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阳光下肆意生长——《看见》读后感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_ju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静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到“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同样,在读完这本书后,我也选择表达一些留给我深刻印象事件的感受,重新品味这些事件在经过柴静的笔下后新添的“韵味”。或许,她并没有新添什么,只是以另一种角度还原事件本来的样子。
  最初对柴静的印象停留在去年她亲自制作的雾霾调查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虽然当时未能看完全片,但是她冷静的阐述与分析空气污染现状的话语使我记忆深刻。我第一次体会到即使“寂静无声”,没有音乐伴奏略显苍白的语言也能那样深入人心充满力量。搜集其他资料时发现了她12年出版的《看见》这本书。书的封面上她对着一个小男孩笑得很开心,连同周围人眼里都带着温暖的笑意,整个画面的感觉非常温馨,让我以为她是以感性的基调书写全文。但读着读着,我发现书里的话语平白、真实又富于哲理。柴静并不是一味的以她自己的情感加以事件向我们叙述些什么,而是实打实地重新深化材料与生活,一笔一划地记录事件最原本的面貌。
  一、生命的重量
  “从医院出来,五月玫瑰色的晚霞里,看着湿黑的老榆树,心想,树怎么长得这么好看呢?晚上用小音箱听钢琴,这东西怎么能这么好听呢?走在路上,对破烂房子都多看两眼。”这是柴静在记录非典事件的片段,给人感觉还是积极向上的,引起了我童年对这件事情感受的共鸣。我的家乡离首都很远,非典时期城镇里因为没有感染者,所以没有那种紧张的状态。周围人群都按部就班的活着,即使当时电视上感染的病例越来越多,情况日益严重也没有太过影响我们的生活,走在大马路上都没有几个人戴口罩或有再多防护的。当时还很小,有天在电视机里看到的画面上的人都带着防护口罩觉得“很酷”,在家中“翻箱倒柜”终于找出一个口罩带上外出,一路上不时有人对我指指点点,但都是善意玩笑般的口吻。“这小孩出门还带口罩。”“现在外面非典很严重的,大城市里的人现在出门都戴口罩,这小孩父母肯定从大城市回来的”等话语是当时的我对非典最终的记忆。没有紧迫,没有悲伤,没有绝望,反而还带着无知的轻慢与闲适,虽然并没有恶意。在柴静的笔下,我体会到了完全与之不同的感受。无助、无措还有麻木以及对现实的不甘却只能妥协的绝望,与我的童年记忆的截然相反。也许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知道自己浅薄,但是经历也需要勇气。“没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柴静在采访时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她却一直坚持着,也许有过退却,但是从她决定采访的开始就没有回头路了。我并不想说她有多么伟大,因为她也在履行着她的“责任”。“他人经受的,我必然受。”這使得她可以很坦然的提问,更加贴近她的采访对象。“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当中,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中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愿未来我在评论某一件事物时不再那么苍白。”
  二、适应“另一个”的自己
  “这工作跟剥笋一样,一层一层,把女学生式的怯懦剥掉了,你不得不作出决断躲开追赶,藏起带子,坐在各种会议室里,吹着塑料杯托里绿茶上的内沫,互相摸虚实,探真假,连说带笑语带机锋,还不能拉下脸。”这让我不经思考,日后刚刚进入工作时,会不会也是这种样子。
  柴静为新书推荐做宣传片时第一句旁白就是“我是懵懵懂懂被一把推进新闻的”。她不算是科班的新闻出生,大学本科学的是会计,毕业后做广播电台的文艺节目,后来才做的新闻。她在书中也说,自己对新闻是什么都没感觉,进中央電视台之前,在湖南卫视做的也是偏文艺的人物访谈。很多人说她做不了刚性的题材,但是她认为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刚性。“善良的人做‘对抗性’采访,不会跃跃欲试地好斗,但当他决定看护真相的时候,是绝不撤步的对峙。”现在的她落落大方,柔中带刚,她在新闻采访中既感性又理性,积极探寻事情的真相又不过多代入感情色彩。她觉得,人性会有无数种可能,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不同观念的人,看到的同一现象也有不同理解。新闻的呈现不应该是一张写满观点的纸,而是可以融入各种思想的海。新闻应该做到的是观察,很多事情,其实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界限边际,正如书里提到的斯宾诺莎的界定:“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
  在一次采访当中,柴静为小男孩擦眼泪的镜头被广泛质疑是“表演性主持”,她自己也深以为憾,不过在后来的经验累积中,她渐渐明白世间有另外一种可能——客观也需要经历,尽可能融入任何一方并且感同身受,感受有所冲突也互相克制达到平衡,最终呈现的效果才能算是“客观的结果”。
  三、“看看”另一面
  “泪水和愤懑是人之常情,但我慢慢觉得公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揭示这个世界,不是挥舞拳头站在什么东西的对面。”柴静的问题总是太投入了,热爱就会夸张,认真就会变形,就没办法更加真实冷静的看清事物了。在新疆大地震、汶川地震、虐猫等事件的采访中,柴静慢慢明白了要疑问,不要质问,记者提供的是事实,不是情绪。采访不用来评判,只用来了解;不用来改造世界,只用来认识世界。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
