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文教师应该扮演好课堂教学组织者的角色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认真演好自己的角色,我们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使语文交流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语文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开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创造的强烈动机,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的语文知识的意义。另外,对于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也十分重要,我们语文教师要及时地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及时做出科学的评价,做出有根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决策,而这也正符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实行小组合作教学
现在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社会上,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比较推崇的能力,而小组合作教学是一种很好的能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式教学的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效率高。开展小组合作研讨形式为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反馈,提供学习的优势互补.为激活思维火花创设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对小组讨论应提出明确的讨论要求,要求学生学会仔细倾听,学会清晰表达,尝试帮助纠正;小组成员的组成可由教师指定也可自由组合但相对稳定,每组的学生学习基础上中下结合,学生在小组内轮流担任讲述者和评判者,使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这样可使学生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吸取同伴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小组交流既可使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也可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对原来模糊不清甚至错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思考、澄清,正确的认识最终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对语文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此同时,每个同学都会获得成功或失败的亲身体验。
三、用情感温润课堂
没有情感的思想是冷冰冰的,没有情感的课堂就是一潭死水。如果要创设一个高效的、民主的、愉快和谐、彰显创新的课堂,教师就要流动真情,把上课当成是带领学生一同欣赏一片精彩的世界,又如同是展示一件件自己的世间珍品,让自然溢于言表的欣赏之情与沉醉之状,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深深吸引着学生。让教师自己的思想情感与文本的思想情感相碰撞,让学生与教师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心灵对话,在讲《白色鸟》一课时,我的情感起伏较大,读到两个少年的纯真和白色鸟的美丽时,我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而读到外婆要参加批斗会时,我黯然神伤,结果我发现孩子们也被我感染了,也有了由轻松喜悦到眉头紧锁的变化,通过情感的渗透,学生对文章内容,感悟得更深了。
四、用智慧点亮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与我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将知识转换为智慧,使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文化和文明的因子在学生身上积淀成人格,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反映在清晰的课堂教学环节的呈现上。语文教学课堂不仅仅是激情的投入,真情的付出更需要用智慧去创造。
1、有效的情境导入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好的导语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但只有教师“引”的精彩,“导”出特色,学生才能“悟”得其神,“炼”得其法。在教《死海不死》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动手做了一个实验,用两杯不同的水把鸡蛋放入其中,观察鸡蛋有什么变化,从中进行科学分析,师生共同讨论鸡蛋下沉和漂浮的原因,让学生了解水中盐分的多少,是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结果在学这一课时同学们都显得非常轻松,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2、有效的启发提问
课堂中的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里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也是知识传授的重要方法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注意问题的巧妙性、针对性、合理性、高效性,问题不能过大、偏难,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切忌提出的问题出现学生“森林般的举手”的回应,这就说明所提问题过于简单,这样提问就成为了一种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刺激学生思维的效果。而问题太难,又会使课堂陷入停顿状态,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课堂气氛显得僵硬、沉闷,这样的课堂只能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适当的采用一定的提问技巧,则能使学生得到很好的启发,学生思考起来,也轻松自如,教学活动也会变得快乐有效。课堂提问不仅要讲究方法,更要注重智慧,使课堂提问真正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3、有效的拓展思维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他能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和机会,精心找到所学知识的发散点,例如在学诗歌时,让学生在读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画一幅表现诗意的图画,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在教学中,除了立足文本,还要超越文本,语文教学中潜藏着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触点”,教师抓住这些触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性的见解,激活课堂拓展思维的效果,也能加深学生对整个篇章的理解,在讲《桃花源记》时,让学生比较当今社会和课文中的社会,学生既说出了“桃花源式”社会的落后,也道出了当今社会存在的环境问题、住房问题、养老问题等等。这样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五、语文教师要做好语文教学指导
本人认为,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应增加一些富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语文活动,教师可指导学生用简单的语文术语表达思想,有层次地说明思考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教师还可以尝试指导学生拟定小论文,研究小课题,并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反思自己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多种形式连贯、清楚地向同学、教师或其他人传达自己的语文思想。此外,课外阅读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块重要的阵地。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实践语文教师应培养初中生自学语文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养成博览和精渎的习惯。并学会做读书笔记,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质疑问难,促进对语文知识理解的深化。
