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正如自然界存在生态平衡现象,媒介生态系统也是相互影响、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这个系统中,各种对立因素互相制约而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本文侧重研究媒介生态系统中的自我调节功能,对“日报”、“晚报”中城管问题的报道进行了分类分析,指出它们在报道上各有侧重而使整个媒介环境呈现一种相对平衡现象,并对个别不平衡现象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媒介生态平衡 “日报” “晚报” 城管问题
国内研究媒体生态系统的文章不少,但是分析媒介生态现象的文章却不多。中国学者更多地采用思辨式研究,本文运用了西方盛行的抽样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方法,尝试了研究方法从偏重思辨、定性到偏重实证、定量的转型。
一、媒介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个生物群落及其生态系统之中,各种对立因素互相制约而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所谓媒介生态系统( media 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人、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①。和生态系统一样,媒介生态系统内部需要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等过程来达到良性循环,并且当某一方面受到冲击时,媒介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自我适应、自我更新的能力来恢复平衡或者说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二、“日报”、“晚报”城管问题报道的比较分析
一提城管,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粗暴执法,在大众的心里,城管的执法方式令人非常不满。网络上太多关于城管的负面报道使得在一些地方和一些人那里城管的形象已经被妖魔化。由于执法手段不当,城管的形象差,由于形象差,再通过媒体的报道和网友愤怒的宣泄,城管的执法手段受到更多非议,如此往复恶性循环。这种主观看法超越了对现实的反映,成了一种误导。
但是翻开“日报”,我们看到的是一片完全不一样的艳阳天。这不禁让人想起网络上流传的一句笑话“看一条微博,要看七天的新闻联播才能治愈。”为什么不同的媒体对同一类社会现象的报道呈现这么大的反差呢?这种反差对于大众对社会的了解又有哪些影响呢?对此,笔者利用CNKI及各报纸电子网站收录的“日报”和”晚报”,选取了2009-2012年期间的“日报”和”晚报”文章各100篇,对于城管问题的报道内容进行了分类,如表1、表2所示:
笔者根据城管问题的报道内容对“日报”、“晚报”进行了分类,发现“日报”和“晚报”在塑造城管形象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报”用了将近一半的比重赞扬城管执法人员中的好榜样,居于第二位的是口号倡导类文章(22%),几乎没有详细报道城管和商贩暴力冲突过程的内容;而“晚报”中对城管暴力执法的报道占到了64%。
(2)对于城管现象的评价,“日报”多是客观评价并提出改善建议,即使有批评城管的也是语言温和。“晚报”则多站在弱势群体的一边,对城管暴力执法行为的批评言辞犀利。
(3)“日报”用部分比重文章肯定城管人员对城市环境建设的作用,“晚报”中却没有。
不同性质的报纸,其报道侧重不同的背后是价值取向的分歧。“日报”在中国是党报的代名词,“日报”做为中国的主流纸媒,担负着把握舆论走向的重要责任。而“晚报”属于生活类报刊,是一种商业报刊,其受众定位是普通老百姓,它的商业报刊身份要求其报道内容必须迎合受众才能获得利益。社会对弱者有种天然的同情心,”晚报”站在小贩立场,表达对弱者的关怀和支持,容易赢得受众的认可。
三、从城管报道谈媒介生态系统的冲突与平衡
对同一个问题的报道呈现“一边倒”的现象,势必是不合理的,这种报道也是不客观的。“日报”中口号类、倡导类文章较多,但是这些倡议只是表面的高屋建瓴,纸上谈兵,未能对缓解管贩矛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报道不能深入人心。“晚报”的亲民方针让“晚报”实现了民心和利益的双赢。“晚报”由于其商业报刊身份,很容易为了吸引眼球而加大暴力事件的报道量。尤其是在缺乏管制规范的互联网上,城管与商贩发生恶性暴力事件的消息更是数不胜数。对于城管被打的消息,网上一片“打得好!”“这种人不枪毙不足以平民愤”的嘘声。太多关于城管的负面报道使城管的形象妖魔化,使城管与商贩的对立关系更加尖锐,加剧了大众对城管这个职业的愤恨。
在生态系统中,一种动物繁殖过快时,它的天敌也会增多,来抑制它的过度繁衍。一个物种如果数量突然减少时,它的天敌因为缺乏食物也会数量减少,这样就促成该物种安全生存和繁衍后代的条件,使得它的数量有所提升。
在媒介生态系统中同样如此,“晚报”不合理的报道比重使城管的形象妖魔化,加剧了城管和商贩的矛盾,这时“日报”的正面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日报”对那些亲民执法的城管的赞扬,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城管都是靠暴力解决问题。那些描述有了城管以后城市环境变化的文章,提醒我们,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到他们执法手段上,而忽视他们对这个城市的贡献,因为有了他们,街道才更有秩序,上下班的交通才会更顺畅,城市才会更干净更美好。“日报”报道城管工作的辛苦与无奈,让人们放下对他们的仇恨,对他们的工作性质多一些理解。换句话说,是“晚报”的太多负面报道才催生了“日报”这么多的正面宣传报道。
