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也由原先的重技能开始向“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指导思想转变,也标志着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大众化了,从而把素质教育在音乐这一领域更加具体化了。然而,音乐由于其自身的抽象性也导致了审美的自由,从而无法对教学的成效进行全面的评估。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考虑运用何种手段使审美教育不再空谈,同时也应思考收集信息得到反馈,即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审美自由 技能 反馈 评价 课堂
一、与时俱进 构建完美课堂
从“学程导航”到“高效课堂”我们音乐教育也跟着在一次次的革新,素质教育的“具象化”也把审美教育推到了艺术教育的核心位置。一次全新的挑战也正考验着素质教育能否在音乐领域中有所突破。我们的教育不再是单单面向个别的“未来艺术家”,而是“全民化”。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追求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便是审美的基础。不仅需要我们教育者观念的转变也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的审美观念形成还在于教师兴趣的激发和正确的引导。
(1) 把握“审美自由”。
所谓“审美自由”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学生接受学习作品的来源,风格等的自由要求。学生与教师的年龄差距也导致了,对部分作品喜好的分歧。教师不妨从学生的角度去审美理解学生喜好的作品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学生喜欢的歌星与作品,教师可以做一个问卷调查,而后根据歌星的作品去寻找鉴赏作品的共性,或者相关的音乐文化。比方时下很流行“凤凰传奇”,教师可以把其作品与草原风格的音乐做一比较,阐述新民歌的魅力。学生崇拜周杰伦,教师也可以收集周杰伦的作品让其体会“中国风”,如把流行音乐与中国京剧的结合,《霍元甲》就有所体现。周杰伦的《东风破》、《菊花台》、《发如雪》等作品是把中国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结合,这样既能投其所好激发兴趣又能达到审美的目的。总之,审美教育不仅在于教学的内容更应注重其过程与目的。“审美自由”从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审美时对某一作品的理解观念上的不同。音乐的抽象性在于通过节奏旋律的特点表达其主题,因此,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作品的理解有所不同,也会受鉴赏者文化水平的限制。作为教师此时应从形式、情感来感受艺术的魅力,尽量少加个人理解的因素,以免干扰学生创新和想象力。
(2) 尝试“技能的培养”。
一直以来,许多人把审美教育与技能培养对立开来,认为在追求技能即放弃了审美,熟不知审美教育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更有利于技能的展现,如要弹奏好一首完美的乐曲首先要想象丰富,才能把所要表达的场面或者情感展现与作品中。同时在技能培养上我们应该做一伯乐善于发现人才适当鼓励,给予那些学生展现的舞台。
二、多方着手 构建有效评价机制
有效的教学评价最终的目标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教材的完善使用和学与教成果的有效反馈,其作用是更有利于教师关注课堂的有效性,学生学习习惯,有效学习策略的养成等,同时也把审美教育化“抽象”为”俱象”更加直观化了,也是鉴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传统的教学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某一阶段结束后进行的,这样会错过评价的最佳时间段,也失去了评价的意义。所以我们因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去构建评价的方案和手段,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既要注重技能的提高也要注重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1) 方式多样,适者即用
评价的方式多样,如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等,虽然方法很多但也要注意其实效性,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等要素来决定,从而达到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审美情趣、艺术技能提高。如果把评价具体化,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形成性评价和终端评价。形成性的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参与能力,活动能力,常规教学时的反馈等。终端评价一般以总结性为主可以由面试(音乐技能展示)和笔试组成。今年上半年一名为《中学音乐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实施方案的研究》音乐省级课题吸引了本人,于是就终端教学评价机制作了简单研究方案现结果如下:
由此可见,学生的对音乐的理论常识部分一般不屑一顾,而对于记忆性的常识正确率较高,对于简单的音乐点评能力也较差,结论可见学生的音乐理论知 识面过于狭窄对课堂上音乐理论知识的接受不够重视,大部分同学更愿意死记硬背缺少分析和鉴赏的能力。以上数据是农村学校的情况,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对城市进行研究,故仅作平时教学反馈之用。
(2)积极主动 争取多方配合
音乐课在课改的今天虽然也有一席之地,然而大部分只做表面文章,有时会拽着审美教育的空洞性反而会导致学生不重视,领导不关心,家长很无奈,评价机制的建立不光是音乐课堂上应具备的,还需要建立专门的音乐评价机制,如果光看几个特长生或者艺术节精彩的节目来评价这个学校的艺术教育的话,那我们艺术教育的改革的成效也许会原地踏步。
