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新课标指出:小学生应“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大部分小学生的阅读习惯还没有养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阅读主体对客体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一、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发展语言积淀文化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实现对文本的超越。要激发学生阅读名家名著的兴趣。现在不少学生对名家名著知道的不多,有的只知其书名,不了解其内容,有的甚至连书名都不知道,但对一些漫画故事、港台小说却如数家珍。为此,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向他们介绍中外名著,要使学生知道这些书的内容是健康的,语言是美的,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抓住主要内容弄清条理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诸葛亮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周瑜心胸狭窄、忌妒心强,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情节也不逊于言情武打小说与漫画故事,使他们对这些书产生阅读兴趣,主动去读。有些课文本身就是名著的节选,我们在指导学好课文的同时,可介绍前后相关情节,使学生由被动的听到自觉地去读,提高阅读生活气息浓厚的名著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读、思、悟
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分别向他们介绍各种读书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以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教学中许多学生上课不说、不读、不问,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心理障碍。怕读得不好、说得不好,同学看不起,老师指责批评。对此,要教育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见,而这些意见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认真的品读、积极思考、积极发言才是阅读的首要。对于后进生,不仅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还肯定他们发言,点滴优点及进步都会给予鼓励。这些做法使得许多学生逐渐消除了心理障碍,就连原来总是不发言的同学也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朗读才能感悟得到文章意义。久而久之,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三、注重阅读方法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课外延伸,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以方法为指导,定向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定向训练就是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训练。为了积累好词佳句,学习写作方法,可以精读;以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小学阅读教学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阅读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应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三句,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指导。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创新留有充分的余地,也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去创新,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上阅读指导课的同时,培养学生做批注、记笔记、谈感受的能力,学会小组合作学写作。要指导学生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读物,这样既能保护和尊重他们的阅读兴趣,又增强阅读的实效性。
四、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所感、有所悟,如果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学生练笔、写读后感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可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能长则长,不长也不要勉强,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不强求学生要写多少字,只要写就好了。要指导学生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读物,这样既能保护和尊重他们的阅读兴趣,又增强阅读的实效性。
五、培养学生使用 评价的多元化
一直以来,僵化的考试方法及评价体系,严重地束缚着语文教学的个性培养。现在,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教师把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个性化的阅读评价。课堂上,学生最有效的直接动机是希望得到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赞许的微笑,哪怕是学生非常微弱的思维火花,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是否合理、准确或富有艺术性,将会直接影响他下一次参与的欲望。教师应注重学生参与的意识,即时捕捉学生显现出来的独特个性,使评价的目光面向个性化发展,及时发动学生展开互评与自评,使评价成为民主参与、民主交流的过程,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 总之,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兴趣,掌握合适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经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教师有坚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让学生热爱读书,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逐渐地将课外读书变为一件极其享受的事情。
一、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发展语言积淀文化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实现对文本的超越。要激发学生阅读名家名著的兴趣。现在不少学生对名家名著知道的不多,有的只知其书名,不了解其内容,有的甚至连书名都不知道,但对一些漫画故事、港台小说却如数家珍。为此,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向他们介绍中外名著,要使学生知道这些书的内容是健康的,语言是美的,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抓住主要内容弄清条理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诸葛亮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周瑜心胸狭窄、忌妒心强,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情节也不逊于言情武打小说与漫画故事,使他们对这些书产生阅读兴趣,主动去读。有些课文本身就是名著的节选,我们在指导学好课文的同时,可介绍前后相关情节,使学生由被动的听到自觉地去读,提高阅读生活气息浓厚的名著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读、思、悟
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分别向他们介绍各种读书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以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教学中许多学生上课不说、不读、不问,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心理障碍。怕读得不好、说得不好,同学看不起,老师指责批评。对此,要教育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见,而这些意见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认真的品读、积极思考、积极发言才是阅读的首要。对于后进生,不仅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还肯定他们发言,点滴优点及进步都会给予鼓励。这些做法使得许多学生逐渐消除了心理障碍,就连原来总是不发言的同学也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朗读才能感悟得到文章意义。久而久之,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三、注重阅读方法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课外延伸,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以方法为指导,定向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定向训练就是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训练。为了积累好词佳句,学习写作方法,可以精读;以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小学阅读教学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阅读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应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三句,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指导。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创新留有充分的余地,也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去创新,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上阅读指导课的同时,培养学生做批注、记笔记、谈感受的能力,学会小组合作学写作。要指导学生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读物,这样既能保护和尊重他们的阅读兴趣,又增强阅读的实效性。
四、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所感、有所悟,如果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学生练笔、写读后感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可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能长则长,不长也不要勉强,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不强求学生要写多少字,只要写就好了。要指导学生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读物,这样既能保护和尊重他们的阅读兴趣,又增强阅读的实效性。
五、培养学生使用 评价的多元化
一直以来,僵化的考试方法及评价体系,严重地束缚着语文教学的个性培养。现在,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教师把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个性化的阅读评价。课堂上,学生最有效的直接动机是希望得到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赞许的微笑,哪怕是学生非常微弱的思维火花,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是否合理、准确或富有艺术性,将会直接影响他下一次参与的欲望。教师应注重学生参与的意识,即时捕捉学生显现出来的独特个性,使评价的目光面向个性化发展,及时发动学生展开互评与自评,使评价成为民主参与、民主交流的过程,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 总之,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兴趣,掌握合适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经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教师有坚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让学生热爱读书,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逐渐地将课外读书变为一件极其享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