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和使命的历程

来源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h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确立奋斗目标、选择发展道路、谋划战略布局、制定战略步骤的过程中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渐行渐近;从“中国式现代化”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协同并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日趋完善;从“大三步”到“小三步”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再到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步骤愈加清晰具体。
  〔关键词〕 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历史演进;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5-0038-04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1 〕回首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人在确立奋斗目标、选择发展道路、谋划战略布局、制定战略步骤的过程中始终坚守这个初心和使命。
  一、中国梦渐行渐近: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邓小平同志“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对中国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的理性思考。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把“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之家”联系起来,这是他第一次使用“小康”这一概念。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把“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确定为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 〔2 〕。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使用“小康”这一概念,而且是把它作为战略目标提出来的。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同志对小康社会的构想更加完整与具体。1984年,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他还阐明了什么是小康社会,“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3 〕161-16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邓小平同志又逐步形成了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并用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含义的“小康社会”为中国人民勾勒了美好的未来愿景。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已解决温饱问题的背景下,党的十四大倡导党员干部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为“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奋勇前进。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部署具体化,提出“从21世纪开始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设想。21世纪初,按照邓小平同志的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目标的第一步、第二步已经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也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4 〕542-543。以上这“六个更加”,是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总体描述。
  2010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概念,强调要制定“十二五”规划,“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5 〕。全会还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6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描绘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当中的第一个“一百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国人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全面小康”,就是不让任何一个领域滞后,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不让任何一个区域落下,不仅要看平均数,而且要看大多数,还要看关键少数,如老区、牧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如果贫困地区没能实现小康,贫困人口没能脱贫,就不能说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主题鲜明地指出了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一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党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了然于心。也正如他曾指出的,要想把绘制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无异于是一场新的长征。征途漫漫,时不待我。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决不能安于现状、乐而忘忧,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7 〕。
  二、中国道路越走越宽:从“中国式现代化”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从未停止过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探索。1964年,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在20世纪末基本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发展实际,提出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叶中国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这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关于经济工作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 〔8 〕“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全国民众的视野里。经过几年的探索期,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愈发清晰。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 〕3的科学论断。在此之后,邓小平同志于1984年6月明确将这条路径概括为“建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3 〕65。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9 〕。同时,我们党较为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最终开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从理论的高度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轮廓更加清晰。同年,党的十四大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10 〕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终于开辟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入新世纪,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全面性要求。2002年,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 〔4 〕490-491
  党的十六大以后,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国内纷繁复杂的改革任务,我们党持续推进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并相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我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归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党的十七大报告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作了具体的界定,并号召“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2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三个意味着”从中华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和世界发展的命运三个维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参考坐标。报告还用“五个是”从不同角度界定了新时代的重要内涵 〔1 〕。
  三、总体布局日趋完善: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协同并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物质文明建设。与此同时,他也注意到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还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抓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概念。此后,党中央多次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都要硬。邓小平同志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思想贯穿在“三位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中。1986年,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最早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决议指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使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13 〕。由此形成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这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党的十三大一直延续到十六大。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首次使用“政治文明”这一概念,他指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14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把政治文明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同年,他在视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时强调指出,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应包含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结合,“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加清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以此为标志,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2005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我们党将“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发展为“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排序作了全面部署,“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正式确立。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而将“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确立,加快推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四个全面”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2月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正式提出的,此后又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首次明确使用了“四个全面”这一概念。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15 〕这标志着“四个全面”的正式确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既强调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也强调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1 〕。
  四、战略步骤愈加清晰:从“大三步”到“小三步”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再到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邓小平同志不仅提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且构想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步骤。他最初的设想是把20世纪末的后20年分为两个10年,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即“10年翻一番,两个10年翻两番,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 000美元或800美元” 〔1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邓小平同志对小康社会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设计更加完整,构想了21世纪的发展蓝图。1984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因为我们第一步是实现翻两番,需要二十年,还有第二步,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恐怕是要五十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3 〕791987年,他又把“两步走”的发展战略调整为“三步走”,指出:“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 000美元……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 000美元。” 〔3 〕226邓小平同志用跨世纪的“三步走”战略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划了大致方向。   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前实现。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将邓小平同志“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具体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新的三个阶段性目标: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再过10年,到2020年时,使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到21世纪中叶时,现代化基本实现,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且对其具体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一是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二是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的新要求。三是提出两个“翻一番”,即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作为奋斗目标这一新提法,在党的报告中还是第一次出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是我们党实现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的这段时间非常关键,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1 〕这就意味着我们党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接下来我们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规划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给出了答案,他把2020年之后的30年创造性地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2020年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 〕。由此可见,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变得更加具体。一是把原定2050年完成的目标提前到2035年完成。二是提高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与党的十八大报告相比,党的十九大报告增加了“美丽”的要求和“强国”的表述,意味着我们不是以建成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而是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在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逐步完善战略布局,精心规划战略步骤,坚守初心,始终不改,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笔者相信,我们党一定能够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0-10-
  19(01).
