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认识人民币”是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生活中,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发展,出现了刷卡、支付宝等多种多样的支付手段,购物直接用现金付款的现象在减少,学生直接接触人民币的机会在减少,因此,在认识人民币环节上我精心设计,试图让学生全面认识人民币.
【案例一】
(出示1元人民币)
师:这是多少钱?谁来做小老师介绍给大家听?
生:一元,上面有“壹圆”和“1”.
师:壹是大写的汉字,圆是人民币的单位,我们一般写作这个“元”.
师:数和单位是一對好朋友,能帮助我们很快地认出人民币,你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通过颜色认识人民币,一元纸币是绿色的,一元硬币比较大.
师:是的,我们还可以通过颜色、大小、形状、图案等认识人民币.
师:仔细看人民币的正面,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生1:中国人民银行.
师:我们国家的钱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
生2:盲文.
生3:国徽.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同学们要爱护人民币.
生4:1元纸币的背面还有风景画.
师:是的,一元钱的背面是西湖的风景.
……
在这次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认识人民币,通过数与单位、颜色、图案、形状、大小等方法,此外还认识了人民币上国徽,渗透爱国教育,介绍了盲文,欣赏了人民币背面的风景.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都在积极尝试多种认币方法,看起来对认币方法掌握得很透彻.但是在完成课后作业时,习题上出现了一张老版的一元钱,有学生指着上面的人民币图案问我:“老师,我不认识这张钱.”我说“这是一元啊,你可以看上面的数和单位.”学生反驳我:“一元钱是绿色的,上面有一个人,这张是红色的,而且上面有两个人,这不是一元钱.”学生的回答触动了我,引起了我深刻地反思,回想自己的课,在看似欢快的认币过程中,我自认为已经全面透彻地教会了学生认识人民币,事实上我忽略了对认识人民币方法的指导和强化,有的学生用图案、颜色、大小认识人民币,我给予了他们肯定的同时,也给了他们错误的引导.认识人民币最根本的方法还是通过人民币上的数字和单位认识,而颜色、图案只是在掌握认币方法后,在生活经验的积累下快速分辨人民币的技巧.在这节课上部分学生没有掌握通过从数和单位认识人民币,只是单纯地依靠颜色、图案认识人民币,如果换了其他版本的人民币或是认识外币,他们是无法将认币方法迁移类推的.因此,在教案的第二次修改中,我摒弃了看似热闹、方法多样的认币活动,在认识1元、1角、1分人民币上强化认币方法的渗透,突出重点,探寻认识人民币最本质的方法:通过数和单位认识人民币.因此,第二次教案做了如下调整.
【案例二】
师:老师买了这样一支铅笔,它的价格是?(课件出示1元正面)
生:1元.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到正面写的“壹圆”和“1”.
师:壹是大写的汉字,圆是人民币的单位,我们一般写作这个“元”.
师:看到1就知道是1元了吗?
生:不是,还要找到圆.
师:数和单位是一对好朋友,能帮助我们很快地认出人民币.
师:还能从哪里知道是1元?
生:找到1和拼音元.
师:在信封里找到一元的人民币,仔细观察,找到数与单位,同桌互相指一指.
师:(出示1元硬币)买1一元的铅笔,我可以付这枚硬币吗?
生:可以,因为它也是1元.
师:你是怎么认出1元的?
生指出1和单位元,还有拼音元.
师:同样都是1元,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一个1元是纸币,第二个1元是硬币.
【教案例反思】
经过教学方案的调整,在第二次课堂试上后,教学效果比第一次好得多,学生已经扎实掌握通过数和单位认识人民币的方法,学生可以以不变应万变,遇到其他面值人民币可以通過数与单位正确快速判断人民币币值.通过这两次教学设计的调整,引起了我对数学教学的以下几点思考:
1.数学学习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回归于生活.由于生活经验积累,有一部分学生能通过人民币的颜色、大小来认识人民币,他们建立的只是对人民币的表象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认币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理性认知,最后将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更规范地应用于生活中.
2.褪去铅华,返璞归真,让数学课堂更具数学味.在第一次设计教案时,总想着教学设计上要求新求异,看似热闹,事实上没有突出认识人民币的根本方法,造成学生的认知误区.对于人民币上图案等细节的认识,完全可以作为课后知识的扩充,不需要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因此,在第二个方案上,减弱过度开发认识人民币,聚焦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让教学重点更加突出,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并透彻掌握认识人民币的根本方法,有效突破难点.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摒弃教学中华而不实、流于表面、非本质的东西,直接深入数学内容的核心,运用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总之,让每名学生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让数学课堂更具数学味.
