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电影中女性主义比较探析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st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中国电影《茉莉花开》与美国电影《时时刻刻》这两部表现了女性主义内容的电影为例,首先总结二者在电影主角、电影象征符号运用方面的相同点,其次对两部电影在叙事结构、影像语言、理论基础方面的不同点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结合女性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探讨了电影中表现出来的中西方女性主义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时时刻刻》《茉莉花开》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起源于西方,是以性别视角来分析和研究事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它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革命、一场提高女性地位的政治斗争,又是一种强调男女平等,肯定女性的价值观念、学说和方法论原则,更是一场争取女性解放的社会运动。①
  电影作为一种媒介,一种传播手段,除了追求逼真的视觉效果,声色表象的背后还蕴含着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意义。当电影与女性主义思潮接轨后,就产生了一批以女性意识作为贯穿电影的主导思想的作品,女性以及女性电影已经在世界影坛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无论中西方, 女性都在电影领域开拓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而中西方由于文化背景差异以及电影拍摄手法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电影的内容以及对女性主义的理解和表达都有所不同。以同年创作完成的美国电影《时时刻刻》与中国电影《茉莉花开》为例(以下简称《时》《茉》),二者都属于女性电影,在对女性主义的表达、叙事结构、影像画面、理论深度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不同,将二者进行比较,可以了解跨文化的背景下女性主义的发展差异,并且加深对女性主义电影的理解。
  一、电影元素的相似性
  1、主要角色:三段式演绎
  《时时刻刻》与《茉莉花开》描述的都是三位主角的故事,并且分三段叙事,将她们与特定的时代以及特定时代下的典型女性形象相联系。两部影片都以三个不同时代的女性的生活和命运变迁为主线,表达了创作者对女性命运以及精神世界的关注和理解。
  《时》中的三位女性分别是1921年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1951年美国家庭主妇罗拉·布朗;2001年纽约的女编辑克拉丽莎·沃恩。《茉》中则是一家三代女性,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的茉、六十年代的莉和八十年代的花。两部影片中不同的三位女性各自的人生经历,都体现出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背景下,女性自我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女性主义的发展。
  2、象征符号:理解的关键
  电影中人物的台词、表情、服饰,还有色彩、音乐、物体,这些都是推动情节发展,或者是帮助观众理解电影的象征符号,能够表达导演的思想、情感和愿望,有映射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社会、政治、人生等的功能。在这两部电影中,都不约而同出现了极具代表性的象征符号,贯穿整个电影始末,将三段叙事紧密串聯,不仅对电影情节起到了一定的烘托作用,更是促进了观众对电影中女性生活方式和命运的思辨,从而加深对女性主义的认识,成为观看理解整部电影的关键。
  《时》中,反复出现的是“达洛维夫人”,这是弗尼吉亚·伍尔芙笔下的一本寄托了她先进的女性主义意识的小说,《达洛维夫人》作为三个似乎没有任何关系的女主人公之间最重要的媒介:伍尔夫太太正在创作这部小说,布朗太太正在阅读这部小说,克拉丽莎则是这部小说人物在20世纪的再现和延伸。《茉》中,一曲茉莉花将祖孙三代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首歌分别是在茉、莉、花人生中的关键转折点中出现,象征着祖孙三人由缺乏自我意识到女性意识崛起。
  在两部电影中,还有其它的象征符号,如《时》中的湖水、鲜花,《茉》中服饰颜色的变化、照相馆的阳台,这些或明或暗的象征,都隐喻着电影中女性的情绪、思想变化,同其他关键的象征一起组成一系列符号,体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
  二、表现手法的差异性
  1、叙事结构
  《时》与《茉》虽然同样是三位女主角唱大戏,但是叙事结构上却有较大的差异。《时》采用的是平行蒙太奇的手法,缀合式团块结构与交织式对照结构交叉使用,将不同时代三位女性面临的相同困惑与不同抗争表现的淋漓尽致。《茉》则是较为传统的因果式线性结构,按照时间的顺序来依次表现出三位主角从恋爱到生育或恋爱到婚姻破裂的全过程。
  叙事结构的不同也可以看出两部影片表现重心的不同。《时》将三位人物活动限制在一天之内的日常生活中,这种貌似丰富的日常生活,也揭示了传统女性单调乏味的生活本质,使女性在自己精神世界中的困苦和挣扎显得更为自然有力。《茉》则将重点放在女性的感情世界,情节曲折而夸张,呈现出浓厚的传奇风格。
  贝蒂·弗里丹在《女性的奥秘》中认为,家庭与社会对女人的“形成”有强制作用。女性主义者认为社会机构、学校、家庭等具有象征秩序的各种社会关系实现了女性被“他者化”的过程,而家庭作为重要的象征秩序,是男性父权社会对女性自我进行压迫和抑制的主要途径。②而《茉》对女性日常生活的极少描述和对感情生活的过度传奇化关注,使影片沉浸在女性感情悲剧的氛围中,但并未表现出悲剧从何而来,直接削弱了影片对“第二性”进行反思的力量。
  2、影像语言
  两部影片在影像语言的运用上也有较大的区别,从某种程度来讲,这也是电影中表达女性主义的质的区别,因为影像语言的运用最能反映导演在女性问题上探索的诚意和深度。③
  1979年美国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发表了《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将“男性观看/女性被看”这个概念引入电影,成为电影学界分析电影中性别关系时最常用的理论之一。在这个模式中,无论是影片中“被看”的女演员还是通过认同“被看”获得快感的女观众,都是男权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缺乏女性自我意识和独立情感。
