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书法从远古走来,盛久而不衰,至今,依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当下,中小学已经比较普遍地开设了书法课,意在让所有学生写好汉字,传承书法。基于此的书法课堂就要把握《纲要》,学会传承,精研范字,亲近儿童,坚持传统与现代的规定性,在由此及彼的因袭里,在古今的融汇和灵性的传承中走向丰满,走向立体,走向写字和育人的和谐共进。
【关键词】《纲要》;传统;范字;儿童
【中图分类号】G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1-0007-04
书法从远古走来,盛久而不衰,至今,依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当下,中小学已经比较普遍开设了书法课,意在让所有学生写好汉字,传承书法,这是这个崭新时代的要求,体现着国家的意志和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基于此的书法课堂就有了传统与现代的规定性,有了由此及彼的因袭,在古今的融汇和灵性的传承中变得更加丰满而立体,这是书法本身的魅力使然,也是书法传承的应然之态。为此,笔者以为一节好的书法课应基于以下四点思考,试以笔者在第12届“杏坛杯”书法课堂教学决赛中执教的《心字底》一课为例加以论述。
一、把握《纲要》,让书法课堂走上正途
2011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正式发布,书法课开始以国家课程的方式进入中小学。2013年,教育部又出台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文中简称《纲要》)。但书法课开设情况,尤其是书法课堂教学研究情况相对滞后。不少书法课教学仅凭教者白己的想当然推进,甚至走上了书法教学的歧途。此時,研读《纲要》,把握时代对书法教学的要求,就更显得迫在眉睫。
1.把握基本理念。
把握《纲要》,首先要把握其基本理念。基本理念中有一段开宗明义的论述:“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由此可以看出,让每个学生写好汉字是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最基本的目标,精讲多练是书法课堂的常态,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应适度融入,细细品味,这些内容的教学方式分配比例就一目了然了。在《心字底》教学中,笔者紫紧抓住指导学生写好心字底和心字底的字这根主线,在与学生分析范字,临写范字、评价范字、书写迁移的教学过程中,引进故事,引述书论,融入国乐,生发意象,两块内容的教学相生相发又主次分明,既有效提升了学生书写水平,又在潜移默化中融人了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较好地把握了技能训练与文化传承的结合点。
2.把握年段目标。
《纲要》对中小学书法教学的目标和内容都有明确具体的意见,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总体目标和内容,在此基础上,还要把握年段目标和内容,教材内容就要依据《纲要》设计,教学目标也要依据《纲要》设定,这样教学,学生的书法素养就会形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式的不断提升;反之,无视年段特点,随意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书法教学就会陷入高耗低效的泥潭。笔者的《心字底》原本是为五年级学生设计的课,起初也只把重点放在心字底的教学上,后来对照《纲要》发现,五年级学生“可以尝试用硬笔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了,原定的内容和目标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显然是过于简单了,于是,我将教学对象调整为四年级学生,教学内容的设置也进行了调整,在心字底的教学结束后,更多的是指导学生进行结构分析和体悟,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写好更多带有心字底的汉字。实践证明,这样的调整符合学生的年段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把握实施建议。
