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来买啊,皮薄馅多的小笼包子……”每天清晨,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几乎都能听到这样的“椒盐普通话”。如果有人问他们是哪里人时,他们会说:“我们是重庆开县人。”
小笼包子虽小,却“蒸”出了开县人热气腾腾的创业生活。可别小看这个小本买卖,一天能卖三四百笼包子,一年下来就能挣十来万元。
“小笼包子”闯京城,只是开县多年来培育“开拓开放、敢为人先”创业精神的一个缩影。
开县是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有137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77.15万个,人均耕地不足0.8亩,只需要大约27万劳动力就可以完成种粮任务,富余的50多万劳动力,何去何从?
开县县委、县政府认为,鼓励创业,是一条现实的出路。说起创业,县委书记蒋又一有一段很精彩的话:“创业的精髓在于创新、创造。创新、创造就是要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敢于做时代的弄潮儿。”
2007年元旦,在北京开餐馆的邹竞成的肩上又多了一副担子——开县镇安镇在京餐饮业党支部书记。邹竞成说,他从一个昔日食不果腹的普通农民,到一个连锁餐饮企业和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是在开县浓厚的创业氛围特别是一个叫唐顺华的农民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
今年52岁的镇安镇歇马村党总支书记唐顺华是敢吃螃蟹的第一人。早年,唐顺华家里非常贫困。由于父母早逝,24岁的唐顺华,挑起了照顾9个弟妹的重担。在那些年月里,尽管辛苦劳作一年,产出的粮食仍填不饱全家人的肚子。唐顺华四处打工,下苦力挣钱,但仍然满足不了一家人的生活需求。正在走投无路之际,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到唐顺华耳中:一个早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闯荡的老乡,在那里开了家卖小笼包子的小餐馆,挣了大钱!
“种地不如务工,务工不如创业。”在一位老书记的劝说下,唐顺华横下一条心,决定外出创业。他东拼西凑了3000来块钱,带着两个弟弟直奔包头。在老乡的餐馆落脚后,他们四处打听,以低廉的价格租到了一个临街门面。办齐营业执照后,唐顺华和两个弟弟既当老板又当工人,用他们的家传手艺开起了小笼包子铺。
付出总有回报!唐顺华的小笼包子铺生意格外红火,每天卖出小笼包子上万个,营业额竟达到千余元。到年终,三兄弟盘点,好家伙,不到一年,就净赚20多万元!弟妹们成年后,唐顺华就带着他们转战大江南北,到各地去建立“根据地”。唐顺华说:“怕吃苦者永远吃苦,不怕吃苦者吃一时之苦。”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发现唐顺华这个典型后,开县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并培养他担任了村党总支书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本也能兴家创业,当地掀起了创业热潮。
为了让更多的村民走出峡谷发家致富,唐顺华总是想着法儿动员、鼓励村里的年轻人大胆到全国各地创业。
村民易兴兵家境贫寒,唐顺华多次鼓励他“人穷不能志短”,“小本也能兴家”。易兴兵从向亲戚借25公斤黄豆加工豆腐起家,到如今已发展到集豆制品加工、卤制品加工和石棉瓦生产等多种经营于一体的“联合舰队”。在唐顺华的影响下,众多歇马村人纷纷放下锄头,踏上创业之路。
邹竞成就是其中的一员。被任命为镇安镇在京餐饮业党支部书记后,他激动地说:“这多亏了老唐啊,没有他的鼓励,哪有现在的好日子。”
目前,歇马村总共5400多人中,有1800多人常年在外创业,仅在外开餐馆的就有800多户,资产上百万的有100多户。
“歇马人爱动脑筋、想办法,但这不是天生的,既是被环境逼出来的,也是党委、政府多年来宣传发动的结果。”唐顺华说得很实在。
歇马村是开县创业潮的一朵浪花,把这些弄潮儿推上浪尖的,的确是开县县委、县政府。为了唤醒开县人的创业意识,开县多次在全县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培育、形成了“开拓开放、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县委、县政府领导每年春节都要带队外出慰问创业者,并邀请他们返乡创业,除了在税费等方面进行扶持外,还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荐创业者担任政协委员、鼓励创业者参选人大代表、培养创业者入党、提拔创业者担任基层领导职务,让创业者“在经济上有搞头、在政治上有盼头”。开县还在有线电视、报刊、网络上广泛宣传创业者的先进事迹,激发开县人创业兴业的激情。而今,创业光荣已在开县蔚然成风。
据开县劳务部门初步调查统计,截至2006年底,在开县77万多农村劳动力中,常年在外务工、创业的人数就达到44.5万人,每年创造劳务收入17.2亿元,占开县农民总收入的51%。而开县人仅在北京开的餐馆,就有1800多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年收入逾2亿元。
小笼包子虽小,却“蒸”出了开县人热气腾腾的创业生活。可别小看这个小本买卖,一天能卖三四百笼包子,一年下来就能挣十来万元。
“小笼包子”闯京城,只是开县多年来培育“开拓开放、敢为人先”创业精神的一个缩影。
开县是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有137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77.15万个,人均耕地不足0.8亩,只需要大约27万劳动力就可以完成种粮任务,富余的50多万劳动力,何去何从?
