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的第二学期,已经进入综合冲刺的训练阶段,在每次训练或考试中,都发现学生因审题不准而出现失误的情况。有的甚至不知怎么答或者干脆就凭感觉答。一些试题的作答与要求根本不符。据了解,这样的情况存在于各学科中,存在于各类试题中。“审题”本是作答任何试题的第一步,但事实是,即使是高三的同学,有些依然在第一步就失误了。笔者根据这些年的教学以及阅卷的情况看,一些试题,不是学生不会作答,而是审题出了差错,这样造成所选答案错误或是所答根本不符合题干要求。我认为,学生审题出错,主要有以下这些情况:
一 、粗心大意,定势思维
大家都清楚,审题是关键也是第一步,看题目问什么,然后才去思考选择或作答,但现实中,往往由于粗心大意造成审题错误的也不少。比如在选择题中,常常是要求选择“正确”或是选择“不正确”的选项,一些学生由于粗心,连“正确”“不正确”都没审清楚,便去选择。在教学中,相信很多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事例,题目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而学生选择了正确的选项,问之,则说“我以为是选择正确的项”。命題者其实也有这方面的考量,“正确”“不正确”就是多一字的少一字,在考试中紧张中粗心下,这样的题目设计本身就能检验学生的一些品格。定势思维也会让我们的审题出现错误,不仅学生,就是我们成人也常会因定势思维而想当然。2011年我县卫生系统招考,都是些大学毕业生或者在岗工作人员,在做申论部分题目(第一题为单项选择题,第二题为双项选择题)时,一些考生就把第二题做成了多项选择题!因为很多科类的试题,往往是“单项”“多项”,而少有“单项”“双项”。定势思维让他们想当然地把“双项”当成了“多项”来做,甚至可能有考生把“双项”与“多项”完全等同起来。高考试卷的试题相对稳定,比如文言文阅读中,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往往选择解释“不正确”的项,一旦变化题干要求选择解释“正确”的的项,一些学生又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去选择解释“不正确”的选项。再如成语一般选择“正确”的选项,语病一般选择“不正确”的选项。可能十次训练都是那样,而恰好考试时要求变了,所以,定时的思维的影响也常常是学生选错答错的重要因素。
鉴于此,在复习训练中,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周密的习惯作为重点来抓,在试题设计中,命题者用“正确”“不正确”这一具有麻痹性(不小心漏掉“不”或受定势思维的影响)的陈述,而不用“正确”“错误”这一对反义词,当然也有对考生细心与否的考察。其他如“恰当”“不恰当”、“有”“没有”等也类似于此。所以在训练中,不能让学生形成某题一定就是做什么的定势思维。在训练中,应让学生把题干中要求做什么的关键词勾划出来。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勾划出“不正确”三字,做题时口念“不正确”,又如“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勾划出“成语”“恰当”,这样反复的训练,就可以尽量减少学生粗心造成的失误以及定势思维造成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模糊不清
有些问题,学生审题清楚了,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回答什么。或者所回答的根本不符合题干的要求。如在诗歌鉴赏中,常会问道某两句诗“抒情有何特点”或问“写景抒情有何特点”,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诗歌抒情有哪些特点(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含哪些,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对应诗句准确回答便不再是难事。又如问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学生对此区分不清,不管问什么,都去回答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这些都说明,夯实基础知识,是学生在审题准确的前提下又一个能准确答题的必要条件。
鉴于此,在复习巩固以及训练中,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积累。一些相似相近的知识点一定要区别清楚,比如诗词鉴赏中的意象,意境、情景、画面等,再如若问表达技巧,就要清楚表达上的技巧分三个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显然,若问表达技巧,则可以从上面三个方面去考虑,但若问这三者中的一种,则不需考虑其它两项。掌握相关考点的基础知识,不管是选择还是作答,学生才会有思路有语言、有组织有辨析。如语病这一难点,就要让学生熟悉六种语病类型,掌握各种语病的特点,这样,在经过反复的训练辨析, 就能突破这一难点。
三、断章取义,脱离语境
本期我校使用的黄冈八模训练试题中,第十六题基本都是在一个语段里填写语句,并与上下文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经常发现同学们在思考作答中,极易忽略填空后面的内容,只注重衔接前面的内容,甚至有些学生前后都不管,仅仅凭感觉去填。这样所填内容的准确性当然就难以保证了。语境,是我们做所有试题的先决条件,包括像成语、语病等的判断选择,都是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出发的,没有这个先决条件,便无所谓正误,所以不管是成语、语病、连贯试题的选择,还是仿写、续写的语言运用,作文的审题立意,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断章取义就是脱离了文段语境,比如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不仅要看列出的语句,还应把它放入原文,根据前后语境确定它的正误,在社科文阅读的选择中,每个选项都要放入原文,去对应比照,判断正误。有些有点难度的试题,选项所包含的内容跨越几个段落,如楚天2013届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第五套现代文阅读第三题D项“人们运通各种宗教的方式,希望有某种超越神的力量的帮助使自己得到解救”,如果只取第三段之意,则完全正确,但第六段又说道“用各种办法来对付自己怀疑的心灵”,所以,两处结合,除了“各种宗教方式”还有“各种办法”。在诗歌鉴赏题中,对诗歌内容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与分析,一定要结合全诗包括诗歌题目来理解。材料作文审题,虽然要求放宽,可以自选角度,但若断章取义,同样可能偏题离题。
鉴于此,在试题的讲析中,我们应该依托文本,回归文本,以文本验证选项,以语境确定选项,以前后内容推知中间内容,以整体内容指导局部内容,在这样的反复训练与讲析中,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全局观,有效地避免断章取义,脱离语境的错误。
当然,学生在作答中,出现失误、错误的情况还有很多,本人只是从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阅卷中发现并归纳了这几点,难免挂一漏万。也算是抛砖引玉,盼在这方面有更多认识的老师能提出看法,相互探讨,使我们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必要的失误,那么,我们的教学必将会更有实效!