《纲要》还对书法教学提出了不少具体的建议和要求,这些建议和要求当然是全国各地最优秀的书法教育专家和老师们的成功经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的方法。我们完全不必搜索枯肠,百思不解,《纲要》中建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会让我们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感叹。比如说,临摹是书法学习的基本方式,那么该怎样教学生临摹呢?《纲要》中说,“临摹过程包括读帖、摹帖、临写、比对、调整等阶段”,又说,要“从观察例字、描红、仿影、临帖到独立书写”,按此教学不就行了吗?《心字底》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书写时要力求“意在笔先”,其实这也并不是笔者独创,这就是《纲要》中提出的明确要求。可以说,《纲要》的实施建议与要求一定会给老师们的书法教学最具体而直接的指导。
二、学会传承,让书法课堂植根传统
书法不是新生物,书学研究与书法教育早已是延续几千年的古老话题了;书法又极具包容性,正如著名学者熊秉明先生所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博大的中华文化是如此生动地寓存于书法之中。中小学书法教育理应溯源而上,植根传统,书法课堂才会获得茁壮生长的力量。
1.借鉴古代蒙学经验。
书法学习是古代孩童的必修课,古人在书法教学上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然主要是指软笔,不过在结构、章法等等教学上,软笔与硬笔就有很多相通之处了。例如,在书法入门阶段,清代人要求蒙童所写的字体要大,字写得太小容易局促,不利于后来的书法学习,如清人崔学古在《幼训》中说:“字须方广一寸五分,最忌临小字,致他年有拘促之病,大字稍成,然后于大字下,分列两行小字临之。”又如,为了让孩童掌握指实掌虚的握笔方法,清人唐彪在《家塾教学法》中记录了这样的方法:“为之技者,莫若将小轻圆木,或缝就小布团,如鸡子样者,令童蒙握手中,然后先生运笔,庶指与掌俱活动,而年长字易工矣。”关于何时开始学写软笔,清人王筠则认为“学字亦不可早,小儿手小骨弱,难教以拨镫法,八九岁不晚”,这和《纲要》所述也是一致的。这些古人总结的经验方法往往极具实用价值,若巧妙借鉴,我们的书法课堂一定会获益良多。
2.妙用古代书学思想。
古代书法家多若繁星,古代的书法理论著作也是浩如烟海,其中不乏像《书谱》《艺舟双楫》等闪耀着思想光芒,给后世学书之人带来深刻影响的经典论著。一位优秀的书法老师不仅要练好字,还要走进传统书法理论的世界,用古代的书学思想指导自己的书法练习,优化书法课堂教学,这样可以少走甚至不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在《书概》中论述书法的本质时说:“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刘熙载认为,书“意”起着主导的作用,书“象”则具有表现书“意”的功能。在《心字底》一课的教学中,我就把书法意象思维的原理引入了课堂,带领学生读字形、读关系、读笔画,感受具象的汉字形象;借助自然与生活之美,引导学生通过人情、事理、物象与汉字的相通之处,感悟书法的意象之美,感悟汉字之“象”与汉字之“意”的和谐统一,学生临写时就会在形神兼备的追求中有了取法乎上的效应。 3.融汇传统文化元素。
熊秉明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书法之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它与文学、哲学、经学、音乐、历史、美学、宗教,以及民间艺术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学习书法,光下苦功夫是不行的,这样的书法学习与训练也是不完整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涵养精神、滋养性灵,升华书写的品位与境界。在《心字底》教学中,我融人的传统文化元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古代书法理论,如欣赏《柳公权笔谏》的故事后,我引导学生要做一个“心正则笔正”的人。二是古代哲学和文字学理论,如出示满屏带有心字底的汉字时,我这样过渡:“天地万物,存乎一心,所以与心有关的汉字就特别多。”三是传统国乐,每当给学生较长的书写时间时,我就会用多媒体播放中国的传统音乐,让学生在幽雅国乐中挥洒灵性,放飞自我。四是中国画艺术,这主要是在课件上呈现,课件的封面和模板中有红梅、小荷、蜻蜓、远山,设计时我也特别注意了构图的意趣,使画面呈现出中国画的风味。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让书法课堂厚重了,也更有书法文化的味道了。
三、对话范字,让书法课堂意象兼得
