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应落实好几个关键点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指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成效。听了本校叶老师执教的《小珊迪》一课,笔者认为在“把握目标”中预设、在“关注生成”中引入、在“层层深入”中朗读,都能使课堂更有效。
  一、在“把握目标”中有效预设
  《小珊迪》 是浙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第一课时叶老师预设的目标为:1.读通课文,理解“纠缠”“乞求”等词语的意义。2.有感情朗读课文1— 8自然段。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叶老师预设了相应的教学环节,其中两个环节发人深思。
  【教学环节1】
  (叶老师检查学生是否读通课文后)
  师:读了全文,小珊迪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生:可怜。
  师:从哪里看出可怜?
  生:他是孤儿。
  师:对。还给了你什么印象?
  生:叫小利比把钱还给“我”,看出他很诚实!
  生:还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他都要死了,还对小利比念念不忘!
  【教学环节2】
  师:对啊,同学们,这么一个可怜的、诚实的、负责任的小男孩,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呢?现在请你快速地浏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
  (学生浏览了一分钟左右,纷纷举手回答)
  生:小珊迪为“我”换零钱,在往回跑的时候被一辆马车轧死了,临死时托“我”照顾小利比。
  师: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一个冬天的晚上,在英国爱丁堡,小珊迪苦苦请求“我”买他的火柴,为“我”换零钱,在往回跑的时候被一辆马车轧死了,临死时托“我”照顾小利比。
  ……
  【思考】
  上述的环节中叶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小珊迪给了你怎样的印象?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前一个问题看似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后一个问题看似对事件的感知,但其实最终指向的都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都在于梳理全文、初步感知课文,让学生能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教学目标2的实现做一下情感上的铺垫,因此这两个问题在外延上和目的上都是一样的,只要选用其中一个就能达到想要的目标。况且这些环节的安排对于目标的实现只起铺垫作用,然而却耗费了7分钟,造成了课堂整体密度不高,课堂时间分配不够科学。因此教师在预设教学环节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个环节是否有价值、是否为了目标的完成、是否重复。对于效果不大、可有可无的环节,为了课堂有效,应毫不犹豫地删掉!让每一个环节在“把握目标”中有效预设,让每一个环节、每一分钟都不浪费!
  二、在“关注生成”中有效引入
  有时候,有些问题、有些环节的引入,教师可能会费一些口舌、会绕一大圈子,然而关注一些生成、利用一些生成,却会有一针见血的效果,使我们少走很多的弯路。
  【教学现象】
  (1—8自然段的分角色朗读中,叶老师扮演“我”,一学生扮演“小珊迪”,其他学生当评委)
  师:评委们,我们读得怎么样?
  生:翁亿旋(小珊迪的扮演者)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里?
  生:乞求地说,她读出了乞求的语气!
  师:“乞求”是怎样的求?
  生:苦苦地哀求。
  师:你能读读这句话,读出他的乞求吗?
  (生读)
  师:小珊迪为什么要从“请求”到“乞求”?请你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字词句说说。
  【思考】
  因为学生无意的一个评价,叶老师却紧追不舍,引出了“乞求”一词的意义、“乞求”一句的朗读;再用“小珊迪为什么会从请求到乞求”一个问题,引到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人物生存状态的思索、人物心里想法的探索,可谓是“神来之笔”。而在预设时,为了自然引入,叶老师想先让学生读对话,再找出对话前的提示语,最后从“请求”引到“乞求”。相比于预设,课堂的环节更加简洁、自然,可见有时候利用一些生成会使课堂少走许多弯路,然而生成是非常多的、不可捉摸的,如何在这些生成中摘取自己有用的信息呢?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关注学生,要忘却自我,做到心中、眼中、意中都是学生。这不是说说废话、也不是喊喊口号,如果有一丝的心不在焉、有一点的不屑,不去认真关注学生的发言,不去思索学生发言的价值,不去判断学生的发言,那就不可能及时捕捉到有价值的生成!
  其次,教师在课前要熟记教案,对于要实现的目标、要实行的环节都应该胸有成竹,胸有成竹后才能忘却自我,才能在课堂上一心一意地关注学生、关注生成,不露痕迹地把有价值的生成巧加利用。
  三、在“层层深入”中有效朗读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诸如教师领读、自由读、同桌互读、分小组读、班级齐读、分角色朗读等等,但这些朗读形式中真正有效果的、能激起学生内心情感的又有多少呢?我们常常告诉学生用怎样的语气读、用怎样的速度读、用怎样的轻重读,却常常忘了教学生在领悟中读、在情境中读、在层层深入中读。而叶老师对于课文中小珊迪的外貌描写的句子的朗读指导中,采用了层层深入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案例】
  (出示句子: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小珊迪,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第一次读)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珊迪很可怜,当时天气很冷,可他只穿了一件单衣,又薄又破,还赤着脚。
  生:小珊迪应该又冷又饿,你看他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脚又红又肿。
  师:对啊,这些感受是那么强烈,现在你能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这句话吗?
