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准确把握史料,并正确运用史料,是历史学科素养达成路径中的关键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着眼“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与研究,探索关于“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原则与策略,引領我县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对于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史料实证 学科素养 培育 探索
一、“史料实证”课堂教学的实施背景
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历史课程关于凝聚学科核心素养做出了明确的解释和要求,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史料实证最能体现历史学科本质,反映历史学科思维。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着眼教师“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与研究,探索关于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原则与策略,对于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史料实证”的内涵
“史料实证”素养是高中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之一。“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环节:唯物史观是核心理论,时空观念是核心思维,史料实证是核心方法,历史解释是核心能力,家国情怀是核心价值观。“史料实证”是其他四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和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准确把握史料,并正确运用史料,是素养达成路径中的关键点。历史学科注重史料的特点决定了“史料实证”素养是其他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与基础。有了对史料的解读能力,学生不仅能提高学科成绩,还能把历史与现实结合,对历史提出自己的认识,这正是“史料实证”素养对学生的要求。而学生能力的达成,正是在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下对教师教学理念的新要求。
“史料实证”从内涵上说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我们就是“透过材料”来认识历史的,历史叙述必有所据,而这“言之所据”即由史料所提供。历史教材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意在帮助学生懂得历史的信息特点并学会运用各种史料所蕴涵的信息,展示历史的本来面貌,进而树立“史由证出,证史一致”的基本意识。高中历史教学遵循国家对历史教育的规定和目标要求,体现国家认同的历史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赋予高中历史教学的特有使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史料实证既是史学研究的关键,也对历史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将文本和搜集的史料引入学习,通过史料的媒介作用,让学生更清晰、真实地掌握历史知识,并在对史料的分析归纳理性化的过程中张扬学生的人格个性,发展历史思维,培养正确史观”[1][]。
三、目前课堂教学中培育“史料实证”素养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目标偏离。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强调“知识本位”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目标依旧停留在知识层面的获取,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实行灌输教学和题海战术。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关注对知识点的讲解,而对于知识的拓展、迁移运用却没有得到重视,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学生在这种“满堂灌”的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这种课堂,缺乏课堂教学的思考,对学科素养的落实未采取相应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是没有帮助的。
(2)内容僵化,知识陈旧。教师常纠结于历史知识的容量和难度,以本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因循守旧、面面俱到,忽略了历史学科的本质和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重视知识传授和教学讲解,硬性要求达到教学目标;重视背诵和记忆,强调经验和模仿训练,缺乏思考过程和思维发展;对教学材料实行“拿来主义”,拿来即用,不经筛选,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情境设计,“旧瓶”装“陈酒”。教师不能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逐步推行、深入开展的新时期,这一类的课堂教学部分老师仍然沿用旧的方式和旧的史料来进行历史教学,势必不能紧跟历史前沿,而最终导致教学方式僵化,知识陈旧,影响学生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养成。
(3)方法保守,效率低下。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历史的车轮也在不断往前,学术成果越来越多,史学研究不断深入,历史教学史料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数量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既要对史料价值做出准确判断的同时,又要求教师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判断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这样的话,对大部分一线教师来说是难以做好的,这就导致了部分教师在利用史料进行教学的时候就会慢慢丧失存疑精神,最终往往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四、“史料实证”的培育
(1)史料的搜集及筛选。在历史课堂上实行“史料实证”教学,首先要对史料进行搜集及筛选。史料有多种多样的存在形式,现在史学界通常把史料分为三大类,即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述史料。其中,文字史料占有较大的比重,也是史料实证的主体。我们在搜集史料时,首先是要搜集历史教科书中原始史料,包括文字史料中的原始文字史料,也包括图片史料中的文物、史迹图片史料。
(2)“史料实证”的教学设计:①目的明确,指向清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能力的层次大致可以分为:1.从史料中提取相关信息;2.②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3.③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4.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材料构建自己的论述。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们需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要确定达到哪一个层次的培养要求,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使目的明确,指向清晰。②史料冲突,素养培育。由于教材、教师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早期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往往就会跟着教材以及教师所引导的方向去理解知识和构建自己的对历史的认知,往往容易形成定性思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面对新时期教学改革、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之下的高考会非常吃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利用不同史料从不同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认知,进而从认知的冲突之下帮助学生构建唯物史观,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达致“史料互证”,掌握“史料实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史料实证”的运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会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于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现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分析当下“史料实证”的不足之处,结合自身的教学教研经历,尝试探索符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史料实证”课堂教学,希望借此推动我县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历史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育素养,乃至推进山区高中历史教学课程的改革,完成赋予高中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谢波.史料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整合[M].上海教育科研,2005(2):36.
[2]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M].新华出版社,2010年.
[3]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
[4]丁林兴.中学历史教学[J].2018(4).
