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娄底三中崛起于湘中大地,创造了无数教育神话和传奇。这一个个传奇和神话的背后凝聚了“三中人”开拓进取、勇于拼搏的不懈追求,省劳模刘玉华就是“三中人”的优秀代表。他痴守讲台二十余年,从初为人师的意气风发至人到中年的几许沧桑,用爱心拨动生命的音符,用耐心在心灵扉页上作下注脚,用信心为稚嫩的幼苗撑起一片蓝天。二十年如一日,其间虽不免寂寞与平淡,但爱拂过生命荷塘的那阵歌声,鼓舞他不断地坚持,奋进。
无悔的坚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教学生涯中,刘玉华经受了一个个严峻的考验与挑战。1994年,为提高教育质量,娄星区从外地引进骨干教师,他调入了娄底三中,任教高中语文并兼任班主任。经过四年的奋斗,他以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赢得了学生的喜欢和尊敬,成了学校的语文把关教师,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哪知晴天有霹雳,因长期超负荷工作,1998年他患了窦性心跳过缓的疾病,心跳每分钟只有50次,问题很严重。医生建议他立即住院,学校领导也多次做他的工作,但他舍不得离开嗷嗷待哺的高三学生,认为疾病可以缓治,学生的学习不能耽误,便边吃药边教学。坚持每天六点钟起床,督促寄宿生做早操,白天管理班级,晚上十点半后,检查寄宿生就寝,每天工作达十五六小时。因心脏供血不足,多次晕倒在讲台上,他总觉得对不起学生,一晃过神来,又继续上课。好多学生当场流下了眼泪,许多家长打电话慰问,有的家长写来了感谢信,还有的家长拿来了“祖传秘方”。此刻,他真正体会到了一个人民教师的价值和人间真情。为了冲刺高考,他不顾身体虚弱,每次考试,与学生一起做题;评讲试卷时,结合自己的做题体会进行指导。他做过的试卷与资料装满了两大箱。他还鼓励学生多思多问,有时要求解答问题的学生排成了队,他便利用中午和下午放学后的时间,一一作答,因此耽误中餐和晚餐是常有的事,但看着学生一个个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开教室时,他忘却了饥饿和疲劳,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温暖和希望。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高考,他任教的高41班、42班的语文成绩均居娄星区第一名、娄底市第二名,其中付振南同学以121分的语文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娄底三中创造了高考史上第一次奇迹,震动了湘中大地。2001年,他再次经受了同样的压力和挑战,经过努力,他又赢了,三中的教学质量跻身娄底市前三强。他的学生李中、陈实都以120多分的语文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他也因此赢得了“清华北大老师”的赞誉,两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受到区政府的嘉奖。
无私的呵护
智利作家韦斯特拉尔说过“让我的爱超过他们的生身母亲的爱,让我疼爱他们,保护他们,就像对待我的亲生儿女一般;让我把我的学生陶冶成一首最美的诗,让我的手在抚爱时更加温柔。”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作为老师,刘玉华对学生充满真情,倾心关爱。2003年4月,非典肆虐,人心恐慌。可就在这时,他班的曾仲槐同学患血友病,突然昏倒在教室里,情况万分紧急。情急之下,他背起曾仲槐就往医院跑,到了医院他已浑身无力,两眼发晕,倒在了凳子上,什么也看不见,在场的学生都急得哭了。他醒来后,见曾仲槐仍昏迷不醒,正在输氧、打点滴,他便拿出身上仅有的2000元钱为曾仲槐交了住院费和治疗费,并安排学生回校上课,自己留在了医院。经过一个下午的抢救,曾仲槐终于苏醒,但仍没脱离生命危险。主治医师误把他当成了学生家长,开具输血缴费单要他去交款。但此时他已没钱了,一脸尴尬,便向医生说明了情况并提出了抽自己的血的请求,医生摇头说:“这不合输血规定,也不合情理。”