“认识人民币”是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生活中,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发展,出现了刷卡、支付宝等多种多样的支付手段,购物直接用现金付款的现象在减少,学生直接接触人民币的机会在减少,因此,在认识人民币环节上我精心设计,试图让学生全面认识人民币.
【案例一】
(出示1元人民币)
师:这是多少钱?谁来做小老师介绍给大家听?
生:一元,上面有“壹圆”和“1”.
师:壹是大写的汉字,圆是人民币的单位,我们一般写作这个“元”.
师:数和单位是一對好朋友,能帮助我们很快地认出人民币,你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通过颜色认识人民币,一元纸币是绿色的,一元硬币比较大.
师:是的,我们还可以通过颜色、大小、形状、图案等认识人民币.
师:仔细看人民币的正面,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生1:中国人民银行.
师:我们国家的钱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
生2:盲文.
生3:国徽.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同学们要爱护人民币.
生4:1元纸币的背面还有风景画.
师:是的,一元钱的背面是西湖的风景.
……
在这次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认识人民币,通过数与单位、颜色、图案、形状、大小等方法,此外还认识了人民币上国徽,渗透爱国教育,介绍了盲文,欣赏了人民币背面的风景.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都在积极尝试多种认币方法,看起来对认币方法掌握得很透彻.但是在完成课后作业时,习题上出现了一张老版的一元钱,有学生指着上面的人民币图案问我:“老师,我不认识这张钱.”我说“这是一元啊,你可以看上面的数和单位.”学生反驳我:“一元钱是绿色的,上面有一个人,这张是红色的,而且上面有两个人,这不是一元钱.”学生的回答触动了我,引起了我深刻地反思,回想自己的课,在看似欢快的认币过程中,我自认为已经全面透彻地教会了学生认识人民币,事实上我忽略了对认识人民币方法的指导和强化,有的学生用图案、颜色、大小认识人民币,我给予了他们肯定的同时,也给了他们错误的引导.认识人民币最根本的方法还是通过人民币上的数字和单位认识,而颜色、图案只是在掌握认币方法后,在生活经验的积累下快速分辨人民币的技巧.在这节课上部分学生没有掌握通过从数和单位认识人民币,只是单纯地依靠颜色、图案认识人民币,如果换了其他版本的人民币或是认识外币,他们是无法将认币方法迁移类推的.因此,在教案的第二次修改中,我摒弃了看似热闹、方法多样的认币活动,在认识1元、1角、1分人民币上强化认币方法的渗透,突出重点,探寻认识人民币最本质的方法:通过数和单位认识人民币.因此,第二次教案做了如下调整.
【案例二】
师:老师买了这样一支铅笔,它的价格是?(课件出示1元正面)
生:1元.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到正面写的“壹圆”和“1”.
师:壹是大写的汉字,圆是人民币的单位,我们一般写作这个“元”.
师:看到1就知道是1元了吗?
生:不是,还要找到圆.
师:数和单位是一对好朋友,能帮助我们很快地认出人民币.
师:还能从哪里知道是1元?
生:找到1和拼音元.
师:在信封里找到一元的人民币,仔细观察,找到数与单位,同桌互相指一指.
师:(出示1元硬币)买1一元的铅笔,我可以付这枚硬币吗?
生:可以,因为它也是1元.
师:你是怎么认出1元的?
生指出1和单位元,还有拼音元.
师:同样都是1元,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一个1元是纸币,第二个1元是硬币.
【教案例反思】
经过教学方案的调整,在第二次课堂试上后,教学效果比第一次好得多,学生已经扎实掌握通过数和单位认识人民币的方法,学生可以以不变应万变,遇到其他面值人民币可以通過数与单位正确快速判断人民币币值.通过这两次教学设计的调整,引起了我对数学教学的以下几点思考:
1.数学学习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回归于生活.由于生活经验积累,有一部分学生能通过人民币的颜色、大小来认识人民币,他们建立的只是对人民币的表象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认币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理性认知,最后将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更规范地应用于生活中.
2.褪去铅华,返璞归真,让数学课堂更具数学味.在第一次设计教案时,总想着教学设计上要求新求异,看似热闹,事实上没有突出认识人民币的根本方法,造成学生的认知误区.对于人民币上图案等细节的认识,完全可以作为课后知识的扩充,不需要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因此,在第二个方案上,减弱过度开发认识人民币,聚焦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让教学重点更加突出,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并透彻掌握认识人民币的根本方法,有效突破难点.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摒弃教学中华而不实、流于表面、非本质的东西,直接深入数学内容的核心,运用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总之,让每名学生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让数学课堂更具数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