[5]吴苏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设定[D].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6]2019年8月,叶小兵教授在海南省普通高中统编教材《历史》专题培训的讲话.
关键词:史料实证 学科素养 培育 探索
一、“史料实证”课堂教学的实施背景
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历史课程关于凝聚学科核心素养做出了明确的解释和要求,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史料实证最能体现历史学科本质,反映历史学科思维。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着眼教师“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与研究,探索关于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原则与策略,对于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史料实证”的内涵
“史料实证”素养是高中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之一。“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环节:唯物史观是核心理论,时空观念是核心思维,史料实证是核心方法,历史解释是核心能力,家国情怀是核心价值观。“史料实证”是其他四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和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准确把握史料,并正确运用史料,是素养达成路径中的关键点。历史学科注重史料的特点决定了“史料实证”素养是其他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与基础。有了对史料的解读能力,学生不仅能提高学科成绩,还能把历史与现实结合,对历史提出自己的认识,这正是“史料实证”素养对学生的要求。而学生能力的达成,正是在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下对教师教学理念的新要求。
“史料实证”从内涵上说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我们就是“透过材料”来认识历史的,历史叙述必有所据,而这“言之所据”即由史料所提供。历史教材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意在帮助学生懂得历史的信息特点并学会运用各种史料所蕴涵的信息,展示历史的本来面貌,进而树立“史由证出,证史一致”的基本意识。高中历史教学遵循国家对历史教育的规定和目标要求,体现国家认同的历史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赋予高中历史教学的特有使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史料实证既是史学研究的关键,也对历史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将文本和搜集的史料引入学习,通过史料的媒介作用,让学生更清晰、真实地掌握历史知识,并在对史料的分析归纳理性化的过程中张扬学生的人格个性,发展历史思维,培养正确史观”[1][]。
三、目前课堂教学中培育“史料实证”素养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目标偏离。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强调“知识本位”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目标依旧停留在知识层面的获取,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实行灌输教学和题海战术。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关注对知识点的讲解,而对于知识的拓展、迁移运用却没有得到重视,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学生在这种“满堂灌”的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这种课堂,缺乏课堂教学的思考,对学科素养的落实未采取相应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是没有帮助的。
(2)内容僵化,知识陈旧。教师常纠结于历史知识的容量和难度,以本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因循守旧、面面俱到,忽略了历史学科的本质和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重视知识传授和教学讲解,硬性要求达到教学目标;重视背诵和记忆,强调经验和模仿训练,缺乏思考过程和思维发展;对教学材料实行“拿来主义”,拿来即用,不经筛选,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情境设计,“旧瓶”装“陈酒”。教师不能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逐步推行、深入开展的新时期,这一类的课堂教学部分老师仍然沿用旧的方式和旧的史料来进行历史教学,势必不能紧跟历史前沿,而最终导致教学方式僵化,知识陈旧,影响学生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养成。
(3)方法保守,效率低下。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历史的车轮也在不断往前,学术成果越来越多,史学研究不断深入,历史教学史料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数量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既要对史料价值做出准确判断的同时,又要求教师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判断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这样的话,对大部分一线教师来说是难以做好的,这就导致了部分教师在利用史料进行教学的时候就会慢慢丧失存疑精神,最终往往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四、“史料实证”的培育
(1)史料的搜集及筛选。在历史课堂上实行“史料实证”教学,首先要对史料进行搜集及筛选。史料有多种多样的存在形式,现在史学界通常把史料分为三大类,即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述史料。其中,文字史料占有较大的比重,也是史料实证的主体。我们在搜集史料时,首先是要搜集历史教科书中原始史料,包括文字史料中的原始文字史料,也包括图片史料中的文物、史迹图片史料。
(2)“史料实证”的教学设计:①目的明确,指向清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能力的层次大致可以分为:1.从史料中提取相关信息;2.②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3.③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4.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材料构建自己的论述。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们需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要确定达到哪一个层次的培养要求,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使目的明确,指向清晰。②史料冲突,素养培育。由于教材、教师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早期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往往就会跟着教材以及教师所引导的方向去理解知识和构建自己的对历史的认知,往往容易形成定性思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面对新时期教学改革、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之下的高考会非常吃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利用不同史料从不同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认知,进而从认知的冲突之下帮助学生构建唯物史观,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达致“史料互证”,掌握“史料实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史料实证”的运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会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于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现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分析当下“史料实证”的不足之处,结合自身的教学教研经历,尝试探索符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史料实证”课堂教学,希望借此推动我县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历史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育素养,乃至推进山区高中历史教学课程的改革,完成赋予高中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谢波.史料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整合[M].上海教育科研,2005(2):36.
[2]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M].新华出版社,2010年.
[3]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
[4]丁林兴.中学历史教学[J].2018(4).
[5]吴苏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设定[D].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6]2019年8月,叶小兵教授在海南省普通高中统编教材《历史》专题培训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