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应立足生物教学第一线,真正树立起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从而改变过去那种重视结论的讲解,实验的验证,而轻视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轻视学生的主动探索的教学状况。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采用“两线六环教学法”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即“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两条线和“导学、质疑、探究、精讲、应用、总结”六个基本教学环节。它在处理教学的关系上,着眼于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注意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生物教学质量。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两线六环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1(a)——0030——0 2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人们仍然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方法,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并没有打破。我在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和探索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尝试用“两线六环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两线六环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两线六环教学法”课型模式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实现学生自觉、合作、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两线”即教师和学生活动这两条线;“六环”即导学:课前或课内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师设计好导学提纲;质疑:师生交替提出问题,创设学习环境;探究:教师组织、点拔,学生创造性探究;精讲:教师答疑、解疑,讲解重点和难点;应用:学生运用知识去实践、解题、实验、创造;总结:师生共同参与概括、归纳、深化、升华。在“两线六环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由于教育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六要素的程序也随之不同,实现每一要素的具体运作也不同,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结构必将变化多端,但是教师和学生这两条线不能分开,必须紧密结合。
2 “两线六环教学法”的尝试措施和途径
2.1导学要有尺度
导学要遵照《新课标》的要求,掌握教学尺度,使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制定出具体的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突出教学重点,有德育渗透内容。
导学提纲的设计不仅反映教材知识掌握的尺度,还要有指导性,即指导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总结规律,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引发出新的认识。因此教师在编制导学提纲时,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出示一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导学思考题。例如在进行光合作用教学之前设计导学思考题:为验证植物光合作用及其产物,萨克斯进行实验时为什么将叶片先放暗处处理?当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时,发生颜色变化的是哪一部分?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通过观察氧气的产生部位验证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他在实验过程中怎样衡量氧气产生的多少?他的两组实验在处理上有何异用?结果有何不同?由此得出什么结论?依据这些导学提纲,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一边自读,一边思考,一边练习,提出疑难问题。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辅导,指点迷津,帮助学生围绕导学提纲,应用发教、集中、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进行自学,注意交给学生自学方法。
2.2 “质疑”要有力度
质疑是在自学的基础上,根据本节教学目标和教师在巡回辅导过程中了解到的信息而进行的。质疑是双向互动的,学生质疑的质量反映学生的思维程度,这与教师的质疑力度息息相关。教师质疑应恰到好处,发人深省。
教师质疑能否激起学生的思维呢?这就要看质疑是否力度?例如,在“光合作用光反应”教学中,针对学生已经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的这一特点,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光合作用中氧气是从什么物质分解出来的?由这个问题引入,就可以形成一条“质疑链”,这样一疑引一疑,一环扣一环,形成了一条渐进式的“质疑链”,达到了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的目的,这就是力度所在。
2.3探究要有深度
探究活动是按照科学探索的一般规律,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搜索资料,设计并操作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活动进行探索、研究、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方式,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验探究式教学活动主要采用课堂讨论和实验研究的教学方法。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程度决定着探究的深度,探究的结果来自不同层次的思维。随着探究活动的层层推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不断地发展。
2.4精讲要有梯度
根据认知结构,精讲既要有层次性,还要有针对性:一是针对学生质疑的问题;二是针对教学目标,教师抓住重点“少而精”的剖析,扣住难点“对症下药”的点拔,帮助学生的思维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发展。
精讲要分清主次。教师在精讲前,必须通览教材,依据教材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分析教材的重点内容和为重点内容的学习起桥梁作用的一般知识。对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和一般知识,应区别对待,绝不平均使用力量,只有抓住了重点内容,才能谈得上“精讲有梯度”。如在“细胞的有丝分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DNA在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数量关系及变化情况这个重点进行精讲,并利用图表,找出内在联系,归纳总结规律,而对于细胞结构的变化等一般知识,教师只要依靠图指出,学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教师的精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应用要有广度
应用是将学生主动获取的生物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和科研热点中去,开放性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是自然科学本身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思维发展程度,恰当地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回答,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一系列问题:有人养花,喜欢一天到晚都放在房内,你认为合适吗?人们喜欢早晨在公园或树木茂密的地方锻炼,你认为合适吗?新疆的葡萄与浠水的葡萄比较,哪种品质好?等等。学生并不满足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他们还会联想到与课本知识有关的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问题而提出质疑。如人吃成菜多了为什么会感觉渴?生病输液时,盐水或葡萄糖液浓度太大行不行?这些问题的提出显示出学生的思维灵感,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顿悟。由此看出,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活化了基础知识,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6总结要高度