他坚决请求:“我是O型血,身体健康,请放心吧!”医生被感动了,免费为他做了身体检查,他躺到了输血的床上。第二天,他不顾输血后身体虚弱,赶回学校上课,并在全校发起了给曾仲槐捐款的倡议,下午他拿着5000元捐款与学校领导来到了医院。经过三天的抢救,曾仲槐脱离了危险。三天里,他既要上课,又要照顾曾仲槐,三天三晚没合眼,人瘦了一圈。出院那天,曾仲槐远在北京打工的父母赶到了医院,一定要拉着曾仲槐的手,三人一齐向他磕头致谢,说:“曾仲槐的身体里已流着您的血液,您对曾仲槐的关爱已远远超出了我们做父母的。”他宽慰他们说:“全班学生,我都当作儿女看待,请不要这样。”三年的高中生活,曾仲槐多次发病,在他的细心照管下,一次次逃离了死神的魔掌,2004年以646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多年来,他把关心学生疾苦作为他应尽的义务,学生彭晓龙、李剑、姚杰峰、龙志等多名学子,家境贫困,难以支付学费,他想方设法把他们送到了高中毕业,他们分别考取了中国科大、中国农大、西北工大等一流重点大学。2005年春节期间,他联系团市委,在杨云辉市长的率领下,把支助贫困大学的慰问金送到了曾仲槐、姚杰峰的家中,他们的家长感动得热泪盈眶,说:“想不到儿子读大学了,市政府和刘老师还这么关心。”他救助曾仲槐等人的事迹相继在《娄底晚报》、《娄底日报》、《三湘都市报》上报道,他因此被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娄底市劳模和娄底市“十大师德标兵”。
春到花自香
外地打工的劲风吹遍内地的山村,农民们随着人潮涌向城市,播种土地般的希望,“留守儿童”这个新名词便赫然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有人发出浩叹:“独生子女本已难教,何况又是留守儿童,便更难教了!”
2007年,刘玉华班转学进来一个叫李自生的学生,父母离异后又各自成立了家庭,父亲和继母都在广州打工,根本照顾不了孩子。他只能跟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父亲只知道给他物质上的满足,要多少钱给多少钱。刘自生变得骄横,自以为是,几乎不讲同学情,根本没有群体观念。刚进班那会儿,独来独往,傲视群雄。上课时,拿瓶发胶,照着镜子,慢条斯理地梳着刘海,“怒发冲冠”“鸡尾”变换着不同造型。梳腻了要么冷不丁地转过身去将后桌的女生拍一下,要么大声叫着“烦死了”,搞得老师无法上课,种种表现,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公愤。纷纷要求把这个学生退回去。刘玉华一边做同学们的思想工作,一边找李自生谈话。通过多次倾心交谈,了解到这个学生的厌学情绪和古怪性格是家庭造成的,是一个缺少关爱的留守孩子,便决心倾注自己的爱心温暖这颗孤独的心,试着征询道:“自生,以后有什么想法,都跟我说,我想和你交个朋友,你愿意吗?”李自生睁大眼睛,简直不敢相信,惊讶地吐出“真的?”“真的”,他们师生击掌为誓。刘玉华又趋势打铁,请自生担任语文科代表,自生受宠若惊,上课开始认真起来,开始与同学友好交往。不到半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虽然几经反复,在刘玉华的反复教导下,自生在不断进步,后来还担任了班干部。功到自然 成,春到花自香,2009年刘自生考上了本科大学。
刘老师谈到留守孩子的教育,曾深情地说过:留守孩儿,真不容易,他们需要更多的人,更热切的心去关爱。假如我们都有一颗慈母般的心,善于观察学生,能够于他们喜、怒、哀、乐的表情中,细枝末节的言行中,掌握学生内心的变化。通过及时的教育和引导,就能在学生的心中播下翡翠般的希望。让留守儿童也能住进童话般的世界里,尽管顽劣磨平了双肩,尽管寒冷雕琢了容颜,尽管岁月流逝了青春,但我们仍然是欣喜和幸福的,因为我们掌上盛开的朵朵茧花,正摇曳着真实的生命,绽放出瑰丽的神奇。
秋来果满园
