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史话之:明代紫砂壶艺的兴起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1983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及紫砂壶艺何以在明代兴起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明代茶文化的发展。
  紫砂壶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泡茶的工具,而明代之前人们喝茶的主要方式并非开水冲泡。唐与宋的煎茶、斗茶在形式上有着唯美的追求和极致的表现,足以让我们这些崇尚“快餐”文化的现代人咋舌。想想看,若是能有半日之闲,三五好友,摆上风炉、铁釜、木碾、碗盏……炭火正红,茶末已碾细,水煮得沸腾着:投茶,搅动、育华、品饮,确是一番乐趣。如此这般的富丽绚烂之美是易为人所注目的,而简劲淡雅之美则非一般人所能体会。而明代士人的整体审美倾向恰是自然、淡雅的。这体现在园林、服饰、书画诸多方面,当然也少不了饮茶的风尚。不知道是明朝的审美倾向影响了茶的品饮风尚,还是茶的清雅渗透到了各种艺术门类之中,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总之,明朝的茶总算是洗尽铅华,除却雕饰,回归了天然的本性!诚然,是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下令罢造团茶,以芽茶进贡的,但点茶法自有来路,亦有余绪,并非戛然而止。实际上朱元璋的儿子著有《茶谱》一书的朱权即是宋元茶法的高手,他虽改进了点茶法,但总体上仍趋于传统。同理,冲泡法也有其漫长的酝酿期,而非朱元璋一声令下突然出现的。明代之前的发展且不论,单从洪武时期到出现第一把有确切纪年的紫砂壶“吴经提梁”的正德嘉靖年代就有一百五十年左右。这一百多年间,散茶、冲泡法以及紫砂壶同步成长。
  唐代煎茶法、宋代点茶法都用不到较小的茶壶这种器具。茶圣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罗列了煮茶所用风炉、鍑、碾、碗等二十五种器具,煮茶的基本方法是炙茶、捣茶、碾茶、罗茶(过筛成茶粉)、煮水、侯汤、煎茶等,壶并不为所用。而宋代是更为精致的时代,那里有苏黄米蔡的翰墨情怀,有汝官哥钧定的陶瓷极品,有亘绝千古的清明上河图和杨柳岸的晓风残月,那是一个在艺术上追求极致的时代。龙凤团茶这颗中国制茶史上的明珠也在那个时代闪烁,相伴而生的点茶法自然更为精绝。作为茶人的宋徽宗赵佶著有茶学名著《大观茶论》,他在此书中对点茶所需罗碾、盏、筅、瓶、杓等茶具做了及其精当的点评。遗憾的是,点茶仍不需要茶壶。所以广为流传的苏东坡小住宜兴时期的名句“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中的壶,想来最多是用来贮水,而非煮水更非泡茶之用。虽然在宜兴蠡墅羊角山发现了紫砂古窑遗址和出土文物,但依据当时的饮茶习俗来看,这些器物和茶的关系不大。
  换言之,宋代只是紫砂文化的萌芽阶段,离出现与茶文化密不可分成为泡茶利器的紫砂壶时代,相距甚远。
  故而,宋诗中的那些名句我们需重新审视。欧阳修说“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米芾说“轻涛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苏东坡说“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流传最广的当是梅尧臣的句子:“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是的,羊角山的紫砂古窑中确实出土了紫红色的大壶和砂罐,具有早期紫砂的特征。然而这些在宋代社会享有盛誉、品位极高的艺术家们就用这些浑朴的粗陶来点精美的龙团凤饼?随便翻翻宋人的茶书,你就会发现他们对精美团茶和奢华茶具的追求在中国茶史上已登峰造极。在面对衰弱国势的悲愤和痛苦中,他们需要营造精巧雅致甚至奢侈的生活来自我陶醉与麻痹,陆羽倡导的自然饮茶原则荡然无存,他们在茶中追求极致,一种狭隘的、令后人几近绝望的极致!于是,我们看到梅尧臣在“紫泥新品”句之前写到:“团香已人中都府,斗品争传太傅家。”欧阳修在“喜共紫瓯”句前写到:“摘处两旗香可爱,贡来双凤品尤精。”米芾在“雪溅紫瓯圆”句前写到:
