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交往:儿童主体性发展的精神家园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24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际交往在儿童主体性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主体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其中,与同龄人的交往已被发展心理学家视为儿童主体性发展的精神家园。研究同伴交往问题,旨在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积极引导“同伴交往”,以促进儿童主体社会化发展。
  
  一、 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共同活动而产生的心理上的相互影响的过程。同伴交往对儿童的发展与成熟有着其他类型的交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儿童与父母的交往中,父母处于高位,他们处于低位,交往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由上至下的单向运行,因而这种交往不是一种平等的交往。而同伴交往则不然,由于儿童在身心两方面处于基本相同的水平,因而这种交往是平等的、双向的,交往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心理上相互影响,行为上彼此模仿,经过认同、内化,融入自己的心理结构,促进自己的心理发展。
  1.吸收同伴经验,发展人际认知
  交往过程的首要方面就是交往双方信息的沟通。没有信息的沟通就谈不上交往双方的知觉和理解,更不可能发生相互作用。而信息沟通的基本条件是信息沟通的双方必须有着共同的经验领域,换言之,所传达的信息必须处于发信者和受信者的共同的经验领域之内。因此,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最容易借助语言这个工具把自己的意念、思想、感情、要求等传达给另一个人。人际认知是指交往过程中人对人的知觉、理解和评价。交往的参与者一方面力求了解对方的观念、态度、情感和行为动机。只有当他认识和了解了与之交往的人,才可能更可靠地确定他同后者的实际关系,才可能预测他与后者共同活动的前景。另一方面,又十分关心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关心自己在交往中的地位问题。以上两个方面的发展都是通过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不断输出并输入信息,而将从同伴那里获取的信息和认识经过自身的认同和内化,对主体性的发展发挥作用。[1]由于同伴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同伴那里获取的经验更容易被儿童所接受。从同伴交往中获取的知识对儿童的影响最初表现在儿童个体行为的一些外显部分,如行为方式、对人的态度等,继而,这种影响就会渗透到儿童心理的深层结构,如同伴的意见和观点将影响儿童的价值取向和个性发展。
  2.满足心理需要,增强情感支持
  儿童都有强烈的被同伴接纳和认可的团体归属需要。如果这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经常被同伴拒斥的话,就会产生焦虑,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2]儿童成就感的需要同样可以通过与同伴的交往而得到满足,特别是那些在其他交往形式中不受重视而希望在同伴交往中得到尊重,成为有“身份”的儿童,可以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满足其成就感的需要,使心理得到平衡。正是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儿童可以感受并学会理解别人的情绪体验,从中发现真正的朋友和友谊,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产生安全感及对同伴、对团体乃至社会的信任感。
  3.学习社会技能,调节自我行为
  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儿童不断碰到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在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如果儿童不能相互宽容,同伴之间的交往关系将会中断,而这不是儿童所希望看到的。因此,随着儿童交往关系的深入发展,儿童就逐步学会遵守规则,并常常会因为同伴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实现自己对行为的调节。如果儿童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采取行为,不考虑别人的利益,只懂得竞争,不懂得合作,他将会失去同伴的信赖。
  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同伴交往对儿童主体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心理价值。正是通过这种交往,使儿童学会从他人身上发现自我,正确认识并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群体的关系,从而摆脱并超越狭隘的自我主体性,融入群体与社会,并在其中发展、丰富、升华自己的主体性,使自己的主体性在改造自己的周围群体并最终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得到体现。
  
  二、 引导儿童学习运用交往规律克服“同伴危机”
  