任何教学活动,教师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吃透教材,书法教学也不例外,因为教师不知道书写的方法,教学活动根本就无法启动。在书法教学中,几个范字往往就成了教材,或者说是成了教材的主体,而书法意义上的范字极具美感与韵味,其内在笔法结构的巧妙之处只有悉心体会,方能悟得,正如王羲之在《书论》中所说:“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因此,与范字对话就成了老师们备课前尤为重要,也特别费心力的一项工作。备课时,我借助意象思维原理,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
1.细察范字,感知书法之象。
书法之象主要是具象的笔墨线条和点线分布,以单字临摹教学为例,我主要从字形、关系和笔画三个方面去观察。观察字形就是在汉字或部件外加上轮廓线,直观地感受它们的总体形态,如瘦长、扁阔、长方、椭网等等,这就如同画素描,总是先画轮廓线,如此就能把握总体,不至于有较大的走样。观察关系主要有部件关系和笔画关系,如部件的上下对正、左高右低,笔画的长短错落、平行等距等等。观察笔画主要是看其形态特点和在界格中的位置,如:长横两头稍粗,中间稍细,略带弧度;“中”字的中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等等。这样的观察显得比较全面,也比较准确,教学中,我也会带领学生经历这样的读帖过程。如我将汉字心与心字底对比呈现,学生发现,心字底的形态更加扁阔;感知卧钩形态时,我以月亮和躺卧的人作比,学生就悟出,卧钩的形态是带有弧度的,且上半部分是斜斜的,下半部分是平平的。我问学生,心字底右移了,为什么没有跑偏的感觉,课件提示后,学生知道了,心字底的卧钩出锋会指向字的中心点,心字底与整个字的联系就加强了。经过这样一个来回,学生对范字就有了一个扎实和基本的把握。
2.書通万象,悟得书法之意。
书法是具象的,更是意象的,它往往以意象的方式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古人评价书法,也往往不直接谈其笔画、结构和章法,而是以自然生活中的人事物作比,妙用其意的相通之处,引导读者去感悟书法中那种不可言说的意象之美。如古人说王羲之的字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评褚遂良的字说“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对于单字临摹教学而言,我主要借助生活中的人情、事理和物象去体悟书法之意的美好。比如,为了说明心字底在汉字中一般会稍稍右移,但卧钩出锋会指向汉字的中心点,以加强上下两个部件之间的联系,使其融为一体,我给学生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为什么钩尖指着中心点,它们就能融为一体了呢?
生:钩尖指着中心点,心字底和整个字的联系就加强了,它们就形成了一个整体。
师:如果把心字底比作在外玩耍的孩童,你想到了什么?
生:心字底就像在外玩耍的孩童,但他的心向着家,他就永远都是家里的好孩子。
师:如果把心字底比作身在国外的游子,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心字底就像身在国外的游子,但他心向祖国,他依然是个中国人。
师:这样说来,心字底就有了家国情怀。所以,老师告诉你们,字理与情理是相通的。
在这个环节中,心字底与其上方部件的内在联系和人的美好情感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意的相通,此时的书法在笔法与结构的规定中就生成了一种意象之美。
四、亲近孩子,让书法课堂顺应儿童
当下,书法进校园还是正在进行时,不少学校书法课的开设才刚刚开始,书法教师的配备也极不平衡,专业教师紧缺,大部分是由其他学科老师兼职,同一个年级,但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班级,学生的书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尤其要亲近孩子,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水平,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流程。
1.走进孩子的世界。
教师提前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孩子们的情况,许多的人和事就能被巧妙地加以运用,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更好地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心字底》教学中,我要送给孩子们一些书签,意在鼓励学生多读书,鼓励他们以腹有诗书来涵养书法气质。恰巧,在翰林小学活动期间,我发现学校最前面的大楼就是几本摞叠的书的造型,在班级熟悉学生时,我又了解到学校的儿童阅读工作做得很好,于是我重新设计了这样的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老师在翰林小学活动的时候,发现校园最前面的大楼是几本书的造型,学校肯定很重视你们的阅读,你们喜欢读书吗?
