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从理论上探讨构建“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并提出推广该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动手能力 创业精神 一体化教学模式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80-02
一、教学模式的发展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早年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传授式。17世纪,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首次提出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之后,赫尔巴特、莱因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以上模式都以教师的灌输为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19世纪20年代,杜威(John Dewey)提出了“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它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并引导学生获得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辟了现代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在此之后,教育领域百家争鸣,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自学—辅导式、探究式、自主学习模式、范例教学模式、累积学习理论、认知结构理论、合作学习模式、发现式学习模式等。这些模式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互动学习,强调要引导学生,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高校现有教学模式的几个误区
目前,高校教学模式易呈以下几个误区:一是仍沿袭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法。将所有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阶段,强调知识性、系统性,忽视实用性、技能性。二是盲目崇尚“做中学”的教学法。学生从操作中学习、掌握、巩固知识,实用性强,但这种模式把教学过程和科研过程等同起来,贬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从而会影响教学综合质量。三是教学中虽然开办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指导性不强。不少高校鉴于市场的需求,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对创业中的团队建设、创业计划、商机把握等重要问题涉及不多或不够深入,加上实践机会少,该类课程往往不能适应高校毕业生的客观需求,对他们未来的创业帮助不大。四是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拓展,但忽视“适合”专业这一重要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部、各省(区)教育厅乃至各高校、教育专家均意识到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提出了很多新型教学模式。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教育主体往往重视多样化并举,却忽视“适合”的重要性,提出新方法就试,不行就改,不少高校毕业生成为“试验品”。
上述误区将极大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快速攀升,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认为,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不仅要拓宽结业渠道,更要从源头上抓起,改革高校的教学模式。
三、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施“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教学模式延续了以往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势,它强调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课程学习和课外影响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能有效突破上述误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缓解就业压力。
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通常专注于培养研究型人才或操作型人才,即培养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理论研究或从事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国际货运代理员等国际贸易实务工作的人才,是一个本就重视“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然而,如何才能培养出兼具动手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笔者认为,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推广“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既能延续该专业原有教学模式的优势,又能体现时代精神,使高校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中具备士兵(操作者)、想当将军的士兵(具有“动手能力+创业精神”的人才)、军师(理论工作者)的素质,也才能有更多的人向将军(该行业内成功人士)冲刺,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
四、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施“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强化“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教学理念
高校教学应有自己的特色,即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历层次要有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不能“大一统”;应强化“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教学理念,强化“教—学—练—试”的基本程序。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模式有这样的基础。大多数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都很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之外设有较多实践实训课程,在此基础上,强化“创业精神”的培养,强化“试”的关键作用往往能取得“1+1>2”的成效。
(二)设定“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教学目标
构建“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初级目标是:在原有“教—学—练”的基础上,构建适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体系的教学模块,通过学习,促进教学模式向适应专业的方向发展。中级目标是:以教学模式改革为契机,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模块化训练,提升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面向外贸领域等操作、管理、研究型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高级目标是:以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先行者,推动更多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实施切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模式。
(三)构建“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教学模块
以“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构建适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模块,确保基础课程为专业教学所用,专业教学为工作所用。首先,动手能力模块主要包括原有的专业课、实训课和实习课三大体系,即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6~7门、专业校内实训课程2~3门、专业校外实习2~5个月,这些课程一般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中的设计都较为完善。第二,创业精神模块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实习)的始终,从学生进校伊始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具体包括专门创业教育课程(在新生入学时和毕业实习前各1门,共2门)、分布在其他课程中的创业教育(如国际贸易概论课程中针对理论教育做创业专题宣讲、校内实训过程中针对实训内容开设创业实践教育)、创业模拟练习(如利用已有的模拟实验室,进行实景模拟)。这些课程则需要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课程的特点进行认真设计,既要考虑创业意识包括拼搏精神、团结意识、诚信品质、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的培养,也要关注创业技能如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或执业资格证的获取、了解创业相关政策等的训练。
(四)完善“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保障机制
1.打造优质的教学团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引导学生的关键要素。要实施“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有出色的动手能力和明晰的创业理念。单个教师很难完成这样的工作,就要求构建合理的教学团队,在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之外,还需要引入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并聘请具有国贸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专门讲座,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逐渐适应“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以实践为主的锻炼”的过渡。
2.依托项目研究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国家和各省(区)包括一些高校自身每年均有定量的教改项目,专门用于教学改革的探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结合区域实际如临边、沿海、外贸发达等和自身特色如招生好、就业率高等,申报相关项目,进行深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专业教学中,既能为项目研究提供载体,又使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完善,促进教学和科研的转化、互补。
3.打造良好的环境。发达国家重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我国教育部在2002年就要求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要合理定位,要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在《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中也强调高校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这样良好的大环境下,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模式向“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改进,高校自身也应重视。应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模拟实训以后,有顶岗实习的机会,充分实践并展示自身实力;应与外贸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甚至与其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莫晨宇.论高职教学中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2]陈蓉.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创业教育的突破口——外贸SOHU模式的思考[J].经济师,2010(2)
