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3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 将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收治并已经确诊的42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组,此外选择本院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 研究组中的D-二聚体平均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诊断时D-二聚体是一个非常好的排查性标志,对患者的及早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有价值。
关键词 D-二聚体 急性主动脉夹层 诊断意义
主动脉夹层( aortic dissection,AD) 是由于遗传或代谢性异常导致主动脉中层囊样退行性变,动脉中层弹力纤维断裂,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延伸剥离而引起的严重心血管急症,有着极高的病死率[1]。该病发病率约每年每百万人口约5 ~ 10 例,发病高峰年龄为50 ~ 70 岁,男女比例约为2 ~ 3∶ 1。发病急剧,病情严重者常在急性期死于休克、心脏压塞、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必要。目前,在临床上对于主动脉夹层的及时诊断和鉴别诊断仍存在巨大挑战。本研究对确诊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D-二聚体的检测,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8月~2014年8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收治并已经确诊的42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40-78岁,平均56.0±4.1岁;对所有的患者都进行MRI或增强CT检査确诊患者为主动脉夹层;同时排除患者患有主动脉瘤破裂等疾病的影响。此外选择本院同期内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38-80岁,平均53.0±4.6岁;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主要采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我院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0.5mg/L);相关的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的指导来进行。
1.3 数据统计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中血浆D-二聚体检测阳性率高达97.6%,而对照组中血浆D二聚体检测阳性率仅为4%(见表1);同时,研究组中的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在临床上,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此病发病急且病死率高。因此,对患者及早、及时的诊断治疗是非常关键的。AAD患者D-二聚体升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内膜破裂部位激活凝血纤溶系统, 形成附壁血栓,或主动脉假腔内血流缓慢, 易致血栓, 最终激活纤溶系统, 导致D-二聚体升高。[2]由于主动脉夹层累及的血管和脏器不同, 其临床表现各异。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胸背痛伴血压升高、心脏杂音, 这类患者往往能引起医生注意并及时行相关检查。但部分患者表现不典型, 易引起误诊。此外,目前在临床上对的诊断方法主要有增强CT、磁共振血管成像、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有需要搬动病人、耗时较长等缺点。
此次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研究组中的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果我们把D-二聚体水平50mg/L作为研究阈值的话,可以得出D-二聚体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敏感性为97.6%;因此,我们建议D-二聚体可作为主动脉夹层筛选指标, 尤其有助于对急性心梗的鉴别, 胸痛者应常规查D-二聚体,明显升高者除考虑肺梗死外, 还应结合临床高度注意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生。急性心梗患者由于局部血栓小, 对全身凝血纤溶影响较小, 故D-二聚体无明显升高。[3]须注意的是, D-二聚体水平相对不高, 也不能完全排除夹层的可能, 要注意壁内血肿及穿通性溃疡的可能性, 以防主动脉夹层的漏诊。[4]研究表明,主动脉夹层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除急性肺动脉栓塞外的其他以胸痛为突出症状的疾病,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5]D-二聚体可帮助判断AD 患者的预后。 [6] De 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Ⅱ、Ⅲ型,不同主动脉夹层分型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可能与主动脉撕裂面积相关。[7]部分主动脉夹层患者并未出现典型的动脉中层撕裂以及向远端延伸,而仅形成局部血栓性假腔,其D-二聚体水平并未增高,考虑原因与撕裂程度轻,不能激活凝血系统有关,也支持D-二聚体水平与主动脉撕裂程度相关的观点。[8]
总之,D-二聚体作为快速、简单的生化检测指标,在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诊断时二聚体是一个非常好的排查性标志,对患者的及早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Nesi G,Anichini C,Tozzini S,et al. Pathology of the thoracic aorta: a morphologic review of 338 surgical specimens over a 7-year period[J].Cardiovasc Pathol,2009,18(3) : 134-139
2. WeberT, HoglerS.D - dimerinacuteaorticdissection[ J] .Chest, 2003, 123(5):1375 -1378.
3. 陈 南,华守明,卢辉和, 等.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J] .中国微循环, 2006, 10(2):143-145.
4. 金小岩,施旖旎,李莉,等.急性主动脉夹层误诊原因分析及D-二聚体早期诊断意义[J].临床医学,2010, 30(12):117-118.
5. 鄢韵升,覃数,张冬颖, 等. D-二聚体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J] . 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 33(4):539-541.