身处幽幽处,孕育兰花香。刘玉华到娄底三中已经十七年了。十七年中,他带了十三届高三毕业班。将1000多人送入二本以上的大学,学生十多次夺得娄星区语文高考状元。其中21人考取了清华北大,刘晓燕一举夺得娄底市文科状元,为娄星区和娄底市的教育振兴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辛苦的耕耘换来了丰厚的回报,他连续十三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三次被评为师德标兵,四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受到区政府嘉奖,200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今年又光荣地评上了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刘玉华是素质教育的先锋。他辅导学生作文100多篇在全国各种刊物上发表,如袁朝霞的散文《美拒绝占有》、罗春燕的《我们的刘老师》均在《美文》上刊登。2002年指导学生段林在“同唱一首歌”征文中获全国一等奖,2003年辅导杨雯在阅读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2006年辅导肖海华在“我眼中的税务”征文中获全省一等奖。2007年辅导学生梁伟玲获全国第二届少年书信写作比赛一等奖。2009年他被评为全国中学作文竞赛优秀辅导教师。
他又是教学科研能手。2000年优质课竞赛获全区一等奖,2005年优质课《赏析短文的写作》获全市一等奖。教学论文《语文教材的审美内驱力》获全国一等奖,论文《新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一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怪诞审美价值》、《爱的教育应摆在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首位》分获省一、二等奖。2006年撰写《以人为本,以德兴教》获市优秀师德论文一等奖。2007年-2009年连续三年分别夺得第三第四和第五届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教师组一等奖和中学组优秀指导教师奖。
“万紫千红随风去,冰心一片在玉壶”,他选择了教书,也就选择了燃烧。在平凡的工作中无怨无悔地燃烧自己,为学生奉献所有的光和热,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职业爱得深沉。”刘玉华从教二十二年,奉献二十二年,任凭岁月更迭、世事沧桑,任凭青春流逝,容颜憔悴,都永远立足于三尺讲台,永远坚守这希望之灯。丹心育桃李,青春铸辉煌,生命铸就高尚的师德,平凡筑成永恒的丰碑。现在,他正以满膛热情,投入到他倾心奉献的教育中去,将为娄底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再立新功,去实现自己为人生奠基的理想。
无悔的坚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教学生涯中,刘玉华经受了一个个严峻的考验与挑战。1994年,为提高教育质量,娄星区从外地引进骨干教师,他调入了娄底三中,任教高中语文并兼任班主任。经过四年的奋斗,他以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赢得了学生的喜欢和尊敬,成了学校的语文把关教师,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哪知晴天有霹雳,因长期超负荷工作,1998年他患了窦性心跳过缓的疾病,心跳每分钟只有50次,问题很严重。医生建议他立即住院,学校领导也多次做他的工作,但他舍不得离开嗷嗷待哺的高三学生,认为疾病可以缓治,学生的学习不能耽误,便边吃药边教学。坚持每天六点钟起床,督促寄宿生做早操,白天管理班级,晚上十点半后,检查寄宿生就寝,每天工作达十五六小时。因心脏供血不足,多次晕倒在讲台上,他总觉得对不起学生,一晃过神来,又继续上课。好多学生当场流下了眼泪,许多家长打电话慰问,有的家长写来了感谢信,还有的家长拿来了“祖传秘方”。此刻,他真正体会到了一个人民教师的价值和人间真情。为了冲刺高考,他不顾身体虚弱,每次考试,与学生一起做题;评讲试卷时,结合自己的做题体会进行指导。