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更名后,我们的办学思路、目标更清晰:必须把叶圣陶教育思想精髓,作为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来;把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作为立校之本和兴校之路,并激励全体教师人人争做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后来人。
课题研究为抓手,引领教师积极实践
我们开始确立的课题“叶圣陶‘两善三育’教育思想实践研究,”是苏州市重点课题。课题中的“两善三育”提法源自叶圣陶先生离开甪直五十多年后再次踏上第二故乡这片热土时为我校的题词:“五十五年以前,我在这里当过几年教师,今年五月十六日再到这里来,感觉特别亲切。祝愿全体同学认真学习,三育并进。祝愿全体老师以身作则,善教善导,促进同学们的全面发展。”我们就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考虑确立了“叶圣陶‘两善三育’教育思想实践研究”的课题。该课题的研究重在发掘叶圣陶先生的“两善三育”理论,统领教育全过程。20万字的专著《善教善导育新葩》作为中国特色学校丛书之一独立成卷,2002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通过学习研究,我们还发现,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善教善导,三育并进”不正是新课程所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实施方法吗?于是,我们把“善教善导,主动发展”作为学校的校训让全体师生努力践行。
“十五”期间,我校的主课题“以叶圣陶教育思想为指导,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实践研究”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文化底蕴和当代价值”为重点子课题。我们注重让课题走进课堂,将科研和教研紧密结合。真正做到人人参与教育研究,个个体验科研成果,共同享受教育成功。25万字的研究成果集《传承创新求发展》,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并获苏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研究中我们又有了新的发现,自学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之一。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出“所有各级各类学校以及补习、进修机构的主要职能,全都在引导来学的人向自学方面不断进展。”先生认为,“引导自学”既是引导自学者在知识、技能上“自我充实”,又是引导学生在思想、品德上“自我修养”,使之做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也就是要学生学会学习。于是我们把“自主、自探、自辨、自律”作为学校的学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探索、消化、实践、建构,从而把“所学的东西化为自身的东西”,促进自身发展,增强自学能力。
通过两轮的课题研究,我们对叶圣陶教育思想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现在我们又确立了“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主课题,继续深入研究叶圣陶教育思想。将叶圣陶先生的养成教育观、素质教育思想、新课程理念和我们学校的教育实际相结合,探索新形势下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叶老教育思想,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我们通过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研究,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运而生开展起了轰轰烈烈的综合实践活动:校园内专门开辟的“生生农场”活跃着这样一群师生,田间的西瓜不仅在校园内开花结果,还在互联网上安家落户;小麦的疏密对果实是否有影响;向日葵一直向阳吗?蔬菜的成长,果实的孕育……一个个疑惑在学生的亲历中得以释怀。学校的舞台经常上演一出出尽管还显稚嫩但却完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好戏。古镇的街头,也常见红领巾活动的身影:或举着导游旗为来自八方的游客导上一回,或像模像样地实地调研新农村的变化:如水资源的保护,水乡服饰的变迁,甪直萝卜的制作工艺等;或舞枪弄棒跳上一段连厢操;或扮演一回村妇,做起了改良草鞋……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养成良好的习惯,实践善教善导
我们的校风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为 “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校风是从师、生两方面来说的,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求教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楷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努力。
良好的习惯是教不尽的,任何的知识也没有教尽的可能,那么如何使教育起到最优化的效果,叶圣陶先生对此又有精辟的论述“知识那么多,哪里教得尽?样样知识一定要得老师教了才懂得,也不是办法,教育虽然着重在‘教’字,最终目的却在受教育者自求得之”。“何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注意减轻学生的依赖性……”为了更好地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由此提出我们的教风——“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则平时必须“善教善导”,时刻为今后的“不教”作好准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于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多方设法,使学生能自奋其力,自改其知,卒底于不得教师教授之谓。”
走进校园,我们浸润在浓浓的叶圣陶教育思想氛围中,使之化为了我们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传承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的习惯,我们愿在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为学生幸福的人生奠基。