  在《茉》中,镜头多次停留在茉的服装、发型、穿丝袜的小腿,还有茉与娘舅偷情的直白表现、多次出现的《良友》刊面等。这些镜头的运用将茉、莉、花三人放置在被他人观看的位置上,满足了观众的窥探和幻想的欲望,实际上和好莱坞电影工厂中,将女性符号化的手法没有太大的区别,反而使电影中女性主义的内涵大打折扣。反观《时》,处于三个不同时代的女性,镜头大多数时候停留在女性的面部特写,即便是在主角道白或者倾听时。在服装造型上多为宽大而肥厚的衣服,拒绝塑造出女性性感的形象。这样的处理削弱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凸显了主角们在备受压抑的生活环境和情感世界中寂寞的精神特质,从而衬托主角女性意识的觉醒。
  三、中西女性主义差异的原因
  通过对两部影片异同之处的比较,就可以发现《时》与《茉》同样表现的是女性主义,但是后者与前者相比,在电影语言和理论深度方面都有所不及。笔者认为中国女性电影对女性主义探讨始终处于隔靴搔痒,而不能一针见血、振聋发聩,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1、理论源起的不足
  女性主义(feminism)进入中国最早被翻译为女权主义。早期的“feminism”主要是指女性为争取政治、经济、法律等一切领域的合法权利而掀起的政治运动,因此“女权主义”更为贴切。而作为社会文化思潮的feminism主要形成于20世纪中期以后,1949年法国女作家西蒙娜·波娃出版《第二性》,是女性发展史上最经典的文献,女权运动由此获得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并由实践向理论升华,实现了从政治运动到文化思潮的转向,此时“女性主义”能够更多地体现文化和学术性质。
  女性主义最初传入中国是在辛亥革命时期,西方女权运动经过维新派的继承、阐发及舆论鼓吹,男女平等思想开始冲击传统的中国社会,近代意义的女权运动由此而正式发轫。④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批西方女性主义著作被翻译介绍入中国,包括《第二性》和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和《女性白皮书》,直到现在,我国的女性主义还在不断地充实与发展。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五四期间的进步人士所带领的一股风潮而转化的,这就注定中国的女性主义在发起之初,就处于“拿来主义”的状态。西方女性主义是在西方特定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以及社会背景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在吸收发展女性主义的时候,由于缺乏内在的独立意识、对父权社会的抗争意识,可以说中国女性是被“唤醒的”,而不是自身领悟到社会的压迫与束缚,从而自发的进行斗争。在后期中国女性和运动先锋也没将中国妇女的问题深入下去,中国女权主义运动,从一开始就是先天不足,而后天又营养不良,她没有能够“喝母乳”长大,而是断断续续地喝着“羊奶”长大,她的孱弱似乎就是不可避免的了。⑤
  2、传统文化的影响
  理论上的空白与不足造成了中国女性主义的发育不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在过去的西方,虽然妇女在婚姻中也处于依附地位,也是在父权社会下被剥夺了作为“社会人”的各项正常权利,但是由于西方自古就有对女性的同情文化与宗教思想的保护,女性仍有一定的自由,较中国女性自由程度稍微要高一点,例如她们至少能在礼拜日跟着父母亲或者丈夫一起去教堂做弥撒或是礼拜,对待婚姻也有一定的选择权利。
  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男性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对女性都形成了很大的优势。“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把女性禁锢在从属的地位,女性在婚姻中依附性情况比西方女性更加严重,西蒙娜·波娃在《第二性》中提出一個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在中国体现得更为明显。所以在五四期间出现了一批效仿娜拉的进步女性。但是在社会环境没有改变的当时,出走的“娜拉们”发现离开家庭后社会上也并无自己的立足之地,最后只能悲剧的重新回归家庭,这是因为“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水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能够搬动,能改装。⑥”
  近些年来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日益宽松,女性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二十多年依旧不能彻底转变几千年来留下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女性主义的思想也只是在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中才有比较具体深入的阐释。在实际生活中,招聘中的性别歧视、农村的重男轻女思想等等问题依旧存在,整个大环境的改变虽然在进行,但是步伐缓慢,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对大部分的中国女性依旧有束缚力,从而影响了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结语
  通过对两部电影的深入比较,可以发现中西方电影在女性主义的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突围根深蒂固的父权制男权中心主义文化,和突破女性自身的局限和弱点,这些都是中西方电影在女性问题上仍需继续努力的方面。而对于中国的女性主义来说,一方面要将中国女性文学、艺术等自身经验和传统利用起来,化劣势为优势,化桎梏为动力,另一方面也要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的养分为我所用,能通过文字、影像、行动等方式进行传播和宣扬,最终使中国女性主义真正的成长与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①蒋书丽,《孤独的战斗——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女性主义》[J].《文艺评论》,2009(5):10-12
  ②李月,《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与中国女性主义的发端》[J].《安顺学院学报》,2010(5):20-22
  ③周文婷,《女性主义视域下的〈人·鬼·情〉与〈钢琴课〉》[D].华中师范大学,2010
  ④李彬,《凝视女像——近年女性题材影片研究》[J].《电影艺术》,2007(1):121-123
  ⑤曹琼,《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J].《社会科学》,2007(12):171-180