让情感和智慧共生的教师才会将课堂演绎成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小世界——有和风细雨,有凉风习习,有浪花点点,有急流澎湃,这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认真演好自己的角色,我们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使语文交流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语文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开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创造的强烈动机,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的语文知识的意义。另外,对于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也十分重要,我们语文教师要及时地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及时做出科学的评价,做出有根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决策,而这也正符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实行小组合作教学
现在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社会上,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比较推崇的能力,而小组合作教学是一种很好的能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式教学的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效率高。开展小组合作研讨形式为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反馈,提供学习的优势互补.为激活思维火花创设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对小组讨论应提出明确的讨论要求,要求学生学会仔细倾听,学会清晰表达,尝试帮助纠正;小组成员的组成可由教师指定也可自由组合但相对稳定,每组的学生学习基础上中下结合,学生在小组内轮流担任讲述者和评判者,使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这样可使学生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吸取同伴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小组交流既可使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也可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对原来模糊不清甚至错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思考、澄清,正确的认识最终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对语文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此同时,每个同学都会获得成功或失败的亲身体验。
三、用情感温润课堂
没有情感的思想是冷冰冰的,没有情感的课堂就是一潭死水。如果要创设一个高效的、民主的、愉快和谐、彰显创新的课堂,教师就要流动真情,把上课当成是带领学生一同欣赏一片精彩的世界,又如同是展示一件件自己的世间珍品,让自然溢于言表的欣赏之情与沉醉之状,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深深吸引着学生。让教师自己的思想情感与文本的思想情感相碰撞,让学生与教师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心灵对话,在讲《白色鸟》一课时,我的情感起伏较大,读到两个少年的纯真和白色鸟的美丽时,我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而读到外婆要参加批斗会时,我黯然神伤,结果我发现孩子们也被我感染了,也有了由轻松喜悦到眉头紧锁的变化,通过情感的渗透,学生对文章内容,感悟得更深了。
四、用智慧点亮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与我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将知识转换为智慧,使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文化和文明的因子在学生身上积淀成人格,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反映在清晰的课堂教学环节的呈现上。语文教学课堂不仅仅是激情的投入,真情的付出更需要用智慧去创造。
1、有效的情境导入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好的导语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但只有教师“引”的精彩,“导”出特色,学生才能“悟”得其神,“炼”得其法。在教《死海不死》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动手做了一个实验,用两杯不同的水把鸡蛋放入其中,观察鸡蛋有什么变化,从中进行科学分析,师生共同讨论鸡蛋下沉和漂浮的原因,让学生了解水中盐分的多少,是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结果在学这一课时同学们都显得非常轻松,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2、有效的启发提问
课堂中的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里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也是知识传授的重要方法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注意问题的巧妙性、针对性、合理性、高效性,问题不能过大、偏难,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切忌提出的问题出现学生“森林般的举手”的回应,这就说明所提问题过于简单,这样提问就成为了一种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刺激学生思维的效果。而问题太难,又会使课堂陷入停顿状态,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课堂气氛显得僵硬、沉闷,这样的课堂只能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适当的采用一定的提问技巧,则能使学生得到很好的启发,学生思考起来,也轻松自如,教学活动也会变得快乐有效。课堂提问不仅要讲究方法,更要注重智慧,使课堂提问真正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3、有效的拓展思维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他能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和机会,精心找到所学知识的发散点,例如在学诗歌时,让学生在读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画一幅表现诗意的图画,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在教学中,除了立足文本,还要超越文本,语文教学中潜藏着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触点”,教师抓住这些触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性的见解,激活课堂拓展思维的效果,也能加深学生对整个篇章的理解,在讲《桃花源记》时,让学生比较当今社会和课文中的社会,学生既说出了“桃花源式”社会的落后,也道出了当今社会存在的环境问题、住房问题、养老问题等等。这样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五、语文教师要做好语文教学指导
本人认为,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应增加一些富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语文活动,教师可指导学生用简单的语文术语表达思想,有层次地说明思考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教师还可以尝试指导学生拟定小论文,研究小课题,并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反思自己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多种形式连贯、清楚地向同学、教师或其他人传达自己的语文思想。此外,课外阅读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块重要的阵地。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实践语文教师应培养初中生自学语文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养成博览和精渎的习惯。并学会做读书笔记,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质疑问难,促进对语文知识理解的深化。
让情感和智慧共生的教师才会将课堂演绎成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小世界——有和风细雨,有凉风习习,有浪花点点,有急流澎湃,这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