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wk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次,周末与朋友小聚,饭后沿街溜达。无意中瞥见一家五金店门口,种了一簇长势旺盛的荆芥。我遂上前询问,一位大哥走向前说:“眼光不错,小伙子,一眼就看出来是荆芥了,不是河南人总会把它与薄荷搞混。”他老家河南商丘,1997年与爱人来京做生意,店铺拆迁,几易其址,丢了很多东西,唯独荆芥完好无损。
   有河南人的地方,就有荆芥在生长。
   麦收的季节,对于爱吃荆芥的河南人来说,是一个最好的时候了。老人常说:“荆芥,可以凉拌天下。”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很多凉菜离不开荆芥,如荆芥拌黄瓜,荆芥拌莴笋,荆芥拌变蛋,荆芥拌牛肉,荆芥拌猪头肉,或者干脆来个凉拌荆芥,都是清凉消夏的开胃小菜,闭上眼,光想想就能让人流下口水。荆芥还可以做汤,如果做上一锅西红柿鸡蛋汤,往上撒那么一撮荆芥叶,“黄、红、绿”三色犹如交通灯,荆芥特有的“冲冲的清香”犹如交警,整个汤的味道达到了最佳调和。喝一口,保准你神清气爽,筋络全通,大喊一声:“真得劲!”
   前段时间回家,我说吃荆芥鸡蛋捞面条,在面条快出锅时,老妈随手在花园矮墻的花盆里摘了一撮荆芥,清水一淘,锅里一扔,锅里的面条顿时来了“精气神”。满满一大瓷碗,吃得酣畅淋漓、心旷神怡啊!
其他文献
十月才过了没几天,父亲打来电话:小四,记得十五回家哦,早一点来。   父亲总是盼望着这一天。当空气中隐隐有着桂花香的时候,当院角的紫薇染上一抹红紫的时候,父亲总会拄着手杖站在门口,眯着眼,歪着头望着高远的天空,喃喃自语:柚子黄了,快割稻了吧。我们憋住笑,都知道父亲在想什么。说来也是奇怪,父亲一天到晚在家,活动场地就卧室、饭厅、卫生间,但是他却像候鸟一样知道时序的变化,水暖了该耙田了;黑羽的鸟儿绕
期刊
1982年,父亲退休了,那年52岁。   我的祖籍位于现在的兴义镇福建乡坦铺杨朝溪。奶奶原是莲花乡中磴沟人,在父亲不到一岁时便离开了人世,奶奶长的什么模样,父亲不知道。从此后,爷爷带着幼小的父亲艰难度日,在父亲5岁那年,爷爷无奈之下,投靠了奶奶的娘家人——中磴沟碗厂。8岁那年,爷爷也走了,无依无靠的父亲是跟着舅公、舅婆长大的。   父母育有三女一男,我排行第二,上有一姐姐,下有一弟一妹,那时条
期刊
多静啊!山坳里的正午时分,静到山涧流水声直往人们心里去。   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个夏天,我居住在位于赣西分宜县北乡的老家。眼前,摆放了一台朱红的脚踏风琴,我一边急切地打量,一边小心地掀开盖板,抚摸高低错落、黑白相间的琴键,然而,我不敢按动它,山村太静,人们都在午休,下午更加繁重的体力活儿需要他们眯下眼、喘口气。   这台风琴,是我和我的启蒙恩师刚刚从邻村星溪小学抬回来的。来不及喝碗凉开
期刊
我嫂子是个瘦弱的普通农家妇女。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那时中国外遭列强欺压,内有军阀混战。湖南被南北军阀拉锯式争夺,更是民不聊生。1925年 ,岳阳县花苗农民陈成明挑脚到通城,看到一个无人买的3岁女孩儿,觉得很可怜,他付了4块银元,将孩子领回收养。从此,她叫陈四元,与陈家儿子陈日辉以兄妹相称。   花苗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一条清澈的小溪,流经月田,注入新墙河。附近的皇帽山一带,传
期刊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我考上了大学。在国营农场当场长的父亲跟场党委书记打了招呼,说要回一趟乡下,便一早带着我从场部乘坐基建队到湛江拉货的解放牌大货车去湛江,再去湛江汽车总站坐上往廉江的客运班车,经两个小时左右的颠簸来到了廉江县城。   在县教育局当局长、来过我们家的我父亲的堂弟荣叔,和县教育局一位年轻人一人推着一辆自行车在廉江汽车站接我和我父亲,带我们到廉江的“建大”饭店,花五块钱要了一碟猪头肉
期刊
北方水城是我故乡端村的县城。   老舅住在县城机关家属院,每年父亲给舅舅拜年,总会骑车带我一同前往。还有就是每年的端午节,父亲也要到舅舅家送粽子。那时的县城不像现在繁华,老舅家离二郎山和西湖都不远,走路也就三五分钟的路程。每次跟父亲到县城,我总喜欢到这两个地方,一个人也要偷着跑去。要不回到村里学校,怎样在同学们面前显摆呢?   盛夏,二郎山犹如一条莽莽长龙,松柏青青,国槐如雪,西湖更是碧波蕩漾
期刊
一城机杼踞于东南。临近阁台,翘首遥望,便感到古城的精神逾越了峻岭。   沐着丽日清风,从东拾级而上,香樟、桂花、银杏、枫香、栾树、水杉等各式树遍布于高高的城冈之上,掩映着翘檐飞角、壮美巍峨的龙光阁。八面玲珑,凝脂砌玉中,给人以超凡脱俗的威严。   巽关水门东侧,曾为高峰。明代漕运总督朱大典为壮淮安形势,遍寻风水行家,选址于高峰之上,建起龙光阁,中祀魁星,读书会文,蔚为大观。此阁踞全城最高处,俯
期刊
不应守在秋天,变成一只脆弱的猛兽,埋在血管里的红,不再相信慈悲。你是感恩黑夜,还是相信诗人的愚昧?你在我身边饥饿地飞,那么近,近到眼睛里的世界,只有你干瘪的叹息!   你用那沧桑而巨猾的语言,道诉夏日的无情,秋天的冷清,或是某位诗人的悲愤。夏天已死去,秋天装糊涂,诗人在犯困,此刻,唯你独尊。   秋天比黄色的皮肤香艳诱人,你独恋皮肤底下的血腥。所以,你處心积虑,巧舌如簧,把秋夜说得昏昏沉沉,把
期刊
站在这水门之上,便踩着了这个城市的脉搏。   脚下潺潺的溪流,总让人怀想起一场久远的隔山灯火。细细聆听扑面而来的氤氲水韵,我们仿佛回到了明朝天启三年。淮安知府宋祖舜采纳士民公议,振臂一呼,淮人云集而应,引宝带河水自巽关入城,淮城龙脉自此打开。   巽水入城,支流错生,一路至北水关汇入城河,一路汇入淮安府学泮池,一路抵小八字桥汇入河下城河,一路至城隍庙巷之六合桥;众支流又与西水关文渠汇合,同出联
期刊
1975年的9月,我高中毕业后,下放到周矶农场大桥知青队。  大桥知青队按照部队编制进行管理,以排为建制单位,排长、副排长及班长基本由原来学校的班干部担任。下设机务班、炊事班、副业班及三个大田班。我们暂住在老队的牛棚,一边种田,一边建住房。在附近请了几个泥瓦工、木匠就开工了。材料靠县里批,我们充当搬砖、洗石灰的小工。那战天斗地的场景真像电影《创业》里的歌词:“晴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