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教育的审美自由与技能培养说开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mas9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也由原先的重技能开始向“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指导思想转变,也标志着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大众化了,从而把素质教育在音乐这一领域更加具体化了。然而,音乐由于其自身的抽象性也导致了审美的自由,从而无法对教学的成效进行全面的评估。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考虑运用何种手段使审美教育不再空谈,同时也应思考收集信息得到反馈,即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审美自由 技能 反馈 评价 课堂
  一、与时俱进 构建完美课堂
  从“学程导航”到“高效课堂”我们音乐教育也跟着在一次次的革新,素质教育的“具象化”也把审美教育推到了艺术教育的核心位置。一次全新的挑战也正考验着素质教育能否在音乐领域中有所突破。我们的教育不再是单单面向个别的“未来艺术家”,而是“全民化”。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追求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便是审美的基础。不仅需要我们教育者观念的转变也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的审美观念形成还在于教师兴趣的激发和正确的引导。
  (1) 把握“审美自由”。
  所谓“审美自由”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学生接受学习作品的来源,风格等的自由要求。学生与教师的年龄差距也导致了,对部分作品喜好的分歧。教师不妨从学生的角度去审美理解学生喜好的作品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学生喜欢的歌星与作品,教师可以做一个问卷调查,而后根据歌星的作品去寻找鉴赏作品的共性,或者相关的音乐文化。比方时下很流行“凤凰传奇”,教师可以把其作品与草原风格的音乐做一比较,阐述新民歌的魅力。学生崇拜周杰伦,教师也可以收集周杰伦的作品让其体会“中国风”,如把流行音乐与中国京剧的结合,《霍元甲》就有所体现。周杰伦的《东风破》、《菊花台》、《发如雪》等作品是把中国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结合,这样既能投其所好激发兴趣又能达到审美的目的。总之,审美教育不仅在于教学的内容更应注重其过程与目的。“审美自由”从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审美时对某一作品的理解观念上的不同。音乐的抽象性在于通过节奏旋律的特点表达其主题,因此,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作品的理解有所不同,也会受鉴赏者文化水平的限制。作为教师此时应从形式、情感来感受艺术的魅力,尽量少加个人理解的因素,以免干扰学生创新和想象力。
  (2) 尝试“技能的培养”。
  一直以来,许多人把审美教育与技能培养对立开来,认为在追求技能即放弃了审美,熟不知审美教育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更有利于技能的展现,如要弹奏好一首完美的乐曲首先要想象丰富,才能把所要表达的场面或者情感展现与作品中。同时在技能培养上我们应该做一伯乐善于发现人才适当鼓励,给予那些学生展现的舞台。
  二、多方着手 构建有效评价机制
  有效的教学评价最终的目标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教材的完善使用和学与教成果的有效反馈,其作用是更有利于教师关注课堂的有效性,学生学习习惯,有效学习策略的养成等,同时也把审美教育化“抽象”为”俱象”更加直观化了,也是鉴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传统的教学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某一阶段结束后进行的,这样会错过评价的最佳时间段,也失去了评价的意义。所以我们因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去构建评价的方案和手段,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既要注重技能的提高也要注重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1) 方式多样,适者即用
  评价的方式多样,如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等,虽然方法很多但也要注意其实效性,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等要素来决定,从而达到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审美情趣、艺术技能提高。如果把评价具体化,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形成性评价和终端评价。形成性的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参与能力,活动能力,常规教学时的反馈等。终端评价一般以总结性为主可以由面试(音乐技能展示)和笔试组成。今年上半年一名为《中学音乐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实施方案的研究》音乐省级课题吸引了本人,于是就终端教学评价机制作了简单研究方案现结果如下:
  由此可见,学生的对音乐的理论常识部分一般不屑一顾,而对于记忆性的常识正确率较高,对于简单的音乐点评能力也较差,结论可见学生的音乐理论知 识面过于狭窄对课堂上音乐理论知识的接受不够重视,大部分同学更愿意死记硬背缺少分析和鉴赏的能力。以上数据是农村学校的情况,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对城市进行研究,故仅作平时教学反馈之用。
  (2)积极主动 争取多方配合
  音乐课在课改的今天虽然也有一席之地,然而大部分只做表面文章,有时会拽着审美教育的空洞性反而会导致学生不重视,领导不关心,家长很无奈,评价机制的建立不光是音乐课堂上应具备的,还需要建立专门的音乐评价机制,如果光看几个特长生或者艺术节精彩的节目来评价这个学校的艺术教育的话,那我们艺术教育的改革的成效也许会原地踏步。
