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起孩子的公德心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X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事件】
  “绿色妈妈”找到了!这位“绿色妈妈”姓滕,家住济南,她说:“当时,我和朋友带笑笑去趵突泉玩。我一转身的工夫,笑笑就把酸奶盒扔进了趵突泉池里。那天的泉水是那么清澈,虽然刮着风,但是水面上一片树叶都没有,酸奶盒在里面特别刺眼。”
  “当时,我就说他了,多清澈的泉水呀,你把盒子丢进去是不是不对呀?告诉妈妈,你这么做对不对呀?”滕女士说,“虽然孩子可能听不懂我说的大道理,但是不能乱扔垃圾这事,他听得懂。”
  本来她打算找环卫工人帮忙把酸奶盒捞上来,不过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正好,她看到附近有一位学生拿了一把伞。她向这位学生借了伞。她先用伞柄去勾酸奶盒,但是勾了十几次没有成功。正值中午时分,气温比较高,滕女士已经汗流浃背。休息了一会,她又开始第二轮打捞,但是依然没有成功。最后,急中生智,把伞撑开,将塑料盒子舀了出来,放在了宝宝车后面的小垃圾箱里。(《齐鲁晚报》)
  【新闻透视】
  有网友赞道:“她捞起的不仅是一个酸奶盒,还捞起了一颗公德心。”滕女士对宝宝的“绿色教育”有很多可取之处。
  其一,不简单粗暴说教,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当孩子把酸奶盒扔进趵突泉,没有训斥、打骂,也没有强灌大道理,1岁多的孩子还没有形成是非观念,语言理解力有限,家长用澄清的泉水与刺眼的酸奶盒进行比较,这种说理形象生动。
  其二,帮助孩子形成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当孩子的举止影响了环境,“绿色妈妈”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为孩子的错误“埋单”,打捞酸奶盒,汗流浃背仍然坚持,这种精神对孩子有长远的影响。她教给孩子的是:犯了错误,要积极面对,而不是逃避,要负起自己的责任;保护美好的环境,人人有责。
  其三,过程生动,方法有效。“绿色妈妈”打捞酸奶盒的过程一波三折,这个打捞过程以生动的镜头告诉孩子,解决问题要想出有效方法,反复尝试,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给家长们的建议:
  正确做法:
  1、重身教,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像滕女士那样,抓住生活中的细节身体力行,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绿色教育”。这种无声的教育润物细无声,更能流淌到孩子的心灵。家长要当好表率,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模仿的对象。
  2、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人类动作十分之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养成的生活习惯能影响孩子终生。像滕女士那样,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遇到事情,孩子就会条件反射似的做出正确的行为。
  3、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尽可能儿童化、趣味化,要用幼儿感兴趣的形式来呈现,要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可以让孩子看视频短片,也可以通过想象丰富的童话、朗朗上口的儿童诗让孩子感受保护环境的意义。
  4、激发孩子的环保兴趣。家长可以带孩子放风筝、郊游,亲近自然;家长可以带孩子一起种菜养花,让孩子体验到生命的不易;让孩子参与植物管理,会激发孩子环保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这样,孩子就会更加珍爱生命,热爱自然。
  5、在环境对比中感知环保的重要性。家长可以带孩子到环境优美的地方去玩,比如绿树成荫、河水清澈的河边,还要带孩子到环境污染严重的地方,比如散发出阵阵臭气、水面漂浮着乱七八糟杂物的水边,通过对比让孩子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6、环保教育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1-2岁的孩子主要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3岁以上的孩子引导他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重点放在行为习惯的塑造上。比如,教孩子正确处理垃圾。垃圾要合理分类,有些垃圾还可以变废为宝。
  不正确的做法:
  1、家长的态度不一致。有时家长不允许孩子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可是自己却随地吐痰,这会大大削弱家教的说服力。有的家长今天爱护环境,明天不经意间又乱踩草坪,前后矛盾,让孩子无所适从,产生困惑。
  2、过于关注孩子的不良行为。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家长总是打骂训斥孩子,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对于年龄稍长的孩子来说,过多的责骂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应该把重心放在孩子爱环保的积极行为塑造上,用鼓励、赏识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不良行为就会自动消退。
  3、强制性灌输观点,让孩子被动接受。有不少家长用枯燥的大道理来教育孩子树立环保意识,这类超过幼儿理解能力的做法根本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4、重言轻行。有不少家长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时,仅仅停留在“说”这个阶段,轻视孩子的亲身体验,脱离具体的生活情境。