  ⑥刘春光、闫妍,《娜拉情结——五四时期中国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3-15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1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要】 XBRL自2011年以来已经在美国被要求在所有的上市公司强制执行,而且XBRL在中国也被要求按照财政部公布的名单强制执行。从传统意义上的一般目的财务报告,到ERP软件中的财务报告视图,再到依照XBRL编制的财务报告,会计语言发生了一次次的嬗变。会计报告的生成方式、会计报告的媒介、会计报告的格式乃至会计报告的标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以会计语言的变迁为主线,阐述了会计语言变迁的环境、动因
【摘要】本文在明确区域形象概念的前提下,探讨媒介与区域形象的关系,浅析省外与省内媒介中的甘肃形象,以期为改善甘肃媒介形象,增强其软实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形象甘肃媒介形象  一、区域形象概说  区域形象概念源起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兴起了“再造政府”、“重塑政府”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而政府形象、地区形象都作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目标而提出”。长春理工大学葛敬豪、郭江天认为
我孙子上七年级了, 晚上睡觉时经常磨牙,不但影响孩子休息,也影响孩子的健康。请问,这是什么原因?该如何预防和治疗?  江西九江 刘康宏  磨牙是指咀嚼肌发生无意识的持续性非功能性收缩,牙齿发出咯咯响的咀嚼运动。   磨牙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消化功能障碍  (1)如消化不良,晚饭吃得过饱,或临睡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这样睡觉后可能刺激大脑的相应部位,通过神经引起咀嚼肌持续收缩而发生磨牙。这
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弘扬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可见,国家对弘扬社会正气和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随着我国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居民个人诚信记录在未来不仅会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也将会影响到个人职业发展等更多方面。  诚信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优秀品质。早在《礼记·祭统》
编写程序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并能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提高。现在有很多图形化编程软件可供小学生学习编程使用,基本都是以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青少年从图形化编程入门,通过学习编程轻松创作出奇思妙想的游戏、软件、动画、互动故事等作品,全方位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任务拆解及组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项目协作能力等综合素养,让他们成为有思维条
【摘要】本文依托新闻框架理论,采用甘姆森(Gamson)媒介包裹的概念操作对《人民日报》与《新京报》关于转基因食品三年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发现两报在此议题中除了发挥一般媒体的社会热点信息告知功能,更着重引导受众了解关于转基因的专业知识和我国相关政策,力求营造一个理性科学地看待转基因食品的舆论环境。通过议题框架建构形成三种说服模式:国家职能部门严格审批程序保证转基因入市的正当性,专家以科学知识为转基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在抚触到时代气息的同时,也感觉  到  了新课程提出的机遇和挑战。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学改革的核心就在于探究式实验的创新和开  发,从而构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  学习。新课程充分凸现“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提醒教师在物理  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本,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验中来,积极
浙江永康市:全面推行区域党建联盟建设  王灿灿 孙俊  浙江省永康市全面推行区域党委、商圈党委、产业链党委等区域党建联盟建设,不断深化“党建 社会治理”,实现了区域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构筑覆盖广泛的组建体系。按照“便于资源共享、便于活动开展、便于管理服务”和“行业相近、地域相邻”原则,做到因地制宜、按需而建。目前,通过村村联建、村企联建、企业联建、总部联盟等形式,全市共建立区域党建联盟
【摘要】本文从《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对波士顿爆炸案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结合报道文本进行话语分析,通过对两大媒体报道的主题、基调、内容、态度等方面的差异,观察两报在报道框架以及风险传播机制上的差异。  【关键词】《人民日报》《纽约时报》波士顿爆炸案框架分析风险传播  2013年4月15日,美国波士顿发生连环爆炸案。作为美国在“9·11”事件后发生的最大炸弹伤亡事件,《人民日报》华盛顿16日电便将
【摘要】重大突发事故往往会成为当时的舆论热点,媒体对事故的报道如果成功,可以很好地引导舆论,疏导民众情绪。如果报道不成功,则不利于对事态的控制,容易激起民怨,甚至引发群体事件。所以,事故类新闻报道是媒体实践中必须要紧抓不放的课题。2013年11月22日青岛黄岛区发生输油管道爆炸事故,我国媒体对这起事故高度关注,形成了全国性的舆论态势。本文以CNKI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此次事故的报道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