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也是“社交”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jiren_rub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交,既是人与人之间交际往来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途径,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增进感情,从而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活动。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人际交往显得更加重要。具体到不同年龄段,社交又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对青壮年朋友来说,必要的社交,有助于扩大“人脉资源”。至于老年人,“笑一笑,十年少”,适度的社交,有利于精神愉悦。反之,难免影响身心健康。比如,罹患抑郁症什么的。
  《北京晚报》前不久报道,近期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老人的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相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受重视程度不高。60岁以上受访老人中,33.1%有程度较高的抑郁症状;65岁以上老人中,农村老人比城市老人抑郁风险更高……该报告分析,造成近三分之一老人有抑郁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交稀少”。
  社交的多与少,是可以“掌控”的。社交的途径与方式很多:外出串门是社交,拉呱闲聊也是社交;打牌品茶是社交,唱歌跳舞也是社交……只是,这类社交,是有“前提”或“条件”的,即,得有合适的“伴”,要有若干人“陪”,否则,就“孤掌难鸣”了。事实明摆着,你有空闲时,人家未必有时间;你兴趣正浓时,人家未必有情趣。除此之外,此类社交还要受空间、地点、场所、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比较起来,闭门读书,也是一种社交,而且是最简单、最经济、最便捷、最实惠的社交——除了准备若干图书、安排一定时间,外加一壶茶、一把椅、一支笔,无需其他附加条件。只要你有读书的欲望,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想读多长时间,就读多长时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依我看,书中藏有智多星,书中藏有心理师。且不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之类的大道理,对老年人来说,捧读一本好书,就像穿越时空,可和古人、前人“交朋友”,能与哲人、他人“诉情怀”,甚至可以进行无言的探讨、交流、辩论、对话,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得到启迪,获得慰藉,既有助于丰富精神生活,又可以驱逐寂寞与抑郁。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我家有几组书橱。我把个人藏书分为文、史、哲三大类。退休三年多来,书成了我最好的朋友。当没有其他事情,或没有必要应酬时,便把目光投向书橱,“扫描”几分钟,看中哪一本,把它取下来,轻轻翻阅,细细品味,不单会遇到良师益友,而且能心旷神怡。有时候,心潮和书中的主人公一起“波动”。如,读着北宋文学家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我仿佛来到他在山间自盖的竹楼中做客,与被贬黄州,虽然心有不满,却看淡功名利禄、尽得谪居之逍遥自在的主人观光、赏景、饮酒、品茶、聊天、叙谈,心胸立马豁然开朗起来……
  收获最大的,当数《岳陽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岳阳楼记》的点睛之笔。范仲淹能写出这样的名篇、发出那样的感慨,与他一生的经历和感悟是密不可分的。早在他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事为己任,素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并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半途而废。范仲淹则因此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
  比比范仲淹的崇高情怀与坎坷遭遇,像我这样一个平凡人物,工作几十年,没啥大贡献,如今坐在家里,每月享受五六千元退休金,日子过得无忧无虑、有滋有味的,还有什么不满足、不愉快的?还有什么可忧愁、可抑郁的?通过读书,我深刻感受到社交固然重要,但读书的收获,一点不比社交少。
  林玉君/图
其他文献
须,即胡须,是多数成年男子的“标配”。胡须按分布位置又有不同的称呼,唇上为“髭”,唇下为“须”,长在两腮叫“髯”,《三国演义》里的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乃绝对的“美髯公”。当然,也有面皮白净、不见髭须者,动作、行为、形象偏女性化的。  长不长胡须,到底谁说了算?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是人的身体说了算,或者用科学的术语表述是人体内的荷尔蒙说了算。  明朝有个官员叫王祐,官做到工部侍郎,善谄上官
期刊
