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也可以如此诗意的表达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jia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读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也好,看同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好,感觉上总会与“血雨腥风”“枪林弹雨”“刀光剑影”“伤残死亡”“惨烈沉痛”这些词语联系在一起。孙犁的《芦花荡》同样写的是战争故事,却没有这样的凝重,多了的是“清风徐来,水波微兴”的唯美。这种艺术感觉的比较之下恰恰给了我们理解这篇文章的切入口:诗化小说特点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呈现方式,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个人的几点浅见。
  一、比较之中看情节
  《芦花荡》一文的故事情节从老头子接受护送两个女孩子的任务开始,到后来其中一个女孩子在过鬼子封锁线时受伤,老头子设计痛打鬼子为大女孩报仇,整个故事的发展一脉相承,前因后果的关系还是很明晰的,按照孙绍镇先生在其作品中所说的“事件之间要有因果关系,才能算是情节”的观点,这篇小说存在经得起推敲的情节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但与大多数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的特点比较起来,《芦花荡》的故事情节分明要舒缓得多。
  不妨重温《变色龙》一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是这篇小说的特点。再看《项链》一文,跌宕起伏,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是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与此相比较,《芦花荡》的情节就显得舒缓得多,甚而没有十分明显的故事高潮,一切都在作者的轻松描绘中自然展开。而这一点恰恰体现了诗化小说的特点:淡化故事情节,不注重叙事功能,不以情节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恰如茅盾在评介孙犁时所说:“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 孙犁先生不是正面地描写刀光剑影,而是采取武戏文唱的技巧,在娓娓道来的故事情节中传达主人公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
  二、矛盾之中看人情
  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着力描写、赞扬故乡的人情美。
  文中的老头子是一个有着丰富战斗经验、水上能耐超群,精明能干、智勇双全的老革命英雄。除却这些,这一人物身上打动我们的似乎还有些隐藏在文字背后、更深刻细腻的东西,是什么?“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点是人物难以揭去的标签——但自信源于本领高强,自尊源于责任心强,这似乎还是老头子“英雄”的一面。
  欲解释这里的矛盾,还要联系前后文来思考。文章写至大菱受伤老头子极度内疚的心理时有这样一句话:“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关注到这样两个细节,我们再来理解老头子的三个“不怕”,再来看顶着密集的火力还要“柔和”地说,就不难理解:这“不怕”中有一个老通讯员的自信,更多的是对年轻女孩子爱美之心的体谅,是对两个饱经战乱之苦的女孩子的呵护和安慰;这“柔和”中更多的是一个父亲对自己孩子无比温柔的疼爱!而正是这种对待亲人般的呵护让老头的形象在自尊、英勇之外更多了人情的一面。
  三、还原之下看写景。
  《芦花荡》一文中的景物描写有八处之多,每一处的景物描写作用不尽相同,却无不诗味十足,呼之欲出。
  文章开头最惹人眼球的景物描写是那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狠狠的”不止芦花荡的苇子,还有藏在芦花深处的革命队伍,往上“钻”的也不止是苇子,还有白洋淀人民威武不屈的战斗精神。与此相似的还有文章结尾,老头子痛打鬼子后,一眼望到的“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丝绒,正在迎风飘洒”,这迎风飘洒的、鲜嫩的是芦花,更是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环境中顽强生存的姿态,更是这姿态必将换来的无限美好。孙犁的作品特别注重在诗情画意的描写中传达深意,他的《荷花淀》中也不乏这样的描写。
  透过“迎着阳关舒展开”的荷花,看到的是白洋淀人民高涨的革命热情,透过字面看昂扬在孙犁作品中所有景物姿态背后隐喻的意思,还原给文章更添了艺术的魅力。
  孙犁先生的写景特别注重诗的意境。“弯弯的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如果没有“弯弯”,怎有音韵的圆润?如果不是浮在“水一样”的天上,又怎么有意境的轻柔舒展?还有“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的清明疏朗、轻快美好;还有“稻米肥鱼的香味”“莲蓬的清香”,意向选择中透出诗的情调;还有“悠悠”“飒飒”“溜溜”等叠词中把节奏的轻缓和景物的柔和溶于一体,含蓄军用,柔婉秀美,富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孙犁的作品擅长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用飘飞的芦花、洁白如雪的苇眉子、粉红色的荷花箭和香气清幽的荷叶,衬托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传达他们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为什么要把如此残酷的战争置于这种如诗如画的环境中,以清新自然、婉约韵致来表达呢?这或许就要说孙犁先生的人生态度了。
其他文献