所以,不管是重审美还是偏技能当,前的音乐要改出成就来,教师要做的是建立有效的课堂模式,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育部门也应关注非考科目,全民关注我们的音乐教育定会有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审美自由 技能 反馈 评价 课堂
一、与时俱进 构建完美课堂
从“学程导航”到“高效课堂”我们音乐教育也跟着在一次次的革新,素质教育的“具象化”也把审美教育推到了艺术教育的核心位置。一次全新的挑战也正考验着素质教育能否在音乐领域中有所突破。我们的教育不再是单单面向个别的“未来艺术家”,而是“全民化”。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追求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便是审美的基础。不仅需要我们教育者观念的转变也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的审美观念形成还在于教师兴趣的激发和正确的引导。
(1) 把握“审美自由”。
所谓“审美自由”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学生接受学习作品的来源,风格等的自由要求。学生与教师的年龄差距也导致了,对部分作品喜好的分歧。教师不妨从学生的角度去审美理解学生喜好的作品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学生喜欢的歌星与作品,教师可以做一个问卷调查,而后根据歌星的作品去寻找鉴赏作品的共性,或者相关的音乐文化。比方时下很流行“凤凰传奇”,教师可以把其作品与草原风格的音乐做一比较,阐述新民歌的魅力。学生崇拜周杰伦,教师也可以收集周杰伦的作品让其体会“中国风”,如把流行音乐与中国京剧的结合,《霍元甲》就有所体现。周杰伦的《东风破》、《菊花台》、《发如雪》等作品是把中国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结合,这样既能投其所好激发兴趣又能达到审美的目的。总之,审美教育不仅在于教学的内容更应注重其过程与目的。“审美自由”从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审美时对某一作品的理解观念上的不同。音乐的抽象性在于通过节奏旋律的特点表达其主题,因此,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作品的理解有所不同,也会受鉴赏者文化水平的限制。作为教师此时应从形式、情感来感受艺术的魅力,尽量少加个人理解的因素,以免干扰学生创新和想象力。
(2) 尝试“技能的培养”。
一直以来,许多人把审美教育与技能培养对立开来,认为在追求技能即放弃了审美,熟不知审美教育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更有利于技能的展现,如要弹奏好一首完美的乐曲首先要想象丰富,才能把所要表达的场面或者情感展现与作品中。同时在技能培养上我们应该做一伯乐善于发现人才适当鼓励,给予那些学生展现的舞台。
二、多方着手 构建有效评价机制
有效的教学评价最终的目标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教材的完善使用和学与教成果的有效反馈,其作用是更有利于教师关注课堂的有效性,学生学习习惯,有效学习策略的养成等,同时也把审美教育化“抽象”为”俱象”更加直观化了,也是鉴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传统的教学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某一阶段结束后进行的,这样会错过评价的最佳时间段,也失去了评价的意义。所以我们因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去构建评价的方案和手段,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既要注重技能的提高也要注重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1) 方式多样,适者即用
评价的方式多样,如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等,虽然方法很多但也要注意其实效性,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等要素来决定,从而达到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审美情趣、艺术技能提高。如果把评价具体化,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形成性评价和终端评价。形成性的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参与能力,活动能力,常规教学时的反馈等。终端评价一般以总结性为主可以由面试(音乐技能展示)和笔试组成。今年上半年一名为《中学音乐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实施方案的研究》音乐省级课题吸引了本人,于是就终端教学评价机制作了简单研究方案现结果如下:
由此可见,学生的对音乐的理论常识部分一般不屑一顾,而对于记忆性的常识正确率较高,对于简单的音乐点评能力也较差,结论可见学生的音乐理论知 识面过于狭窄对课堂上音乐理论知识的接受不够重视,大部分同学更愿意死记硬背缺少分析和鉴赏的能力。以上数据是农村学校的情况,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对城市进行研究,故仅作平时教学反馈之用。
(2)积极主动 争取多方配合
音乐课在课改的今天虽然也有一席之地,然而大部分只做表面文章,有时会拽着审美教育的空洞性反而会导致学生不重视,领导不关心,家长很无奈,评价机制的建立不光是音乐课堂上应具备的,还需要建立专门的音乐评价机制,如果光看几个特长生或者艺术节精彩的节目来评价这个学校的艺术教育的话,那我们艺术教育的改革的成效也许会原地踏步。
所以,不管是重审美还是偏技能当,前的音乐要改出成就来,教师要做的是建立有效的课堂模式,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育部门也应关注非考科目,全民关注我们的音乐教育定会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