他做过的试卷与资料装满了两大箱。他还鼓励学生多思多问,有时要求解答问题的学生排成了队,他便利用中午和下午放学后的时间,一一作答,因此耽误中餐和晚餐是常有的事,但看着学生一个个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开教室时,他忘却了饥饿和疲劳,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温暖和希望。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高考,他任教的高41班、42班的语文成绩均居娄星区第一名、娄底市第二名,其中付振南同学以121分的语文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娄底三中创造了高考史上第一次奇迹,震动了湘中大地。2001年,他再次经受了同样的压力和挑战,经过努力,他又赢了,三中的教学质量跻身娄底市前三强。他的学生李中、陈实都以120多分的语文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他也因此赢得了“清华北大老师”的赞誉,两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受到区政府的嘉奖。
无私的呵护
智利作家韦斯特拉尔说过“让我的爱超过他们的生身母亲的爱,让我疼爱他们,保护他们,就像对待我的亲生儿女一般;让我把我的学生陶冶成一首最美的诗,让我的手在抚爱时更加温柔。”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作为老师,刘玉华对学生充满真情,倾心关爱。2003年4月,非典肆虐,人心恐慌。可就在这时,他班的曾仲槐同学患血友病,突然昏倒在教室里,情况万分紧急。情急之下,他背起曾仲槐就往医院跑,到了医院他已浑身无力,两眼发晕,倒在了凳子上,什么也看不见,在场的学生都急得哭了。他醒来后,见曾仲槐仍昏迷不醒,正在输氧、打点滴,他便拿出身上仅有的2000元钱为曾仲槐交了住院费和治疗费,并安排学生回校上课,自己留在了医院。经过一个下午的抢救,曾仲槐终于苏醒,但仍没脱离生命危险。主治医师误把他当成了学生家长,开具输血缴费单要他去交款。但此时他已没钱了,一脸尴尬,便向医生说明了情况并提出了抽自己的血的请求,医生摇头说:“这不合输血规定,也不合情理。”他坚决请求:“我是O型血,身体健康,请放心吧!”医生被感动了,免费为他做了身体检查,他躺到了输血的床上。第二天,他不顾输血后身体虚弱,赶回学校上课,并在全校发起了给曾仲槐捐款的倡议,下午他拿着5000元捐款与学校领导来到了医院。经过三天的抢救,曾仲槐脱离了危险。三天里,他既要上课,又要照顾曾仲槐,三天三晚没合眼,人瘦了一圈。出院那天,曾仲槐远在北京打工的父母赶到了医院,一定要拉着曾仲槐的手,三人一齐向他磕头致谢,说:“曾仲槐的身体里已流着您的血液,您对曾仲槐的关爱已远远超出了我们做父母的。”他宽慰他们说:“全班学生,我都当作儿女看待,请不要这样。”三年的高中生活,曾仲槐多次发病,在他的细心照管下,一次次逃离了死神的魔掌,2004年以646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多年来,他把关心学生疾苦作为他应尽的义务,学生彭晓龙、李剑、姚杰峰、龙志等多名学子,家境贫困,难以支付学费,他想方设法把他们送到了高中毕业,他们分别考取了中国科大、中国农大、西北工大等一流重点大学。2005年春节期间,他联系团市委,在杨云辉市长的率领下,把支助贫困大学的慰问金送到了曾仲槐、姚杰峰的家中,他们的家长感动得热泪盈眶,说:“想不到儿子读大学了,市政府和刘老师还这么关心。”他救助曾仲槐等人的事迹相继在《娄底晚报》、《娄底日报》、《三湘都市报》上报道,他因此被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娄底市劳模和娄底市“十大师德标兵”。
春到花自香
外地打工的劲风吹遍内地的山村,农民们随着人潮涌向城市,播种土地般的希望,“留守儿童”这个新名词便赫然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有人发出浩叹:“独生子女本已难教,何况又是留守儿童,便更难教了!”