(邹文珍,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校长)
课题研究为抓手,引领教师积极实践
我们开始确立的课题“叶圣陶‘两善三育’教育思想实践研究,”是苏州市重点课题。课题中的“两善三育”提法源自叶圣陶先生离开甪直五十多年后再次踏上第二故乡这片热土时为我校的题词:“五十五年以前,我在这里当过几年教师,今年五月十六日再到这里来,感觉特别亲切。祝愿全体同学认真学习,三育并进。祝愿全体老师以身作则,善教善导,促进同学们的全面发展。”我们就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考虑确立了“叶圣陶‘两善三育’教育思想实践研究”的课题。该课题的研究重在发掘叶圣陶先生的“两善三育”理论,统领教育全过程。20万字的专著《善教善导育新葩》作为中国特色学校丛书之一独立成卷,2002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通过学习研究,我们还发现,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善教善导,三育并进”不正是新课程所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实施方法吗?于是,我们把“善教善导,主动发展”作为学校的校训让全体师生努力践行。
“十五”期间,我校的主课题“以叶圣陶教育思想为指导,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实践研究”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文化底蕴和当代价值”为重点子课题。我们注重让课题走进课堂,将科研和教研紧密结合。真正做到人人参与教育研究,个个体验科研成果,共同享受教育成功。25万字的研究成果集《传承创新求发展》,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并获苏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研究中我们又有了新的发现,自学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之一。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出“所有各级各类学校以及补习、进修机构的主要职能,全都在引导来学的人向自学方面不断进展。”先生认为,“引导自学”既是引导自学者在知识、技能上“自我充实”,又是引导学生在思想、品德上“自我修养”,使之做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也就是要学生学会学习。于是我们把“自主、自探、自辨、自律”作为学校的学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探索、消化、实践、建构,从而把“所学的东西化为自身的东西”,促进自身发展,增强自学能力。
通过两轮的课题研究,我们对叶圣陶教育思想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现在我们又确立了“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主课题,继续深入研究叶圣陶教育思想。将叶圣陶先生的养成教育观、素质教育思想、新课程理念和我们学校的教育实际相结合,探索新形势下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叶老教育思想,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我们通过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研究,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运而生开展起了轰轰烈烈的综合实践活动:校园内专门开辟的“生生农场”活跃着这样一群师生,田间的西瓜不仅在校园内开花结果,还在互联网上安家落户;小麦的疏密对果实是否有影响;向日葵一直向阳吗?蔬菜的成长,果实的孕育……一个个疑惑在学生的亲历中得以释怀。学校的舞台经常上演一出出尽管还显稚嫩但却完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好戏。古镇的街头,也常见红领巾活动的身影:或举着导游旗为来自八方的游客导上一回,或像模像样地实地调研新农村的变化:如水资源的保护,水乡服饰的变迁,甪直萝卜的制作工艺等;或舞枪弄棒跳上一段连厢操;或扮演一回村妇,做起了改良草鞋……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养成良好的习惯,实践善教善导
我们的校风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为 “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校风是从师、生两方面来说的,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求教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楷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努力。
良好的习惯是教不尽的,任何的知识也没有教尽的可能,那么如何使教育起到最优化的效果,叶圣陶先生对此又有精辟的论述“知识那么多,哪里教得尽?样样知识一定要得老师教了才懂得,也不是办法,教育虽然着重在‘教’字,最终目的却在受教育者自求得之”。“何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注意减轻学生的依赖性……”为了更好地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由此提出我们的教风——“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则平时必须“善教善导”,时刻为今后的“不教”作好准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于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多方设法,使学生能自奋其力,自改其知,卒底于不得教师教授之谓。”
走进校园,我们浸润在浓浓的叶圣陶教育思想氛围中,使之化为了我们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传承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的习惯,我们愿在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为学生幸福的人生奠基。
(邹文珍,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