  “电视节目习惯把一个人塑造为好人,另一个是坏人,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作为记者,在看待这些事件时,不应该以单一的眼光或者个人的道德标准去评判,而是客观的记录。但人都是有感情的,如何不把个人情感掺杂其中,也是柴静“成长”中所一直思考的。思想的本质是不安,一个人一旦左右摇摆,新的思想萌芽就出现了,自会剥离掉泥土露出来。无论如何自制,人的情绪是根除不了的,有时松,有时紧,永远永远。
  面对一件充满争议的事件时,先不要一味的“站队”,因为不论站在哪一方,言谈举止间自己的感情色彩会被带露出来。相反,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另一面可能会是崭新的、我们从未接触的世界。虐猫事件中的女人拒绝了原先来采访的记者,最终接受了柴静的采访。我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打动了她,但是我想,一个“有立场”的记者是无法打动她的。“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当然存在,但恶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弥补,伤害却有可能被原谅,忏悔也许存在,也许永远没有,都无法强制,强制出来也没有意义。一个片子里的人,心里有什么,记者只要别拿石头拦着,他自己会流淌出来,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我想,那个女人的“信任”并没有被辜负。同样,柴静也“幸运”的采访到了卢安克。在这次采访中,柴静在一开始时也是“碰壁的”。为了营造更好的采访氛围她忽视了孩子的善意,因为她的“自我”始终存在,最终得知使她窘迫不安。“记者是一个观察人的职业,这个职业保护我几乎永远处在一个主动的位置,一个让自己不动声色的壳里。”柴静在采访卢安克时是忐忑的,也许她努力去理解卢安克的内心世界最终却发现与自己已知的“世界”有所冲突,但他不是为了打翻些什么,而是为了让人们看到事物的另一面。   四、跨越性别的差异留一份尊重
  他的眼睛直视镜头,笑容爽朗:“因为我想告诉大家,我是个同性恋,我想和每个人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我想得到真爱。”是,这并无羞耻。这是整本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部分。在中国,“同性恋”是很敏感的话题,特别说对于男子而言,往往“避如蛇蝎”,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正面谈论这个话题。但同性恋者却真实存在着,将近三千万人,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数字,容纳他们的空间却很逼仄。也许是我成长的时代崇尚“人人生而平等”,即使在最初接触到这个话题时,我也没有觉得有多么怪异。同性恋不能算是一种疾病,同性恋者也并不会因为他们倾慕同性而对这个社会产生什么危害。对于早期社会对同性恋者排斥的根本原因,我只能归结于那个时候的时代背景。从小的教育以及思想价值观念早已经根深蒂固,他们无论怎样都无法接受这个群体,正如书中柴静的朋友所说“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你不能去要求别人宽容。”但在此,我还是想表达:不接受,请尊重。同性恋者大都惧于暴露自己的性向,他们经常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当无意中被周围人得知自己的性向时,他们往往如履薄冰。周围往往表达出一点对他们的厌恶与排斥时,他们所得到的伤害会被无限放大,由于舆论压力而选择轻生的同性恋者案例不在少数。但是如果周围人对他们表达出哪怕一丁点的善意,他们心灵获得“慰藉”也是无可比拟的。即使无法表达善意,也不要用恶意的语言或者行为重伤他们,毕竟他们只是寻求一份认同感。
  “同性恋是先天基因决定的,几十种羚羊类动物立面,也观察到同性之间的性行为了,在灵长类动物里边,还观察到了依恋现象,人类的依恋现象,在某种程度我们就称之为爱了。”张北川说。爱是一个很大的慨念,包容并且宽泛,它不分年龄、种族、人群、地域,源自于内心最真实想法的流露,让人感到喜悦。但当它背负了沉重的枷锁,那随之而来的则是心底最深的绝望。柴静问崔子恩,“有一些东西对同性恋者来说比生命还要重要么?”崔子恩回答:“爱情、自由,公开表达自己身份的空气、空间。”“假如不能提供呢?”“不能够提供,这种压制,这种痛苦、绝望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就成为社会的一个永远解决不了的痼疾。”
  爱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假如有一天,我们连愛都不能表达,必须遮掩,甚至给它打上羞恥的烙印,那我们身体最纯粹的东西也终将流失,无法喜悦,只余下空洞的麻木度过这寂寥的岁月。
  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前路漫漫,无法看清方向,但在那一天来临之前希望我们始终沐浴在阳光下,自由生长,活的肆意。同时也要保持一份理性,客观对待周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活的肆意并不是罔顾他人,有冲突也多去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时间。我们终将分离,何不在彼此的记忆中留下最美好的样子。
其他文献
一、对于“轻装修重装饰”而言为什么软装取代了硬装  在现在的生活中,人们对“轻装修,重装饰”有着很大的需求,那么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状况。第一,是由于市场装修的价格变贵。由于市场价格变贵,对于现状有些家庭而承受不起,把吊顶部分留着,把原有的沙发背景墙由装饰画而代替着,这样就减少了部分的装修,而取代着背景墙的装饰画会为这背景墙省了不少钱。当然,艺术画框也随之兴起,各种不同的画框大大小小,连成一
期刊