有的同学说:写记叙文容易,写议论文难。其实,只要掌握了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及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写好议论文并不难。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发议论。如:班上有个同学经常不做值日,有的说他“怕脏”,有的说他“不关心班集体”。又如:一场足球赛,本来可以踢赢的,结果反而输了。什么原因呢?有的说是“技术不过硬”,有的则认为“骄兵必义败”。这不就是在议论吗?谁做了好事,受到表扬,做了坏事,挨了批评,这表扬和批
期刊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应该是人类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导航人,语文教师更责无旁贷。面向瞬息万变的新世纪,面对革故鼎新的语文新大纲新教材,能否更换教学新理念,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三新”课题。新世纪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认真探研这个“三新”课题,大胆破除陈旧套路,义不容辞地担起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重任,着眼于新世纪所需人才的综合素养,把语文学科教学建设成通向各学科的“高速路”,把语文教学活动构建成激
期刊
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精妙的教学艺术。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教学是不会成功的。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掌握提问的技巧。我以为要点有以下四点。  一、相机,适时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的使用首先取决于教师对学情的掌握。而有些教师却把提问作为一种控制学生不良行为的手段……诸如此类,均属不相机不适时。我以为在以下三处设问,效果颇佳。  1.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因为此时学生易产生胆怯
期刊
记得一位名师说过:“上课就像打仗,我们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打仗之前要考虑好作战方案,上课之前精心备课,教师在上课时方能胸有成竹。也有这样的说法:"课堂如战场,它是千变万化的。"战场上的情况可以说瞬息万变,随时都有意想不到发生。学生的思维也不是教师所能完全控制的,因此课堂上也随时有意外生成。  由此可见,精心备课固然重要,但把握机会,巧妙引导更可见教师的独特匠心与教学机智,事实证明,也唯有在生成中方
期刊
自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话题作文在中考中非常“走红”,因此,它深受广大师生的青睐,不论是平时练习,还是阶段性考试,话题作文的“出场率”特别高。话题作文为考生提供了作文的由头,考生可以据此自叙经历,表达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抑或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见解等,也可以虚构故事,描述想象和联想。话题作文既没限定文章的选材立意,也没规定文章的表达方式和体裁,从而为学生最大限度的施展写作才能,表现个性和努力创新提供了
期刊
班主任这个角色更多了一重身份,就是班级的管理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多人都会有一些畏惧心理。刚刚接手一个七年级的班级,百废待兴,有很多琐碎的工作让没有任何经验的我无从下手。我相信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管理好一个班级最重要的是班级管理细节和学生习惯问题,只要处理好班级管理细节,做到事无巨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就能使一个班级基本稳定下来。  首先,在我的眼里,一个稳定的班级能够从根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也许,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尝试更新自己的观点,变单一模式为分层组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变冰冷评价为温情对话,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学进去,讲出来”这种教
期刊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因留守儿童缺失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成为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给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引起了各层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只能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姨等亲属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课题,本文只是在平时语文教学时的几点体会。  一、 更新理念,转变角色。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
期刊
★情景描述案例  这学期接手的是初一新生,新问题层出不穷。有个小男生,上自习课时头上蒙了块红布,弓着腰环视全班同学扮鬼脸。我简直哭笑不得,因为两个星期内我已经给他调了五次位!有时自习课上管不住嘴巴,总想找人说话,有时偷偷摸摸传纸条吃零食做小动作,有时向家长撒谎要钱花,有时拖拉懒散不写作业……  几乎所有同学都看着我怎样收拾这个调皮蛋。怎么办?上次调位时他就说过“我到哪儿都适应!”看来单靠调换座位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