人合作,也不愿对群体负责,做出建设性的贡献。这种情况如果发展下去,将对个体的社会化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导致这些学生在成人后对社会产生疏离感,形成反社会人格。
  三、移情能力
  移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一种特殊的观点采择能力。其能力表现在:儿童能够区分和辨别情感线索,推断他人的内部情感状态,并能够在他人出现情绪反应时体验到与他人相近的情感。
  移情是随着年龄而不断变化的,小学阶段至少包括如下两个阶段:
  1.推断的移情阶段
  从2~3岁开始到小学的大多时间里,儿童能够对直接情景的线索做出认知和情绪的体验,但是还不能对非直接的线索做出准确的移情体验。
  2.超越直接情景的移情阶段
  大约从童年后期,也就是小学高年级开始,儿童能够注意到他人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对他人的情感的反应超出直接情景的局限。例如,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够体验到一个有钱人与一个穷人对50元钱的主观感受不同。
  在具体的培养上,我们既要使儿童对他人的情感有较强的辨别能力,又要引起儿童情感的共鸣。只有将两者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移情培养。
  四、印象形成
  在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中,个体之间必然存在着交互感觉和评价,形成一种总体印象。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印象形成的过程是知觉者主动地、有组织地对信息进行整合的过程。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儿童在整合信息上存在年龄差异。心理学家c.巴伦波就学龄儿童对他人的印象认知提出了一个三阶段的发展模型:
  1.6~8岁为行为比较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常常将对象的具体行为加以比较,如“光光比明明爱说话”“小丽是我们班上跳舞跳得最好的”。
  2.8~10岁为心理特点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观察到對象的行为有一定规律时,印象的形成就基于自己的心理特点了,如对讨厌的人做出“他傻头傻脑”“他吝啬”“他很笨”等与心理特点有关的描述。
  3.10~12岁为心理比较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从一些重要的心理维度上对认识的对象加以比较和对照,做出“小美比娜娜更害羞”之类的描述。
  这个模型昭示我们,要想改变不同类型儿童在他人心中的印象,就必须遵循印象形成的规律,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重新树立其在他人心中的印象。要对处于小学低年级的不良印象儿童的日常行为进行矫正,对处于小学中年级的儿童要加强心理品质的辅导。
  五、对权威和社会规则的认知
  根据w.达蒙的研究,4岁的儿童不会把权威当作外部的要求,而是把权威与自己的需要视为相同的;5岁的儿童把权威视为有优势的“内在权利”,需要绝对服从;8岁的儿童把权威视为一种相互关系,服从权威的理由在于拥有权威者能够对自己有帮助;9岁儿童服从权威基本上是自愿的。由此可见,儿童对权威的认知是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它随着公正感、平等感日益增强,而且表现出理智成分递增、情绪冲动递减。
  至于小学生对社会规则的认知,戴维森等人做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儿童对社会规则的认知形成于童年中期,随着年龄增长,他们能够把这些社会规则应用到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去。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作为“权威”和社会规则传播者的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在低年级时注意教育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高年级时恰当处理与学生的关系,要与学生平等相处,避免独裁专制,同时要循循善诱,不断增强小学生对社会规则的认知能力。
  总之,我们既要认识到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认识到认知和知识的关系,同时也要认识到儿童的智能发展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要通过系统的学校教育来促进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往往被疏忽。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加强教师指导作用的必要性、长期性、及时性谈谈自己对此的见解。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源于十年前的新课程标准。当时新课程标准倡导现代教育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为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教育。在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召唤下,
【摘要】要成才,先成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核心。为了达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促进中小学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和功能,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参透便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教育厅等12厅局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養,7月13日-19日,由广东省地理学会指导,广东教育学会中学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广东省博远教育研究院协办,2019年第二届广东省中学生地理研学旅行成果交流展示活动在珠海北师大校区(唐家湾镇)举办。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
【摘要】当前,国家信息技术人才辈出,使国家的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得以不断扩大。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显得较为重要。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可以改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态,不断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因此,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之下,小学语文教学需更好地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课堂教学,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先指出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误区,然后为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放在首位。对小学每个学段的习作都有具体要求。读后感是小学阶段考察读书笔记能力的主要方面,写读后感又能避免学生背诵或抄袭别人的文章,很多老师在出试题时,考虑让学生写读后感。读后感,要写出读书以后的感想,要适当引出原文的内容。但有些学生 “抄书一大片,体会一点点”,那也不能算是好的读后感。因此,要学生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就必须学会怎样引用原文内容和怎样表达思想
【摘要】生命科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增加课堂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促进知识的理解,提升教师个人魅力。在教学中渗透生命科学史的教育,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科学史材料,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灵活穿插科学史“小八卦”,给课堂增色,吸引学生注意力;用专门课时为学生介绍重大科学史发展脉络,助攻教学难点。  【关键词】科学史;生物教学;趣味遗传  笔者一直认为,生物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但如何让学生也感受到这份生
【摘要】楹联是我国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它艺术风格独特,内涵丰富,对仗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学习楹联,能拓展文学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深入挖掘楹联的价值因素,实施楹联的研究性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  【关键词】小学;楹联;教学尝试  “国学文化”极具时代特征,而楹联是简单而基础性的国学文化,它是优秀的文化遗产。楹联教育是着眼于未
【摘要】近些年,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提高人才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进程继续向前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下,艺术教育经历了由原来的不为人知到现在的被大众所认可的过程,音乐是艺术课程之一,也是小学的教学课程之一,是组成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部分。在小学阶段,该如何更好地实施音乐教学,是每个音乐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情趣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该如何提高音乐课堂的教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语音教学已成为小学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自然拼读法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英语词汇、听词、以及英语阅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10 30”自然拼读课堂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并简单列举“10 30”课堂模式的大致实施流程。  【关键词】自然拼读;小学语音教学;“10 30”英语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
【摘要】班主任工作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和转化学生的过程中,运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认为“加减乘除法”是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应学会的“基本法”。  【关键词】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不知不觉中,摆在笔者面前的难题越来越多,一些原本未曾遇到过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亟待解决。学生的叛逆是笔者要迎战的新对手,加上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