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完善”的变化过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去设计教学环节,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发掘他们的潜能,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学习潜能;焕发生命活力;主体地位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新教改越来越强调并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读书”“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无论任何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做到引导学生去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一、激发求知欲望,启迪思维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看电影、电视、玩电脑、听广播等,接触到了许多新鲜的信息,并且会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因此,课堂上要尊重学生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只有持之以恒地启迪学生乐学、会学、善学,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舞台。记得学生的一次作文中这样描写天气,“西方的天空乌云密布,东方却出现了太阳。”我给他指出其中的矛盾之处,学生却说“我在夏天就见到过这样的天气。”我感觉要尊重这位学生异己之见,记得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巧妙地选取晴雨不定的景象,写出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绝句,这位学生联系自己的切身观察,敢于打破常规,又何尝不可。于是我在课堂上当众予以肯定,看到他因此兴奋不已的神情,我深感欣慰。自此他在写作中妙语不断,并在作文竞赛中多次获奖。学问学问,有疑则问。学生的质疑能让教师及时发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悟性和灵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积极创设氛围,促使学生顿悟,培养学生思维的直觉性和敏捷性,为思维的突变和飞跃创造条件。
二、创造参与条件,主动获取知识
课堂中讲解是必要的,然而一些教师总喜欢讲深、讲透,总认为不讲深讲透学生就掌握不好、理解不透彻。即使是体会一些简单明了的语句,也要反复挖掘。又如一首五言绝句也可以分析30分钟,显然,学生在该教师的指导下较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思路,教学效果并不差。然而,学生学来多容易,多顺手,教师要求学生“想一想”,但学生的思维能想到什么呢?只不过印证教师“指导”的结果而已。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被动的,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创造的机会,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利于学生的创造力的提高。语文教学中,知识是无限的,实践活动的是有限的。教师应把学科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教给学生,在课堂上尽量避免讲深、讲透,要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想象、去思考、去创造。教师可以合理地运用模糊语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全班的每一位学生,作为教师要善于去观察,从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就可以看出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策略,真正达到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都能有所发展的教学目的。
三、把创新和想象的乐趣留给学生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结合每一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問题,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观察、自主探究后在小组内畅所欲言,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适时地增加鼓励性的肢体语言和口头表扬,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创新和想象的无穷乐趣。这是一个促进学生“自我完善”的渐进过程,教师应该有耐心、有恒心地逐步实施。学生的意犹未尽,大胆质疑,创新思维的形成无不在于教师的“画龙点睛”的引导,使他们形成缜密而清晰的知识构图,学生在知识构图中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学有所获,内心才会充实、快乐。
(责编:吴娟)
关键词:学习潜能;焕发生命活力;主体地位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新教改越来越强调并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读书”“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无论任何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做到引导学生去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一、激发求知欲望,启迪思维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看电影、电视、玩电脑、听广播等,接触到了许多新鲜的信息,并且会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因此,课堂上要尊重学生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只有持之以恒地启迪学生乐学、会学、善学,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舞台。记得学生的一次作文中这样描写天气,“西方的天空乌云密布,东方却出现了太阳。”我给他指出其中的矛盾之处,学生却说“我在夏天就见到过这样的天气。”我感觉要尊重这位学生异己之见,记得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巧妙地选取晴雨不定的景象,写出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绝句,这位学生联系自己的切身观察,敢于打破常规,又何尝不可。于是我在课堂上当众予以肯定,看到他因此兴奋不已的神情,我深感欣慰。自此他在写作中妙语不断,并在作文竞赛中多次获奖。学问学问,有疑则问。学生的质疑能让教师及时发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悟性和灵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积极创设氛围,促使学生顿悟,培养学生思维的直觉性和敏捷性,为思维的突变和飞跃创造条件。
二、创造参与条件,主动获取知识
课堂中讲解是必要的,然而一些教师总喜欢讲深、讲透,总认为不讲深讲透学生就掌握不好、理解不透彻。即使是体会一些简单明了的语句,也要反复挖掘。又如一首五言绝句也可以分析30分钟,显然,学生在该教师的指导下较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思路,教学效果并不差。然而,学生学来多容易,多顺手,教师要求学生“想一想”,但学生的思维能想到什么呢?只不过印证教师“指导”的结果而已。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被动的,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创造的机会,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利于学生的创造力的提高。语文教学中,知识是无限的,实践活动的是有限的。教师应把学科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教给学生,在课堂上尽量避免讲深、讲透,要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想象、去思考、去创造。教师可以合理地运用模糊语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全班的每一位学生,作为教师要善于去观察,从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就可以看出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策略,真正达到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都能有所发展的教学目的。
三、把创新和想象的乐趣留给学生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结合每一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問题,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观察、自主探究后在小组内畅所欲言,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适时地增加鼓励性的肢体语言和口头表扬,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创新和想象的无穷乐趣。这是一个促进学生“自我完善”的渐进过程,教师应该有耐心、有恒心地逐步实施。学生的意犹未尽,大胆质疑,创新思维的形成无不在于教师的“画龙点睛”的引导,使他们形成缜密而清晰的知识构图,学生在知识构图中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学有所获,内心才会充实、快乐。
(责编:吴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