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聪明的大脑,必须能够将纷乱的知识依据一定的规律,根据自身认识事物的特点,将书本由厚变薄,运用时再由薄变厚。历史学科同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是知识的前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学生必须而且应该把握这种关系,捋清知识的脉络。这样知识的掌握将不再是孤立的、易混淆的点和块,而是一张知识的网络体系。
【关键词】构建知识;记忆技巧;归纳总结
一、建立和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
历史学习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还强调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就需要建立起运用知识的思维运行机制,进行知识的系统和整合,根据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认识重要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使知识间联系渠道畅通,为知识的迁移和活用奠定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组成体系,了解学科知识的层次、脉络,知道各局部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最好能画出系统联系图,其次,要掌握各重点内容的知识结构,即组成要素和相互联系,也要内能画出结构体系。有了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就能打破教材中的单元界限,使知识的综合成为可能。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二、构建知识网络结构,让学生融汇知识体系
多媒体的出现,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很大的跨度,这个跨度是指教师在讲授某一内容时,知识点不会被局限在本节课的教学要点之内,它可以打破一节课的束缚,实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融汇,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方法有它独特的好处,易于让学生回忆起前面所学的知识,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另外,还可以实现不同章节之间内容的对比,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点,以此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实现知识的系统化,使一章的知识点处于一个网络结构中,教师只要提到任意一个知识点,然后根据该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最终展现出整章的知识结构。
如在向学生讲授“近代列强侵华史”的专题时,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北洋军阀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等史实,事件头绪多,时空跨度广,变化大,学生难掌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个课件,先向学生展示本专题的知识结构框架,可以设置热字或其他热对象,从而激活包含在各个知识结构层次中的具体内容(包括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使复杂而抽象的知识联系形象清晰,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这是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下难以做到的。还可通过课件的超级链接向学生提供一些与本课专题内容相关的世界史资料,将近代列强的侵华融入当时的世界背景中,扩充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近代列强各个阶段侵华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这几个重点难点。
三、注重各类历史资源的开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是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解,学生很难全面理解历史。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历史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和开发各种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历史课程资源,如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文物古迹及近几年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让学生能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研究历史,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增加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如 “美国独立战争”这一课就同时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美国的诞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历史典故,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利用图片展示伯夷、叔齐的图片,向学生讲解伯夷、叔齐宁可饿死也不食周朝的粮食;老马识途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发生在身边,学生会感到亲切,会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掌握历史知识的纵横向联系,提高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历史学科具有严密的系统性,许多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或依存关系。因此,在讲课时,我特别注重指导学生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联系,并在学习中逐渐学会用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来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现象。如: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地方政权的割据叛乱,像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清朝的“三藩之乱”,在学习中,就要引导学生注意它们之间的共性,即这些叛乱都是地方政权对中央政权的蓄意挑战,其目的都是为了争夺中央的领导权,除“靖难之役”外,都是以中央政权的胜利,地方政权的失败而告终。这样一个纵向联系下来,不但可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还不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将所学历史知识前后联系、古今贯通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除了要教会学生纵向联系历史事件外,还要教会学生懂得中外历史的横向比较。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横、纵向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些方式都改变了学生过去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把苦读书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性、合作性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为学生的快乐学习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也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关键词】构建知识;记忆技巧;归纳总结
一、建立和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
历史学习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还强调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就需要建立起运用知识的思维运行机制,进行知识的系统和整合,根据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认识重要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使知识间联系渠道畅通,为知识的迁移和活用奠定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组成体系,了解学科知识的层次、脉络,知道各局部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最好能画出系统联系图,其次,要掌握各重点内容的知识结构,即组成要素和相互联系,也要内能画出结构体系。有了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就能打破教材中的单元界限,使知识的综合成为可能。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二、构建知识网络结构,让学生融汇知识体系
多媒体的出现,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很大的跨度,这个跨度是指教师在讲授某一内容时,知识点不会被局限在本节课的教学要点之内,它可以打破一节课的束缚,实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融汇,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方法有它独特的好处,易于让学生回忆起前面所学的知识,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另外,还可以实现不同章节之间内容的对比,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点,以此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实现知识的系统化,使一章的知识点处于一个网络结构中,教师只要提到任意一个知识点,然后根据该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最终展现出整章的知识结构。
如在向学生讲授“近代列强侵华史”的专题时,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北洋军阀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等史实,事件头绪多,时空跨度广,变化大,学生难掌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个课件,先向学生展示本专题的知识结构框架,可以设置热字或其他热对象,从而激活包含在各个知识结构层次中的具体内容(包括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使复杂而抽象的知识联系形象清晰,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这是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下难以做到的。还可通过课件的超级链接向学生提供一些与本课专题内容相关的世界史资料,将近代列强的侵华融入当时的世界背景中,扩充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近代列强各个阶段侵华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这几个重点难点。
三、注重各类历史资源的开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是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解,学生很难全面理解历史。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历史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和开发各种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历史课程资源,如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文物古迹及近几年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让学生能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研究历史,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增加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如 “美国独立战争”这一课就同时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美国的诞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历史典故,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利用图片展示伯夷、叔齐的图片,向学生讲解伯夷、叔齐宁可饿死也不食周朝的粮食;老马识途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发生在身边,学生会感到亲切,会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掌握历史知识的纵横向联系,提高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历史学科具有严密的系统性,许多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或依存关系。因此,在讲课时,我特别注重指导学生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联系,并在学习中逐渐学会用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来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现象。如: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地方政权的割据叛乱,像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清朝的“三藩之乱”,在学习中,就要引导学生注意它们之间的共性,即这些叛乱都是地方政权对中央政权的蓄意挑战,其目的都是为了争夺中央的领导权,除“靖难之役”外,都是以中央政权的胜利,地方政权的失败而告终。这样一个纵向联系下来,不但可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还不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将所学历史知识前后联系、古今贯通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除了要教会学生纵向联系历史事件外,还要教会学生懂得中外历史的横向比较。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横、纵向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些方式都改变了学生过去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把苦读书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性、合作性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为学生的快乐学习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也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