  (第二次读)
  师:小珊迪那么可怜,小珊迪是一个孤儿,同学们,你们知道怎样的孩子叫孤儿吗?
  生:没有爸爸妈妈,很小的孩子叫孤儿。
  师:没有爸爸、没有妈妈,还是个孩子,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生:没有钱,很穷!
  生:没有爱,会被很多人欺负!
  生:没有衣服穿,没有东西吃,孤儿很可怜!
  师:是啊,我们的小珊迪是一个孤儿,从小没有了爸爸妈妈,多么可怜,你们看他——(生读这个句子)
  (第三次读)
  【思考】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内涵,真正激发出学生的情感是进行有效朗读的关键,而这一切需要教师与学生利用文本进行层层深入的对话。叶老师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请你先自己读读这句话”是初读,把学生引入这一情境——“你有什么想说的?”是细读,让学生在文本中深入体会——“孤儿可能会有哪些困难?”是补充读,让学生感同身受。这样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在情感上对学生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渲染、熏陶,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读出了感情,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在“把握目标”中有效预设,在“关注生成”中有效引入,在“层层深入”中有效朗读,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更加有效!
  (浙江省象山县文峰学校 315700)
其他文献
【摘 要】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会学。重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茁壮成长。结合《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明确,重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语文课堂,关键在于教师对于“学的内容”要有智慧的取舍,对于“学的活动”要有节奏的建构。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学为基点 学的活动  高效课堂要求教学的重心应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一切从学生的学
自新课程开展以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语文教师广为使用。应该说,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负担,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便于学生之间交流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笔者发现,低年级学生在识字教学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无法、无序、无效”的问题,笔者于此展开思考,努力探求提高识字效率的新秘招。  一、旧“弊”呈现  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一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方面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只有把目光转向学生,以学定教,学生才能真正和谐发展。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走进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课堂,试图践行“生本”的阅读教学理念。  【案例一】一张课前预习作业单  1.出
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学说,有“执两用中”之说。如孔子的“中”“和”说的就是不取其端,而取其中则盛,任何事物都不可搞绝对化,不可走极端,也不可忽左忽右、忽东忽西,而是要朝着平衡、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道家则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道家的“三”即指由对立的“二”复归绝对的统一的“三”,强调了统一、和谐的重要。当前,全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有和衷共济、顺和、协调、无抵触之意。可
摘 要:单手轻物掷远和单手轻物掷准是投掷项目中的两个重要内容,两者之间有很大程度的联系,但技术上又有差别,常常会被教师们混为一谈,分不清两者教学的先后顺序。笔者在参加完区内共同体教学研讨活动后,对掷远和掷准两个教学内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笔者从两者联系出发,研究两者关系,愿为大家抛砖引玉,供大家探讨。  关键词:深度学习;掷远;掷准;内容联系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第一课时  一、说“画像中的居里夫人”  师(从预热环节说“美丽”引入,出示居里夫人画像):这是谁?对她,你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她是第一个在两个科学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生:她是一位著名的法裔科学家,还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师:这两个信息也很重要!你知道她的原籍在哪里吗?  生:波兰。  师:非常好!说明你课前查阅过她的资料了。还有谁有补充?  生:她的全名是玛利亚
【教材分析】  《纪昌学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学生第三次接触寓言故事。本故事浅显易懂且人物形象突出,有了对寓言故事的前期积累,学生容易理解。故事主要讲了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对各学段提出了更明确的写字要求,还在写字教学建议中新增了一条关键性的建议:“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同时提出:“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减少阅读教学烦琐的分析与讲解,做到教学目标相对集中,教学环节尽量简约,挤出宝贵的时间让学生写字。只有时
常常听到学生抱怨作文没东西可写,常常听到老师埋怨学生的作文写不好,不会选材。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作文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广阔空间从何而来?从现实生活中来,从教材文本中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能用敏锐的、智慧的目光及时捕捉习作信息,生成习作话题,为学生所用。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以课文为习作的突破口,做到读
【摘要】新一轮课改五年来,教师让学生“随堂练字”的意识逐渐增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也随之显现,“随堂练字”异化为“随意练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出现了练字“目标随心化”“内容随意化”“形式随便化”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高“随堂练字”的实效,必须做到:明确目标针对练,精选内容适量练,依据特点随机练。  【关键词】随堂练字 明确目标 精选内容 依据特点  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