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学科教学必须体现德育的功能。特别是数学教学,更要改变纯知识性的传授、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局面,既要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又要为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高、审美观念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情境,从而使教育者能在教学中切实实现数学教学本身的育人功能。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表达以及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严谨的、积极向上的、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1、充分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引入新课中,颂扬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的那些“最美妙的数学发明”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巨大影响,可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了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他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他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洲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身居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引以自豪。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中,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很大的价值;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
2、利用数学美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和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就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了学生的心田。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我们生存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大自然创造了生命、孕育了人类,赐予我们生存的营养,使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但是,随着人类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大量自然资源无度的开发,人口的增长,我们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因此,在数学中渗透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珍惜我们生存环境的教育及可持续发展观点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可以从人口、环境、生态、能源资源等编写各种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获得同人类发展相适应的正确的教育理论观点。如下例:
⑴资源教育。比如:在讲指数函数时,可结合世界和我国人口数量增长情况,在若干年段上指数函数图象相近这一点对学生进行控制人口数量、实行计划生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在上指数、对数方程一课时,要求学生以2006年全国人口平均增长率计算到2011年我国人口数量。如果要使我国人口在5年内控制在14亿以内,求平均增长率。这样,就使学生了解到我国面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的基本国情,从中正确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觉珍惜每一份资源,对合理开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正确认识。
⑵生态环境教育。如:在学习数列时,我们可编制一些垃圾处理和种树绿化等应用题,进行生态环境教育。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的推理是严密的,数的计算是准确的。如:新学期伊始,大家都想排个新座位,一班50人,同学们不妨计算一下有多少种不同座次排法。结果是“50!”,这是一个天文数字,一天排几百次,一辈子也排不清,只能宏观调控,约定几条总的是有利于大家的原则排座次,从而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念——要正确对待自我、尊重他人、遵守法则。
数学公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如“两点间的连线,线段最短”等。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公理自在人间,做人要守公德。教学生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如:在讲指数函数y=ax时,向学生讲解:本函数规定a>0,若无此规定,则它的运算、性质就无法推广;人类要生存发展,也需要一些规定与限制,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中学生就应该遵纪守法,明礼诚信,信守社会公德。
再如:在部分学生做事心不在焉、计算常出错时,应进行及时的教育:数学学习就是锻炼人的思维严密性和做事的谨慎性、责任性。假如你是一名药剂师,由于粗心,在给病人配药时多算了药量,那么可能会扼杀人的生命;假如你是一名工程师,由于粗心,小数点位置点错,那么可能会使航天飞机落地,给国家、人民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我们平时对待学习一定要一丝不苟,具有责任心。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教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再如:小组合作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同时,还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而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会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表达以及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严谨的、积极向上的、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1、充分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引入新课中,颂扬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的那些“最美妙的数学发明”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巨大影响,可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了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他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他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洲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身居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引以自豪。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中,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很大的价值;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
2、利用数学美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和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就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了学生的心田。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我们生存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大自然创造了生命、孕育了人类,赐予我们生存的营养,使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但是,随着人类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大量自然资源无度的开发,人口的增长,我们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因此,在数学中渗透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珍惜我们生存环境的教育及可持续发展观点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可以从人口、环境、生态、能源资源等编写各种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获得同人类发展相适应的正确的教育理论观点。如下例:
⑴资源教育。比如:在讲指数函数时,可结合世界和我国人口数量增长情况,在若干年段上指数函数图象相近这一点对学生进行控制人口数量、实行计划生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在上指数、对数方程一课时,要求学生以2006年全国人口平均增长率计算到2011年我国人口数量。如果要使我国人口在5年内控制在14亿以内,求平均增长率。这样,就使学生了解到我国面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的基本国情,从中正确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觉珍惜每一份资源,对合理开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正确认识。
⑵生态环境教育。如:在学习数列时,我们可编制一些垃圾处理和种树绿化等应用题,进行生态环境教育。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的推理是严密的,数的计算是准确的。如:新学期伊始,大家都想排个新座位,一班50人,同学们不妨计算一下有多少种不同座次排法。结果是“50!”,这是一个天文数字,一天排几百次,一辈子也排不清,只能宏观调控,约定几条总的是有利于大家的原则排座次,从而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念——要正确对待自我、尊重他人、遵守法则。
数学公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如“两点间的连线,线段最短”等。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公理自在人间,做人要守公德。教学生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如:在讲指数函数y=ax时,向学生讲解:本函数规定a>0,若无此规定,则它的运算、性质就无法推广;人类要生存发展,也需要一些规定与限制,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中学生就应该遵纪守法,明礼诚信,信守社会公德。
再如:在部分学生做事心不在焉、计算常出错时,应进行及时的教育:数学学习就是锻炼人的思维严密性和做事的谨慎性、责任性。假如你是一名药剂师,由于粗心,在给病人配药时多算了药量,那么可能会扼杀人的生命;假如你是一名工程师,由于粗心,小数点位置点错,那么可能会使航天飞机落地,给国家、人民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我们平时对待学习一定要一丝不苟,具有责任心。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教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再如:小组合作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同时,还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而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会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