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han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使其掌握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其开阔视野、提高成绩、开启心智、终身学习大有裨益。如何尽快地使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就会被激发起来,由此产生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
  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就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理解时,就提出多元性的问题,拓展他们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或结合教材,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不能让其松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大有所获。
  比如:《恐龙》一课,学生对恐龙不太熟悉,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讲读课之前,我指导学生从课外书籍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通过查阅资料,学生视野开阔了,对所学的知识熟悉了,在查阅中产生兴趣了,思维活跃了,学习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其中新奇、有趣的知识或现象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其能乐于阅读。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在应用时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涉猎更多的知识,引发更深刻的思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掌握好书本知识,也使其逐渐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总结、掌握阅读技巧、方法,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良好基础。
  三、培养学生阅读质疑释疑的能力。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则能够起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寻疑、大胆质疑、积极解疑,让“疑”成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比如:课文《卢沟桥烽火》一课,开头写道:“九一八事变后……”,结尾写:“从此,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问:“九一八事变是简述了怎样一件事情?”、“抗日战争又是怎样的一场战争?”等等。又如教《蝙蝠和雷达》—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释疑、解疑。同时教师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提高阅读解疑能力。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阅读学习氛围。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探讨的相互动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来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五、读写结合。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为此,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段,甚至篇。同时指导学生出黑板报、手抄报,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应致力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教师讲”的能力,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这又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并经过反复的阅读实践才能实现。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番禺区东涌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其他文献
新时代德育功能可以从三个维度概括: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满足人类交往需要、实现高效社会治理.对新时代德育功能深入探究,必然追溯到对道德自身的认识和对影响个体道德因素的分析.本文通过从文化、意识形态、协调机制三重视角审视道德,以及从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社会经济基础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三方面深入分析马克思道德思想,并结合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从动机、环境、结果三方面归纳新时代道德影响因素,塑造新时代的德育功能.
随着学习理论的发展,建构主义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学生的学习被广泛地认为是学生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重建过程,是一种个性化的生成活动。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是相辅相成的,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之目的在于弱化评价甄别与选拔的功能,通过评价,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进而创设出一个理想而和谐的课堂,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课堂生成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的体现,是教师教育思想的体现,是学习交流的桥梁。尤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是对各个学习
期刊
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巧妙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拨动学生心弦,与作者感同身受;诱发学生思考,领悟文章内涵;激发学习兴趣,触动表达欲望……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如何设计课文中的“问点”,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问在关键处  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制定的,课堂上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提出任务链教学能促进中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观点,并阐述了任务链的内涵和价值;接下来,笔者提出真实任务与巩固练习相结合、启发挑战与迁移延展相结合、知识能力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三条任务链设计原则;之后选取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11和Unit 12的任务链设计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任务链设计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点启示。  关键词:中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任务型语言教学;任务
摘要: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转而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拥有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作用。现代社会,音乐美学研究是对音乐的本质、特征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全面研究,它有助于为音乐表演艺术增添丰富性和创造性。本文通过阐述现代音乐美学和音乐表演艺术的相关概念,分析当代音乐表演艺术现状,提出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带来的启示,旨在为音乐表演者提供参考。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体。它既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那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古人云:读书动笔墨。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正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办法。“随文练笔”即通常所说的“课堂小练笔”,它以课文内容为写作材料,体现了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理解的有机结合。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期刊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针对教材、课程、评价、育人方式、教研、招生考试录取等相关指导性教育政策文件高密度发布的背景下,课堂阵地的核心改革行動成为整套“组合拳”的精要部分,外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不容小觑。  第一,目前教师所反馈的普遍问题是班额大,班容量几乎都是40人以上。对于更注重实践和互动交流的外语课程来说,超过25人的班级、40—45分钟的课时长度很难保证全部学生个体获得平等的关注和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