一天,梁实秋先生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熏鱼端上来,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东西;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是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  最后,八宝饭端上来了,大家都猜他一定不会碰,没想到梁先生居然开心地说:“这个我要。”朋友提醒他:“里面既有糖又有淀粉。”  梁先生则笑着说,他当然知道,就是因为知道有自己最爱吃的八宝饭,所以吃前面的菜时他才特别节制。“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為我血糖高
期刊
有人说:思考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最容易懈怠。怎样才能不让思想懈怠、不让思想偷懒?这是信息爆炸时代、竞争白热化时代、科技一日千里时代,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有人又说:電视、手机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愿思考,甚至造成人际交流的隔绝。  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思想懈怠。满足于一知半解,满足于“只知其一”,满足于掌握皮毛;这是这个时代人的一种通病。在互联网时代,人人享受到科技发展给生活工作带来的便
期刊
看一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几岁的孩子,在台上秀自己的歌喉或舞姿。有一个被称为“江湖小侠女”的孩子,唱完《何惜百死报家国》,接着是连续几个悬空翻,博得一片喝彩。主持人问她“小侠女”是什么意思,孩子回答:就是行侠仗义,消灭坏蛋,保卫世界和平。另一个孩子唱一首旋律很熟的老歌,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他们给我的感觉不像是孩子,声音虽然稚声稚气,说出的话语却俨然是大人的口吻,有高度,有气魄,有声有色。  那次去市
期刊
印象里的鲁迅先生,板寸头,棱角脸,横眉怒目,峻急孤独,全然愤世嫉俗的斗士模样。可读了内山完造《我的朋友鲁迅》,我看到别样的鲁迅,一个温情、良善、可亲的鲁迅。  妻儿面前的鲁迅,充满温情、爱意。幼时的儿子海婴体弱多病,他揪心、皱眉,惴惴不安;刚会走路的海婴东倒西歪,他会一面唱着“弟弟慢慢慢慢”,一面弯腰跟随小步扶着跑;儿子有时的调皮捣蛋,他也会嘟囔“真麻烦” “真是难办”,露出幸福的烦恼。每次去内山
期刊
所谓“遗嘱”,辞书讲,有两层含义:一是“人在生前或临死时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身后各事应如何处理”;二是“关于上述内容的话或字据”。这两句话,看似有点繁琐,但说得很严谨、很到位。定义之言,理当如此。  纵观古今中外,遗嘱和对待遗嘱的态度,五花八门,其中的是非曲直,也纷繁复杂。这里,不妨举其要者,相互比较,以见“庐山真面目”。  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有句遗臭万年的话:“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从这句话分
期刊
《论语·卫灵公》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可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古汉语的“恕”写作上女下心,又因“女”通“汝”,故“恕”的释义为:“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孔子精辟地概括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将其作为弟子终身行为规则,2000多年后的今天,对指导我们自我修身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适合自己教育自己。 “己所欲”和“己所不欲”的辩证关
期刊
几年前央视多名记者在公共场合随机采访群众:“你幸福吗?”回复五花八门,甚至有令人捧腹的“神回复”。其实,人们“幸福的能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岂可一概而论。  收入相等的人,因其幸福的能力不同,幸福指数也就不尽相同,幸福指数与幸福的能力成正比。怎样增强幸福的能力呢?须做到“八要四不要”。  一要克服幸福降临时产生的“饥饿急迫代偿感”。改革开放后,我妻子做水果生意获利不菲,想吃啥就买啥,肚子缺油水的一家
期刊
初识流行语“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不解,哪能说翻就翻?细思恐极,如果不小心上了赝品的友谊之船,不翻才怪呢。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 感情厚,喝不够;感情铁,喝出血”,“哥俩好呀,五魁首呀”,那是酒肉朋友,酒醒,梦呓的船儿就没了踪影。为朋友两肋插刀,豁得出去,管它楼有多高,眼一闭往下跳,“江湖义气”号友谊之船和它的船工号子很美很动人,可别忘了还有另一个版本的“船工号子”:“为兄弟两肋插刀
期刊
近些年,教育话题常常被置于聚光灯下,触痛了大众和社会各界的神经,如课业负担过重、择校热和过早选拔孩子、培训机构乱象丛生、中小学校外竞赛此起彼伏、假期学生不得休息忙补课等。  其实,教育上的相关问题不惟中国独有,其他国家也存在,只是程度不同。如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据《新民晚报》载,前不久西班牙还为此闹出了不小的动静,家长们认定学生作业太多,会对孩子带来不利影响,于是组织发起了“罢写作业”活动,支持、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