十竹斋始于明万历年间由胡正言修十竹建于南京鸡笼山。胡正言穷毕生所学及心力,主持完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及印刷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十竹斋笺谱》和《十竹斋画谱》。本文将以《十竹斋笺谱》为例来阐述其在艺术史上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版画史上的贡献。  南京十竹斋画院现藏有一套《十竹斋笺谱》,是一九五二年北京荣宝斋的重刻版本,笔者有幸曾在画院翻阅过这套《笺谱》,全书四本线装。这部书的蓝本是一九三四年据王孝慈藏
期刊
【摘要】:无论是商业广告还是平面广告,均需从语言、色彩、情节等多方面加以设计,通过流动的图像、磁性的声音、丰富的线条吸引消费者目光,达到广告效应。本文首先分析了广告设计中视觉传达的关键环节,从文字、图像、色彩、情节四方面研究了视觉传达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设计策略。  【关键词】:广告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原则;设计策略  广告设计需突出商品的意象美、幻象美以及形象美,根据语言、画面、文字、情
期刊
【摘要】:装绘画作品在现当代艺术中已经属于一种大众能接受的装饰艺术品,不仅仅在餐厅家宅中有所涉及,就连街头街角都会有很多装饰性的绘画;路边的墙体绘画,已经成为大众所赏心悦目的风景。装饰绘画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写实的,面面俱到,无不吸引着艺术家对其深远的探索。装饰绘画不仅仅拘泥于国内区域,所谓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就是我们要通过认真的而学习和研究,去掌握更多的世界各地的艺术发展状况,提高自身的艺
期刊
【摘要】:流形陶瓷材料空气净化器是基于现有的净化基础数据和用户体验研究,调查使用者的生活习惯,并分析他们的心理,总结得出他们的喜好及习性,以流线型风格结合悬挂式的固定方式的出发,尝试探索一种节省空间并合理指示使用者使用的空气净化器。将陶瓷材料运用在空气净化器的设计上,打破以往空气净化器的常用外壳材质,外观简洁自然,达到净化环境与健康自己的目的。  【关键词】:流线型风格;空气净化器;陶瓷;智能家居
期刊
【摘要】:莫扎特是世界音乐史上伟大的作曲家。他一生所创作的作品包括器乐作品及声乐作品共六百多首,题材也几乎涉及了音乐的一切范畴。在他创作的声乐领域,歌剧作品、艺术歌曲等是声乐学习者了解得相对多一些的,但是除此之外,音乐会咏叹调也是他声乐创作领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大部分是为音乐会演出而创作的,并且是与他的歌剧咏叹调区别开来独立存在的一部分。这些作品有着相同的特点:结构完整
期刊
【摘要】:素描在绘画当中属于最基础的一种表达方式,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文章主要从素描的表现手法入手,分析其主要的表现手法和一些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造型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空间表达能力,使我们准确地描绘物体的特征,为更好的进行绘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素描表现技法,是我们学生都要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很多学生在素描表现的方法认识上还有所欠缺。当然,要画好素描仅僅知道它的一些表现手法还是远远不够
期刊
【摘要】:羌笛是我国羌族具有代表性的乐器,有这个浓郁的地方特色,随着这几年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不断结合发展,少数民族乐器越来越收到流行音乐的重视,在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中开始融入民族乐器作为演奏的特色乐器,也使民族乐器早日走向国际化,不断的推进与发展,本文主要是针对羌族羌笛在流行音乐的应用作为分析。  【关键词】:羌笛;流行音乐;钢琴;吉他;贝斯;爵士鼓  一、羌笛  羌笛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中羌族的最
期刊
【摘要】:在当前全球科技文化不断走向趋同的世界文化大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传统地域文化凸显出巨大的优势,寻求个性表达、寻求异质文化的呼声成为时代潮流。油画艺术经过不同的历史发展,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不同的艺术特色。当代中国随着政治经济的富强,加速建设一个经济强国和文化强国,已成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必然。四川油画有着非常独特的地域和历史传统文化特色。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四川(包括重庆地区)
期刊
【摘要】:分析艺术设计与艺术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在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和文化对艺术设计的审美体验、视觉美学、表现形式、设计思想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作用,对艺术设计的实现形式、结构组成、材料应用等的流程制作方面的促进作用和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对艺术设计的促进推动作用。  关键词 :艺术设计;科学技术;科技理论;文化  1、艺术设计的内涵  艺术设计是人类为了满足生活中各方面的实际需要,在进行施工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