  其实,一个人呱呱坠地就与别人发生着交往,如母婴交往,不过这种交往还未被主体所意识。小学阶段的儿童除了和家庭成员的交往之外,也与邻居的小朋友和校内同学发生着交往。到了少年期,一种内在的交往需要发展得更为强烈。并且,由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发展,他们已不满足于和父母乃至祖辈之间的接触,他们强烈地需要同龄伙伴。因为与同龄伙伴的交往,能够提供父母不能提供的心理稳定性、认同感,能够提供他们发挥能动性的独特舞台。[3]然而,我国当前的少年儿童多为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也就几乎没有同伴交往;在邻里,现代都市又以坚固的钢筋水泥隔断了孩子们的同伴交往;在学校,由于成人过多地担心孩子“学坏”或“早恋”,又给同伴交往设置了重重障碍……
  最近一项对南京市1000多名小学生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有同伴与自己一起玩耍;有46.7%的孩子由于缺乏玩伴,经常一个人玩;平时只有9.7%的家长能陪孩子玩;近5%的孩子找不到玩伴,每天痴迷于电视或游戏机。这种“同伴危机”,会对儿童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大量资料表明,那些被社会冷落的男孩,对同伴的行为是敌视多于友好,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不安,比那些在正常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儿童缺乏活动的积极性。对于女孩来说,由于缺乏同伴交往,她们往往表现出软弱性,较低的活动性、谨慎以及被动。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儿童的同伴交往,还要引导他们学习和运用一些规律,以改善他们的交往状况,满足其“归属和爱”的需要。
  1.引导学生以自觉的态度对待交往
  我们说,世界上的男女老幼个个都在呼吸空气,却不是个个都明白为什么要呼吸和怎样改善呼吸质量;地球上人人都在参与交往活动,却远不是人人都对交往活动抱有自觉的态度。只有有了自觉的态度,才可能更加积极地参与交往,并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交往状况。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交往是维护人的正常心理、生理健康的一个必要因素。在交往的过程中,交往者可以向交往的对方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阅历,促进自己的人格发展;同时,在交往中也给别人以影响,以帮助;一个人在交往活动中既是受惠者又是施惠者,从而促进自己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化进程。尤其是学生时代的交往活动本身就是交往经验和技巧的积累过程。其次,对于极个别不善交往,甚至有“社交恐怖症”的症状(如在众人面前往往拙于言辞,或惧怕与人打交道,并因此产生自卑感、冷落感)的学生应当帮助分析他们心理障碍的形成过程,找出原因,并让他们认识长期回避交往的危害,以激起他们改变现状的动机。然后,应最大可能地促使他们勇敢的参与交往实践,必要时可组织他们参加带有游戏性质的“交往训练”,逐步适应正常的同伴交往。
  2.引导学生以真诚之心投入交往
  真诚既然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道德伦理要求,也就成为了普遍的社会期望之一,换言之,任何角色的社会成员都被期望具有真诚的待人态度。一个人如待人缺乏真诚,便有悖于这一社会期望,这必将拉大其与交往者的心理距离。不仅如此,人们在相互沟通中总希望所获得的信息是真实的、可靠的,说假话的人必定不受信任。人们与虚伪者打交道,难以产生安全感。习惯了虚伪的人难免被人识破,一旦给人形成“虚伪者”的印象,自然就难以同他人发展深入的人际关系。交往中的真诚更表现于对交往对象的尊重,即在交往过程中要尊重他人的人格、情感、爱好、习惯和稳私等。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
  人际交往中难免发生种种误会、龃龉,甚至矛盾冲突。人有一种自我肯定、自我保护的倾向。误会或矛盾的产生多半有着双方的原因,而交往双方各自的错误或缺点又只能靠自己去改正,别人无从替代;如果双方都一味地把注意力指向对方,就无助于发现、认识和改正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于是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如果遵循“责己严、责人宽”的原则,情形就会完全不同,当一方对自己严格要求,真诚地多作自我批评时,在另一方看来,既然对方的缺点已由对方在作解剖,我已无置喙的必要。又根据反省的认知机制,他意识到对方的态度其实意味着对我的宽容和让步。我原本也知道自己有错,只是对方全然不去涉及。只要我也多一些宽容,作一些让步,对方必然会得到一些心理平衡。其结局就常常是化干戈为玉帛、化矛盾为和解,交往也就会重新进入和谐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王振宁.儿童社会化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 张晓宏.透视儿童的“同伴危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11).
  [3] 赵红梅,张军玲.中小学生如何与同伴交往[N].中国教育报,2007-1-08(7).
其他文献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作为一名班主任,应当给学生“顺耳忠言”,让学生如坐春风,有豁然开朗之感。当然这不但需要班主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更要具有幽默、含蓄、高超的批评艺术。    一、 反话正说法    班主任批评学生的过程中恰当地使用反话正说法,不但能使批评变得风趣、诙谐、意味深长,还能使学生在笑声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改正。  一次,“淘气大王”小立用纸团“袭击”同学,正好砸到刚要推门
湘K-5是湖南省棉花研究所新近选育的抗虫杂交棉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抗虫性好等优点,2000~2001年连续两年参加长江流域棉花区试,表现突出,2002年在襄樊市农科院试验基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孟子曾就战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中所说的“人和”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孟子阐明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时至今日,先哲的至理名言在和平时代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后人无限的启示。一个团队的生存和发展,排除客观因素的制约和限制,能给予现状变化和改善的不是“物力资本”,而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说:“当代高收入国家
期刊
据有关调查,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这种本末倒置的精力分配无疑预示了备课的低效。当然,能用80%的精力写教案的老师最起码是认真负责的,严重的是照抄、照搬教案现象屡见不鲜。同时,科技进步带来信息的高效利用,“网络教案”也应运而生。集体备课也成为“教案之和”的代名词,“拿来主义”更是多数教师的惯用做法。备课已沦落为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
苦苣是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鲜嫩绿叶可供食用,味微苦,可以凉拌、爆炒、做汤、做色拉菜以及作火锅配料等,清脆爽口、味美色艳,深受人们喜受.
本文从突出公寓管理主体地位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以心理学的视角让思想政治工作扎根于公寓,从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机制的作用,使管理者的管理系统化,规范
芦笋是药食兼优的作物.在药用方面,芦笋的茎叶具有清热解毒、消暑、防癌、治疗血管硬化和便秘等功效;在食用方面芦笋可以鲜食、制笋干、罐头,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然而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促进语文味的生成,确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就语文课堂如何生成“语文味”,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让教师的语言洋溢着“语文味”    
《品德与生活》是新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其要想完成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等优良品格的重任,课程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关键。它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既从宏观制度、政策上,又从微观物质、条件上对教师提供保障和帮助。    一、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配备制度    师资力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