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事件】
“绿色妈妈”找到了!这位“绿色妈妈”姓滕,家住济南,她说:“当时,我和朋友带笑笑去趵突泉玩。我一转身的工夫,笑笑就把酸奶盒扔进了趵突泉池里。那天的泉水是那么清澈,虽然刮着风,但是水面上一片树叶都没有,酸奶盒在里面特别刺眼。”
“当时,我就说他了,多清澈的泉水呀,你把盒子丢进去是不是不对呀?告诉妈妈,你这么做对不对呀?”滕女士说,“虽然孩子可能听不懂我说的大道理,但是不能乱扔垃圾这事,他听得懂。”
本来她打算找环卫工人帮忙把酸奶盒捞上来,不过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正好,她看到附近有一位学生拿了一把伞。她向这位学生借了伞。她先用伞柄去勾酸奶盒,但是勾了十几次没有成功。正值中午时分,气温比较高,滕女士已经汗流浃背。休息了一会,她又开始第二轮打捞,但是依然没有成功。最后,急中生智,把伞撑开,将塑料盒子舀了出来,放在了宝宝车后面的小垃圾箱里。(《齐鲁晚报》)
【新闻透视】
有网友赞道:“她捞起的不仅是一个酸奶盒,还捞起了一颗公德心。”滕女士对宝宝的“绿色教育”有很多可取之处。
其一,不简单粗暴说教,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当孩子把酸奶盒扔进趵突泉,没有训斥、打骂,也没有强灌大道理,1岁多的孩子还没有形成是非观念,语言理解力有限,家长用澄清的泉水与刺眼的酸奶盒进行比较,这种说理形象生动。
其二,帮助孩子形成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当孩子的举止影响了环境,“绿色妈妈”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为孩子的错误“埋单”,打捞酸奶盒,汗流浃背仍然坚持,这种精神对孩子有长远的影响。她教给孩子的是:犯了错误,要积极面对,而不是逃避,要负起自己的责任;保护美好的环境,人人有责。
其三,过程生动,方法有效。“绿色妈妈”打捞酸奶盒的过程一波三折,这个打捞过程以生动的镜头告诉孩子,解决问题要想出有效方法,反复尝试,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给家长们的建议:
正确做法:
1、重身教,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像滕女士那样,抓住生活中的细节身体力行,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绿色教育”。这种无声的教育润物细无声,更能流淌到孩子的心灵。家长要当好表率,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模仿的对象。
2、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人类动作十分之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养成的生活习惯能影响孩子终生。像滕女士那样,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遇到事情,孩子就会条件反射似的做出正确的行为。
3、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尽可能儿童化、趣味化,要用幼儿感兴趣的形式来呈现,要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可以让孩子看视频短片,也可以通过想象丰富的童话、朗朗上口的儿童诗让孩子感受保护环境的意义。
4、激发孩子的环保兴趣。家长可以带孩子放风筝、郊游,亲近自然;家长可以带孩子一起种菜养花,让孩子体验到生命的不易;让孩子参与植物管理,会激发孩子环保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这样,孩子就会更加珍爱生命,热爱自然。
5、在环境对比中感知环保的重要性。家长可以带孩子到环境优美的地方去玩,比如绿树成荫、河水清澈的河边,还要带孩子到环境污染严重的地方,比如散发出阵阵臭气、水面漂浮着乱七八糟杂物的水边,通过对比让孩子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6、环保教育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1-2岁的孩子主要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3岁以上的孩子引导他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重点放在行为习惯的塑造上。比如,教孩子正确处理垃圾。垃圾要合理分类,有些垃圾还可以变废为宝。
不正确的做法:
1、家长的态度不一致。有时家长不允许孩子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可是自己却随地吐痰,这会大大削弱家教的说服力。有的家长今天爱护环境,明天不经意间又乱踩草坪,前后矛盾,让孩子无所适从,产生困惑。
2、过于关注孩子的不良行为。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家长总是打骂训斥孩子,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对于年龄稍长的孩子来说,过多的责骂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应该把重心放在孩子爱环保的积极行为塑造上,用鼓励、赏识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不良行为就会自动消退。
3、强制性灌输观点,让孩子被动接受。有不少家长用枯燥的大道理来教育孩子树立环保意识,这类超过幼儿理解能力的做法根本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4、重言轻行。有不少家长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时,仅仅停留在“说”这个阶段,轻视孩子的亲身体验,脱离具体的生活情境。
5、忽视孩子公德心的培养。有的家长在家要孩子爱护家庭环境,在外就不让孩子捡纸屑,孩子乱摘公园里的鲜花也不制止,这会让孩子形成自私、漠视公德的不良品格。
编辑 吴忞忞 [email protected]