一 、粗心大意,定势思维
大家都清楚,审题是关键也是第一步,看题目问什么,然后才去思考选择或作答,但现实中,往往由于粗心大意造成审题错误的也不少。比如在选择题中,常常是要求选择“正确”或是选择“不正确”的选项,一些学生由于粗心,连“正确”“不正确”都没审清楚,便去选择。在教学中,相信很多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事例,题目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而学生选择了正确的选项,问之,则说“我以为是选择正确的项”。命題者其实也有这方面的考量,“正确”“不正确”就是多一字的少一字,在考试中紧张中粗心下,这样的题目设计本身就能检验学生的一些品格。定势思维也会让我们的审题出现错误,不仅学生,就是我们成人也常会因定势思维而想当然。2011年我县卫生系统招考,都是些大学毕业生或者在岗工作人员,在做申论部分题目(第一题为单项选择题,第二题为双项选择题)时,一些考生就把第二题做成了多项选择题!因为很多科类的试题,往往是“单项”“多项”,而少有“单项”“双项”。定势思维让他们想当然地把“双项”当成了“多项”来做,甚至可能有考生把“双项”与“多项”完全等同起来。高考试卷的试题相对稳定,比如文言文阅读中,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往往选择解释“不正确”的项,一旦变化题干要求选择解释“正确”的的项,一些学生又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去选择解释“不正确”的选项。再如成语一般选择“正确”的选项,语病一般选择“不正确”的选项。可能十次训练都是那样,而恰好考试时要求变了,所以,定时的思维的影响也常常是学生选错答错的重要因素。
鉴于此,在复习训练中,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周密的习惯作为重点来抓,在试题设计中,命题者用“正确”“不正确”这一具有麻痹性(不小心漏掉“不”或受定势思维的影响)的陈述,而不用“正确”“错误”这一对反义词,当然也有对考生细心与否的考察。其他如“恰当”“不恰当”、“有”“没有”等也类似于此。所以在训练中,不能让学生形成某题一定就是做什么的定势思维。在训练中,应让学生把题干中要求做什么的关键词勾划出来。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勾划出“不正确”三字,做题时口念“不正确”,又如“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勾划出“成语”“恰当”,这样反复的训练,就可以尽量减少学生粗心造成的失误以及定势思维造成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模糊不清
有些问题,学生审题清楚了,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回答什么。或者所回答的根本不符合题干的要求。如在诗歌鉴赏中,常会问道某两句诗“抒情有何特点”或问“写景抒情有何特点”,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诗歌抒情有哪些特点(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含哪些,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对应诗句准确回答便不再是难事。又如问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学生对此区分不清,不管问什么,都去回答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这些都说明,夯实基础知识,是学生在审题准确的前提下又一个能准确答题的必要条件。
鉴于此,在复习巩固以及训练中,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积累。一些相似相近的知识点一定要区别清楚,比如诗词鉴赏中的意象,意境、情景、画面等,再如若问表达技巧,就要清楚表达上的技巧分三个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显然,若问表达技巧,则可以从上面三个方面去考虑,但若问这三者中的一种,则不需考虑其它两项。掌握相关考点的基础知识,不管是选择还是作答,学生才会有思路有语言、有组织有辨析。如语病这一难点,就要让学生熟悉六种语病类型,掌握各种语病的特点,这样,在经过反复的训练辨析, 就能突破这一难点。
三、断章取义,脱离语境
本期我校使用的黄冈八模训练试题中,第十六题基本都是在一个语段里填写语句,并与上下文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经常发现同学们在思考作答中,极易忽略填空后面的内容,只注重衔接前面的内容,甚至有些学生前后都不管,仅仅凭感觉去填。这样所填内容的准确性当然就难以保证了。语境,是我们做所有试题的先决条件,包括像成语、语病等的判断选择,都是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出发的,没有这个先决条件,便无所谓正误,所以不管是成语、语病、连贯试题的选择,还是仿写、续写的语言运用,作文的审题立意,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断章取义就是脱离了文段语境,比如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不仅要看列出的语句,还应把它放入原文,根据前后语境确定它的正误,在社科文阅读的选择中,每个选项都要放入原文,去对应比照,判断正误。有些有点难度的试题,选项所包含的内容跨越几个段落,如楚天2013届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第五套现代文阅读第三题D项“人们运通各种宗教的方式,希望有某种超越神的力量的帮助使自己得到解救”,如果只取第三段之意,则完全正确,但第六段又说道“用各种办法来对付自己怀疑的心灵”,所以,两处结合,除了“各种宗教方式”还有“各种办法”。在诗歌鉴赏题中,对诗歌内容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与分析,一定要结合全诗包括诗歌题目来理解。材料作文审题,虽然要求放宽,可以自选角度,但若断章取义,同样可能偏题离题。
鉴于此,在试题的讲析中,我们应该依托文本,回归文本,以文本验证选项,以语境确定选项,以前后内容推知中间内容,以整体内容指导局部内容,在这样的反复训练与讲析中,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全局观,有效地避免断章取义,脱离语境的错误。
当然,学生在作答中,出现失误、错误的情况还有很多,本人只是从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阅卷中发现并归纳了这几点,难免挂一漏万。也算是抛砖引玉,盼在这方面有更多认识的老师能提出看法,相互探讨,使我们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必要的失误,那么,我们的教学必将会更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