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低年级学生没有经过对语言文字的规范、系统的学习,在课堂上难免会出现“心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的尴尬。因此,我们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让低年级语文课堂“处处有练说之时,处处是说话之地”。
关键词:低语课堂; 指导说话; “生声不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54-002
说话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更不能忽视。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抓住课例中的训练点,通过多种形式,有效指导学生练说,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低语课堂充满无限“声趣”。
一、词句模仿——迁移语言
词句模仿练说,就是模仿文中某些句子或片段的结构方式进行说话训练,是学生从阅读到自主说话过程的一种有效训练形式。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训练点,交给学生说话的技巧,从而使说话训练有层有序,活泼有效。
【案例】一年级下册《鲜花和星星》
这篇课文是由两组结构相同的句式组成的一首散文诗,句式结构都是“我最喜欢_____:这里_____,那里_____,真比_____。”于是,在品读完文本后,我鼓励学生试着也来做一回小诗人。
为了打开学生思维,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先出示了三组图片:蓝蓝的海洋中成群结队的游鱼;茵茵绿草间一丛丛的蘑菇;蓝天白云下成群的牛羊。有了具象画面的提示,孩子们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了。有的说“我最喜欢满山的枫叶,这里一片,那里一片,真比天上的红霞还美”。
要想激发学生的思维,老师在指导学生说话时,就得设计坡度练习,从扶到放。先引导他们按句式练说,再放手让他们独立说话。学生在填句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就能创造源源不断的语言活水,同时也锻炼了想象能力。
二、插图想象——转化语言
课文插图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项重要资源,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和启迪性等特点。
【案例】一年级下册《这儿真好》
全文上下最能直接体现“这儿真好”的只有“漫山遍野”、“绿叶成荫”两个词。如果仅仅是透过这两个词来感受“这儿真好”,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真的特别难。
于是教学时,我先出示改造后的“绿岛”图,让学生自由说说在岛上看到的景象。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看图练说:有哪些动物来到这儿,他们在做什么呢?
生:小猴来了,在林间荡秋千,捉迷藏。
生:小鹿来了,在小溪边喝水,照镜子。
生:小鸟来了,有的捉虫,有的梳头,有的唱歌,有的喂孩子。
师:小岛成了动物们的——
生:游乐园,欢乐谷。
师:它们都说——
生:这儿真好,就住在这儿吧!
最后出示原先的“荒岛图”和现在的“绿岛图”进行对比,寸草不生,聊无人烟的荒岛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小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此刻,学生更能深刻地领悟到环境改造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看图练说不仅可以训练语言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说”拓宽画面,丰富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空白联想——生发语言
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神态或故事情节有时会留白,这时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补充想象,填补“空白”的内容,绽放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提高学生说话能力。
【案例】一年级下册《放小鸟》
我引导学生将视线定格在课文最后的特写画面:正跟着妈妈远飞的小鸟回头深情地望着小朋友。于是我请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练说:如果你听得懂鸟语,你知道它想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联想到小鸟刚来时,“我”给它水喝,给它食吃,细心的照料它;鸟妈妈来找它后,“我”虽然喜欢它却又放了它。想到这,千般深情就化为了这样的话语:
生:小朋友,谢谢你细心地照顾我,给我食吃,给我水喝,以后我会来看你的。
生:小朋友你真好,你给我自由,让我和妈妈团聚,我是不会忘记这儿还有个家。
课文的“空白点”让学生化作文中的小鸟,与细心照料它的小作者依依作别。学生将对图画形象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情感,把文本中的“深情回眸”,变为了“皆为情语”。
四、智慧辩论——创生语言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课就应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因此,我们要给低年级的孩子创设“百家争鸣”的互动场,让学生在“你争我辩”中活跃思维,发展语言。
【案例】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抓住了这么一个训练点:乌鸦好不容易找到了水,却一时又找不到喝水的办法,小朋友们给乌鸦想想办法,该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喝到水呢?
在学生们一番苦思冥想之后,他们想出了这么几种方法:第一种,乌鸦用嘴啄瓶子,将瓶子啄一个洞再喝水。第二种,把瓶子倾倒了喝水。第三种,把瓶子倒立过来喝水。第四种,用吸管喝水。在给学生归纳这几种办法时,下面的反对声早就响成一片,于是我把话语权转给孩子,请他们自由发表观点。
生:我反对乌鸦啄瓶子的方法。瓶子是玻璃做的,要在玻璃上啄个洞要花多少时间呢,在啄的过程中水也在往外流,等啄出洞的话,半瓶水早流光了。
生:我反对把瓶子倾倒喝水的方法。因为瓶子里的水太少,要倾倒多少才喝到水,乌鸦会跪着喝水吗?
生:我反对把瓶子倒立喝水的方法。瓶子倒立的话,乌鸦的嘴不会封住瓶口,水会迅速流光。即使喝到了水,也会因为瓶子倒立而呛到水。
生:当时没有吸管,乌鸦还要找吸管吗?