而“日报”呈现一片表扬和肯定,会让公众产生质疑和反感,“晚报”对城管暴力执法的揭露和痛斥,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引起了整个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广泛关注,大众舆论的力量对个别执法不当的城管人员起到了威慑的作用。监督提醒他们谨言慎行,在法律程序范围内行使执法权,执法时合理选择执法方式,避免强制执法造成对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伤害。 《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意思是说天覆地载,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四时日月, 错行代明而不相悖。媒体对城管暴力执法的抨击与对城管工作的支持是辩证法上的一对矛盾,它们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依存,唯有实现二者平衡才能在保证公民权利的同时维护良好的舆论环境。“日报”和“晚报”的报道呈各朝“一边倒”的情形,刚好使得媒介生态系统呈现相对平衡的一种态势。
城管问题解决的根本办法还是依赖我国法律政策的建立健全,任务虽紧迫,但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此过程中,媒体的报道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弱者的支持和同情還是对某些暴力执法分子的痛斥,亦或对城管人员工作的肯定,这三者博弈的基础就是在一个平衡的舆论环境里都能得到实现,都有各自的限度。对城管人员工作的肯定渗透着居民获得城市良好生活环境的权利,暴力执法行为相对个人的尊严和人身不受侵害的权利渗透着国家法律的尊严。对其中任何一项的破坏都会打破这个平衡,使得另外二者也不复存在。
四、合理配置使媒介生态更加和谐
“日报”的赞扬声和“晚报”的批评声相得益彰,使整个媒介生态系统呈现一种相对平衡,但这种平衡是相对的,也是脆弱的。现在社会上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城管存在着极深的误解和仇恨,说明目前的报道侧重比重并没有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在对于城管问题的报道中,《人民日报》的报道是客观而全面。《人民日报》从城管制度的由来,造成目前城管与小贩矛盾冲突的原因等做了深入的分析,推出了《城管十问》系列报道。这里既包括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艰难的同情,对个别暴力执法城管的批评,更从我国的制度上揭示城管问题的成因。采用消息与评论组合系列报道,从多个方面剖析问题,让人们听到不只是一种声音,这是“日报”摘到宣传者帽子的一个有效措施。大众全面了解事情真相,而不是只听一家之言,误以为春暖花开或是天昏地暗,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日报”的可信度。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多,这个生态系统越复杂,也越稳定。同样,在媒介生态系统中,多个声音的相映成辉,信息的流通量越大,媒介去伪存真的能力也会增强,媒介大环境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①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系统的构成、规划与管理》[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2)
(作者: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媒介生态平衡 “日报” “晚报” 城管问题
国内研究媒体生态系统的文章不少,但是分析媒介生态现象的文章却不多。中国学者更多地采用思辨式研究,本文运用了西方盛行的抽样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方法,尝试了研究方法从偏重思辨、定性到偏重实证、定量的转型。
一、媒介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个生物群落及其生态系统之中,各种对立因素互相制约而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所谓媒介生态系统( media 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人、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①。和生态系统一样,媒介生态系统内部需要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等过程来达到良性循环,并且当某一方面受到冲击时,媒介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自我适应、自我更新的能力来恢复平衡或者说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二、“日报”、“晚报”城管问题报道的比较分析
一提城管,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粗暴执法,在大众的心里,城管的执法方式令人非常不满。网络上太多关于城管的负面报道使得在一些地方和一些人那里城管的形象已经被妖魔化。由于执法手段不当,城管的形象差,由于形象差,再通过媒体的报道和网友愤怒的宣泄,城管的执法手段受到更多非议,如此往复恶性循环。这种主观看法超越了对现实的反映,成了一种误导。
但是翻开“日报”,我们看到的是一片完全不一样的艳阳天。这不禁让人想起网络上流传的一句笑话“看一条微博,要看七天的新闻联播才能治愈。”为什么不同的媒体对同一类社会现象的报道呈现这么大的反差呢?这种反差对于大众对社会的了解又有哪些影响呢?对此,笔者利用CNKI及各报纸电子网站收录的“日报”和”晚报”,选取了2009-2012年期间的“日报”和”晚报”文章各100篇,对于城管问题的报道内容进行了分类,如表1、表2所示:
笔者根据城管问题的报道内容对“日报”、“晚报”进行了分类,发现“日报”和“晚报”在塑造城管形象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报”用了将近一半的比重赞扬城管执法人员中的好榜样,居于第二位的是口号倡导类文章(22%),几乎没有详细报道城管和商贩暴力冲突过程的内容;而“晚报”中对城管暴力执法的报道占到了64%。
