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调查访问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学生体育意识的现状。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形成较深体育感情的学生只占全体学生的四分之一。许多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意识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培养;提高;学生;体育意识
1. 前言
体育意识,就是人脑特有的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体育意识是相对稳定的,它主要由态度状态和体育素质构成。态度状态包括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知状态、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其中,认知状态是体育意识的源泉和基础,没有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知,就谈不上有体育意识;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对体育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有支配和调节作用。它们三者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在认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的功能和效用的基础上,形成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积极体验,产生体育需要和体育行为倾向,从而构成统一的完整的态度状态。体育素质,既包括人们关于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知及其水平,也包括人们掌握体育和体育活动方法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接受和吸收能力。体育素质不同,人们反映体育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就会不同。体育素质高的人体育意识就可能较强;体育素质低的人,其体育意识就可能较弱。
2. 学生体育意识现状
我国学生的体育意识比较淡薄,对体育的认识比较肤浅,体育知识掌握有限,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了解不深。许多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不懂得健身方法。据统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形成较深体育感情的学生只占全体学生的四分之一。许多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常常“两天打鱼,三天晒网”,遇到困难不能克服,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原因分析
3.1学生方面的因素
现在的中学教育因为升学的压力,使得多数学生不得不放弃体育锻炼,挤出时间学习文化课。除了每天的两操和一周两节的体育课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体育活动时间,学校规定的课外活动不能很好开展,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减少,更加不愿活动,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
3.2体育教师的因素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课堂教学只重视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学生总是跟随着教师进行练习,离开教师,就无法科学地实施自己的体育活动,更没有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能力。所以大部分学生走入社会即与体育挥手告别,十几年的学校体育就到此结束。
3.3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因素
由于高考指挥棒作用,一些家长和教师认为,学校体育是配角,重要的是文化课成绩。个别家长和教师甚至把体育与文化课学习对立起来,对学生参加合理的体育活动持反对态度。有人调查过,我国目前有81%的家庭没有主动为孩子购置体育用品,94%的家长没有明确要求孩子锻炼身体。有些班主任甚至对学生自己购买的活动器具进行没收。正是因为班主任、家长对学生合理的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对体育产生了消极的态度,阻碍了学生体育意识的正确形成。
4.对策
努力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是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怎样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呢?
4.1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健身锻炼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促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4.2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4.3 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使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公平地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于体育素质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
4.4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体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 、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
俗话说,“知之愈深,爱之愈切”。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除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外,我们体育教师也要改变观念,解放思想,运用新的有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大力开展体育活动和体育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培养学生体育情感。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 鲜昭永,杨国智,《学校体育心理学》,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
[2] 祝文钢,陆宇明,《应重视青少年健身意识的培养》,中国学校体育,1999
[3] 陈浩然,《为什么那么多学生毕业后就不再锻炼》,中国学校体育,1999
[4] 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培养;提高;学生;体育意识
1. 前言
体育意识,就是人脑特有的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体育意识是相对稳定的,它主要由态度状态和体育素质构成。态度状态包括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知状态、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其中,认知状态是体育意识的源泉和基础,没有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知,就谈不上有体育意识;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对体育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有支配和调节作用。它们三者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在认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的功能和效用的基础上,形成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积极体验,产生体育需要和体育行为倾向,从而构成统一的完整的态度状态。体育素质,既包括人们关于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知及其水平,也包括人们掌握体育和体育活动方法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接受和吸收能力。体育素质不同,人们反映体育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就会不同。体育素质高的人体育意识就可能较强;体育素质低的人,其体育意识就可能较弱。
2. 学生体育意识现状
我国学生的体育意识比较淡薄,对体育的认识比较肤浅,体育知识掌握有限,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了解不深。许多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不懂得健身方法。据统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形成较深体育感情的学生只占全体学生的四分之一。许多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常常“两天打鱼,三天晒网”,遇到困难不能克服,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原因分析
3.1学生方面的因素
现在的中学教育因为升学的压力,使得多数学生不得不放弃体育锻炼,挤出时间学习文化课。除了每天的两操和一周两节的体育课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体育活动时间,学校规定的课外活动不能很好开展,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减少,更加不愿活动,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
3.2体育教师的因素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课堂教学只重视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学生总是跟随着教师进行练习,离开教师,就无法科学地实施自己的体育活动,更没有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能力。所以大部分学生走入社会即与体育挥手告别,十几年的学校体育就到此结束。
3.3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因素
由于高考指挥棒作用,一些家长和教师认为,学校体育是配角,重要的是文化课成绩。个别家长和教师甚至把体育与文化课学习对立起来,对学生参加合理的体育活动持反对态度。有人调查过,我国目前有81%的家庭没有主动为孩子购置体育用品,94%的家长没有明确要求孩子锻炼身体。有些班主任甚至对学生自己购买的活动器具进行没收。正是因为班主任、家长对学生合理的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对体育产生了消极的态度,阻碍了学生体育意识的正确形成。
4.对策
努力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是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怎样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呢?
4.1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健身锻炼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促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4.2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4.3 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使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公平地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于体育素质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
4.4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体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 、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
俗话说,“知之愈深,爱之愈切”。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除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外,我们体育教师也要改变观念,解放思想,运用新的有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大力开展体育活动和体育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培养学生体育情感。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 鲜昭永,杨国智,《学校体育心理学》,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
[2] 祝文钢,陆宇明,《应重视青少年健身意识的培养》,中国学校体育,1999
[3] 陈浩然,《为什么那么多学生毕业后就不再锻炼》,中国学校体育,1999
[4] 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