生:喜欢。
师: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因为,喜欢阅读的人学养就会深厚起来,学养深厚的人,写字就会有一种高雅的气息。为了方便大家阅读,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些书签,请组长发一下。
师:书签上有精美的图案,还有书法名言,大家先欣赏欣赏吧。
在这段教学设计中,因课前时间的限制,取消了阅读书目或阅读内容的交流,但学生的阅读得到了肯定,字如其人的思想得到了适当的渗透,教学活动也得以顺利推进。
2.基于孩子的实际。
课堂教学的设计应基于学生的读帖能力和书写水平,任何脱离学生实际水平与能力的书法课堂都将会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当下,特别是在异地选班上课,如公开课、比赛课、交流课等等,提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基本的了解往往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等到课前熟悉学生时,还要做进一步的了解,对教学设计做进一步的微调,以更好地适应孩子。
在准备参加“杏坛杯”书法课决赛前,我谨慎地选择了硬笔书法课,因为我曾经在一所基本不练毛笔字的学校开设过一节软笔书法公开课,学生的书法水平跟不上,硬着头皮上下去的感觉着实难受。当然,来到翰林小学后,我发现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在课前熟悉学生时,我又了解到孩子们的读帖习惯与我的读帖教学有一定的不同,于是就利用举办方规定的有限的时间,向孩子们普及了一下我所要用到的读帖方法,保证了第二天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关键词】《纲要》;传统;范字;儿童
【中图分类号】G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1-0007-04
书法从远古走来,盛久而不衰,至今,依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当下,中小学已经比较普遍开设了书法课,意在让所有学生写好汉字,传承书法,这是这个崭新时代的要求,体现着国家的意志和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基于此的书法课堂就有了传统与现代的规定性,有了由此及彼的因袭,在古今的融汇和灵性的传承中变得更加丰满而立体,这是书法本身的魅力使然,也是书法传承的应然之态。为此,笔者以为一节好的书法课应基于以下四点思考,试以笔者在第12届“杏坛杯”书法课堂教学决赛中执教的《心字底》一课为例加以论述。
一、把握《纲要》,让书法课堂走上正途
2011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正式发布,书法课开始以国家课程的方式进入中小学。2013年,教育部又出台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文中简称《纲要》)。但书法课开设情况,尤其是书法课堂教学研究情况相对滞后。不少书法课教学仅凭教者白己的想当然推进,甚至走上了书法教学的歧途。此時,研读《纲要》,把握时代对书法教学的要求,就更显得迫在眉睫。
1.把握基本理念。
把握《纲要》,首先要把握其基本理念。基本理念中有一段开宗明义的论述:“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由此可以看出,让每个学生写好汉字是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最基本的目标,精讲多练是书法课堂的常态,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应适度融入,细细品味,这些内容的教学方式分配比例就一目了然了。在《心字底》教学中,笔者紫紧抓住指导学生写好心字底和心字底的字这根主线,在与学生分析范字,临写范字、评价范字、书写迁移的教学过程中,引进故事,引述书论,融入国乐,生发意象,两块内容的教学相生相发又主次分明,既有效提升了学生书写水平,又在潜移默化中融人了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较好地把握了技能训练与文化传承的结合点。
2.把握年段目标。
《纲要》对中小学书法教学的目标和内容都有明确具体的意见,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总体目标和内容,在此基础上,还要把握年段目标和内容,教材内容就要依据《纲要》设计,教学目标也要依据《纲要》设定,这样教学,学生的书法素养就会形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式的不断提升;反之,无视年段特点,随意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书法教学就会陷入高耗低效的泥潭。笔者的《心字底》原本是为五年级学生设计的课,起初也只把重点放在心字底的教学上,后来对照《纲要》发现,五年级学生“可以尝试用硬笔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了,原定的内容和目标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显然是过于简单了,于是,我将教学对象调整为四年级学生,教学内容的设置也进行了调整,在心字底的教学结束后,更多的是指导学生进行结构分析和体悟,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写好更多带有心字底的汉字。实践证明,这样的调整符合学生的年段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把握实施建议。
《纲要》还对书法教学提出了不少具体的建议和要求,这些建议和要求当然是全国各地最优秀的书法教育专家和老师们的成功经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的方法。我们完全不必搜索枯肠,百思不解,《纲要》中建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会让我们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感叹。比如说,临摹是书法学习的基本方式,那么该怎样教学生临摹呢?《纲要》中说,“临摹过程包括读帖、摹帖、临写、比对、调整等阶段”,又说,要“从观察例字、描红、仿影、临帖到独立书写”,按此教学不就行了吗?《心字底》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书写时要力求“意在笔先”,其实这也并不是笔者独创,这就是《纲要》中提出的明确要求。可以说,《纲要》的实施建议与要求一定会给老师们的书法教学最具体而直接的指导。
