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乡愁文化营建

来源 :科技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fen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美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设施与功能逐渐趋向多样化,成为城乡互动的一种有效模式。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兴起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增加农民收入和创造就业机会的有效手段。而在我国的乡村旅游建设发展中,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引导,传统的乡村旅游景区忽视了自身的乡土俗情,导致乡村旅游开发过于商业,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乡村的乡土气息,游客难以对乡愁有所认同,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该文结合麻店镇五牌社区乡村旅游案例,对乡愁文化的乡土性营建方式进行探讨,对于乡村旅游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愁文化  乡土性  麻店镇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12(c)-0249-05
  Construction of Nostalgia Culture in Rural Tourism
  ——Taking Wupai Community in Madian Town of Huimin County as an Example
  MA Junqi  MA Wenya*  QI Tao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of Binzhou University, Binzhou, Shandong  Province, 256600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facilities and functions of rural tourism gradually tend to be diversifie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eautiful rural tourism, which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mode of urban-rural interaction. In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rise of rural tourism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an effective means to prevent the decline of agriculture,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d creat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However,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the 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 scenic spots ignore their own local customs due to the lack of effective control and guidance, leading to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oo commercial.It also destroys the rural flavor to a certain extent. Tourists are difficult to identify with nostalgia,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rural tourism case of Wupai Community in Madian Tow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ocal construction mode of nostalgia cultur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Key Words:Rural tourism; Nostalgia culture; Vernacular; Madian town
  1  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概况
  1.1 国外乡村旅游概况
  在发达国家人们的旅游出行主要以乡村旅游为主,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并且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多导向、多功能和多层次的经营格局。在20世纪60年代初,一些西班牙农场主把自家房屋改造为旅馆接待来自城市的旅游者,被认为是乡村旅游的起源[1]。
  法国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了城市居民“第二住宅”的建设、开辟人工菜园的潮流,并在全国范围内号召联合经营。意大利在1865年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将城市居民引入农村,体验农村生活,与农民一同吃住与劳作,通过深厚的地域性饮食文化以及“慢食运动”吸引着无数游客的到来。在被誉为“亚洲乡村旅游的标杆”的日本,其乡村旅游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政府对乡村旅游业的扶持下,通过丰富的旅游资源构成了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村落,游客也能在任何季节对村落有所体验和欣赏。
  1.2 国内乡村旅游概况
  20世纪90年代我国乡村旅游出现萌芽,随着时代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逐步适应时代发展,涌现出大批具有乡土特色文化、景观的乡村旅游区,随着长期发展,呈现出9种发展模式。