  5、忽视孩子公德心的培养。有的家长在家要孩子爱护家庭环境,在外就不让孩子捡纸屑,孩子乱摘公园里的鲜花也不制止,这会让孩子形成自私、漠视公德的不良品格。
  编辑 吴忞忞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Ⅰ型糖尿病患者早期80%都有“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的症状,但由于患者多是处于生长期的儿童,往往被认为是长身体,很多患儿都是出现了酮症酸中毒才被发现。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翁建平教授指出,孩子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饭量增大、消瘦等现象,家长千万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是“长身体、课业负担重”所致,而忽视早期诊治。另外,也要留意那些不典型的症状,如皮肤瘙痒、干燥
期刊
案例:  6岁半的晴雅和妈妈一起走进我的心理门诊,她天使般的外貌和神秘的气质很吸引人。  “我不明白哪儿出错了……”妈妈表情忐忑地说:“我好像无法接近她,无法和她好好说话……”  晴雅走近了我办公室的玩具柜,她挑选几个玩具一遍遍地演绎着相同的情节——一个玩偶拉着马车旋转。当我的同事拿着玩偶,尝试参与到她的“故事情节”中来时,晴雅不信任地瞥了她一眼,继续自己玩。  晴雅妈妈表情严肃地说:“她小时候很
期刊
1、爱  建议:轻拍孩子的肩;临睡前给孩子一个吻;与孩子道别时挥挥手;在孩子回家时给他一个问候,这些都是在向孩子表达爱。  2、纪律  建议:使用严格的但却能被孩子理解的纪律来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然后再平心静气地向他解释:“无论你何时再犯,我都会阻止,直到你能自己改正为止。”  3、以身作则  建议:时刻提醒自己,你的孩子正在观察你,因此你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假如你不想让孩子吸烟,你自己最
期刊
自江苏省儿童少年福利基金会、江苏《莫愁》杂志社联合发起“1+1”春蕾圆梦行动以来,共收到62位爱心人士捐款111900元,《家教与成才》编辑部联合多家幼儿园、小学募集资金19228元,共资助95位贫困家庭的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在此,我们向所有社会爱心人士及幼小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爱心人士感言  郭建宏:希望孩子们勇敢面对困境  郭建宏生于农村,因此他特别能体会贫困学生的艰辛和不易。如今,郭建宏通
期刊
在心理学界有一个“冰山理论”:露出水面的部分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或者说是我们可以意识到的。绝大部分在水面之下的,是我们言行的源头,在那里可以找到言行背后的感受、观点、期待和渴望,还可以挖掘自我核心价值部分,而这些部分则是我们难以意识到的。  情境呈现:我不是留守儿童  二(1)班的班主任李老师把小强和小明带到了办公室,问他们为什么要打架。小明委屈地说道:“我就跟小强说了句‘你是留守儿童’,结果他
期刊
一  有一阵子,儿子特别喜欢看一些科幻片,看的时候津津有味,晚上睡觉的时候却有点儿睡不着,说是害怕。我问他怕什么,他说是头脑里老想着电影里的一些让人紧张的镜头,害怕睡觉的时候,电影里演的事真的会发生。我又问他,你用理智想一想,你觉得会发生吗?他答,不会,但还是会害怕。  你看,理智有时候就是难以控制人的情绪。  上个星期六,我带领一群十来岁的小孩画曼陀罗画。曼陀罗画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创造的,画法很
期刊
能够15岁考入北京大学的孩子,在很多人的想象中,一定是天资聪颖的学生。然而,北京女孩徐安琪小时候并不是一个灵巧活泼的孩子,幼儿园时,是会被淘气小朋友欺负的纸豆腐;上小学时,是会算错3+4被老师劝停课的笨小孩。是母亲金永蓉一贯的相信和默默陪伴,激发起了徐安琪内心的潜能,让她以698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在大学期间,徐安琪创办“名校有约特训营”,她的足迹遍布20余个国家,三年来,她用演讲激励过
期刊
一  也许你曾悄悄地和老师打过招呼:一个学年结束了,能不能给自己并不十分出色的孩子一个奖项呢?学习之星,进步之星,劳动之星,最有爱心奖,最诚实奖……不论什么名目,都可以,只为孩子能抱着一张奖状回家,满心欢喜,知道自己是个被认可的好孩子。  可是,你想过自己也可以给孩子颁奖吗?  办公室有位同事,兰心蕙质,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她一直很用心地寻找着教育的智慧。在孩子读小学起,每到年底,她都会举行家庭颁奖
期刊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理想的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样子去成长。家长要做的,就是积极发现孩子的特点,并顺势引导。  知名教育专家刘湘梅的新书《顺其自然的智慧》就是教会父母如何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  给慢热型的孩子预热时间  刘湘梅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让孩子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才是教育孩子的关键。比如,作为妈妈,她知道儿子熊壮壮,是个典型的
期刊
名人小档案:  黄炎培(1878年10月—1965年12月),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将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黄炎培不仅是杰出的教育家、政治家、诗人,而且是教子有方的父亲,他的子女个个是才俊,学工学艺,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