【作者简介】莫晨宇(1977- ),女,广西横县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外贸教学。
(责编 何田田)
【关键词】动手能力 创业精神 一体化教学模式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80-02
一、教学模式的发展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早年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传授式。17世纪,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首次提出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之后,赫尔巴特、莱因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以上模式都以教师的灌输为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19世纪20年代,杜威(John Dewey)提出了“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它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并引导学生获得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辟了现代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在此之后,教育领域百家争鸣,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自学—辅导式、探究式、自主学习模式、范例教学模式、累积学习理论、认知结构理论、合作学习模式、发现式学习模式等。这些模式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互动学习,强调要引导学生,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高校现有教学模式的几个误区
目前,高校教学模式易呈以下几个误区:一是仍沿袭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法。将所有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阶段,强调知识性、系统性,忽视实用性、技能性。二是盲目崇尚“做中学”的教学法。学生从操作中学习、掌握、巩固知识,实用性强,但这种模式把教学过程和科研过程等同起来,贬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从而会影响教学综合质量。三是教学中虽然开办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指导性不强。不少高校鉴于市场的需求,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对创业中的团队建设、创业计划、商机把握等重要问题涉及不多或不够深入,加上实践机会少,该类课程往往不能适应高校毕业生的客观需求,对他们未来的创业帮助不大。四是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拓展,但忽视“适合”专业这一重要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部、各省(区)教育厅乃至各高校、教育专家均意识到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提出了很多新型教学模式。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教育主体往往重视多样化并举,却忽视“适合”的重要性,提出新方法就试,不行就改,不少高校毕业生成为“试验品”。
上述误区将极大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快速攀升,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认为,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不仅要拓宽结业渠道,更要从源头上抓起,改革高校的教学模式。
三、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施“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教学模式延续了以往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势,它强调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课程学习和课外影响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能有效突破上述误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缓解就业压力。
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通常专注于培养研究型人才或操作型人才,即培养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理论研究或从事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国际货运代理员等国际贸易实务工作的人才,是一个本就重视“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然而,如何才能培养出兼具动手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笔者认为,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推广“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既能延续该专业原有教学模式的优势,又能体现时代精神,使高校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中具备士兵(操作者)、想当将军的士兵(具有“动手能力+创业精神”的人才)、军师(理论工作者)的素质,也才能有更多的人向将军(该行业内成功人士)冲刺,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
四、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施“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强化“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教学理念
高校教学应有自己的特色,即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历层次要有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不能“大一统”;应强化“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教学理念,强化“教—学—练—试”的基本程序。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模式有这样的基础。大多数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都很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之外设有较多实践实训课程,在此基础上,强化“创业精神”的培养,强化“试”的关键作用往往能取得“1+1>2”的成效。
(二)设定“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教学目标
构建“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初级目标是:在原有“教—学—练”的基础上,构建适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体系的教学模块,通过学习,促进教学模式向适应专业的方向发展。中级目标是:以教学模式改革为契机,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模块化训练,提升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面向外贸领域等操作、管理、研究型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高级目标是:以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先行者,推动更多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实施切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模式。
(三)构建“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教学模块
以“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构建适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模块,确保基础课程为专业教学所用,专业教学为工作所用。首先,动手能力模块主要包括原有的专业课、实训课和实习课三大体系,即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6~7门、专业校内实训课程2~3门、专业校外实习2~5个月,这些课程一般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中的设计都较为完善。第二,创业精神模块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实习)的始终,从学生进校伊始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具体包括专门创业教育课程(在新生入学时和毕业实习前各1门,共2门)、分布在其他课程中的创业教育(如国际贸易概论课程中针对理论教育做创业专题宣讲、校内实训过程中针对实训内容开设创业实践教育)、创业模拟练习(如利用已有的模拟实验室,进行实景模拟)。这些课程则需要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课程的特点进行认真设计,既要考虑创业意识包括拼搏精神、团结意识、诚信品质、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的培养,也要关注创业技能如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或执业资格证的获取、了解创业相关政策等的训练。
(四)完善“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保障机制
1.打造优质的教学团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引导学生的关键要素。要实施“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有出色的动手能力和明晰的创业理念。单个教师很难完成这样的工作,就要求构建合理的教学团队,在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之外,还需要引入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并聘请具有国贸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专门讲座,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逐渐适应“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以实践为主的锻炼”的过渡。
2.依托项目研究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国家和各省(区)包括一些高校自身每年均有定量的教改项目,专门用于教学改革的探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结合区域实际如临边、沿海、外贸发达等和自身特色如招生好、就业率高等,申报相关项目,进行深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专业教学中,既能为项目研究提供载体,又使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完善,促进教学和科研的转化、互补。
3.打造良好的环境。发达国家重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我国教育部在2002年就要求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要合理定位,要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在《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中也强调高校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这样良好的大环境下,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模式向“动手能力+创业精神”一体化改进,高校自身也应重视。应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模拟实训以后,有顶岗实习的机会,充分实践并展示自身实力;应与外贸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甚至与其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莫晨宇.论高职教学中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2]陈蓉.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创业教育的突破口——外贸SOHU模式的思考[J].经济师,2010(2)
【作者简介】莫晨宇(1977- ),女,广西横县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外贸教学。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