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对迎接将来的挑战远远不够用,当前的教育系统和培养创新人才之间还有距离,未能跟上时代的变化。”米歇尔说,“我们需要给孩子一套东西,让他们自己创造。在创造中他们会学习很多东西,而且掌握得会很清楚和牢固。”1月15日,由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主办的科技教育培训活动在北京第65中学举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著名科技教育专家米歇尔向与会的数百位科学课教师,介绍了他们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最新经验。
米歇尔的老师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学生,这种传承使他特别重视研究儿童是如何学习的。米歇尔认为,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教育还是以前的模式,仅仅关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面对挑战能够想办法解决问题。
在活动现场,米歇尔拿了一只玩具猫给大家演示。他把手放在猫前面,猫就开始“喵喵”地叫起来。这只玩具猫是一个学生做的,他在这只玩具猫里面设置了光感装置,手放在前面时,挡住了光源,猫就叫起来。这里面有一个简单的逻辑程序。学生通过设计这只玩具猫,就学会了一个简单的编程。
记者注意到,这只玩具猫和商场里出售的一般电子玩具不同。现在市场上的一些电子玩具碰一下也会叫,但都是厂商事先设计好的,孩子只是和它进行最简单的互动,并没有参与创造。“学习最重要的是创造,而不是最后的互动,所以在一般的玩具身上,孩子学不到什么知识。”米歇尔说,香港一个参加他们活动的小女孩,自己设计制作了一只会变色的鞋子,她可以通过不同频率的动作得到她想要的颜色。在制作这个鞋子的过程中,她学习了很多数学、工程、控制方面的知识。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适应将来挑战的能力?米歇尔从研究幼儿园的孩子如何学习上得到了很多灵感。他发现幼儿园的孩子在不停地创造,不停地学习。他认为,真正的创新思维要经过以下过程:第一步是想象(imagine),在头脑里形成某個形象,比如一个医院;第二步是创造(create),用积木把头脑中的医院搭建起来;第三步,搭建完以后是玩耍(play),在玩的过程中测试所做的东西;第四步是和伙伴分享(share),一个孩子搭建的是医院,另一个孩子搭建的是邮局,他们可以互相分享;第五步,分享完以后是反思(reflect):为什么我的楼房搭建得不够牢固?我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改进,使之更牢固。反思之后再开始新一轮的想象、创造、玩耍、分享……孩子们在不停地创造,每循环一次,他们就会做得更好。
米歇尔认为,理想的教育就应该是这样不停地创造和学习的“终身幼儿园”。然而,现在的中小学无法做到这一点,幼儿园的孩子可以通过类似搭积木这样的活动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而中小学没有提供这样的东西,可以让学生进行这种创造性的学习。米歇尔指出,现在日益发达的电脑技术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进入一个学习如何创新的环境。
为此,米歇尔在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一个多媒体研究院,开发了一套软件,让孩子们学习用程序“搭积木”。比如,一个游戏是在电脑屏幕上,左边是一些模块,有动作模块、声音模块、循环模块等,右边是一只猫,孩子通过点击不同的模块或将不同的模块组合在一起,可以使右边的猫或前进,或后退,或一边前进一边发出叫声,或者可以让它一边叫一边跳,等等。这种组合模块就像搭积木一样,无论多小的孩子,都可以从中学到简单的编程。
还有“大鱼吃小鱼”的游戏,让学生领会了变量的数学思想。孩子通过鼠标操纵大鱼吃小鱼,每吃一条小鱼就可以点击模块,为自己加1分,孩子特别兴奋。通过这种形式,他们学习了如何把一个变量引入程序。这个游戏使学生对变量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获得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通过在电脑上进行虚拟实验,让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创造性学习的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动手动脑,而且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使学生在校外也可以参与这方面的学习。目前,美国、欧洲、新加坡、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参加了这方面的活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学校也和他们合作开展了相关的科技教育活动。
