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究在肾结石合并肾囊肿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同期直视下进行微创的经皮肾镜取石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肾结石合并肾囊肿患者78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开腹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则采用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通气直视下进行微创的经皮肾镜取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期结石清除率以及肾盂梗阻的清除率,手术时长和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患者一期结石清除率以及肾盂梗阻的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手术时长和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在肾结石合并肾囊肿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同期直视下进行微创的经皮肾镜取石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病情清除效果同时优化其手术相关指征,值得在臨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 肾结石合并肾囊肿; 去顶减压;经皮肾镜取石术
经皮肾镜取石术是一种泌尿外科的腔镜技术的新发展领域,在腹腔镜下对肾囊肿进行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治疗的肾结石合并肾囊肿治疗的患者进行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同期直视下进行微创的经皮肾镜取石治疗的效果的探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对此做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肾结石合并肾囊肿患者78例,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年龄在32~66岁,平均年龄为43.9岁,患者的病程在3个月~6年,平均病程时长15.6个月。所有患者均通过影像检查进行病灶确定,其中囊肿位于右肾的患者有42例,位于左肾的患者36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肾积水病症以及尿路感染。患者在术前其肝肾功能均正常,无严重的器质性病变以及血液系统疾病[1]。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布3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资料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均得到患者的知情同意,并且签署相应的手术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开腹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则采用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通气直视下进行微创的经皮肾镜取石治疗。手术过程中采用钬激光设备、硬性的输尿管神经以及摄影成像系统和腹腔镜以及F3.5斑马导丝,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麻,去患者的截石位,首先在输尿管导管的指引下进行输尿管导管的留置,然后转换体位后对患者建立三个操作通道,分别为腋中线髂嵴往上的一指宽处放入腹腔镜镜头,腋前线的肋缘处和腋后线的肋缘下部位置入分别Trocar,然后明确患者的腰大肌、膈肌角以及肾周的脂肪囊等均由标志性的组织,然后对病变囊肿进行暴露,尽可能暴露多的边缘,然后对其囊壁切开后进行囊液吸取,同时结合碘酊对囊腔进行消毒清洗,然后止血,同时在腋前线肋缘部位防治引流管[2],然后在腋前线肋缘下置入导丝,将工作通道进行疏通,太后将输尿管镜插入肾盂内,对结石采用钬激光进行碎石,然后将结石冲出,术后对患者采用斑马导丝对患者进行引流管留置,在患者术后适时将其拔除[3]。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期结石清除率以及肾盂梗阻的清除率,手术时长和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表示的同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卡方检验,P?0.05作为其差异显著的判断标准。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一期结石清除率以及肾盂梗阻的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手术时长和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其详细数据分布见表1。
3 讨论
肾囊肿的体积一般较小,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其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但是需要进行定期的病情检查,对于囊肿直径较大的患者则会出现一系列的压迫症状,患者会出现感染、结石以及出血等并发症,此时需要对病症进行及时处理和治疗[4]。
本研究中,治疗组患者一期结石清除率以及肾盂梗阻的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长和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因此,在肾结石合并肾囊肿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通气直视下进行微创的经皮肾镜取石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病情清除效果同时优化其手术相关指征,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晓宇,叶向东,邹伟波,吴伟江,袁道彰,谢天翔,温剑辉,邱君裕,杨小龙,杨件华. 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联合经皮肾穿刺碎石术在肾囊肿合并肾或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河北医学,2015,01(21):45-49.
[2]张欢,张俊,南小新,罗飏,王建喜,高鹏,周毅波,谭硕. 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成人多囊肾合并肾结石20例分析[J]. 重庆医学,2014,01(43):98-99.
[3]庞桂建,刘成倍,徐伟,王祥林,莫曾南. 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同期直视下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合并肾囊肿[J]. 中国内镜杂志,2013,04(19):431-433.
[4]钱冲,刘成倍,王祥林,庞桂建,徐伟. 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联合MPCNL术同期处理肾囊肿合并结石(附23例报告)[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04(44):304-306+328.
关键词:腹腔镜; 肾结石合并肾囊肿; 去顶减压;经皮肾镜取石术
经皮肾镜取石术是一种泌尿外科的腔镜技术的新发展领域,在腹腔镜下对肾囊肿进行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治疗的肾结石合并肾囊肿治疗的患者进行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同期直视下进行微创的经皮肾镜取石治疗的效果的探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对此做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肾结石合并肾囊肿患者78例,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年龄在32~66岁,平均年龄为43.9岁,患者的病程在3个月~6年,平均病程时长15.6个月。所有患者均通过影像检查进行病灶确定,其中囊肿位于右肾的患者有42例,位于左肾的患者36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肾积水病症以及尿路感染。患者在术前其肝肾功能均正常,无严重的器质性病变以及血液系统疾病[1]。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布3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资料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均得到患者的知情同意,并且签署相应的手术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开腹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则采用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通气直视下进行微创的经皮肾镜取石治疗。手术过程中采用钬激光设备、硬性的输尿管神经以及摄影成像系统和腹腔镜以及F3.5斑马导丝,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麻,去患者的截石位,首先在输尿管导管的指引下进行输尿管导管的留置,然后转换体位后对患者建立三个操作通道,分别为腋中线髂嵴往上的一指宽处放入腹腔镜镜头,腋前线的肋缘处和腋后线的肋缘下部位置入分别Trocar,然后明确患者的腰大肌、膈肌角以及肾周的脂肪囊等均由标志性的组织,然后对病变囊肿进行暴露,尽可能暴露多的边缘,然后对其囊壁切开后进行囊液吸取,同时结合碘酊对囊腔进行消毒清洗,然后止血,同时在腋前线肋缘部位防治引流管[2],然后在腋前线肋缘下置入导丝,将工作通道进行疏通,太后将输尿管镜插入肾盂内,对结石采用钬激光进行碎石,然后将结石冲出,术后对患者采用斑马导丝对患者进行引流管留置,在患者术后适时将其拔除[3]。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期结石清除率以及肾盂梗阻的清除率,手术时长和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表示的同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卡方检验,P?0.05作为其差异显著的判断标准。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一期结石清除率以及肾盂梗阻的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手术时长和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其详细数据分布见表1。
3 讨论
肾囊肿的体积一般较小,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其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但是需要进行定期的病情检查,对于囊肿直径较大的患者则会出现一系列的压迫症状,患者会出现感染、结石以及出血等并发症,此时需要对病症进行及时处理和治疗[4]。
本研究中,治疗组患者一期结石清除率以及肾盂梗阻的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长和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因此,在肾结石合并肾囊肿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通气直视下进行微创的经皮肾镜取石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病情清除效果同时优化其手术相关指征,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晓宇,叶向东,邹伟波,吴伟江,袁道彰,谢天翔,温剑辉,邱君裕,杨小龙,杨件华. 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联合经皮肾穿刺碎石术在肾囊肿合并肾或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河北医学,2015,01(21):45-49.
[2]张欢,张俊,南小新,罗飏,王建喜,高鹏,周毅波,谭硕. 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成人多囊肾合并肾结石20例分析[J]. 重庆医学,2014,01(43):98-99.
[3]庞桂建,刘成倍,徐伟,王祥林,莫曾南. 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同期直视下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合并肾囊肿[J]. 中国内镜杂志,2013,04(19):431-433.
[4]钱冲,刘成倍,王祥林,庞桂建,徐伟. 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联合MPCNL术同期处理肾囊肿合并结石(附23例报告)[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04(44):304-306+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