  “密云双凤,被破缕金团。”他们喝的都是团茶,点茶需用大建盏,这紫瓯、紫盏并非紫砂茶具。
  从宋代开始,几百年来,紫砂壶一直在等待一个追求简约、自然的时代——明。在那个心灵解放的时代,紫砂壶终于结束了它落寞的沉睡,亦甩脱了一身匠气,来亲近原本也淡然的茶。明人说:“茶之团者片者,皆出于碾硙之末。既损真味,复加油垢,即非佳品,总不若今之芽茶也,盖天然者自胜耳。”这是对唐宋茶的颠覆,抑或是发展之必然?明人其实不需要茶来承担太多本不属于它的东西。对于茶我们也不能轻言“道”,那是一种至为崇高的义理,品饮时如若能于茶中得到一点形而上的圆融生趣,则离茶之本性近矣。而明人是最通晓这些道理的,尤其是明中晚期的文人,他们口中的茶,正如他们笔下的小品文,不再承担什么。对于这种回归,明人自知且颇为自得。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谈到冲泡法的美妙时甚至夸口:“陆鸿渐有灵,必俯首服;蔡君谟在地下,亦咋舌退矣。”著名茶人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得更为明确:“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生晒茶瀹之瓯中,则枪旗舒畅,清翠鲜明,方为可爱。”
  时代推延至明中期,紫砂工艺瓜熟蒂落,它因敦雅古穆、浑朴端庄,更因紫砂泥料宜茶的独特性为人所喜爱。文震亨《长物志》里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其他如周高起、冯可宾等茶人都对紫砂壶推崇备至。张源、许次纾更在他们的著作《茶录》《茶疏》中清晰记录下壶泡法的程序。张源所述基本和现代壶泡法相同:“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荡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茶重则味苦香沉,水胜则色清气寡。两壶后,又用冷水荡涤,使壶凉洁。否则减茶香矣。罐熟则茶神不健,壶清则水性常灵。”许次纾则特别强调壶泡时机的把握,他说:“先握茶手中,俟汤既入壶,随手投茶汤。以盖覆定。三呼吸时,次满倾盂内,重投壶内,用以动荡香韵,兼色不沉滞。更三呼吸,以定其浮薄。然后泻以供客。则乳嫩清滑,馥郁鼻端。”由此可知,紫砂壶不仅在实用上符合了明代泡茶法的要求,而且在审美上也暗合了明人饮茶的自然、简便、内敛、温厚、清雅的风尚和精神追求,紫砂壶受宠就在所难免了。明中期,紫砂壶终于登上了茶文化的历史舞台,并长袖善舞,舞了五百年。
  所以,茶文化的沿革,泡茶法的兴起是紫砂壶得以在明代中期兴盛起来的内部动因。第一部紫砂专著《阳羡茗壶系》的作者明代周高起说:“故茶至明代,不复碾悄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日本紫砂壶收藏大家奥玄宝在其名著《茗壶图录》之《叙》中开篇即言到:
  “自泡茶之法兴,阳羡沙壶始名于天下。”不能不说他们的眼光和判断是极其独道的。
其他文献
几千年来,有关饮茶提神的记载很多,汉代《神农本草》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唐本草》记述:“茗,苦茶,……令人少睡”。李时珍《本草纲目》指出:“茶苦而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  想必您也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困倦懈怠的午后,来上一杯清茶,立马感到精神振奋,睡意全消,效率提高。在此起提神兴奋作用的主要是茶叶中所含的生物碱类,即咖啡碱、茶碱、可可碱的作用,特别是咖啡碱,它是茶叶中最主
期刊
结庐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用五柳先生的这句诗来形容熙苑再好不过的了。它的楼上是住宅小区,前面是条大马路,左边毗邻银行,右边伴着小巷,汽车、行人川流不息,全是世俗的纷杂。不过,它却是“独善其身”,青砖外墙镶嵌木雕垂花,翠竹花木掩蔽微型回廊,一下子就把它闹市“隐者”的形象给勾勒出来了。它的门前左右各摆着一只汉白玉石鼓,刻着精美雕花的门框上镶着两扇古铜色的木门,显得落落大方,门楣上悬挂着一方乌
期刊
