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于本世纪之初如春雨滋润着我国的教育教研阵地。在新课标的召领下,我们欣然发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不仅是学生的解惑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不仅是学生思想的引路者,更是学生思想的探究者。于是,我试着利用语文教学这块多棱舞台让学生放飞思维、展露才华,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趣得到发展,不断升华,让他们在语文天地里自由驰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情境的创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舞台,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的内容主旨,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让他们的思维穿越时空隧道,不受教师影响。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技能的施展过程,更应是学生能力、个性、情感的展示过程。如我教《最后一课》,在学生总体领悟文章内容,体会小弗朗士的变化后,让学生假设若自己是小弗朗士,下课后会做什么。学生讨论发言时,或言与德语教师明里从,暗中抗;或言誓死不低下高贵的头;或言“胳膊拗不过大腿”顺着罢了;或言明学德语,暗学法语,等待时机成熟,做名优秀的地下工作者岂不美哉?更有违常人之思,说“学习别人先进的东西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只要不做叛国贼仍是好汉一个”。
实践证明,多角度地创设情境,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探究欲望更强,既激活了思维,又使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二、开放教学,弘扬个性
新课标强调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的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余蕾先生就语文提出了“课内外衔接”,变语文考试的闭卷为开卷,从根本意义上预测并实践了语文新课标的本质。这种科学做法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強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独特的个性精神与独具的个体感受。开放教学,弘扬学生个性就显得尤其重要。如学陶渊明的《饮酒》一诗,可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画成一幅画,或写成一篇散文,培养学生再现意境,欣赏诗文的能力。又如学《春》描写花的语句时,可联想到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领悟其中的意境情感;也可想林黛玉写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帮助学生明确抒何情、有何感。这些尝试与努力都在昭示: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学方式要灵活开放,弘扬学生个性,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个性,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三、重视实践,感悟生活
杜威说过:“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另一种呈现方式。”语文教学是教育的一个层面,故语文学习应根植于现实,重视实践,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言可表。特别是练笔、作文更能显现生活的真谛。若让学生脱离生活,闭门造车,写出的文章要么空洞乏味,要么胡编乱凑。鉴于此,我带领学生放飞山林,饱览山村秋景,把学到的东西延伸到生活、自然、社会中去,把已有的生活实践写到作文中来,接着进行对照验证、品味揣摩,融会贯通。事后,有一学生写出:“片片金黄的秋叶随着风阿姨打着旋跳着舞逡巡。更有趣的是一只失群的黄蝴蝶以为同伴来了,高兴地飞上去迎接。”还有一同学写道“我们爬到山腰,山下的房屋、稻田尽收眼底,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最好玩的是我在林中‘荡秋千’……我‘飞’起来了。正得意忘形,‘啪’的一声,我连同藤子一同摔落到地上,美梦随之惊跑”,这是又一学生的佳句。
可见,学生在“玩中学”,既结合实践,感悟生活,又写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好文章。学得轻松,能力逐渐形成、提高,也还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四、注重整合,提高效率
整合,就是人力资源的构建。师与师的整合,师与生的整合,生与生的整合都是非常重要的。师与师的整合,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师与生的整合,建立起“平等、友爱、和谐”的师生关系;生与生的整合,就更能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这一目标。
教学中,应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培养创新精神。课堂上,学生分小组同读、同析、同评、同议、同讲,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与创造的机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微笑与鼓励。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愉悦,这样,自主、合作、探究就显得实实在在,不浮于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当然,人们总希望我们的学生在教育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是发展中的生命,一个发展中的生命自然会与环境保持和谐与平衡。新课标为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在语文教学的舞台中放飞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情境的创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舞台,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的内容主旨,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让他们的思维穿越时空隧道,不受教师影响。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技能的施展过程,更应是学生能力、个性、情感的展示过程。如我教《最后一课》,在学生总体领悟文章内容,体会小弗朗士的变化后,让学生假设若自己是小弗朗士,下课后会做什么。学生讨论发言时,或言与德语教师明里从,暗中抗;或言誓死不低下高贵的头;或言“胳膊拗不过大腿”顺着罢了;或言明学德语,暗学法语,等待时机成熟,做名优秀的地下工作者岂不美哉?更有违常人之思,说“学习别人先进的东西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只要不做叛国贼仍是好汉一个”。
实践证明,多角度地创设情境,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探究欲望更强,既激活了思维,又使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二、开放教学,弘扬个性
新课标强调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的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余蕾先生就语文提出了“课内外衔接”,变语文考试的闭卷为开卷,从根本意义上预测并实践了语文新课标的本质。这种科学做法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強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独特的个性精神与独具的个体感受。开放教学,弘扬学生个性就显得尤其重要。如学陶渊明的《饮酒》一诗,可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画成一幅画,或写成一篇散文,培养学生再现意境,欣赏诗文的能力。又如学《春》描写花的语句时,可联想到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领悟其中的意境情感;也可想林黛玉写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帮助学生明确抒何情、有何感。这些尝试与努力都在昭示: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学方式要灵活开放,弘扬学生个性,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个性,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三、重视实践,感悟生活
杜威说过:“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另一种呈现方式。”语文教学是教育的一个层面,故语文学习应根植于现实,重视实践,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言可表。特别是练笔、作文更能显现生活的真谛。若让学生脱离生活,闭门造车,写出的文章要么空洞乏味,要么胡编乱凑。鉴于此,我带领学生放飞山林,饱览山村秋景,把学到的东西延伸到生活、自然、社会中去,把已有的生活实践写到作文中来,接着进行对照验证、品味揣摩,融会贯通。事后,有一学生写出:“片片金黄的秋叶随着风阿姨打着旋跳着舞逡巡。更有趣的是一只失群的黄蝴蝶以为同伴来了,高兴地飞上去迎接。”还有一同学写道“我们爬到山腰,山下的房屋、稻田尽收眼底,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最好玩的是我在林中‘荡秋千’……我‘飞’起来了。正得意忘形,‘啪’的一声,我连同藤子一同摔落到地上,美梦随之惊跑”,这是又一学生的佳句。
可见,学生在“玩中学”,既结合实践,感悟生活,又写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好文章。学得轻松,能力逐渐形成、提高,也还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四、注重整合,提高效率
整合,就是人力资源的构建。师与师的整合,师与生的整合,生与生的整合都是非常重要的。师与师的整合,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师与生的整合,建立起“平等、友爱、和谐”的师生关系;生与生的整合,就更能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这一目标。
教学中,应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培养创新精神。课堂上,学生分小组同读、同析、同评、同议、同讲,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与创造的机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微笑与鼓励。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愉悦,这样,自主、合作、探究就显得实实在在,不浮于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当然,人们总希望我们的学生在教育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是发展中的生命,一个发展中的生命自然会与环境保持和谐与平衡。新课标为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在语文教学的舞台中放飞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