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走进新课程,让我们真正感觉到书越来越难教了。新课程提倡的是“人性化”的教育,以人为本,主张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强调教会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人们普遍感到“活得真累”的同时,我们的下一代,肩上所承受的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负荷也越来越重。从这里可以看出,要真正地转换“学困生”,需要从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着手。
【关键词】农村小学;心理问题;研究
一、农村小学“学困生”现存心理问题
(一)缺乏自信、厌学心理
学生的自我评价明显低于自己的实际能力,他们常常认为:任何事都不能做好,在学习上也采取逃避的方式,不善于表现自己,生怕惹来同学的嘲笑和老师的厌恶。
(二)懒惰、疲劳的心理
学生上课不专心,无精打采,不勤于动脑;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时而抄袭别人的作业,并总有理由。
(三)逆反、对抗心理
学生常以逆反、对抗的情绪对待老师和家长的教育,甚至趁老师不在,搞一些恶作剧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四)胆小、抑郁心理
学生平时沉默寡言,上课从不发言,遇到困难也不求助。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与老师和同学保持距离,对学校里的活动漠不关心,甚至班里的活动也不参加。
二、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任何问题的出现都有一定的原因,学困生的这些心理从何而来呢?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生自身因素
有些学生因为某一知识点未能掌握,又没能及时得到帮助,也不愿意主动问别人和寻求老师的补助,久而久之,不懂的知识点越积越多,感觉学习越来越累,以致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自信,产生自卑、厌倦的心理。
(二)家庭的因素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孩子自信、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而一个不好的环境致使孩子出现不信任、自卑、堕落的心理。
父母外出打工,学生成了留守儿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农村里大部分的年轻夫妻都到城镇里打工,照管孩子的任务落到了高龄的老人手中。由于现在的生活和老人年轻时有很大的差异,致使老人溺爱孩子。
家长素质低,教育方式不科学。有很多的家长读过的书不多,总想孩子多读点书,发现孩子并没有达到自己的意愿,就以打骂的方式来教育;有些家长对孩子失去信心便不管不问,任其自灭;还有些家长至始至终从未过问孩子的学习,更别谈帮助教育,致使孩子产生消极对抗的心理情绪。
(三)学校的因素
1、学业的压力。对于学困生来说,在学习上,他们无疑是一群落伍之雁。但是他们也有自尊,也怕难为情,也希望自己的成绩一天天的好起来。于是,在学习上出现了种种焦虑情形。
2、同学间的竞争。在学习上不能赶上别人,时间久了,就会造成自卑的心理,并常常自责脑子不灵活。
3、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不当。教师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也是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上课总喜欢做“小动作”,教师往往对此不是引导教育而是严厉批评,使学生稚嫩的心灵受到伤害,渐渐的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4、教师的歧视态度。一旦他们犯错,就一顿严厉的批评,教师的种种不公,加重了学困生的消极情绪。
三、解决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是一件长期费力的事情。但是,教育的本质是平等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因此,善待每一位“学困生”尤其是存在心理问题的,正在成长发育的“学困生”,尊重、帮助他们转化过来健康成长,是我们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从爱出发,培养学困生对老师的信任感
学困生的形成,与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有关,但最重要的是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方法更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学困生更需要老师的爱。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使学困生不再消极。
(二)挖掘闪光点,消除学困生的自卑感
消除学困生自卑心理,要做到赏识他们,教师除了要付出爱心、耐心、热心和诚心,还要学会宽容,让他们感到温暖。面对学困生的错误,教师要冷静处理,从关心、爱护出发,融化他们心灵上的冰霜,多与他们接触、谈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三)以德育人,让学困生获得成功感
作为一个学困生来说,成功简直是天方夜谭。那么,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让学困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拥有成功的感觉。比如背书,对学困生来说,可以一小节一小节地背,也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一段背下来,这样,让他们增加了自信心。
(四)营造家庭环境,培养学困生的幸福感
转化学困生,家庭环境不可忽视。老师经常和家长沟通,让家长明白:一个民主、平等、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家要加强监督,千万不要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而要一如既往地关爱和重视孩子,适时调整教育方式,及时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努力与老师一起为孩子的点滴进步鼓励。
四、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经过一学年的教育,学困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行为上,都有很大的进步。作业能够独立认真地完成,对学习也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可这部分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没过多长的时间,又会回到原来的起点,周期性很短,也就是说,并不是一两天,甚至一两年就能改变他们的。这就需要老师持之以恒的教育,或许一年、两年,直到能自觉地学习。家长的配合教育也很重要,但现在农村外出打工的父母占70%,照顾不到;在家的知识水平有限,教育方法有待提高,这就使学困生的教育更加的艰难。