二、学会传承,让书法课堂植根传统
书法不是新生物,书学研究与书法教育早已是延续几千年的古老话题了;书法又极具包容性,正如著名学者熊秉明先生所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博大的中华文化是如此生动地寓存于书法之中。中小学书法教育理应溯源而上,植根传统,书法课堂才会获得茁壮生长的力量。
1.借鉴古代蒙学经验。
书法学习是古代孩童的必修课,古人在书法教学上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然主要是指软笔,不过在结构、章法等等教学上,软笔与硬笔就有很多相通之处了。例如,在书法入门阶段,清代人要求蒙童所写的字体要大,字写得太小容易局促,不利于后来的书法学习,如清人崔学古在《幼训》中说:“字须方广一寸五分,最忌临小字,致他年有拘促之病,大字稍成,然后于大字下,分列两行小字临之。”又如,为了让孩童掌握指实掌虚的握笔方法,清人唐彪在《家塾教学法》中记录了这样的方法:“为之技者,莫若将小轻圆木,或缝就小布团,如鸡子样者,令童蒙握手中,然后先生运笔,庶指与掌俱活动,而年长字易工矣。”关于何时开始学写软笔,清人王筠则认为“学字亦不可早,小儿手小骨弱,难教以拨镫法,八九岁不晚”,这和《纲要》所述也是一致的。这些古人总结的经验方法往往极具实用价值,若巧妙借鉴,我们的书法课堂一定会获益良多。
2.妙用古代书学思想。
古代书法家多若繁星,古代的书法理论著作也是浩如烟海,其中不乏像《书谱》《艺舟双楫》等闪耀着思想光芒,给后世学书之人带来深刻影响的经典论著。一位优秀的书法老师不仅要练好字,还要走进传统书法理论的世界,用古代的书学思想指导自己的书法练习,优化书法课堂教学,这样可以少走甚至不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在《书概》中论述书法的本质时说:“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刘熙载认为,书“意”起着主导的作用,书“象”则具有表现书“意”的功能。在《心字底》一课的教学中,我就把书法意象思维的原理引入了课堂,带领学生读字形、读关系、读笔画,感受具象的汉字形象;借助自然与生活之美,引导学生通过人情、事理、物象与汉字的相通之处,感悟书法的意象之美,感悟汉字之“象”与汉字之“意”的和谐统一,学生临写时就会在形神兼备的追求中有了取法乎上的效应。 3.融汇传统文化元素。
熊秉明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书法之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它与文学、哲学、经学、音乐、历史、美学、宗教,以及民间艺术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学习书法,光下苦功夫是不行的,这样的书法学习与训练也是不完整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涵养精神、滋养性灵,升华书写的品位与境界。在《心字底》教学中,我融人的传统文化元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古代书法理论,如欣赏《柳公权笔谏》的故事后,我引导学生要做一个“心正则笔正”的人。二是古代哲学和文字学理论,如出示满屏带有心字底的汉字时,我这样过渡:“天地万物,存乎一心,所以与心有关的汉字就特别多。”三是传统国乐,每当给学生较长的书写时间时,我就会用多媒体播放中国的传统音乐,让学生在幽雅国乐中挥洒灵性,放飞自我。四是中国画艺术,这主要是在课件上呈现,课件的封面和模板中有红梅、小荷、蜻蜓、远山,设计时我也特别注意了构图的意趣,使画面呈现出中国画的风味。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让书法课堂厚重了,也更有书法文化的味道了。
三、对话范字,让书法课堂意象兼得
任何教学活动,教师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吃透教材,书法教学也不例外,因为教师不知道书写的方法,教学活动根本就无法启动。在书法教学中,几个范字往往就成了教材,或者说是成了教材的主体,而书法意义上的范字极具美感与韵味,其内在笔法结构的巧妙之处只有悉心体会,方能悟得,正如王羲之在《书论》中所说:“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因此,与范字对话就成了老师们备课前尤为重要,也特别费心力的一项工作。备课时,我借助意象思维原理,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
1.细察范字,感知书法之象。
书法之象主要是具象的笔墨线条和点线分布,以单字临摹教学为例,我主要从字形、关系和笔画三个方面去观察。观察字形就是在汉字或部件外加上轮廓线,直观地感受它们的总体形态,如瘦长、扁阔、长方、椭网等等,这就如同画素描,总是先画轮廓线,如此就能把握总体,不至于有较大的走样。观察关系主要有部件关系和笔画关系,如部件的上下对正、左高右低,笔画的长短错落、平行等距等等。观察笔画主要是看其形态特点和在界格中的位置,如:长横两头稍粗,中间稍细,略带弧度;“中”字的中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等等。这样的观察显得比较全面,也比较准确,教学中,我也会带领学生经历这样的读帖过程。如我将汉字心与心字底对比呈现,学生发现,心字底的形态更加扁阔;感知卧钩形态时,我以月亮和躺卧的人作比,学生就悟出,卧钩的形态是带有弧度的,且上半部分是斜斜的,下半部分是平平的。我问学生,心字底右移了,为什么没有跑偏的感觉,课件提示后,学生知道了,心字底的卧钩出锋会指向字的中心点,心字底与整个字的联系就加强了。经过这样一个来回,学生对范字就有了一个扎实和基本的把握。
2.書通万象,悟得书法之意。
书法是具象的,更是意象的,它往往以意象的方式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古人评价书法,也往往不直接谈其笔画、结构和章法,而是以自然生活中的人事物作比,妙用其意的相通之处,引导读者去感悟书法中那种不可言说的意象之美。如古人说王羲之的字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评褚遂良的字说“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对于单字临摹教学而言,我主要借助生活中的人情、事理和物象去体悟书法之意的美好。比如,为了说明心字底在汉字中一般会稍稍右移,但卧钩出锋会指向汉字的中心点,以加强上下两个部件之间的联系,使其融为一体,我给学生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为什么钩尖指着中心点,它们就能融为一体了呢?
