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圆“话题”文章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dd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话题作文在中考中非常“走红”,因此,它深受广大师生的青睐,不论是平时练习,还是阶段性考试,话题作文的“出场率”特别高。话题作文为考生提供了作文的由头,考生可以据此自叙经历,表达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抑或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见解等,也可以虚构故事,描述想象和联想。话题作文既没限定文章的选材立意,也没规定文章的表达方式和体裁,从而为学生最大限度的施展写作才能,表现个性和努力创新提供了可能。可是,笔者在阅卷中发现学生写话题作文还存在着一下几个主要问题。
  把“话题”当“文题”
  在写作时许多考生常常简单的把话题作为自己文题是不对的。殊不知,“话题”只是大体上规定一个思考的中心和范围,“话题”并不等于“文题”——其实与这个“话题”有关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为我们提供“文题”。话题本身范围宽泛,用作文章题目容易出现题大文小、文题不一的毛病。考场作文题目只有定得窄小一些,切入口小一些,才有利于走出作文内容空泛肤浅、文题不一的误区,才有利于写深写透,写出个性。
  笔者对来自全国95个考区的中考作文题目进行查阅,也拜读了各省市地的中考满分作文,深感这些考生的写作水平非同一般。尤其是作文题目的拟定,让人感到新、奇、特,既紧扣话题又不拘泥于话题,题目与内容和谐、完美,真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知”。话题作文的拟题普遍出现以下几个层次:套题(直接把自己的意思“套”进话题)、嵌题(提炼话题的字眼与自己的想法巧妙结合起来)、意题(形式上无话题,可话题无处不在);其中“意题”层次最高。有些考生的拟题形式上通常找不到话题的字眼,但却能让人感到话题无处不在。即命题时追求“意同”、“神似”、“魂存”。如话题是“楼”,拟题是“是谁树立了情感的墙”;如话题是“墙”,拟题为“填平代沟”等。虽然没有话题字眼,但处处能体会得到,可见他们的综合素质相当高,达到了意题的最高层次。同样是写父子之情的文章,为什么鲁迅先生的《背影》让人回味无穷?关键是题目定得好。“背影”二字凝练、传神、恰切,把父亲在生活举步维艰的情境中的爱子之情表现的得淋漓尽致。写友情亦如此,虽说写作范围广,我们能从课文中找到典范《羚羊木雕》,羚羊木雕这个精品成为我与万芳友情的纽带,用它当题目巧妙之至。话题作文看似容易,可内容庞杂,要用600字写一篇文章并非易事,非得采用层层缩小的方法化大为小不可。从话题中找一个切入点,从选材的内容中概括提炼出与之相关的题目,这就是话题作文的拟定题目的最终要求。
  “文体不限”不是“文体不分”
  近年来,“文体不限”成了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作文用词。“文体不限”,形式上给了考生更大的写作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是,文体不限,不等于文体不分;淡化文体,不等于不要文体。
  许多考生认为“不限文体”就是可以随便写,想写成什么样子就写成什么样子。于是出现了许多“四不像”的文章:记叙文中插入了比记叙性文字多得多的议论,很难找到具体的记叙内容,就像看一场足球比赛一样,运动员在绿茵场上拼搏的场面就是生动的记叙内容,播音员的评论就是议论,恰如其分增添看球的气氛,否则,会让人烦。议论文中出现了大段大段的记叙性文字,议论文的开头、结尾,记叙文的“身”,以“超越自我”为话写一篇文章,有些学生用的是议论文的开头、结尾,可中间记叙了霍顿、贝多芬和张海迪三个人身残志坚的例子,确实感人,可是这只是事例罗列,不是论据,因为事例不简洁,并且这三个事例同病相怜,作为论据太单一不合乎议论文的写作要求。这是对“文体不限”的误解。“文体不限”是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一种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你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可以写其他文体,但一定明白各种文体的写法,否则,就会出现上述现象。
  缺少“真情实感”
  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新课标一再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不能光说大话、空话、假话,要说真话、实话和心里话。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只有抒写了真情,叙写了真事,才能使文章吸引别人、打动别人。一篇作文,没有真情实感,就好比人没有了灵魂,失去了生命力。可见,“真情实感”成了文章的生命。的确,“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学生在作文时,只有吐真言、抒真情,真正做到像巴金说的:“把心交给读者”,才会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只有全力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有情感的好文章来。 以“超越自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些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写别人是如何战胜自我的,多些名人的成功史,名人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要想生动有难度;而忽略了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致使文章的真情实感得不到充分体现。