  一是都市依托型,主要体现在依托都市郊区良好生态环境、独特人文以及便利交通;二是景区依托型,依托景区资源及服务功能,吸引当地农村劳动力参与到旅游服务中;三是村镇依托型,基于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建立的特色村落,将乡村旅游与当地村落风俗相互融合,使其具有浓厚乡土气息与建筑特色;四是基地依托型,通过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基地为游客提供一体化服务,利用当地特色农产品和生产技术,开展观光、度假等活动;五是边贫地区型,一些在国家政策引導下发展起来的边贫地区由于发展较慢使得乡村旅游的起源较晚,且大多在山区和交通不便的地区,但这些地区保留了相对原始的自然景观、纯净的空气和悠久的文化,吸引着城市人群;六是农业产业观光型,这种旅游模式以现代农业生产加工基地为载体,基地通过对外展示现代农业的生产、研发及加工过程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七是农业科技型,通过农业发展的历史遗迹和现代化农业科技设施来展现农业发展历程,与农业科技有关的地物、景观、技术等均可作为旅游资源;八是现代商务度假村型,适用于经济相对发达、交通便利的村落,可发展现代商务旅游度假村的方式来吸引游客,承载一些企业会议、商务谈判等功能;九是乡村区域景观意境型,依托于周边风景优美、知名度高的景区,通过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内容意境,吸引景区游客到此感知与体验。   2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提质增效[2]。农村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安静祥和的生活环境是吸引城市游客的主要原因之一,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喜欢进入农村体验放松,置身其中往往能使人心情愉悦和放松。但随着乡村旅游不断深化,我国乡村旅游暴露出许多问题。
  (1)乡村开发单一,商业化严重。
  乡村旅游的建设开发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的经济文化与当地的资源,然而随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一些农村定位不足,甚至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使得村庄发展偏离实际,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村庄特色,极大可能会导致村庄与村庄之间产生高度同质化,旅游产品单一、层次低,村庄文化无内涵、商业化严重等情况的发生,使得村庄乡土性特色大打折扣,不利于村庄的长期发展。
  (2)服务配套设施水平低且不完善。
  我国乡村旅游相较其他国家地区开发时间短、底子薄,且大多农村的经济水平并不高,可供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不全、水平低,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其主要问题体现在道路交通不便,供水、供电不稳定,可供游客住宿、娱乐等方面的设施不健全等,导致游客来往人数减少、入住率低及回头率低等问题的发生,对乡村旅游以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服务管理欠规范,经营能力弱。
  当地的乡村旅游机构难以抓住游客的心理动机,服务意识不强,村庄旅游服务设施和产品吸引力不够,设计较为大众化、层次较低,无法持续刺激游客进行消费,个人经营能力弱,经济发展相对较弱,导致乡村旅游项目建成后,经济收入无法满足村庄内部消耗,不利于后续发展旅游经济[3]。
  (4)区域生态环境和景观破坏严重。
  一些村庄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层次较低,未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对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了破坏,当地的自然生态、景观环境遭受生活垃圾等的侵蚀,类似的案例如在天然湖面强行建设现代水上乐园、拦截村庄天然河流进行一些不切实际的活动如漂流活动等,这些都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平稳发展,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5)乡土气息缺失,失去村庄本色。
  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高档化、商业化,使得村庄原有的乡土气息与乡土情结逐渐褪化,与乡村旅游的建设初衷越来越远。一些开发者大量摒弃原有的乡村面貌,大肆更改村庄和建设推广现代化旅游产品,却忽视了乡村文化氛围,游客精神层面不能得到满足,并且原有村庄建筑景观受不到保护,不利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3  乡愁文化与乡村旅游
  众所周知,乡村旅游具有极强的季节性与依赖性。例如,以观光型为主的旅游模式,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与生命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旅游产品的获得感和新鲜感会逐渐消退。以长远目光来看,能在一年四季吸引游客,并使游客在旅游中体验到深厚文化积淀、产生情感共鸣的,只有一样东西——乡愁。
  3.1 乡愁文化的定义与解读
  乡愁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表征着一个乡村的历史情愫,更寄寓着村庄文化的表达与记忆[4]。如今,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乡愁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逐渐成为人们对过往岁月和生活的追忆和怀念。乡愁浓缩着一个地方过去的生活方式,是人们家园意识的具体体现,更是文化认同的情感投射。
  3.2 乡愁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在乡村旅游中,乡愁这两个字包含的特殊人文关怀与精神文化内涵,很大程度上成为促进旅游活动产生的直接动机,其不仅含有对家国情怀的高度认可,也是一种维持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5]。游客通过在旅游活动中的体会,激起自身情感与旅游景点的共鸣,感受到村落乡土情怀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并且现在被重新唤起的乡村文化和景观折射出了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即身处城市中的人群对自然、传统文化和农家生活的丢失与淡忘。这背后的缩影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当今时代对生态环境严重污染与破坏、对传统文化及传统民间艺术的鄙夷与摒弃,以及对过去文化景观的过度开发,都无不冲击着人们的精神物质文化,随着人与自然距离的拉大,人们对乡愁的情结则愈加浓厚和感性。同时,旅游资源包含的物质、文化和精神3个重要的层面,在乡愁文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乡愁的可见、可听、可触、可感,体现了乡愁的物质与文化属性,而旅游活动结束后对乡愁文化的再现与升华体现了乡愁的精神属性。因此,在乡村旅游中注重对乡愁文化的体现与运用,关注村落人文环境的营造和重构,保护、延续历史与精神文脉,对于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4  乡愁文化在乡村旅游乡土性营建的再生产方式