参考文献:
[1]《小学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农村小学;心理问题;研究
一、农村小学“学困生”现存心理问题
(一)缺乏自信、厌学心理
学生的自我评价明显低于自己的实际能力,他们常常认为:任何事都不能做好,在学习上也采取逃避的方式,不善于表现自己,生怕惹来同学的嘲笑和老师的厌恶。
(二)懒惰、疲劳的心理
学生上课不专心,无精打采,不勤于动脑;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时而抄袭别人的作业,并总有理由。
(三)逆反、对抗心理
学生常以逆反、对抗的情绪对待老师和家长的教育,甚至趁老师不在,搞一些恶作剧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四)胆小、抑郁心理
学生平时沉默寡言,上课从不发言,遇到困难也不求助。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与老师和同学保持距离,对学校里的活动漠不关心,甚至班里的活动也不参加。
二、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任何问题的出现都有一定的原因,学困生的这些心理从何而来呢?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生自身因素
有些学生因为某一知识点未能掌握,又没能及时得到帮助,也不愿意主动问别人和寻求老师的补助,久而久之,不懂的知识点越积越多,感觉学习越来越累,以致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自信,产生自卑、厌倦的心理。
(二)家庭的因素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孩子自信、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而一个不好的环境致使孩子出现不信任、自卑、堕落的心理。
父母外出打工,学生成了留守儿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农村里大部分的年轻夫妻都到城镇里打工,照管孩子的任务落到了高龄的老人手中。由于现在的生活和老人年轻时有很大的差异,致使老人溺爱孩子。
家长素质低,教育方式不科学。有很多的家长读过的书不多,总想孩子多读点书,发现孩子并没有达到自己的意愿,就以打骂的方式来教育;有些家长对孩子失去信心便不管不问,任其自灭;还有些家长至始至终从未过问孩子的学习,更别谈帮助教育,致使孩子产生消极对抗的心理情绪。
(三)学校的因素
1、学业的压力。对于学困生来说,在学习上,他们无疑是一群落伍之雁。但是他们也有自尊,也怕难为情,也希望自己的成绩一天天的好起来。于是,在学习上出现了种种焦虑情形。
2、同学间的竞争。在学习上不能赶上别人,时间久了,就会造成自卑的心理,并常常自责脑子不灵活。
3、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不当。教师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也是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上课总喜欢做“小动作”,教师往往对此不是引导教育而是严厉批评,使学生稚嫩的心灵受到伤害,渐渐的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4、教师的歧视态度。一旦他们犯错,就一顿严厉的批评,教师的种种不公,加重了学困生的消极情绪。
三、解决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是一件长期费力的事情。但是,教育的本质是平等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因此,善待每一位“学困生”尤其是存在心理问题的,正在成长发育的“学困生”,尊重、帮助他们转化过来健康成长,是我们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从爱出发,培养学困生对老师的信任感
学困生的形成,与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有关,但最重要的是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方法更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学困生更需要老师的爱。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使学困生不再消极。
(二)挖掘闪光点,消除学困生的自卑感
消除学困生自卑心理,要做到赏识他们,教师除了要付出爱心、耐心、热心和诚心,还要学会宽容,让他们感到温暖。面对学困生的错误,教师要冷静处理,从关心、爱护出发,融化他们心灵上的冰霜,多与他们接触、谈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三)以德育人,让学困生获得成功感
作为一个学困生来说,成功简直是天方夜谭。那么,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让学困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拥有成功的感觉。比如背书,对学困生来说,可以一小节一小节地背,也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一段背下来,这样,让他们增加了自信心。
(四)营造家庭环境,培养学困生的幸福感
转化学困生,家庭环境不可忽视。老师经常和家长沟通,让家长明白:一个民主、平等、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家要加强监督,千万不要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而要一如既往地关爱和重视孩子,适时调整教育方式,及时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努力与老师一起为孩子的点滴进步鼓励。
四、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经过一学年的教育,学困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行为上,都有很大的进步。作业能够独立认真地完成,对学习也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可这部分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没过多长的时间,又会回到原来的起点,周期性很短,也就是说,并不是一两天,甚至一两年就能改变他们的。这就需要老师持之以恒的教育,或许一年、两年,直到能自觉地学习。家长的配合教育也很重要,但现在农村外出打工的父母占70%,照顾不到;在家的知识水平有限,教育方法有待提高,这就使学困生的教育更加的艰难。
参考文献:
[1]《小学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