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小狗包弟》为例,谈了立足文本,品味语言的方法。
关键词:文本;语言;能力
《小狗包弟》是巴金散文中的名篇,它讲述了作家的一条小狗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特殊时期,对人所表现出的懦弱、自私、冷漠等缺点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通过作家的自我反省,引发世人对自身的深切拷问、对良知的真诚呼唤。那么,应当如何教学这篇文章呢?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章进行了剖析:
一、由浅入深,层层剥笋,深挖作品主题
这篇文章的写作年代距学生较远,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学生也比较陌生,这使得他们在理解这篇课文的主题时有一定困难。但作品是由一只小狗说起的,这个话题非常贴近生活,也符合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心理,于是我便以“关注一只小狗”作为整堂课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关注一只小狗的命运开始,引发对那个特殊年代人的命运的思考,进而走进那个特殊的年代,直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被全面摧毁的现实。通过作家对包弟的真诚忏悔,带领学生感受作者那颗真诚、勇敢、毫无掩饰的心灵,进而揭示巴金忏悔的意义,即不仅仅在于向包弟致歉,更多的是通过问责自己,唤醒人性。至此,对文章主题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忏悔意义的理解,我又以日本和德国在二战后截然相反的表现对主题做以拓展,从而引发学生对主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关注一只小狗”“走进一个时代”“触摸一颗心灵”“接受一次洗礼”,我认为这四个环节的设计可以使这堂课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剥笋,深度挖掘。
二、立足文本,走进时代,拒绝架空分析
由于这篇散文所反映的年代是一个特殊时期,而学生对这一时期又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因此有必要先让学生对这个特殊的时期加以了解。但如果单独介绍当时的背景,又会与文本割裂开来,造成架空分析,甚至会冲淡课堂的主题,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那么,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在本堂课的教授中,我采用“用文章揭示背景”的方法,用文章故事本身来解读背景。包弟的悲惨遭遇本身就已经向人们揭示了那个时代的不同寻常。狗尚如此,人何以堪?作家正是通过一条无辜的小狗在特殊年代无法保全的故事来反映那个特殊时期初期处理事情的特殊方法。而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工商业者的故事更是对那个年代的有力佐证。至此,学生已经能感受到文革那个时代的特殊性,关于背景的相关知识也就毋庸赘言了。
三、品味语言,推敲咀嚼,揭示别样深意
这篇文章语言质朴,学生在理解上并没有太大难度。但一些关键的字词却对揭示背景、反映主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仔细推敲咀嚼,会有别样的意味。比如,在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中,描写专政队对待艺术家的“批”“斗”“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拖”等词语足以让学生感到触目惊心。一个“说他里通外国”的“说”字,显示出罪名的“莫须有”和暴力的无端由。与此同时,小狗见到艺术家时的“跑”“奔”“扑”等动作,又写尽了狗对人的真情。一个“抚摸”更是令人落泪——苦难中的安慰竟然来自于一条小狗!再如文章第11段中的环境描写,如果草草处理,很难让学生对那个特殊时期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产生深刻的认识,而让学生把那个特殊时期前后的景物描写分别找出来加以对比,学生自然能够感受到绿草、竹篱笆、葡萄藤、花所构成的优美惬意的画面与衰草、无缝砖墙、垃圾、化粪池的萧条冷落甚至丑陋所形成的对比,一切也就不言而喻了。接着,再横向提取竹篱笆与无缝砖墙、花与不开花的树等意象,让学生体味作者如此描写的个中深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更进一层。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还是推敲咀嚼、把玩体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想学生的感受是不会相同的。
四、听、说、读、写,合作探究,全面培养能力
作为一堂语文课,如果仅仅是教师的讲解,而无学生的参与、互动,注定是一堂失败的语文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得到发展,并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些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参与的而非旁观的、探究的、而非灌输的、体验的、而非分析的、互动的、而非静止的、开放的、而非封闭的课程文化。因此,听、说读写、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必须作为这堂课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学生的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更是能通过生生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比如对包弟死因的探讨、对环境描写作用的探讨、对巴金忏悔意义的探讨等,都有助于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获得更多的课堂生成。于是,我设计了“以‘包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替作者道出心中的忏悔”的练习,熔听说读写、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于一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庄子在《庖丁解牛》中曾称赞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其原因就在于庖丁能够“以无厚入有间”。我想,如果我们在教授课文的时候也能如此,恐怕就能够达到庖丁那种“砉然向然,奏刀騞然”的境界了吧。