6. 刘晓光,井景, 袁超, 等.D-二聚体在不同类型和病期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检测结果分析[ 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7 , 23(5): 340 -342.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 将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收治并已经确诊的42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组,此外选择本院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 研究组中的D-二聚体平均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诊断时D-二聚体是一个非常好的排查性标志,对患者的及早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有价值。
关键词 D-二聚体 急性主动脉夹层 诊断意义
主动脉夹层( aortic dissection,AD) 是由于遗传或代谢性异常导致主动脉中层囊样退行性变,动脉中层弹力纤维断裂,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延伸剥离而引起的严重心血管急症,有着极高的病死率[1]。该病发病率约每年每百万人口约5 ~ 10 例,发病高峰年龄为50 ~ 70 岁,男女比例约为2 ~ 3∶ 1。发病急剧,病情严重者常在急性期死于休克、心脏压塞、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必要。目前,在临床上对于主动脉夹层的及时诊断和鉴别诊断仍存在巨大挑战。本研究对确诊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D-二聚体的检测,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8月~2014年8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收治并已经确诊的42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40-78岁,平均56.0±4.1岁;对所有的患者都进行MRI或增强CT检査确诊患者为主动脉夹层;同时排除患者患有主动脉瘤破裂等疾病的影响。此外选择本院同期内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38-80岁,平均53.0±4.6岁;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主要采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我院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0.5mg/L);相关的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的指导来进行。
1.3 数据统计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中血浆D-二聚体检测阳性率高达97.6%,而对照组中血浆D二聚体检测阳性率仅为4%(见表1);同时,研究组中的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在临床上,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此病发病急且病死率高。因此,对患者及早、及时的诊断治疗是非常关键的。AAD患者D-二聚体升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内膜破裂部位激活凝血纤溶系统, 形成附壁血栓,或主动脉假腔内血流缓慢, 易致血栓, 最终激活纤溶系统, 导致D-二聚体升高。[2]由于主动脉夹层累及的血管和脏器不同, 其临床表现各异。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胸背痛伴血压升高、心脏杂音, 这类患者往往能引起医生注意并及时行相关检查。但部分患者表现不典型, 易引起误诊。此外,目前在临床上对的诊断方法主要有增强CT、磁共振血管成像、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有需要搬动病人、耗时较长等缺点。
此次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研究组中的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果我们把D-二聚体水平50mg/L作为研究阈值的话,可以得出D-二聚体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敏感性为97.6%;因此,我们建议D-二聚体可作为主动脉夹层筛选指标, 尤其有助于对急性心梗的鉴别, 胸痛者应常规查D-二聚体,明显升高者除考虑肺梗死外, 还应结合临床高度注意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生。急性心梗患者由于局部血栓小, 对全身凝血纤溶影响较小, 故D-二聚体无明显升高。[3]须注意的是, D-二聚体水平相对不高, 也不能完全排除夹层的可能, 要注意壁内血肿及穿通性溃疡的可能性, 以防主动脉夹层的漏诊。[4]研究表明,主动脉夹层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除急性肺动脉栓塞外的其他以胸痛为突出症状的疾病,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5]D-二聚体可帮助判断AD 患者的预后。 [6] De 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Ⅱ、Ⅲ型,不同主动脉夹层分型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可能与主动脉撕裂面积相关。[7]部分主动脉夹层患者并未出现典型的动脉中层撕裂以及向远端延伸,而仅形成局部血栓性假腔,其D-二聚体水平并未增高,考虑原因与撕裂程度轻,不能激活凝血系统有关,也支持D-二聚体水平与主动脉撕裂程度相关的观点。[8]
总之,D-二聚体作为快速、简单的生化检测指标,在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诊断时二聚体是一个非常好的排查性标志,对患者的及早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Nesi G,Anichini C,Tozzini S,et al. Pathology of the thoracic aorta: a morphologic review of 338 surgical specimens over a 7-year period[J].Cardiovasc Pathol,2009,18(3) : 134-139
2. WeberT, HoglerS.D - dimerinacuteaorticdissection[ J] .Chest, 2003, 123(5):1375 -1378.
3. 陈 南,华守明,卢辉和, 等.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J] .中国微循环, 2006, 10(2):143-145.
4. 金小岩,施旖旎,李莉,等.急性主动脉夹层误诊原因分析及D-二聚体早期诊断意义[J].临床医学,2010, 30(12):117-118.
5. 鄢韵升,覃数,张冬颖, 等. D-二聚体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J] . 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 33(4):539-541.
6. 刘晓光,井景, 袁超, 等.D-二聚体在不同类型和病期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检测结果分析[ 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7 , 23(5): 340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