  探究乡愁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再生产方式,不单单是将乡村特色建筑、人文历史景观、民风民俗贴上“乡愁”的标签,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应为借助乡愁文化,顺应政策背景,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乡村环境,丰富文化内涵,从而实现乡愁情愫与乡村旅游的交融,更好地对乡愁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该文结合麻店镇五牌社区乡村旅游规划的具体案例,从五牌社区现状出发,提出乡愁文化在乡土性营建的方式。
  4.1 五牌社区现状
  五牌社区位于滨州惠民县麻店镇,紧邻滨惠大道和316省道,西北毗邻惠民县城,东与滨州市区相接。五牌社區土地以居住用地及耕地为主,以林地为辅。目前,拥有五牌村、岭上孙村、小李村、李东王村、毛家村这4个村庄,以及南部的鑫诚现代农业示范园。五牌社区规模不大,但村庄整齐,街道较宽敞,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且林木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旅游发展潜力。与此同时,其公共及旅游基础设施薄弱、乡村肌理混乱,基地环境较差、民风民俗特色不突出。
  4.2 建筑风貌引领
  在旅游型乡村乡土性景观打造中,良好的建筑风貌应是与游客产生心理呼应的第一个共鸣点。基于对乡愁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前提下,对民居、庭院、门户空间等建筑风貌进行打造,可以强化乡村味道、重塑村房环境[6]。   五牌社区建筑主体为坡屋顶建筑,院落形式多为合院式,随着时代发展,现代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替代了原有乡土材料黄土、木材等,建筑色彩杂乱不一,建筑皮癣如防盗网、彩钢瓦随意安放,破坏了乡村建筑风貌,一定层面上抹灭了“乡愁”文化,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對于建筑风貌整治,应分为两部分:一是对不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旧建筑进行整治、拆除;二是对具有传统乡土气息的建筑进行再营造与深加工。
  旧建筑是影响乡村建筑风貌、影响农村整体环境面貌的主要因素。这些建筑包括不具备居住、使用功能的危房与建筑废墟,不具备乡土特色的、现代气息浓重的自建房,以及没有实用建筑的附属用房。对旧建筑进行整治、拆除是对乡土建筑风貌营造的前提条件。对于传统乡土建筑的再营造与深加工,应凝练特色,彰显当地民风民俗。在建筑外观打造上,沿袭20世纪民居特征,取用当地原生态材料,采用统一建筑色调,控制色彩配比,植入当地特色建筑装饰元素,丰富建筑细部。在乡土氛围营造上,将院落打造生活、生产双重功能,加入体现农耕文化的石磨、石碾、水缸、独轮车、玉米串等生产元素,体现人文情怀的窗花、对联、灯笼、煤油灯、石井等生活元素,凸显浓厚的地域乡土文化,打造乡愁气息包裹下的农耕文化大院(见图1)。
  4.3 开放空间整治
  开放空间是指在建筑实体外存在着的公共外部空间,是一个区域内最生动、最活泼的部分。在乡村旅游中,开放空间如公园绿地、水泊河流、广场在体现地域特色、增加空间美感的同时,可以提高人们的心灵归属感与空间认同度,实现情感的上依存与共鸣。
  将五牌社区的开放空间分为以绿地、水体为主的生态性开放空间和以广场、街道和公园为主的组织性开发空间。对于生态性开放空间整治,要保证其自然生态属性,再现乡愁记忆中的碧波蓝天。第一,村庄绿化应选用当地原生态树木、绿植,鼓励家庭绿化,整治闲置地绿化。第二,对于村庄内部的坑塘、水洼,规模小的填埋并进行绿化处理,规模较大的进行清淤、水体净化等工作,确保生态空间的物种多样性。对于组织性开放空间,要具备对乡愁气息的组织与烘托作用,从而使游客实现情感上的过渡。对五牌社区现状道路进行整理改造,结合道路两侧设置一定的农耕雕塑以及林下花卉种植,打造乡土气息厚重的特色景观廊道。在道路节点与零散闲置地加入体现当地农耕特色的景观小品,如稻谷堆、石雕等。在村庄原有的广场用地上进行再打造,利用闲置地设置民俗广场、农耕文化展示园等,在广场区域再现传统春耕、秋收场景,辅助于传统农械展示,向游客展示传统鲁北农耕场景,再现农耕文明(见图2)。
  4.4 民俗文化景观
  乡村特色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追求,其依附于当地乡村群众生活、信仰和情感而生,是吸引游客远离城市喧嚣、产生乡村旅游动机的重要原因。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对传统优秀民俗文化的宣传与引导,取缔不友好、不健康的民俗风情。
  结合五牌社区地域特色,对具有乡愁元素的民俗文化景观进行打造。第一,五牌社区建于明朝,相传五大家族聚集于此,形成了最初的村落,因此得名“五牌”。家族成员尊老爱幼、朴实善良、与人有善,其传统延续至今,可建造家族文化大院,组织亲子教育,解读家族文化中的孝道、尊重、合作。第二,五牌社区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以当地农耕文化为中心点,建造农耕文化大院、举办农耕文化艺术节,通过情景再现,使游客参与其中,品读老一辈不畏艰苦、辛勤劳作的精神(见图3)。第三,五牌社区传统手工艺豆腐制作悠久,可举办传统手工艺磨豆腐场景展示与在线体验活动,品读豆腐文化,感受传统手工艺制作魅力。
  5  结语
  基于对乡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顺应时代背景,挖掘游客背后的乡愁情结,是乡村旅游永葆活力的核心所在。对比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概况,国内模式单一、乡土气味缺失的乡村旅游极大影响了其长远、和谐发展。因此,要加强乡村旅游中的乡愁文化营造,整理乡村建筑风貌,融入乡愁元素,注重乡土氛围营造,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风格。该文中以五牌社区为例,围绕当地农耕文化,从建筑风貌、开放空间、民俗文化景观3个方面开展乡愁文化营造,以此增加乡村旅游的整体感染力与吸引力。对于新一轮的乡村旅游建设,要抓住乡村和城市巨大的景观差异和文化差异,以乡愁文化为重要载体,推动乡村旅游事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石宽,马文亚,刘畅,等.基于乡愁文化的特色乡村旅游乡土性营建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27):221-222.