  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学生在实践中,就能够体验自然,了解社会,感受生活,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才会有丰富健康的情感世界。 多阅读课外读物,扩大视野,进行情感熏陶。其实,要想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自己首先要投入,要动真感情,真正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当作者与读者产生了共鸣,目的也就达到了,文章也成功了。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整体的、复杂的、系统的基础教育建设工程。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以下便是我在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感悟。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  一直以来,“灌输——训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总是站在上面讲解知识,成了课堂的“主宰”,学生围着教师转,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不仅老师上课累,学生
期刊
走进森林,我们总赞叹参天大树的峻拔,恨矮木不成材;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被一些“矮木”般的问题学生搞得焦头烂额,也会有老师感慨:教一个比教十个还累。这些问题学生我们称他们为“差生”。当很多的差生聚集在一个班时,森林成了灌木林,班级也被称之为“差班”。因此,让差生不“差”、差班不“差”成了班主任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   1.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学生调皮肯定很伤脑筋,想想他们如果是自己的子
期刊
当笑靥如花的小学生骄矜地在同伴面前炫耀自己多达万元的压岁钱而被痛扁——我们看到年轻的生命中竟然盛开着一朵朵“罂粟之花,本应纯洁的生命里竟然夹杂着那么多的“不应该”。教育应承担什么?  17岁的星二代李天一,4岁学钢琴,8岁学书法,13岁留学美国……光芒四射的星辉下,并没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片星空,他不像流星闪过星空给人惊艳的美丽而像天外陨石霍乱人间——卓越的技术层面的教育和广泛兴趣的培养让我们看
期刊
宋诗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宋诗上承盛唐,由于唐代诗歌达到空前繁荣,宋代诗人为了他们的诗作能与唐人媲美,甚至超过唐代,一方面他们继承唐人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另僻蹊径,以期宋代的诗歌足与唐代抗衡。其次,宋王朝为武人兵变所建,建国后,历代统治者都不信任武将,多方限制将帅的权力,这种做法在防范武人跋扈方面确实收到了成效,然而同时也大大地削弱了军队的作战能
期刊
语文考试,作文分占试卷中的很大一部分。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基础知识、阅读水平都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取得考试的好成绩,作文的分数的高低已经成为考试成败的关键。根据经验,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提高作文分。  一、明确写作要求  一篇作文,特别是考试作文,一定要审好题,读懂作文题的要求和目的。准确把握命题者的设计意图和设定的限制,扬长避短,选出适合发挥自己特长,充分展示才情的题目。在明确写作
期刊
书,是醇厚的酒,越喝越有滋味;书,是浓酽的茶,越品越见香甜。有一句话说的好“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当前选择了字,最多支持70字。  《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这本书堪称半个教育家。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期刊
有的同学说:写记叙文容易,写议论文难。其实,只要掌握了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及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写好议论文并不难。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发议论。如:班上有个同学经常不做值日,有的说他“怕脏”,有的说他“不关心班集体”。又如:一场足球赛,本来可以踢赢的,结果反而输了。什么原因呢?有的说是“技术不过硬”,有的则认为“骄兵必义败”。这不就是在议论吗?谁做了好事,受到表扬,做了坏事,挨了批评,这表扬和批
期刊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应该是人类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导航人,语文教师更责无旁贷。面向瞬息万变的新世纪,面对革故鼎新的语文新大纲新教材,能否更换教学新理念,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三新”课题。新世纪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认真探研这个“三新”课题,大胆破除陈旧套路,义不容辞地担起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重任,着眼于新世纪所需人才的综合素养,把语文学科教学建设成通向各学科的“高速路”,把语文教学活动构建成激
期刊
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精妙的教学艺术。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教学是不会成功的。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掌握提问的技巧。我以为要点有以下四点。  一、相机,适时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的使用首先取决于教师对学情的掌握。而有些教师却把提问作为一种控制学生不良行为的手段……诸如此类,均属不相机不适时。我以为在以下三处设问,效果颇佳。  1.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因为此时学生易产生胆怯
期刊
记得一位名师说过:“上课就像打仗,我们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打仗之前要考虑好作战方案,上课之前精心备课,教师在上课时方能胸有成竹。也有这样的说法:"课堂如战场,它是千变万化的。"战场上的情况可以说瞬息万变,随时都有意想不到发生。学生的思维也不是教师所能完全控制的,因此课堂上也随时有意外生成。  由此可见,精心备课固然重要,但把握机会,巧妙引导更可见教师的独特匠心与教学机智,事实证明,也唯有在生成中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