“绿色妈妈”找到了!这位“绿色妈妈”姓滕,家住济南,她说:“当时,我和朋友带笑笑去趵突泉玩。我一转身的工夫,笑笑就把酸奶盒扔进了趵突泉池里。那天的泉水是那么清澈,虽然刮着风,但是水面上一片树叶都没有,酸奶盒在里面特别刺眼。”
“当时,我就说他了,多清澈的泉水呀,你把盒子丢进去是不是不对呀?告诉妈妈,你这么做对不对呀?”滕女士说,“虽然孩子可能听不懂我说的大道理,但是不能乱扔垃圾这事,他听得懂。”
本来她打算找环卫工人帮忙把酸奶盒捞上来,不过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正好,她看到附近有一位学生拿了一把伞。她向这位学生借了伞。她先用伞柄去勾酸奶盒,但是勾了十几次没有成功。正值中午时分,气温比较高,滕女士已经汗流浃背。休息了一会,她又开始第二轮打捞,但是依然没有成功。最后,急中生智,把伞撑开,将塑料盒子舀了出来,放在了宝宝车后面的小垃圾箱里。(《齐鲁晚报》)
【新闻透视】
有网友赞道:“她捞起的不仅是一个酸奶盒,还捞起了一颗公德心。”滕女士对宝宝的“绿色教育”有很多可取之处。
其一,不简单粗暴说教,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当孩子把酸奶盒扔进趵突泉,没有训斥、打骂,也没有强灌大道理,1岁多的孩子还没有形成是非观念,语言理解力有限,家长用澄清的泉水与刺眼的酸奶盒进行比较,这种说理形象生动。
其二,帮助孩子形成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当孩子的举止影响了环境,“绿色妈妈”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为孩子的错误“埋单”,打捞酸奶盒,汗流浃背仍然坚持,这种精神对孩子有长远的影响。她教给孩子的是:犯了错误,要积极面对,而不是逃避,要负起自己的责任;保护美好的环境,人人有责。
其三,过程生动,方法有效。“绿色妈妈”打捞酸奶盒的过程一波三折,这个打捞过程以生动的镜头告诉孩子,解决问题要想出有效方法,反复尝试,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给家长们的建议:
正确做法:
1、重身教,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像滕女士那样,抓住生活中的细节身体力行,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绿色教育”。这种无声的教育润物细无声,更能流淌到孩子的心灵。家长要当好表率,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模仿的对象。
2、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人类动作十分之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养成的生活习惯能影响孩子终生。像滕女士那样,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遇到事情,孩子就会条件反射似的做出正确的行为。
3、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尽可能儿童化、趣味化,要用幼儿感兴趣的形式来呈现,要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可以让孩子看视频短片,也可以通过想象丰富的童话、朗朗上口的儿童诗让孩子感受保护环境的意义。
4、激发孩子的环保兴趣。家长可以带孩子放风筝、郊游,亲近自然;家长可以带孩子一起种菜养花,让孩子体验到生命的不易;让孩子参与植物管理,会激发孩子环保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这样,孩子就会更加珍爱生命,热爱自然。
5、在环境对比中感知环保的重要性。家长可以带孩子到环境优美的地方去玩,比如绿树成荫、河水清澈的河边,还要带孩子到环境污染严重的地方,比如散发出阵阵臭气、水面漂浮着乱七八糟杂物的水边,通过对比让孩子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6、环保教育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1-2岁的孩子主要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3岁以上的孩子引导他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重点放在行为习惯的塑造上。比如,教孩子正确处理垃圾。垃圾要合理分类,有些垃圾还可以变废为宝。
不正确的做法:
1、家长的态度不一致。有时家长不允许孩子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可是自己却随地吐痰,这会大大削弱家教的说服力。有的家长今天爱护环境,明天不经意间又乱踩草坪,前后矛盾,让孩子无所适从,产生困惑。
2、过于关注孩子的不良行为。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家长总是打骂训斥孩子,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对于年龄稍长的孩子来说,过多的责骂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应该把重心放在孩子爱环保的积极行为塑造上,用鼓励、赏识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不良行为就会自动消退。
3、强制性灌输观点,让孩子被动接受。有不少家长用枯燥的大道理来教育孩子树立环保意识,这类超过幼儿理解能力的做法根本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4、重言轻行。有不少家长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时,仅仅停留在“说”这个阶段,轻视孩子的亲身体验,脱离具体的生活情境。
5、忽视孩子公德心的培养。有的家长在家要孩子爱护家庭环境,在外就不让孩子捡纸屑,孩子乱摘公园里的鲜花也不制止,这会让孩子形成自私、漠视公德的不良品格。
编辑 吴忞忞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