教材的知识结构,由“微观”的单元组成“宏观”的章节,有纵向沟通到其它章节,有横向联系到相关学科,这就意味当教学进入总结要素时,应该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总结,然后由发散思维转向集中思维,建立模型,产生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就是总结归纳的过程,归纳可以采用复述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自编知识表格或知识图解,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自我归纳、自我总结,把知识内容再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采用“两线六环教学法”,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是适应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方略。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两线六环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1(a)——0030——0 2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人们仍然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方法,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并没有打破。我在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和探索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尝试用“两线六环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两线六环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两线六环教学法”课型模式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实现学生自觉、合作、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两线”即教师和学生活动这两条线;“六环”即导学:课前或课内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师设计好导学提纲;质疑:师生交替提出问题,创设学习环境;探究:教师组织、点拔,学生创造性探究;精讲:教师答疑、解疑,讲解重点和难点;应用:学生运用知识去实践、解题、实验、创造;总结:师生共同参与概括、归纳、深化、升华。在“两线六环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由于教育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六要素的程序也随之不同,实现每一要素的具体运作也不同,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结构必将变化多端,但是教师和学生这两条线不能分开,必须紧密结合。
2 “两线六环教学法”的尝试措施和途径
2.1导学要有尺度
导学要遵照《新课标》的要求,掌握教学尺度,使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制定出具体的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突出教学重点,有德育渗透内容。
导学提纲的设计不仅反映教材知识掌握的尺度,还要有指导性,即指导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总结规律,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引发出新的认识。因此教师在编制导学提纲时,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出示一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导学思考题。例如在进行光合作用教学之前设计导学思考题:为验证植物光合作用及其产物,萨克斯进行实验时为什么将叶片先放暗处处理?当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时,发生颜色变化的是哪一部分?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通过观察氧气的产生部位验证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他在实验过程中怎样衡量氧气产生的多少?他的两组实验在处理上有何异用?结果有何不同?由此得出什么结论?依据这些导学提纲,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一边自读,一边思考,一边练习,提出疑难问题。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辅导,指点迷津,帮助学生围绕导学提纲,应用发教、集中、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进行自学,注意交给学生自学方法。
2.2 “质疑”要有力度
质疑是在自学的基础上,根据本节教学目标和教师在巡回辅导过程中了解到的信息而进行的。质疑是双向互动的,学生质疑的质量反映学生的思维程度,这与教师的质疑力度息息相关。教师质疑应恰到好处,发人深省。
教师质疑能否激起学生的思维呢?这就要看质疑是否力度?例如,在“光合作用光反应”教学中,针对学生已经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的这一特点,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光合作用中氧气是从什么物质分解出来的?由这个问题引入,就可以形成一条“质疑链”,这样一疑引一疑,一环扣一环,形成了一条渐进式的“质疑链”,达到了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的目的,这就是力度所在。
2.3探究要有深度
探究活动是按照科学探索的一般规律,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搜索资料,设计并操作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活动进行探索、研究、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方式,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验探究式教学活动主要采用课堂讨论和实验研究的教学方法。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程度决定着探究的深度,探究的结果来自不同层次的思维。随着探究活动的层层推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不断地发展。
2.4精讲要有梯度
根据认知结构,精讲既要有层次性,还要有针对性:一是针对学生质疑的问题;二是针对教学目标,教师抓住重点“少而精”的剖析,扣住难点“对症下药”的点拔,帮助学生的思维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发展。
精讲要分清主次。教师在精讲前,必须通览教材,依据教材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分析教材的重点内容和为重点内容的学习起桥梁作用的一般知识。对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和一般知识,应区别对待,绝不平均使用力量,只有抓住了重点内容,才能谈得上“精讲有梯度”。如在“细胞的有丝分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DNA在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数量关系及变化情况这个重点进行精讲,并利用图表,找出内在联系,归纳总结规律,而对于细胞结构的变化等一般知识,教师只要依靠图指出,学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教师的精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应用要有广度
应用是将学生主动获取的生物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和科研热点中去,开放性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是自然科学本身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思维发展程度,恰当地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回答,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一系列问题:有人养花,喜欢一天到晚都放在房内,你认为合适吗?人们喜欢早晨在公园或树木茂密的地方锻炼,你认为合适吗?新疆的葡萄与浠水的葡萄比较,哪种品质好?等等。学生并不满足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他们还会联想到与课本知识有关的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问题而提出质疑。如人吃成菜多了为什么会感觉渴?生病输液时,盐水或葡萄糖液浓度太大行不行?这些问题的提出显示出学生的思维灵感,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顿悟。由此看出,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活化了基础知识,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6总结要高度
教材的知识结构,由“微观”的单元组成“宏观”的章节,有纵向沟通到其它章节,有横向联系到相关学科,这就意味当教学进入总结要素时,应该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总结,然后由发散思维转向集中思维,建立模型,产生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就是总结归纳的过程,归纳可以采用复述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自编知识表格或知识图解,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自我归纳、自我总结,把知识内容再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采用“两线六环教学法”,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是适应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