  所以,不管是重审美还是偏技能当,前的音乐要改出成就来,教师要做的是建立有效的课堂模式,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育部门也应关注非考科目,全民关注我们的音乐教育定会有美好的明天。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作为小学音乐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多加引导,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对音乐产生爱好之情,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本文主要以温州民歌《月光光》为例,对音乐教学的方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从而激发学生对温州传统文化的爱好,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民歌教学 温州 《月光光》 音乐教育  【案例背景】  音乐是艺术,而音乐教学更是艺术教学中的艺术
期刊
摘要: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信息传递的催化剂,积极的情感体验有益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在小学低阶段音乐教学中,我们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训练,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相关技能,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  关键词:情境技能 情感体验  一、情境相衬,悟音乐情感  音响与情感联系密切,它通过优美的旋律、多变的节奏、高雅的和声及健康向上的歌词等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品格,使之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教
期刊
一个朋友告诉我,迷笛学校是在开办几年之后才有了第一个编曲、制作专业。但是在个人电脑音乐制作软件突然开放的那几年,大量的独立音乐人自己不断尝试创作/录制,从“野路子”一步一步修成正果。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音乐制作教育,或许有一些乐器功底,但也绝非大师级别。黎诺天或许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我们采过一些跨界高手,比如既当歌手又是制作人的陈珊妮,同样也是自学成才,然而内地的音乐人想要获得相同的硬件条件和机会,
期刊
美丽的日子
期刊
摘要:教学方式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我们都知道好的教学方式一定是基于学生的“学”,而不是便于教师的“教”。小学音乐欣赏作品涉及面较广,教材又是以人文主题为中心。因此,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及其有必要的。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 儿童 音乐素养 教学方式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门类,是音乐教材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多层面的心理体
期刊
摘要:因为踏板在钢琴演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很多钢琴演奏家、教育家在关于钢琴演奏和教学的专著中,都以专门的章节来论述踏板问题,正确巧妙地运用踏板,能够使我们的演奏更完美,所以踏板问题需要下功夫学习、研究。本文将通过三部分对踏板法进行简要地论述。  关键词:踏板 钢琴演奏 风格  钢琴演奏是一门表演艺术,美妙动听的音符通过跌宕起伏的旋律变化,勾画了人类灵魂的颤动,体现了情感和生命的内涵,而拥有
期刊
摘要:艺术歌曲作为一门将音乐与诗歌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上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不断追捧。如今的音乐已不同于传统时期,人们更加追求音乐的变化与个性,艺术歌曲也从最初的单音发展为十二音、无调性的艺术歌曲。众多音乐因素地位发生了改变,在艺术歌曲中起到了不同寻常的作用。无论作为分析还是演唱,都应以逆向思维来看待作品,打破结构之概念。本文试从音乐结构和音乐组织因素两方面来阐述艺术歌曲的内在特征。  关键词:艺术
期刊
摘要:酒曲是一项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西北地区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每逢节假日聚会或迎亲嫁娶时,酒曲都会作为消遣娱乐的常见方式和情感联络的重要纽带。现以宴席曲形式之一的酒曲——《数麻雀》为例,在西北民俗的视野下,从音乐的风格和表现手段、曲调的调式和结构特点这两个层面来分析西北地区传统音乐文化及审美意识,以展现这一地区共同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音乐风格 表现手段 调式 结构特点
期刊
摘要:咏叹调《美妙时刻即将来临》是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第四幕苏珊娜的唱段,《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歌剧音乐创作中最为著名的歌剧之一。本文结合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背景,并以苏珊娜的人物形象的研究为切入点,对作品风格等进行细致分析,进而论述咏叹调《美妙时刻即将来临》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歌剧 咏叹调 《美妙时刻将来临》 艺术特点  一、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背景  (一)时代背景分
期刊
摘要:在我国文化艺术产业逐渐繁荣、文化艺术市场日益完善的趋势下,艺术管理专业作为提供市场发展所需人才的对应专业,在各大城市、各类高校逐渐发展成长起来。本文以洛阳师范学院演艺策划与管理方向的建立与发展为案例,着重分析艺术管理专业在生源素质、院校条件、文化艺术市场等客观因素均不够完善的条件下,采取何种方式和策略突破各种制约因素,最终逐渐形成良性发展模式。  关键词:艺术管理专业 演艺策划与管理 发展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