  [2] 谢玲玲,周琰.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农经研究,2019(11):59-60.
  [3] 李河.从根系式生存到漂泊式生存——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生存论解读[J].求是学刊,2018,45(2):17-26.
  [4] 解慧.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N].中国传媒出版社商报,2016-02-23.
  [5] 陈良金,唐俊奇.“乡愁记忆元素”与乡村规划建设项目融合途径的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1):114-117.
  [6] 罗海霞.固原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①基金项目:2018年滨州学院双服务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全域旅游发展探析——以滨州市为例》(项目编号: BZXYSFW201808);滨州学院2020年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基于乡愁文化的特色乡村旅游乡土性营建研究》(项目编号:SRTP2020245)。
   作者简介:马君奇(1999—),男,汉族,山东淄博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
   通信作者:马文亚(1991—),男,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E-mail:bzxym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式影响了学生对线性代数课程的学习效果,该文通过对笔者学校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式的现状分析,指出对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该校线性代数课程团队采用翻转课堂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大平时过程性考核成绩比例,对线性代数教学模式与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翻转课堂 案例教学法 线性代数 考核评价方式 教学
期刊
摘 要:新时代下对于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确定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目标。该文在思想政治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等方面对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研究,提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巩固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加强就业及回应学生正常诉求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 价值观 政治观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 要:SPOC结合翻转课堂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教学改革的热门,但因为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该教学模式在实践应用时效果差异较大。该文以贵州财经大学《多媒体技术》课程为例,针对影响SPOC翻转课堂实施效果的主客观因素,基于学生视角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展开调查研究。问卷共构建了学生、教师、课程、环境与社会5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文末结合调研结果给出了一些教学改进建议。  关键词:SPOC 翻转课堂 因素 问卷
期刊
摘 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现代高职教育带来巨大变革,该文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在2020年新型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进行的线上公共英语教学为真实案例,从高职英语教学运用大数据技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运用大数据开展对高职英语教学的资源开发、教学管理、生源多样化的高职外语教学、大数据技术条件下学生在线学习管理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我校的英语教学实践撰写了分析报告,形成了线上教学课程实践性成果。  关
期刊
摘 要:新时代高职院校育人体系正从“重管理、轻教育”向“三全育人”进行转变,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中最活跃的一级学生组织,其发挥着推进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关键作用。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呈现两级分化的趋势,教师高度管理的社团缺乏活力,成为了第一课堂的补充部分;无教师管理的社团则呈现出可能失控的危险。因此,该文主要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多彩社团”项目为例,探寻如何科学、有效地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育
期刊
摘 要:抓住學校转型的关键时期,适应社会的发展,打破传统灌溉式的教学方式,在气排球教学中运用新型的程序教学法。旨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参加气排球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其终身体育习惯,提高公体气排球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为百色学院公体气排球基本技术教学采用程序教学法的实验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研究说明运用两种教
期刊
摘 要:“课程思政”旨在专业课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时,将思政教育功能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是党和国家对于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重要要求。该文拟从高职英语教育体系中引入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角度出发,分析并阐述跨文化交际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必要性,从而进一步探讨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操作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 跨文化交际 高职英语教学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9
期刊
摘 要:该文结合11年级女生花球啦啦操队形创编单元教学为例,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分析,探讨了在教学中如何结构化处理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程设计、单元学习问题链、单元学习活动等,通过结构化的单元教学设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主题应用为引线、以问题驱动为主导、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发展高中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结构化教学 啦啦操 队形创编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 要:体院学生心理状况直接关系到体育人才的培养,该文将南京体育学院500名本科生按照不同生源进行分类,体育专业学生界定为运动训练学院、武术与艺术学院及体育产业与休闲学院学生,生源为单招生,而将非体育专业学生界定为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和运动健康学院学生,生源为统招生,通过问卷调查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体育专业学生心理状况明显好于非体育专业学生,两类学生心理危机源的不同点主要集中在学业、人际交往、
期刊
摘 要:健美操课程本身应该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学科,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健美操课程教学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有必要对健美操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该文主要对基于移动终端APP平台下的高职院校健美操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在高职院校的健美操课程中实施混合教学模式,可以进一步提高健美操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 健美操课程 混合教学 移动终端APP
期刊