编辑 薛直艳
关键词:文本;语言;能力
《小狗包弟》是巴金散文中的名篇,它讲述了作家的一条小狗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特殊时期,对人所表现出的懦弱、自私、冷漠等缺点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通过作家的自我反省,引发世人对自身的深切拷问、对良知的真诚呼唤。那么,应当如何教学这篇文章呢?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章进行了剖析:
一、由浅入深,层层剥笋,深挖作品主题
这篇文章的写作年代距学生较远,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学生也比较陌生,这使得他们在理解这篇课文的主题时有一定困难。但作品是由一只小狗说起的,这个话题非常贴近生活,也符合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心理,于是我便以“关注一只小狗”作为整堂课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关注一只小狗的命运开始,引发对那个特殊年代人的命运的思考,进而走进那个特殊的年代,直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被全面摧毁的现实。通过作家对包弟的真诚忏悔,带领学生感受作者那颗真诚、勇敢、毫无掩饰的心灵,进而揭示巴金忏悔的意义,即不仅仅在于向包弟致歉,更多的是通过问责自己,唤醒人性。至此,对文章主题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忏悔意义的理解,我又以日本和德国在二战后截然相反的表现对主题做以拓展,从而引发学生对主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关注一只小狗”“走进一个时代”“触摸一颗心灵”“接受一次洗礼”,我认为这四个环节的设计可以使这堂课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剥笋,深度挖掘。
二、立足文本,走进时代,拒绝架空分析
由于这篇散文所反映的年代是一个特殊时期,而学生对这一时期又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因此有必要先让学生对这个特殊的时期加以了解。但如果单独介绍当时的背景,又会与文本割裂开来,造成架空分析,甚至会冲淡课堂的主题,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那么,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在本堂课的教授中,我采用“用文章揭示背景”的方法,用文章故事本身来解读背景。包弟的悲惨遭遇本身就已经向人们揭示了那个时代的不同寻常。狗尚如此,人何以堪?作家正是通过一条无辜的小狗在特殊年代无法保全的故事来反映那个特殊时期初期处理事情的特殊方法。而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工商业者的故事更是对那个年代的有力佐证。至此,学生已经能感受到文革那个时代的特殊性,关于背景的相关知识也就毋庸赘言了。
三、品味语言,推敲咀嚼,揭示别样深意
这篇文章语言质朴,学生在理解上并没有太大难度。但一些关键的字词却对揭示背景、反映主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仔细推敲咀嚼,会有别样的意味。比如,在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中,描写专政队对待艺术家的“批”“斗”“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拖”等词语足以让学生感到触目惊心。一个“说他里通外国”的“说”字,显示出罪名的“莫须有”和暴力的无端由。与此同时,小狗见到艺术家时的“跑”“奔”“扑”等动作,又写尽了狗对人的真情。一个“抚摸”更是令人落泪——苦难中的安慰竟然来自于一条小狗!再如文章第11段中的环境描写,如果草草处理,很难让学生对那个特殊时期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产生深刻的认识,而让学生把那个特殊时期前后的景物描写分别找出来加以对比,学生自然能够感受到绿草、竹篱笆、葡萄藤、花所构成的优美惬意的画面与衰草、无缝砖墙、垃圾、化粪池的萧条冷落甚至丑陋所形成的对比,一切也就不言而喻了。接着,再横向提取竹篱笆与无缝砖墙、花与不开花的树等意象,让学生体味作者如此描写的个中深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更进一层。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还是推敲咀嚼、把玩体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想学生的感受是不会相同的。
四、听、说、读、写,合作探究,全面培养能力
作为一堂语文课,如果仅仅是教师的讲解,而无学生的参与、互动,注定是一堂失败的语文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得到发展,并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些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参与的而非旁观的、探究的、而非灌输的、体验的、而非分析的、互动的、而非静止的、开放的、而非封闭的课程文化。因此,听、说读写、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必须作为这堂课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学生的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更是能通过生生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比如对包弟死因的探讨、对环境描写作用的探讨、对巴金忏悔意义的探讨等,都有助于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获得更多的课堂生成。于是,我设计了“以‘包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替作者道出心中的忏悔”的练习,熔听说读写、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于一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庄子在《庖丁解牛》中曾称赞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其原因就在于庖丁能够“以无厚入有间”。我想,如果我们在教授课文的时候也能如此,恐怕就能够达到庖丁那种“砉然向然,奏刀騞然”的境界了吧。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