(2)对于城管现象的评价,“日报”多是客观评价并提出改善建议,即使有批评城管的也是语言温和。“晚报”则多站在弱势群体的一边,对城管暴力执法行为的批评言辞犀利。
(3)“日报”用部分比重文章肯定城管人员对城市环境建设的作用,“晚报”中却没有。
不同性质的报纸,其报道侧重不同的背后是价值取向的分歧。“日报”在中国是党报的代名词,“日报”做为中国的主流纸媒,担负着把握舆论走向的重要责任。而“晚报”属于生活类报刊,是一种商业报刊,其受众定位是普通老百姓,它的商业报刊身份要求其报道内容必须迎合受众才能获得利益。社会对弱者有种天然的同情心,”晚报”站在小贩立场,表达对弱者的关怀和支持,容易赢得受众的认可。
三、从城管报道谈媒介生态系统的冲突与平衡
对同一个问题的报道呈现“一边倒”的现象,势必是不合理的,这种报道也是不客观的。“日报”中口号类、倡导类文章较多,但是这些倡议只是表面的高屋建瓴,纸上谈兵,未能对缓解管贩矛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报道不能深入人心。“晚报”的亲民方针让“晚报”实现了民心和利益的双赢。“晚报”由于其商业报刊身份,很容易为了吸引眼球而加大暴力事件的报道量。尤其是在缺乏管制规范的互联网上,城管与商贩发生恶性暴力事件的消息更是数不胜数。对于城管被打的消息,网上一片“打得好!”“这种人不枪毙不足以平民愤”的嘘声。太多关于城管的负面报道使城管的形象妖魔化,使城管与商贩的对立关系更加尖锐,加剧了大众对城管这个职业的愤恨。
在生态系统中,一种动物繁殖过快时,它的天敌也会增多,来抑制它的过度繁衍。一个物种如果数量突然减少时,它的天敌因为缺乏食物也会数量减少,这样就促成该物种安全生存和繁衍后代的条件,使得它的数量有所提升。
在媒介生态系统中同样如此,“晚报”不合理的报道比重使城管的形象妖魔化,加剧了城管和商贩的矛盾,这时“日报”的正面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日报”对那些亲民执法的城管的赞扬,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城管都是靠暴力解决问题。那些描述有了城管以后城市环境变化的文章,提醒我们,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到他们执法手段上,而忽视他们对这个城市的贡献,因为有了他们,街道才更有秩序,上下班的交通才会更顺畅,城市才会更干净更美好。“日报”报道城管工作的辛苦与无奈,让人们放下对他们的仇恨,对他们的工作性质多一些理解。换句话说,是“晚报”的太多负面报道才催生了“日报”这么多的正面宣传报道。
而“日报”呈现一片表扬和肯定,会让公众产生质疑和反感,“晚报”对城管暴力执法的揭露和痛斥,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引起了整个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广泛关注,大众舆论的力量对个别执法不当的城管人员起到了威慑的作用。监督提醒他们谨言慎行,在法律程序范围内行使执法权,执法时合理选择执法方式,避免强制执法造成对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伤害。 《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意思是说天覆地载,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四时日月, 错行代明而不相悖。媒体对城管暴力执法的抨击与对城管工作的支持是辩证法上的一对矛盾,它们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依存,唯有实现二者平衡才能在保证公民权利的同时维护良好的舆论环境。“日报”和“晚报”的报道呈各朝“一边倒”的情形,刚好使得媒介生态系统呈现相对平衡的一种态势。
城管问题解决的根本办法还是依赖我国法律政策的建立健全,任务虽紧迫,但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此过程中,媒体的报道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弱者的支持和同情還是对某些暴力执法分子的痛斥,亦或对城管人员工作的肯定,这三者博弈的基础就是在一个平衡的舆论环境里都能得到实现,都有各自的限度。对城管人员工作的肯定渗透着居民获得城市良好生活环境的权利,暴力执法行为相对个人的尊严和人身不受侵害的权利渗透着国家法律的尊严。对其中任何一项的破坏都会打破这个平衡,使得另外二者也不复存在。
四、合理配置使媒介生态更加和谐
“日报”的赞扬声和“晚报”的批评声相得益彰,使整个媒介生态系统呈现一种相对平衡,但这种平衡是相对的,也是脆弱的。现在社会上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城管存在着极深的误解和仇恨,说明目前的报道侧重比重并没有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在对于城管问题的报道中,《人民日报》的报道是客观而全面。《人民日报》从城管制度的由来,造成目前城管与小贩矛盾冲突的原因等做了深入的分析,推出了《城管十问》系列报道。这里既包括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艰难的同情,对个别暴力执法城管的批评,更从我国的制度上揭示城管问题的成因。采用消息与评论组合系列报道,从多个方面剖析问题,让人们听到不只是一种声音,这是“日报”摘到宣传者帽子的一个有效措施。大众全面了解事情真相,而不是只听一家之言,误以为春暖花开或是天昏地暗,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日报”的可信度。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多,这个生态系统越复杂,也越稳定。同样,在媒介生态系统中,多个声音的相映成辉,信息的流通量越大,媒介去伪存真的能力也会增强,媒介大环境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①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系统的构成、规划与管理》[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2)
(作者: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