生:钩尖指着中心点,心字底和整个字的联系就加强了,它们就形成了一个整体。
师:如果把心字底比作在外玩耍的孩童,你想到了什么?
生:心字底就像在外玩耍的孩童,但他的心向着家,他就永远都是家里的好孩子。
师:如果把心字底比作身在国外的游子,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心字底就像身在国外的游子,但他心向祖国,他依然是个中国人。
师:这样说来,心字底就有了家国情怀。所以,老师告诉你们,字理与情理是相通的。
在这个环节中,心字底与其上方部件的内在联系和人的美好情感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意的相通,此时的书法在笔法与结构的规定中就生成了一种意象之美。
四、亲近孩子,让书法课堂顺应儿童
当下,书法进校园还是正在进行时,不少学校书法课的开设才刚刚开始,书法教师的配备也极不平衡,专业教师紧缺,大部分是由其他学科老师兼职,同一个年级,但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班级,学生的书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尤其要亲近孩子,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水平,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流程。
1.走进孩子的世界。
教师提前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孩子们的情况,许多的人和事就能被巧妙地加以运用,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更好地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心字底》教学中,我要送给孩子们一些书签,意在鼓励学生多读书,鼓励他们以腹有诗书来涵养书法气质。恰巧,在翰林小学活动期间,我发现学校最前面的大楼就是几本摞叠的书的造型,在班级熟悉学生时,我又了解到学校的儿童阅读工作做得很好,于是我重新设计了这样的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老师在翰林小学活动的时候,发现校园最前面的大楼是几本书的造型,学校肯定很重视你们的阅读,你们喜欢读书吗?
生:喜欢。
师: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因为,喜欢阅读的人学养就会深厚起来,学养深厚的人,写字就会有一种高雅的气息。为了方便大家阅读,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些书签,请组长发一下。
师:书签上有精美的图案,还有书法名言,大家先欣赏欣赏吧。
在这段教学设计中,因课前时间的限制,取消了阅读书目或阅读内容的交流,但学生的阅读得到了肯定,字如其人的思想得到了适当的渗透,教学活动也得以顺利推进。
2.基于孩子的实际。
课堂教学的设计应基于学生的读帖能力和书写水平,任何脱离学生实际水平与能力的书法课堂都将会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当下,特别是在异地选班上课,如公开课、比赛课、交流课等等,提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基本的了解往往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等到课前熟悉学生时,还要做进一步的了解,对教学设计做进一步的微调,以更好地适应孩子。
在准备参加“杏坛杯”书法课决赛前,我谨慎地选择了硬笔书法课,因为我曾经在一所基本不练毛笔字的学校开设过一节软笔书法公开课,学生的书法水平跟不上,硬着头皮上下去的感觉着实难受。当然,来到翰林小学后,我发现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在课前熟悉学生时,我又了解到孩子们的读帖习惯与我的读帖教学有一定的不同,于是就利用举办方规定的有限的时间,向孩子们普及了一下我所要用到的读帖方法,保证了第二天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