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5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韵深意远、瑰奇典富、博大精蕴、相互涵摄,在深邃璀璨的文化内容里,“琴、棋、书、画”四艺被文人雅士视为必修课。象棋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它是人类创造活动过程的一个缩影,是集娱乐、体育、智育、艺术与科学之大成的高雅活动。自古以来,无论是帝王将相、文人学士、骚人墨客、山野村夫,或八旬老叟、六岁孩童,都与象棋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专长各异,但他们都喜欢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象棋。因此,学校开展象棋教育有着良好的人文环境,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一、优化校园文化
  
  学校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渐次展开的象棋教育活动,使学生对象棋和象棋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象棋日益成为学生个体和群体发展的重要环节。它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把师生紧紧吸附在周围,并成为师生获得无穷智慧、百般情趣、多种技能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促进学校形成了“求真、严谨、进取、创新”的独特校风,处处显现出敢于竞争、不怕失败的浓浓氛围。
  
  二、弘扬民族文化
  
  象棋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早已走出国门,迈向世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文化体育活动的广泛交流,象棋这门东方艺术已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国际网络象棋比赛也使全世界越来越多的爱好者流连局内、如痴如狂。因此,体现着中华民族智慧的象棋文化需要学生从小传承、发展、创新,并将其发扬光大。
  
  三、净化社区环境
  
  社区大环境中不良娱乐方式(如赌博、暴力游戏)越来越多,且对象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学校通过家、校交流,向家长宣传象棋的益智、怡情、育人功能。同时,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家庭对抗赛、擂台赛,将越来越多的家庭和社会人群吸引到健康的娱乐方式中来,下象棋的人多了,赌博的人少了,他们情趣高雅了,品位提高了,自然净化了社区环境。
  
  四、促进智力发展
  
  奕棋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一局棋从开局到终局,自始至终伴随着奕棋者对棋局形势的分析、判断、谋划、推理和决策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在棋局结束之前,这种思维活动一刻也不停止。随着棋局形势的变化,有时还会加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这种情况是司空见惯的,甚至这种思维活动在棋局结束以后还不会马上终止。因此,列宁称誉说:“象棋是智慧的体操”。
  
  五、培养心理品质
  
  象棋比赛是棋盘上的一场激烈的战斗,棋局变化反复无常,双方对抗各不相让,一盘棋往往下几个小时,需要弈者具有顽强的斗志,坚持到底的毅力。其中获胜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机智与果断,同时,由于人们在对弈中会出现失误,棋局的优势与劣势经常互相转化,这又要求人们具有临危不乱的品质,而这些是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出来的,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所以说下棋可以磨练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帮助他们养成优良的品质。
  
  六、规范行为习惯
  
  象棋比赛遵循严格的制度,棋子走法有一定的规则,走棋时间受到明确的限制,各种淘汰赛、循环赛、团体赛都是按一定的方式进行,要求人们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因此教师在进行象棋教学时,适时进行常规教育、道德养成教育,实际上在无形中已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
  
  七、激发创新思维
  
  一盘棋下完,学生往往余味犹浓,胜负双方都会對整个棋局进行回顾,对一些劣着进行重新分析与评价,找出失败的根源,探索转败为胜的妙着,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另外,世上没有相同的棋局,同样的杀法,也许上次叫绝,这次未必精妙,因此需要学生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创新,不断的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总之,学校开展象棋教育,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大面积改变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同时,有利于学校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其他文献
目前,江苏省正在实施素质教育333工程,突出“三育”(德育、体育、美育),抓好“三会”(会学习、会劳动、会创造),落实“三定”(落实课堂计划的规定、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的规定、考试评价的规定)。这些具体要求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抓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与时俱进,遵循教学规律,实施有效教学,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在此,仅作一些浅显的探究。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观念上求
期刊
理解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达成我们的教育目标,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就要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它是积极营造民主教学氛围,既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重视教师引领作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如何才能做到合作学习呢?     第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成功的
期刊
提问能力是人的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之一,也是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科学课堂中,科学探究本身就是科学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在探究教学实施的初级阶段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会也不敢提出问题,这一现象严重制约了探究教学活动的实施。学生在现实学习及生活中,经常质疑和爱提问的情况占的比例很小,而没有疑问和从不主动提问的却占大多数,学生质疑和提问的基础较差。像我们农村学校
期刊
一、案例背景    作为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因此创造“有趣”、“有动”、“有情”的课堂成了我一直追求的目标。于是,我在《探索物体位置的确定》的研讨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意地去创设开放性问题,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并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作为倾听者、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实践者和探究
期刊
传统的评语写法是令人乏味的。据统计,使用率最高的经典用语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纪律,爱护公物,能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以及“成绩一般,上课有时开小差,希望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这类评语,跟伪科学的电脑算命有点像,因为没有把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描绘出来,换个名字,套在另一个学生的头上也说得过去。现在时代发展了,计算机普及了,评语软件也被人“开发”了出来。你若是将
期刊
一、引言    在新课程的改革浪潮中,小学英语与语文、数学课程改革共同进行着。从素质教育到创新教育再到课程改  革,小学英语以它强大的时代发展力量,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几个特点    1.教材内容涉及面宽,信息量大。  2.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为语言学习和习得服务的“任务”,任务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任务的载体丰富多彩,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性和创造性。  3.
期刊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
期刊
一、朗读指导,“牵”出抑扬顿挫    1.导语激情  成功的朗读训练,重在理解课文含义,激起情感共鸣,从而自然地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在《老师领进门》一文的教学中,如何领悟文章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情感?下面这位老师的教学是个很好的范例:  师:田老师的一句:“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是那么坦然,那么从容,但分明又是那么厚重,那么深沉。“我”是永远也抹不去心头的感激之情,作者在文末深情
期刊
新课标于本世纪之初如春雨滋润着我国的教育教研阵地。在新课标的召领下,我们欣然发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不仅是学生的解惑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不仅是学生思想的引路者,更是学生思想的探究者。于是,我试着利用语文教学这块多棱舞台让学生放飞思维、展露才华,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趣得到发展,不断升华,让他们在语文天地里自由驰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期刊
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语文学科本身不如数学等学科的逻辑性强,再加上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学生写“心里话”的认识缺乏深入性与全面性,他们便认为“文无定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只要学生多读、多看、多写就足够了,不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更谈不上训练的规律性了。事实上,前人并不否认“文成而法立”这一观点,而现代新兴的“文章学”也正是以研究读写文章的规律为宗旨,甚至提出了“写作工程”的观点。当然,新课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