2007年,刘玉华班转学进来一个叫李自生的学生,父母离异后又各自成立了家庭,父亲和继母都在广州打工,根本照顾不了孩子。他只能跟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父亲只知道给他物质上的满足,要多少钱给多少钱。刘自生变得骄横,自以为是,几乎不讲同学情,根本没有群体观念。刚进班那会儿,独来独往,傲视群雄。上课时,拿瓶发胶,照着镜子,慢条斯理地梳着刘海,“怒发冲冠”“鸡尾”变换着不同造型。梳腻了要么冷不丁地转过身去将后桌的女生拍一下,要么大声叫着“烦死了”,搞得老师无法上课,种种表现,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公愤。纷纷要求把这个学生退回去。刘玉华一边做同学们的思想工作,一边找李自生谈话。通过多次倾心交谈,了解到这个学生的厌学情绪和古怪性格是家庭造成的,是一个缺少关爱的留守孩子,便决心倾注自己的爱心温暖这颗孤独的心,试着征询道:“自生,以后有什么想法,都跟我说,我想和你交个朋友,你愿意吗?”李自生睁大眼睛,简直不敢相信,惊讶地吐出“真的?”“真的”,他们师生击掌为誓。刘玉华又趋势打铁,请自生担任语文科代表,自生受宠若惊,上课开始认真起来,开始与同学友好交往。不到半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虽然几经反复,在刘玉华的反复教导下,自生在不断进步,后来还担任了班干部。功到自然 成,春到花自香,2009年刘自生考上了本科大学。
刘老师谈到留守孩子的教育,曾深情地说过:留守孩儿,真不容易,他们需要更多的人,更热切的心去关爱。假如我们都有一颗慈母般的心,善于观察学生,能够于他们喜、怒、哀、乐的表情中,细枝末节的言行中,掌握学生内心的变化。通过及时的教育和引导,就能在学生的心中播下翡翠般的希望。让留守儿童也能住进童话般的世界里,尽管顽劣磨平了双肩,尽管寒冷雕琢了容颜,尽管岁月流逝了青春,但我们仍然是欣喜和幸福的,因为我们掌上盛开的朵朵茧花,正摇曳着真实的生命,绽放出瑰丽的神奇。
秋来果满园
身处幽幽处,孕育兰花香。刘玉华到娄底三中已经十七年了。十七年中,他带了十三届高三毕业班。将1000多人送入二本以上的大学,学生十多次夺得娄星区语文高考状元。其中21人考取了清华北大,刘晓燕一举夺得娄底市文科状元,为娄星区和娄底市的教育振兴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辛苦的耕耘换来了丰厚的回报,他连续十三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三次被评为师德标兵,四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受到区政府嘉奖,200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今年又光荣地评上了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刘玉华是素质教育的先锋。他辅导学生作文100多篇在全国各种刊物上发表,如袁朝霞的散文《美拒绝占有》、罗春燕的《我们的刘老师》均在《美文》上刊登。2002年指导学生段林在“同唱一首歌”征文中获全国一等奖,2003年辅导杨雯在阅读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2006年辅导肖海华在“我眼中的税务”征文中获全省一等奖。2007年辅导学生梁伟玲获全国第二届少年书信写作比赛一等奖。2009年他被评为全国中学作文竞赛优秀辅导教师。
他又是教学科研能手。2000年优质课竞赛获全区一等奖,2005年优质课《赏析短文的写作》获全市一等奖。教学论文《语文教材的审美内驱力》获全国一等奖,论文《新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一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怪诞审美价值》、《爱的教育应摆在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首位》分获省一、二等奖。2006年撰写《以人为本,以德兴教》获市优秀师德论文一等奖。2007年-2009年连续三年分别夺得第三第四和第五届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教师组一等奖和中学组优秀指导教师奖。
“万紫千红随风去,冰心一片在玉壶”,他选择了教书,也就选择了燃烧。在平凡的工作中无怨无悔地燃烧自己,为学生奉献所有的光和热,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职业爱得深沉。”刘玉华从教二十二年,奉献二十二年,任凭岁月更迭、世事沧桑,任凭青春流逝,容颜憔悴,都永远立足于三尺讲台,永远坚守这希望之灯。丹心育桃李,青春铸辉煌,生命铸就高尚的师德,平凡筑成永恒的丰碑。现在,他正以满膛热情,投入到他倾心奉献的教育中去,将为娄底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再立新功,去实现自己为人生奠基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