课堂上,孩子们用自己智慧的语言否定着别人,(下转第113页)
(上接第54页)也被别人否定着,最后孩子们一致认同乌鸦的方法。从乌鸦的身上,孩子们学到的是更切实际的做法,但在你争我辩的互动场景中,学生生发的是创造性的语言,切切实实地提升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因此,我们老师就该做个“引路人”,为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搭石,成为孩子语言创生的“催生者”,让我们的低年级语文课堂“生声不息”。
关键词:低语课堂; 指导说话; “生声不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54-002
说话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更不能忽视。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抓住课例中的训练点,通过多种形式,有效指导学生练说,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低语课堂充满无限“声趣”。
一、词句模仿——迁移语言
词句模仿练说,就是模仿文中某些句子或片段的结构方式进行说话训练,是学生从阅读到自主说话过程的一种有效训练形式。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训练点,交给学生说话的技巧,从而使说话训练有层有序,活泼有效。
【案例】一年级下册《鲜花和星星》
这篇课文是由两组结构相同的句式组成的一首散文诗,句式结构都是“我最喜欢_____:这里_____,那里_____,真比_____。”于是,在品读完文本后,我鼓励学生试着也来做一回小诗人。
为了打开学生思维,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先出示了三组图片:蓝蓝的海洋中成群结队的游鱼;茵茵绿草间一丛丛的蘑菇;蓝天白云下成群的牛羊。有了具象画面的提示,孩子们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了。有的说“我最喜欢满山的枫叶,这里一片,那里一片,真比天上的红霞还美”。
要想激发学生的思维,老师在指导学生说话时,就得设计坡度练习,从扶到放。先引导他们按句式练说,再放手让他们独立说话。学生在填句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就能创造源源不断的语言活水,同时也锻炼了想象能力。
二、插图想象——转化语言
课文插图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项重要资源,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和启迪性等特点。
【案例】一年级下册《这儿真好》
全文上下最能直接体现“这儿真好”的只有“漫山遍野”、“绿叶成荫”两个词。如果仅仅是透过这两个词来感受“这儿真好”,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真的特别难。
于是教学时,我先出示改造后的“绿岛”图,让学生自由说说在岛上看到的景象。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看图练说:有哪些动物来到这儿,他们在做什么呢?
生:小猴来了,在林间荡秋千,捉迷藏。
生:小鹿来了,在小溪边喝水,照镜子。
生:小鸟来了,有的捉虫,有的梳头,有的唱歌,有的喂孩子。
师:小岛成了动物们的——
生:游乐园,欢乐谷。
师:它们都说——
生:这儿真好,就住在这儿吧!
最后出示原先的“荒岛图”和现在的“绿岛图”进行对比,寸草不生,聊无人烟的荒岛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小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此刻,学生更能深刻地领悟到环境改造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看图练说不仅可以训练语言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说”拓宽画面,丰富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空白联想——生发语言
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神态或故事情节有时会留白,这时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补充想象,填补“空白”的内容,绽放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提高学生说话能力。
【案例】一年级下册《放小鸟》
我引导学生将视线定格在课文最后的特写画面:正跟着妈妈远飞的小鸟回头深情地望着小朋友。于是我请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练说:如果你听得懂鸟语,你知道它想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联想到小鸟刚来时,“我”给它水喝,给它食吃,细心的照料它;鸟妈妈来找它后,“我”虽然喜欢它却又放了它。想到这,千般深情就化为了这样的话语:
生:小朋友,谢谢你细心地照顾我,给我食吃,给我水喝,以后我会来看你的。
生:小朋友你真好,你给我自由,让我和妈妈团聚,我是不会忘记这儿还有个家。
课文的“空白点”让学生化作文中的小鸟,与细心照料它的小作者依依作别。学生将对图画形象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情感,把文本中的“深情回眸”,变为了“皆为情语”。
四、智慧辩论——创生语言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课就应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因此,我们要给低年级的孩子创设“百家争鸣”的互动场,让学生在“你争我辩”中活跃思维,发展语言。
【案例】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抓住了这么一个训练点:乌鸦好不容易找到了水,却一时又找不到喝水的办法,小朋友们给乌鸦想想办法,该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喝到水呢?
在学生们一番苦思冥想之后,他们想出了这么几种方法:第一种,乌鸦用嘴啄瓶子,将瓶子啄一个洞再喝水。第二种,把瓶子倾倒了喝水。第三种,把瓶子倒立过来喝水。第四种,用吸管喝水。在给学生归纳这几种办法时,下面的反对声早就响成一片,于是我把话语权转给孩子,请他们自由发表观点。
生:我反对乌鸦啄瓶子的方法。瓶子是玻璃做的,要在玻璃上啄个洞要花多少时间呢,在啄的过程中水也在往外流,等啄出洞的话,半瓶水早流光了。
生:我反对把瓶子倾倒喝水的方法。因为瓶子里的水太少,要倾倒多少才喝到水,乌鸦会跪着喝水吗?
生:我反对把瓶子倒立喝水的方法。瓶子倒立的话,乌鸦的嘴不会封住瓶口,水会迅速流光。即使喝到了水,也会因为瓶子倒立而呛到水。
生:当时没有吸管,乌鸦还要找吸管吗?
课堂上,孩子们用自己智慧的语言否定着别人,(下转第113页)
(上接第54页)也被别人否定着,最后孩子们一致认同乌鸦的方法。从乌鸦的身上,孩子们学到的是更切实际的做法,但在你争我辩的互动场景中,学生生发的是创造性的语言,切切实实地提升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因此,我们老师就该做个“引路人”,为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搭石,成为孩子语言创生的“催生者”,让我们的低年级语文课堂“生声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