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体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31602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改作业时,常常发现有学生写出诸如“一棵大树高5厘米”“一张桌子长10厘米”“一根香肠长1米”等错误答案,令人啼笑皆非。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不得不对长度概念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
  教学片断一:估测线段有多长
  教学中,我出示两条长度不同的线段,让学生采用直尺来测量:“这两条线段的长度各有几厘米?”学生经过测量后发现,第一条线段比8厘米长一些。“那么,到底如何表示这个长度呢?”学生表述为“比8厘米多一些”。我继续问道:“这样表述并不准确,能否用一个更好的词语来表示呢?”学生提出用“大约”一词,即第一条线段表述为“大约长8厘米”。而后,学生发现第二条线段比8厘米稍短一点。“那么,如何准确地表述这个长度呢?”学生提出也用“大约”一词表述,这样第二条线段的长度也表述为“大约长8厘米”。此时,我进行追问:“这两条线段都表述为‘大约长8厘米’,那么是否两条线段一样长呢?”有学生认为,“大约长8厘米”并不是两根线段的准确长度,而是一个估测的大概数据,不具有准确性,如果想要进行比较,就需要进行准确的测量。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还认识到:对于估测的这个8厘米而言,线段的长度有可能比8厘米长一点,也可能短一点。这样教学,使学生明白当不需要知道物体的准确长度时就可以采用估测的方法,说它大约有多长;当需要知道物体的准确长度时,则需要进行准确的表述。“现在大家拿出学具中的绿色小棒,先估一估它大约有几厘米长,然后用尺子量一量,测出具体有多少厘米,看看估计的长度与具体的长度差别有多少。”学生动手操作后,小组讨论交流。
  上述教学,引导学生展开对线段长度的估测,使他们不知不觉中认识到估测的价值,不仅有效建立厘米这一长度概念,而且对厘米有了更深入的体验和了解,为下一步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厘米单位打好基础。
  教学片断二:巧用身上的秘尺
  师:生活中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就离不开尺子来测量。实际上,每个人都带着几把隐形的神秘尺子,你知道那是什么吗?(学生立刻有了体验和交流的话题,提出身体上有以下隐形的尺子:一柞、一脚底、一个大步、一个手指的长度、一巴掌的长度)
  师:那么,该如何使用这些隐形的秘尺呢?
  生1:可以先通过直尺测量,记住这些隐形秘尺的大概长度,然后运用它们来进行估测。
  师:如果要估测数学课本的大概长度,你怎么测量呢?
  生2:可以用自己的一拃来量。(学生的一拃为14厘米,课本比一拃长一些,估测大概有23厘米)那么,具体到底是多少厘米呢?(学生用直尺测量后得到24厘米)
  ……
  通过运用身上的秘尺来估测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积累了直观的估测经验,体验到估测的价值,对长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就更深入了一层。
  教学片断三:使用残尺测量长度
  师:如果给你一把烧坏的尺子(一部分烧坏,但起点0还在),你能用它来测量吗?
  生1:只要起点0还在,就能够用来测量。
  师:那如果这把尺子不够量呢?
  生2:可以量两次。
  师:那如果起点0也没有了呢?
  生3:还可以测量,将刻度“1”当作起点。
  师:那如果刻度1也没有了呢?
  生4:将刻度2当作起点。
  师:现在用这把残尺测量这把小刀的长度,你怎么测量?
  生5:起点是2厘米,终点是6厘米,小刀的长度就是6厘米减去2厘米,得到4个1厘米。
  ……
  上述教学,通过创设用残尺测量长度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经历“大数减小数”这一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明白测量长度必备的两个条件——起点和测量标准,从而深入理解测量的原理和本质。
  思考:
  对于长度概念教学而言,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出发,找准切入点,使其经历体验的过程。
  1.从生活入手,培养估测意识
  “大约”这个估测术语的形成和运用,对于小学生来说,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估测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如估测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文具盒的长度等,从而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体验并感受到估测的价值。
  2.由活动渗透,提高估测能力
  数学活动是一个集体交流的过程,对于学生的体验大有帮助。教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和活动经验进行总结与反馈,使他们获得科学、合理的估测方法,发展学生将数学运用于生活的能力。
  3.灵活应变,提高测量能力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突破原有的操作模式,使其灵活应变,对长度测量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可能性是学生的最伟大之处,把人引向更高的可能性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在传统教学观念里,二、三年级学生学习平方差公式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实际教学证明,只要学习材料组织恰当,探索过程引导得当,低年级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完全是可能的。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性,更要走向开发学生学习的可能性。  [关键词]可能性 现实性 平方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摘 要]随着教材的变更,教材内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针对“找规律”这个教学内容,进行教材的对比和解读,并给出部分教学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挖知识背后的“知识”。  [关键词]找规律 教材对比 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22  一、教材对比和解读  本文所述新旧教材分别为2012版和200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新教材用“解决问题”一词代替老教材中的应用题一词,使许多一线教师认为,低中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就是把原来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变为情境图,让学生在情境图中寻找信息,进而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较之应用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正确领会新教材的意图,继承应用题教学的经验,把握“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实质呢?下面,以自己在““解决问题””一课的
“留白”是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指的是作品未明确展示的部分,即给读者留下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国画有“计白当黑”之法,音乐有“休止”之法,诗文有“无言之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留白”艺术是指教师教学适可即止,给学生留下联想、思索的空间。“留白”艺术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思维,不仅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运用“留白”艺术达到理想的
[摘 要]在数学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进行教学。陶行知的“三小”策略,正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使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主动、自主和独立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三小”策略 合作学习 生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在空间形式的认识上是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学生空间表象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是进一步完善整个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基础内容。如何让学生在正确理解概念的前提下,建立较为深刻的面积表象呢?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处理,引发了我的思考。  案例回顾 在课堂上,教师以1平方分米为突破口来开展面积单位教学。  师(直接出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板):这就是1平方分
案例描述:  片断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上体育课吗?(喜欢)我们班有48人,如果你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你会让同学们怎样排队?说说你的想法,并完成表格(略)。  生1:每排站4个同学,站12排。  生2:可以站2排,每排站24个同学。  生3:也可以48个同学站成1排。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体育中蕴含哪些数学知识。  ……  片断2:合作探究,学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建立估测的意识。  教学片断:  一、引入新课  课始,教师提供回形针、固体胶、积木、铅笔等物品,让学生每人任选一样,量一量自己数学书的长边。教师根据学生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白需要统一测量工具,从
教学中,我们深切地领悟到,在充分运用各种先进教学思想和理念的同时,还应当注意从以下几对关系中寻求平衡。    一、教材处理:尊重与超越的平衡    案例:教学“9加几”  在学生讨论得出两种计算方法后,教师用了将近3分钟时间,极力要求学生运用数数的方法进行计算,而等到学生做练习时,又硬性规定必须采用“凑十法”进行计算,理由是虽然教材上出现了数数的方法。但“凑十法”计算起来最简便。  案例中,教师极
星座名称:巨蟹座  出生时间:6月22日~7月22日  最大特征:感觉  星座属性:水象星座  守护星:月亮  巨蟹座的人大方、无私,朋友有难会二话不说,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能帮则帮。但他们骨子里自尊心很强,一般不轻易求别人帮助,除非是和自己关系特别要好的朋友。如果开口求人帮助,别人犹豫几分钟,巨蟹座立刻会收回自己的要求,以后再也不会请求他帮忙。  “蟹蟹”们很善忘,不论重不重要的事都容易忘记。他们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