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1957年的“左叶事件”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7年4月,一位部长助理在接待外宾时藐视和辱骂记者,事后被国内舆论界群起而攻之,然而过了不久,舆论上又把这事翻了过来……
  
  在报纸上看到新闻记者受伤害的一条消息:2008年3月17日《南方都市报》记者马小六在采访社会新闻时被深圳黄贝派出所两个民警戴上手铐,强行带离现场。整个过程,报纸已有详实报道,不必复述。看到这则报道,笔者不禁想起同样是伤害记者的“左叶事件”。
  事情发生在1957年4月17日,正在中国访问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前往参观北京农业展览会。这是那天最大的政治新闻,许多报社都派了记者采访,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也去了人拍摄新闻纪录片。摄影师看见有个人挡住了镜头,就去拉开他,没想到这人是负责为国宾带路和维护秩序的农业部部长助理左叶。这一拉可把部长助理惹火了,怒斥道:“你重要还是我重要?再挤就叫你们给我滚出去!”在场的记者受不了斥责,有好几个立即扯下自己佩戴的记者证以示抗议。《中国青年报》的摄影记者洪克把他目睹的这一幕写出来,以“部长助理和摄影师”为题刊登在5月7日的《中国青年报》上。上海《文汇报》还就此事发表社论《尊重新闻记者》,回顾了往事:“当一个政权反人民的时候,它是排斥记者、怀疑记者的。国民党在重庆、南京的年代时常封锁新闻,设新闻检查机构,甚至殴打、逮捕、处死新闻记者”,也谈到了今天:“我们人民政权是尊重新闻记者的。但是把新闻记者看作讨厌人,防范而不是合作,卑视而不是尊重,种种旧作风还是存在的。”
  看了1957年发生的“左叶事件”,再看2008年深圳发生的事件,笔者真正感到害怕了。1957年向记者发威的,是一位部长助理;而在2008年,却只是派出所的两名民警了。这变化,第一,是级别大大下降了,并不必是“我比你重要”的部长助理才有发威的“资格”了。全国各部的部长助理,加在一起也不过一百人左右吧,记者撞上他们的机会其实是不多的;派出所的民警可是成千上万,而且发生社会新闻的地方,通常都会有民警到场,真是冤家路窄,躲也躲不过呀;第二,左叶的发威,不过是辱骂一句“给我滚出去”,而深圳的民警发起威来,是动用警具,把记者拷了两个多小时。这比50年前可怕得多。这样看来,笔者年轻时只做了几年报纸就改行,真是大可庆幸的事。
  时间过了50年,拿这前后两件事看,对新闻记者的伤害,不能不说是变本加厉。可也不必慨叹今不如昔,从另一方面看,50年间社会的进步还是不小的。就说“左叶事件”吧,当时虽然众口一词,热闹了一阵子,连《人民日报》的副刊上,都发表了袁水拍的讽刺诗《官僚架子滚开》和方成的漫画,可等到反右斗争一起来,就整个翻过来了。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专门开会为左叶辩护,协会会长邓拓在会上说,我们不能孤立地看这件事情。这件事情是被新闻界右派分子夸大渲染,藉以发动反对人民、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进攻的一个导火线。《文汇报》那篇社论的执笔者彭子冈也被划为右派。而深圳发生的这件事呢,媒体报道后,各方人士纷纷谴责伤害记者的行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向受害记者发来了慰问信。可以预料,不会像1957年那样在舆论上又把这事翻过来。这就是进步。时代毕竟是在进步。
  对记者使用手铐的,虽然只是派出所的两个民警,但对记者怀有敌意的,决不只这两个人。报纸不是报道过,有些矿难发生后,禁止记者进入事故现场么?湖北天门不是发生过城管人员把用手机拍摄他们打人场面的围观者(还不是记者)打死的事么?这些人的目的,是让公众得到最少的信息量,所以就像当年《文汇报》社论说的,“把新闻记者看作讨厌人,防范而不是合作”了。尽管这一次记者采访的只是一条普通的社会新闻,两个民警还是觉得必须加以限制,这正是他们长期受到对记者怀有敌意的教育的结果。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就必须从消除对记者的敌意(更多是潜意识中的敌意)入手。要知道,记者的辛勤工作,是为了增加社会的透明度,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件之一。
  (作者系现代思想史学者、鲁迅研究专家)
其他文献
《宪法》是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从理论上讲,任何宪法都会对政府行使权力加以一系列限制。没有宪法的国家很少,但有宪法不一定就有宪政,没有宪政,对政府权力限制或制约就是一句空话。  民主是宪政的保证,没有民主保证的宪法是一纸空文。当今世界的政治语境中,说自己不搞民主的政权几乎没有,“民主是个好东西”是文明世界的常识,已经超越意识形态之争成为普世价值;有争议的是如何在民主的条件下,实现对政府权力的限
期刊
不论目的多么正当或多么高尚,擅自调整印花税税率的行为都已超越了法律授权,是违法行为。由于《立法法》是我国宪法体系的一部分,财政部的行为实际上已构成违宪。    2007年5月30日凌晨,财政部突然宣布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1‰调整到3‰,当天沪深两市双双暴跌,许多股民惊慌之中忍痛割肉,夺路而逃,证券市场哀鸿遍野。  一年之后,当我们重新回顾这一事件时,一个最起码的问题不得不提出来:财政