米歇尔说,他们的实验不是单纯为了让学生学习技术而开设的,而是让学生进入一个创造学习的过程——“重要的是为孩子提供了一种方法,让他们学习如何在虚拟世界里学习,让孩子的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游戏,同时也是一种创造”。
(作者单位:甘肃镇原县南区小学)
米歇尔的老师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学生,这种传承使他特别重视研究儿童是如何学习的。米歇尔认为,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教育还是以前的模式,仅仅关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面对挑战能够想办法解决问题。
在活动现场,米歇尔拿了一只玩具猫给大家演示。他把手放在猫前面,猫就开始“喵喵”地叫起来。这只玩具猫是一个学生做的,他在这只玩具猫里面设置了光感装置,手放在前面时,挡住了光源,猫就叫起来。这里面有一个简单的逻辑程序。学生通过设计这只玩具猫,就学会了一个简单的编程。
记者注意到,这只玩具猫和商场里出售的一般电子玩具不同。现在市场上的一些电子玩具碰一下也会叫,但都是厂商事先设计好的,孩子只是和它进行最简单的互动,并没有参与创造。“学习最重要的是创造,而不是最后的互动,所以在一般的玩具身上,孩子学不到什么知识。”米歇尔说,香港一个参加他们活动的小女孩,自己设计制作了一只会变色的鞋子,她可以通过不同频率的动作得到她想要的颜色。在制作这个鞋子的过程中,她学习了很多数学、工程、控制方面的知识。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适应将来挑战的能力?米歇尔从研究幼儿园的孩子如何学习上得到了很多灵感。他发现幼儿园的孩子在不停地创造,不停地学习。他认为,真正的创新思维要经过以下过程:第一步是想象(imagine),在头脑里形成某個形象,比如一个医院;第二步是创造(create),用积木把头脑中的医院搭建起来;第三步,搭建完以后是玩耍(play),在玩的过程中测试所做的东西;第四步是和伙伴分享(share),一个孩子搭建的是医院,另一个孩子搭建的是邮局,他们可以互相分享;第五步,分享完以后是反思(reflect):为什么我的楼房搭建得不够牢固?我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改进,使之更牢固。反思之后再开始新一轮的想象、创造、玩耍、分享……孩子们在不停地创造,每循环一次,他们就会做得更好。
米歇尔认为,理想的教育就应该是这样不停地创造和学习的“终身幼儿园”。然而,现在的中小学无法做到这一点,幼儿园的孩子可以通过类似搭积木这样的活动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而中小学没有提供这样的东西,可以让学生进行这种创造性的学习。米歇尔指出,现在日益发达的电脑技术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进入一个学习如何创新的环境。
为此,米歇尔在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一个多媒体研究院,开发了一套软件,让孩子们学习用程序“搭积木”。比如,一个游戏是在电脑屏幕上,左边是一些模块,有动作模块、声音模块、循环模块等,右边是一只猫,孩子通过点击不同的模块或将不同的模块组合在一起,可以使右边的猫或前进,或后退,或一边前进一边发出叫声,或者可以让它一边叫一边跳,等等。这种组合模块就像搭积木一样,无论多小的孩子,都可以从中学到简单的编程。
还有“大鱼吃小鱼”的游戏,让学生领会了变量的数学思想。孩子通过鼠标操纵大鱼吃小鱼,每吃一条小鱼就可以点击模块,为自己加1分,孩子特别兴奋。通过这种形式,他们学习了如何把一个变量引入程序。这个游戏使学生对变量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获得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通过在电脑上进行虚拟实验,让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创造性学习的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动手动脑,而且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使学生在校外也可以参与这方面的学习。目前,美国、欧洲、新加坡、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参加了这方面的活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学校也和他们合作开展了相关的科技教育活动。
米歇尔说,他们的实验不是单纯为了让学生学习技术而开设的,而是让学生进入一个创造学习的过程——“重要的是为孩子提供了一种方法,让他们学习如何在虚拟世界里学习,让孩子的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游戏,同时也是一种创造”。
(作者单位:甘肃镇原县南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