  〔6〕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1-10-
  19(01).
  〔7〕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02).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4.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7.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
  〔11〕胡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01).
  〔12〕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01).
  〔1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3:496.
  〔1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35.
  〔15〕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N〕.人民日报,2015-02-
  03(01).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87.
  责任编辑 芳 晔
其他文献
〔摘要〕 以人民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政治立场,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奠定了学理基础,人民主体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群众路线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逻辑理路。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大力发展社会生产
期刊
〔摘要〕 随着市场体制的发展和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在试点县(市、区)改革中部分地区提出了同权同价、统一市场、收益共享的土地流转原则以维护农民权益。然而实践中,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与农民权益保护尚未形成良好的实现机制,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如规范性的法律制度缺失、农民的主体地位缺失、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失衡等。为此,应统一立法,保证集体经营
期刊
〔摘要〕 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草案——《共产主义原理》与《共产党宣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绝非一些西方学者所称的“对立”。以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进程为线索,从二者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原因、目标、领导力量、发展阶段和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考察,能够清晰地发现二者的主要观点是一致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关键词〕 《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一致性;无产阶级斗争
期刊
〔摘要〕 20世纪80年代的山西曾拥有众多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但许多知名品牌在之后的短短十几年时间里相继消失或衰落,给山西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它们的兴衰既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其经验教训对于当前的山西经济转型具有重要启示:要将转型发展的长远规划放在突出位置;要使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有效路径;要让创新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要把打造知名品牌作为经济转型的有力支撑
期刊
〔摘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新形势和新的历史任务,刘少奇提出了“为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而斗争”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接收党员必须经过考察和教育,并且成分好,历史清楚,对党忠诚,有实际的阶级觉悟并表现积极。同时,刘少奇还从党的性质、任务、宗旨、奋斗目标等方面出发,提出了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指出只有通过教育和不断的斗争,才能达到这一更高标准。刘少奇的提高党员条件理论,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仍具有重
期刊
〔摘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阳泉市近年来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初步构建起了“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治理新体系,同时仍有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阳泉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步伐,如部分基层党组织创新意识缺乏、基层治理人员缺乏、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法治意识不强等。为此,必须在发挥基
期刊
〔摘要〕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五四精神对当时的青年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启蒙,促使他们实现了价值觉醒。今天,其对青年涵养文化自信依然具有重要启迪,要在促进青年个体价值实现与社会使命承担的有机统一中、在融入人民服务群众的历史实践中、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
期刊
〔摘要〕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动员达到史无前例的高潮,尤其是戏剧动员,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鼓励群众生产交粮、动员群众拥军参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戏剧动员促发了群众对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唤醒了群众的民族意识,促进了群众对抗战的支持。新时代,堅持党的领导,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自觉承担起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既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动员的要
期刊
〔摘要〕 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探究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及其转型对于增强经济稳定性、加大政策作用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在价格稳定、金融稳定、杠杆稳定三者之间寻求平衡。“新三元悖论”下,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空间受限、传导路径不畅、反应功能减退等困境。为此,我国货币政策转型应考虑经济周期、金融周期、风险传染环节和不确定性策略等
期刊
〔摘要〕 近年来,伴随地域性档案资料建设的长足进展,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地域史转向方兴未艾,体现了由整体性的宏观叙事向局部性的微观叙事转型的历史建构过程。然而,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基于集体化时期农村技术、卫生和教育的视角分析,必须研究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农村社会改造和民生工程的广泛历史实践,为当代史研究的再出发开辟新路径;并以足够的学术自觉避免直接以地域性史料呈现去简单对接总体史视野下的当代史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