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交,既是人与人之间交际往来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途径,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增进感情,从而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活动。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人际交往显得更加重要。具体到不同年龄段,社交又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对青壮年朋友来说,必要的社交,有助于扩大“人脉资源”。至于老年人,“笑一笑,十年少”,适度的社交,有利于精神愉悦。反之,难免影响身心健康。比如,罹患抑郁症什么的。
《北京晚报》前不久报道,近期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老人的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相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受重视程度不高。60岁以上受访老人中,33.1%有程度较高的抑郁症状;65岁以上老人中,农村老人比城市老人抑郁风险更高……该报告分析,造成近三分之一老人有抑郁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交稀少”。
社交的多与少,是可以“掌控”的。社交的途径与方式很多:外出串门是社交,拉呱闲聊也是社交;打牌品茶是社交,唱歌跳舞也是社交……只是,这类社交,是有“前提”或“条件”的,即,得有合适的“伴”,要有若干人“陪”,否则,就“孤掌难鸣”了。事实明摆着,你有空闲时,人家未必有时间;你兴趣正浓时,人家未必有情趣。除此之外,此类社交还要受空间、地点、场所、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比较起来,闭门读书,也是一种社交,而且是最简单、最经济、最便捷、最实惠的社交——除了准备若干图书、安排一定时间,外加一壶茶、一把椅、一支笔,无需其他附加条件。只要你有读书的欲望,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想读多长时间,就读多长时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依我看,书中藏有智多星,书中藏有心理师。且不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之类的大道理,对老年人来说,捧读一本好书,就像穿越时空,可和古人、前人“交朋友”,能与哲人、他人“诉情怀”,甚至可以进行无言的探讨、交流、辩论、对话,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得到启迪,获得慰藉,既有助于丰富精神生活,又可以驱逐寂寞与抑郁。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我家有几组书橱。我把个人藏书分为文、史、哲三大类。退休三年多来,书成了我最好的朋友。当没有其他事情,或没有必要应酬时,便把目光投向书橱,“扫描”几分钟,看中哪一本,把它取下来,轻轻翻阅,细细品味,不单会遇到良师益友,而且能心旷神怡。有时候,心潮和书中的主人公一起“波动”。如,读着北宋文学家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我仿佛来到他在山间自盖的竹楼中做客,与被贬黄州,虽然心有不满,却看淡功名利禄、尽得谪居之逍遥自在的主人观光、赏景、饮酒、品茶、聊天、叙谈,心胸立马豁然开朗起来……
收获最大的,当数《岳陽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岳阳楼记》的点睛之笔。范仲淹能写出这样的名篇、发出那样的感慨,与他一生的经历和感悟是密不可分的。早在他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事为己任,素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并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半途而废。范仲淹则因此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
比比范仲淹的崇高情怀与坎坷遭遇,像我这样一个平凡人物,工作几十年,没啥大贡献,如今坐在家里,每月享受五六千元退休金,日子过得无忧无虑、有滋有味的,还有什么不满足、不愉快的?还有什么可忧愁、可抑郁的?通过读书,我深刻感受到社交固然重要,但读书的收获,一点不比社交少。
林玉君/图
《北京晚报》前不久报道,近期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老人的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相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受重视程度不高。60岁以上受访老人中,33.1%有程度较高的抑郁症状;65岁以上老人中,农村老人比城市老人抑郁风险更高……该报告分析,造成近三分之一老人有抑郁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交稀少”。
社交的多与少,是可以“掌控”的。社交的途径与方式很多:外出串门是社交,拉呱闲聊也是社交;打牌品茶是社交,唱歌跳舞也是社交……只是,这类社交,是有“前提”或“条件”的,即,得有合适的“伴”,要有若干人“陪”,否则,就“孤掌难鸣”了。事实明摆着,你有空闲时,人家未必有时间;你兴趣正浓时,人家未必有情趣。除此之外,此类社交还要受空间、地点、场所、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比较起来,闭门读书,也是一种社交,而且是最简单、最经济、最便捷、最实惠的社交——除了准备若干图书、安排一定时间,外加一壶茶、一把椅、一支笔,无需其他附加条件。只要你有读书的欲望,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想读多长时间,就读多长时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依我看,书中藏有智多星,书中藏有心理师。且不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之类的大道理,对老年人来说,捧读一本好书,就像穿越时空,可和古人、前人“交朋友”,能与哲人、他人“诉情怀”,甚至可以进行无言的探讨、交流、辩论、对话,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得到启迪,获得慰藉,既有助于丰富精神生活,又可以驱逐寂寞与抑郁。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我家有几组书橱。我把个人藏书分为文、史、哲三大类。退休三年多来,书成了我最好的朋友。当没有其他事情,或没有必要应酬时,便把目光投向书橱,“扫描”几分钟,看中哪一本,把它取下来,轻轻翻阅,细细品味,不单会遇到良师益友,而且能心旷神怡。有时候,心潮和书中的主人公一起“波动”。如,读着北宋文学家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我仿佛来到他在山间自盖的竹楼中做客,与被贬黄州,虽然心有不满,却看淡功名利禄、尽得谪居之逍遥自在的主人观光、赏景、饮酒、品茶、聊天、叙谈,心胸立马豁然开朗起来……
收获最大的,当数《岳陽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岳阳楼记》的点睛之笔。范仲淹能写出这样的名篇、发出那样的感慨,与他一生的经历和感悟是密不可分的。早在他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事为己任,素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并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半途而废。范仲淹则因此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
比比范仲淹的崇高情怀与坎坷遭遇,像我这样一个平凡人物,工作几十年,没啥大贡献,如今坐在家里,每月享受五六千元退休金,日子过得无忧无虑、有滋有味的,还有什么不满足、不愉快的?还有什么可忧愁、可抑郁的?通过读书,我深刻感受到社交固然重要,但读书的收获,一点不比社交少。
林玉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