开县县委、县政府认为,鼓励创业,是一条现实的出路。说起创业,县委书记蒋又一有一段很精彩的话:“创业的精髓在于创新、创造。创新、创造就是要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敢于做时代的弄潮儿。”
2007年元旦,在北京开餐馆的邹竞成的肩上又多了一副担子——开县镇安镇在京餐饮业党支部书记。邹竞成说,他从一个昔日食不果腹的普通农民,到一个连锁餐饮企业和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是在开县浓厚的创业氛围特别是一个叫唐顺华的农民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
今年52岁的镇安镇歇马村党总支书记唐顺华是敢吃螃蟹的第一人。早年,唐顺华家里非常贫困。由于父母早逝,24岁的唐顺华,挑起了照顾9个弟妹的重担。在那些年月里,尽管辛苦劳作一年,产出的粮食仍填不饱全家人的肚子。唐顺华四处打工,下苦力挣钱,但仍然满足不了一家人的生活需求。正在走投无路之际,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到唐顺华耳中:一个早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闯荡的老乡,在那里开了家卖小笼包子的小餐馆,挣了大钱!
“种地不如务工,务工不如创业。”在一位老书记的劝说下,唐顺华横下一条心,决定外出创业。他东拼西凑了3000来块钱,带着两个弟弟直奔包头。在老乡的餐馆落脚后,他们四处打听,以低廉的价格租到了一个临街门面。办齐营业执照后,唐顺华和两个弟弟既当老板又当工人,用他们的家传手艺开起了小笼包子铺。
付出总有回报!唐顺华的小笼包子铺生意格外红火,每天卖出小笼包子上万个,营业额竟达到千余元。到年终,三兄弟盘点,好家伙,不到一年,就净赚20多万元!弟妹们成年后,唐顺华就带着他们转战大江南北,到各地去建立“根据地”。唐顺华说:“怕吃苦者永远吃苦,不怕吃苦者吃一时之苦。”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发现唐顺华这个典型后,开县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并培养他担任了村党总支书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本也能兴家创业,当地掀起了创业热潮。
为了让更多的村民走出峡谷发家致富,唐顺华总是想着法儿动员、鼓励村里的年轻人大胆到全国各地创业。
村民易兴兵家境贫寒,唐顺华多次鼓励他“人穷不能志短”,“小本也能兴家”。易兴兵从向亲戚借25公斤黄豆加工豆腐起家,到如今已发展到集豆制品加工、卤制品加工和石棉瓦生产等多种经营于一体的“联合舰队”。在唐顺华的影响下,众多歇马村人纷纷放下锄头,踏上创业之路。
邹竞成就是其中的一员。被任命为镇安镇在京餐饮业党支部书记后,他激动地说:“这多亏了老唐啊,没有他的鼓励,哪有现在的好日子。”
目前,歇马村总共5400多人中,有1800多人常年在外创业,仅在外开餐馆的就有800多户,资产上百万的有100多户。
“歇马人爱动脑筋、想办法,但这不是天生的,既是被环境逼出来的,也是党委、政府多年来宣传发动的结果。”唐顺华说得很实在。
歇马村是开县创业潮的一朵浪花,把这些弄潮儿推上浪尖的,的确是开县县委、县政府。为了唤醒开县人的创业意识,开县多次在全县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培育、形成了“开拓开放、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县委、县政府领导每年春节都要带队外出慰问创业者,并邀请他们返乡创业,除了在税费等方面进行扶持外,还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荐创业者担任政协委员、鼓励创业者参选人大代表、培养创业者入党、提拔创业者担任基层领导职务,让创业者“在经济上有搞头、在政治上有盼头”。开县还在有线电视、报刊、网络上广泛宣传创业者的先进事迹,激发开县人创业兴业的激情。而今,创业光荣已在开县蔚然成风。
据开县劳务部门初步调查统计,截至2006年底,在开县77万多农村劳动力中,常年在外务工、创业的人数就达到44.5万人,每年创造劳务收入17.2亿元,占开县农民总收入的51%。而开县人仅在北京开的餐馆,就有1800多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年收入逾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