2011年7月19日《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第7版,发表了题为《“神农得茶解毒”由来考述》一文,讨论了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表述相关的一些问题,以清朝陈元龙编纂的《格致镜源》中的内容为依据,认为真正的表述应为: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  其实关于“神农得茶解毒”的争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展开,有关学者做了较深入的考证。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周树斌
期刊
岁末鹏城俊采星驰,打造茶业的“博鳌论坛”  在整个世界经济驶上高速发展之路的大背景下,茶,一个拥有千年传统的行业,它的步伐却十分缓慢,尽管茶业发展先后取得一些可喜的成就,但中国茶业目前依旧很原始,尚处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在此背景下,中国茶业如何迎战世界经济潮?这成为所有茶人、茶企及茶区政府苦苦追寻的问题!  为引领行业发展,探寻中国茶业未来的发展之路,深圳茶博会继去年成功举办中国茶界领袖交锋论坛后
期刊
茶香盈动话代言张楠  “你找代言人了吗?”近来,福建茶商相见时,问的最多的可能就是这句话了。福建茶商的明星代言之路从何而起?有多少企业已经有了自己的代言人?又有多少企业正在寻找自己的代言人?  从2010年初开始,一股寻找企业代言人的热潮席卷整个闽茶界。各行业的明星代表着不同的茶企铺天盖地地出现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传统或新媒体上,抢占着广大消费者的视线。  茶企找明星代言并不源起于福建,但似乎
期刊
为大众所认识的普洱茶多是已制成或饼或沱形的饼茶或沱茶,普洱散茶却极少出现在大众的视线内,多是茶农自家品饮的“家常茶”。但这并不说明这些散茶的品质不高,相反品饮起来却有着尚佳的表现。  朋友老黄痴迷普洱,爱好养生与摄影。认识他也有几个年头,直到最近才喝到他珍藏数年的两款普洱毛茶。“茶只有到了合适的时候才适合品饮,对于普洱茶来说,尤其如此。这两款茶在我手上呆了很久,直到今年才喝出它们的韵味。”一番细心
期刊
此首《千两茶赋》从各个方面對干两茶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形象地表达了千两茶王的无穷魅力。作为安化的一个传统名茶,以每卷(支)的茶叶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而得名,因其外表的篾篓包装成花格状,故又名花卷茶。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士對千两茶进行收藏,很多人甚至将其作为家居装饰品之一。台湾茶书有言:千两茶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此次有幸邂逅数款千两茶,特邀资深茶友数名,共
期刊
“黑白”混搭,演绎出传统与时尚的经典;茶器琳琅,陈设出古意盎然的典雅;花香满溢,展现着小原流花道的唯美;  这就是位于厦门禾祥东路的“台湾郑福星茶业一美学馆”,它以缔造美为宗旨,以“茶、器、花、艺、道”为载体,述说着不一样的优雅、适切。黑白构筑的精致格调,黑白风格的会所依然是经典,无论是欧式还是中式,无论是现代还是复古,黑白永远都受人青睐。  黑白构筑的精致格调  雪白的墙壁搭配黑色的家具,让人有
期刊
接受采访前,安若刚刚结束在福州的首次茶会雅集,和现场的茶友们交流着心得,解答他们对心饮的茶席、茶艺、茶文化的各式疑问。一下午的活动让她的声音有些许疲惫,但她平静、缓慢、耐心的状态让人忍不住放下种种疑惑,用心倾听她的茶语世界。这就是袁安若——她把毕生的心血留给了茶,让自己成为传播茶文化的终身义工,把简单而纯净的生活,留给了喜爱茶的自己和他人。  从2006年在三醉斋论坛聚水凝香版面的《断背山2》开始
期刊
泡茶品茶过程中总会遇上一些纠缠不清的细节问题,比如说什么茶用什么器皿冲泡,该高冲还是低冲,出水的时间该如何控制,第一道茶水是否可以直接品饮,还有红茶是否一定要用中等温度的水等。如果把喝茶看成一件随性的事情,那就把这些纠结忽略掉,如果真要看看这些细节是否对茶的香气滋味产生影响,那可以来做些试验。  从一直争论不休的红茶冲泡问题引申出来的细节问题一一泡茶水的温度不同茶的味道是否也不同?用实验来检验一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