期刊
一笔天文数字的国家巨款巧妙地成为国库局少数“同人”的囊中财富,对于这样一个损公肥私的签呈,身为中央银行总裁的孔祥熙居然批了一个“可”字……社会“反孔”情绪日趋强烈,蒋介石不得不考虑“换马”。但孔是蒋的姻亲,有霭龄、美龄“护孔”,“换马”谈何容易。此事竟使得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苦痛极矣”……    孔祥熙等贪污美金公债券逾千万    发行公债是吸收社会资金,解决国家财政急需的重要办法。1942年,
期刊
法学家想当然地认为,应该制订更多的法律对社会加以调控,这是法治国家的需要;而经济学家敏锐地看到了法律过多带来的过度规制问题:法律越多,律师、法官也越多,社会成本就越大,效果反而不好。  有一种说法是,经济学家把蛋糕做大,法学家把蛋糕分好。    经济学家:法律过多造成“过度规制”    梁治平:社会变迁中,法律与经济是两个最重要的领域,两者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过去我们普遍承认,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期刊
历史为什么“忽冷忽热”    马立诚:改革开放初期是文学热,进入1990年代是经济学热,后来又有一段政论热,现在是历史热。先后四个热。到书店看一看,各种各样的中外历史著作满坑满谷,蔚为大观,中国大片也都是历史题材。  雷颐:历史热是正常的。无论美国、法国、英国还是俄国,每年的畅销书,历史著作占据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历史热也反映了社会变化。上世纪80年代,历史很边缘、很冷,从1980年代一直到199
期刊
暑天,看了蒋泥的新著《老舍之谜》(中国书店2007年版)。新文学史上“鲁郭茅巴老曹”六位大师之一,老舍,他有怎样的“谜”呢?蒋泥共列出“出生”、“出道”、“情爱”、“创作”、“离乱”、“个性”、“地位”、“自杀”8个“谜”。至于穿插在8个“谜”中的数十个“问”,也大致概括了老舍的一生与创作。  蒋泥开列的老舍之“谜”引人入胜,如:   “老舍有多重人格吗?如何理解他的政治‘热情’?有多少是他真实的
期刊
一  柳鸣九回忆钱钟书,说在大楼门口遇到,钱先生总是面带微笑,点一点头,侧身让对方先走,不管先来后到,不管熟识与否,也不管是否后生晚辈。  这是一种优雅。这种优雅在有教养的前辈中十分普遍。同学生交往,他们总是谦和容让,循循善诱,即便冒失者有些语言冲撞,也不曾见他们疾言厉色,更不要说动手动脚把学生扭送校方了。  今之学者,小有名气,便高视阔步、神气活现、毫无礼让。冲门而出,见者躲闪;入室喧哗,闻者避
期刊
贺卫方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致力于司法改革研究,曾被评为“影响中国21世纪发展的100位中国青年”之一    政府行使权力的裁量权过大    《同舟共进》:有人认为,行政干预是影响中国法治的重要障碍,您是否认同?  贺卫方:司法现在受到的干预比较多,比如说谁做法院院长,实际是由同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确定基本人选,再由人大通过;法院内预算、财政拨款也由财政部门控制。衣、食、住、行以及人、财、物都控制
期刊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例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1948年国民党统治区财政经济全面崩溃、人民解放军发动三大战略决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却想单独谈谈1947年。  套用一句时行的话,多少年来我一直存在一个“1947年情结”。对我来说,这是难忘的一年。 记得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讲过:如果给你看100张巴黎凯旋门的照片,包括远景的、近
期刊
采访专家  □ 竹立家: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教授  □ 蔡定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导,宪政研究所所长  □ 李凡:世界与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 陈光: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管理学博士  □ 陈瑞莲: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同舟共进》:大部制改革方案与社会各界的期待相去甚远。是不是这项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遭遇阻力,会不会妨碍行政体制改革的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